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1000字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1000字范文

读后感1000字/2021-09-16 22:23:38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篇1

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的无限惊叹和思索。

首先觉得大师就是大师,写法非凡:每节开篇多以精炼的词藻和深远的意境开始,又收于凝重的历史和感慨。“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炼。”

更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上苍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呢?

西欧的巴黎和我们想象的一样高傲,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师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

全书之厚重和纷繁岂是我等阅者仓惶之中可以理解得到的,仅让我们借以余秋雨大师的评价:“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这令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凡者打开了一扇西方历史文明的窗口,使我们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历经无数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见证一次次的生死浩劫、历史沧桑巨变,心灵在一次次震惊和痛苦中游离,但这倘若无法摧毁一个战士的心志,必将使得他更为强大。我一直都对行者这个词十分敬仰,或许源自于水浒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义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为一个可以暂称为“行者”的旅游过客,虽不得真谛,但还可在路上行走几番。人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还需必须做做的,一件是旅游,一件是读书,前者可以使你身体在路上,后者则可以使心灵游历于世界的历史舞台,但我觉得不纯粹的去行走一番永远都无法那么的真切。

有那么一天,让我们都成为一个自诩为行者的过客,游历着世界上那么多无尽的文明瑰宝,暂得那心灵的复杂,将别有一番滋味!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篇2

余秋雨先生游历欧洲后写了这本书。欧洲是很多中国人向往的地域,我读完这本书,欧洲已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大家如要到欧洲,恐怕都要去一个地方----世界水城威尼斯。在那里,半数以上的游客都是中国人。人们看到这里,定然会觉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然提高了,可经济水平提高了,文明呢?保护环境的意识呢?

其实威尼斯早已不是水流环绕,遍处古楼,而变成河水污浊,河道干涸,建筑被严重破坏的“问题”城市。近三十年来,海潮淹城已一百余次,河水早已变的污浊不堪。各种古建筑到处都刻着“到此一游”的字样。大街小巷中中国游客乱扔垃圾的场景。

看到这里,很多中国人都会为之心寒。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就是这样。

在德国洪堡大学的图书馆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德语写着:一九三八年,一群被纳粹思想迷惑的学生在这里燃烧了图书馆中大部分藏书。在石碑前,有一块与地面嵌起来的玻璃砖,透过玻璃砖,可以看到地下存放着几个已经被烧毁的旧书架。

这是洪堡大学永久的耻辱,而洪堡大学却将它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时时刻刻警示学生。再回到中国,我们经历的战乱比欧洲要多得多,可留下来的遗址却少之又少。就算有像圆明园这样大型的遗址,里面真正从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却是次要的,而主体是很多现在的娱乐设施,处处充满了虚假与掩饰。我么们真的不如欧洲吗?

当然,欧洲也有缺憾。

法国巴黎,是很著名的文化之都。卢浮宫,收藏着世界上千千万万的顶尖画作与雕塑,让卢浮宫大放异彩。

而绝大部分游客的目的是欣赏《蒙娜丽莎》与断臂维纳斯。而其它的作品虽也出自名家之手,可与这两个“名作中的名作”排列在一起,就只能屈居配角了。正是由于精美作品的堆砌,好象卢浮宫可看的作品只有这两件。而其它作品看不看都无所谓。可要将这些作品挪到其它博物馆,都可成为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看着这些名作虽身处名地却不得其位,深感惋惜。

在欧洲的文化领域少不了明争暗斗,可说来说去只不过是嫉妒,彼此依然是好友。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是欧洲最著名的两位艺术家。一次,米开朗基罗得知达芬奇为教堂画壁画的酬劳是一万个金币,而自己雕刻塑像《大卫》只得到五百个金币,愤怒的他与达芬奇打赌,谁先画完同样的壁画,另一个就给对方一万个金币。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因病去世。按常理来说,米开朗基罗应该高兴少了这个强劲的对手,可米开朗基罗从此之后郁郁寡欢,在失去达芬奇的悲痛中度过了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再没有创作一幅作品,米开朗基罗对好友的情感可见一斑。

欧洲的精髓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欧洲经历了如此多的变故,仍能保持这样,不会败落?答案是肯定的:欧洲人的心没有被污染。在欧洲内战时,交战双方都会以不破坏文化古迹为前提。这正体现了欧洲人民对历史的景仰,对文化的热爱,对每个人的尊敬。他们的纯朴,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磨,他们坚信: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篇3

人生路途漫漫,我们有无数理由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各种解释。也许每个人都渴望环游世界,也许这些人的旅游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大概不会有人像余秋雨先生一样---为了探寻文明。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再到《行者无疆》,不仅是看遍世间风景,更是探求千百年来的文明。从中华文明,到其他亚洲文明,再到欧洲文明。从没有完全败落的中华文明到败落后就残酷的中东,还有优秀却自私的西亚文明。每一种文明都不可能是完美,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它们极有可能失去了本来的面貌。但每一种文明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精神支撑。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在这里出发。在庞贝的废墟中,在威尼斯悠长的河道中,在巴塞罗那流浪者的音乐中,是静谧的南欧。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在奥地利天然无雕饰的村庄中,在自闭而雄伟的萨尔茨城堡中,在美丽富饶的阿尔卑斯山下,平和的中欧敞开了怀抱。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在柔情万种的塞纳河畔,在热情如火的阿姆斯特丹,在蒙娜丽莎安静的微笑中,在诺曼底登陆的金戈铁马中,西欧露出了模样。

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在冰封万里的瑞典,在冷漠富裕的丹麦小镇,还有常常被遗忘的冰岛,寂寞的北欧似乎已经等待了千年。

较之中欧的平和,西欧的风情和北欧的寂寞,我独爱南欧荒凉的废墟、人性的美丽。

喜欢南欧,是因为那种破败的荒凉。有时候真的会相信,只有残缺的美才是真实的。南欧,繁华过,兴旺过,但它却真真正正的死亡了,像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只留下一声深深地叹息。

走过繁华与苍凉,追溯一段历史。繁华与苍凉,是一个城市必经的历程,这段历程是文明的起源和终结。这才明白,繁华和荒凉不是两个对立的词汇,由于繁华,才能体会到荒凉的绝望;由于荒凉,才能使人想起过去的繁华。维系于二者之间的,是文明。而所谓文明,就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冲刷、积累、淘汰,遗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几页书便是一段历史,每一次翻动都是历史的交响曲。较于历史所在的年代,我们的社会无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以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从这探寻无疆之界的旅途中,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领悟了繁华与荒凉。从时间被装进沙漏的那一刻起,文明就开始不断前行。有过崇,有过卑鄙;有过灿烂,有过衰败;有过坚强,有过软弱。文明不是一味的崇高,纳粹的暴政,集中营的杀戮,埃菲尔下的放荡,都已经随着蓝蓝的多瑙河流向了远方。

无论历史有多么可悲可叹可勉,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不是七维生物,不能够穿梭时空更改历史,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发展未来。不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活跃的欧洲文明,都意识到文化的交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的根本都是一样的,各个文明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水乳交融。

时间像一张滤网,滤出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之于世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无助。但人生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马丁路德金勇敢地演讲,还是但丁、黑格尔,都经过了历史的层层选拔,他们是人类世界的珍宝,值得我们好好珍藏。

如此神秘,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这大概是余秋雨先生想要教给我们的吧。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篇4

先生在九十年代跨越了中亚、西亚、欧洲大地,在窥探城市风貌和人们历史的道路上一直在思索着。可以说每到一处,他都用一颗非常激动的笔记录着自己对于建筑、诗文、历史整体的打量和逐渐深入的剖析。

就是在他散散的字里,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位文人乃至整个当代的文人的内心躁动。为渐渐迷失的价值躁动,为不能彻底解惑的书斋遗迹躁动,为曾经并不安详现代又悄然无声躁动。说白了,文化就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和保留。

但是历史的小巷里、闲人的谈资间、民间的野史中或多或少能收敛到一些真正艺术的残垢,舔到与艺术本身相关的墨汁。所以我每次读那些没有被注重的遗迹时,就想徜徉在自己设定的背景里,希望永远不要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就破坏了那张用想象安慰的画卷。

他大概有许多感慨的话要说,所以才记叙下自己在旅途中临时感知,那些感知是经过加工的。我自己每次看那些关于庞贝、罗马、威尼斯时,就不禁感觉到背后的灼热,这便是对于文化苦旅的粗糙触摸的感觉。

从亚洲走到北极是遥远的,但要真正地让一些野蛮、荒诞、懒散沉落在人们的主观之后,那么这个过程更遥远。在走访过程中多是热情,让人难以身处冷落的部落,所以比以往文人更有怀敬、沉湎之情。虽然漫长,但是着实询问了些关于恢宏的东西,碾碎了不该破坏这些原本不羼有近代的东西。一路的记忆,一路的欣赏和叹息!

将蔓延在欧洲的罗马文明和扩散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华文明进行一次对照。从城市的布局,前人的书籍,保存的建筑,全然能分晓两种文化是有着很多的相似,而并未人们所说的排斥。所以要我们感同深受地去咀嚼一些即使是颓废的带有偏见的风俗。中西亚、欧洲并不是美国那样单调,也并非中国现在的不伦不类,或许在不经意的半壁半开的木门就能够透露出一点关于当地的秘密,或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能够闲聊到关于古代的茶馆、酒廊,或许在公共的广场和天然的花亭不受意识控制地就能发现我们需要采摘的现场。从别人和博物馆收藏的古画里,从大街小巷一路皆是的雕纹中,从一位赤足皮肤黝黑的农夫的眼神里,都可以解读到过去对现的影响。

要拍摄的画面太多太多,每一次的拍摄也并没有雷同,所以你就不问时间就是在捕做,直至胶卷没了,直至人都困睡了。然而有的不要去这般的拍摄,这样反而使得所经历的有了缺陷,难以使得艺术在固定的镜头里辗转。所以就用笔记,就用自己的脑袋去揣测、推敲,串联着前人们的见识,夹杂自己的听闻。哪怕在一处小小的寓言里,你也能领略到寓言背后时代的风骚。

美丽可能是背驰的,隐讳的,不愿意去回忆的。但是谁让我们这样说它有这样的质感?是我们所看的影视里,是有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那些人。所以这只代表了他们的见解并未你自己的阅览。真正的体会是无论全盘否定自己的情感,无论让你突然停笔失去了灵感,无论欣喜到癫狂的地步,都能保持着对于一种物象和精神的平视。就是这种带有好奇的、惶恐的、畏忌的、模糊的心情去修饰着这些平视后留下的结果,就真正的造就了、渲染了、激活了美。

《行者无疆》的确是本难以释手的书,通过保留一些所见识到的躯壳充满带有东西方全然的思想使得文化在上升。

行者无疆,但最后只是无我。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读后感篇5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我没有感叹他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去闯北极,也没有感叹他竟可以独立走完如此漫漫长路,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

他用“行者无疆”给书命名,却让读者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转眼到了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呢?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人生才称之为人生。中欧的奥地利虽然也有深远的文化,却不像南欧的意大利那样颓墙残柱,而是处处都被收拾的齐整光鲜。有人评论说,这是没有文化的做法。其实又何必让所有的建筑都沉浸在历史里呢。看看今天有着“天堂”美称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古迹外,到处都体现出新世纪,不一样的天堂美。我喜欢眼前的杭州,也喜欢书中的奥地利,喜欢两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西欧的巴黎是我意识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笔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样高傲,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而巴黎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巴黎的程度也让作者惊讶。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北京申奥成功时,北京人的狂欢或许也会让巴黎人惊讶。喜欢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欢自己一样,没有错!北欧的冰岛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国家,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孤傲,冷漠,与世隔绝。而且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冰山下是有火种的,那儿的火焰最耀眼。

作者把冰岛形容成恬然隐者,而冰岛人对自己国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隐者的恬淡。其实,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冰岛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比如萨迦(Saga)--冰岛中世纪的一种叙事散文--一直以一种不张扬的状态默默的存在着。现代的世界需要冰岛这一种独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份对平淡的渴望,也许在心中最隐秘的地方。最后,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例如,中国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但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互损互耗,反倒是欧洲文明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固然珍贵,但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应该是基础,而非枷锁。如果老鹰在争得一片天空后,就在同一个地方徒劳地盘旋,那么它只能累死在过去的荣誉中。

那一片天空可以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但继续搏击长空才是它继续强大的唯一选择。相同的道理,从初中到高中,通过中考,我赢得了一片天空。但我的旅程还远未结束,我也相信我的天空也远不止这些。高级中学是我的下一个起点,而绝非终点。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我又何尝不是呢,当我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上了读书这条路,有哪一个终点算得上终点呢?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 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