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香港故事》这本书,我才知道,为什么香港叫做“东方之珠”?意是东方最繁华的地方。香港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但享有“东方之珠”的美称,还享有“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的美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香港故事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香港故事读后感1
看了《香港故事》这本书,我才知道,为什么香港叫做“东方之珠”?意是东方最繁华的地方。香港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但享有“东方之珠”的美称,还享有“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的美誉。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是一片经济的热土,也是一个宜居的家园。
100多年前的香港原本只是个小渔村,如果不是因为一群无耻的强盗、一场屈辱的战争,它也许注定寂寂无闻。让我们穿越到170多年前的黑暗前夜吧。当时正值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最腐朽无能、贫穷落后的封建王朝——清朝。清政府无力抵御英国,在1842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后来又被英国强租新界等。香港就像婴儿一般被英国强盗从母亲怀抱夺走……
新中国成立后,伟大的祖国母亲日益强大,迫使“强盗之国”不得不低头。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爸爸说,那一天,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重新升起,雄壮的国歌再次响起时,多少中国人民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我还沉浸在波澜壮阔的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和五彩斑斓的香港故事中时,妈妈不经意地向爸爸提议:“国庆长假咱一家人去深圳旅行,不是可以顺道去香港看看吗?”
爸爸沉思了好一阵子,缓缓地说:“这次就不去了吧!以后有的是机会。”
“为什么不去呢?我很想去看看香港是什么样的呢?”我不解地问。
“小亦,你放暑假之前,香港有一些年轻人,一些大学生,因为不懂香港百年历史,被一些不希望中国人好,被几个不爱国家不爱香港的汉奸蒙骗,一直在闹、一直在乱、甚至引发暴乱,你还小,现在去香港无法保证安全……但是,这一切很快就今过去的!他们的行为让东方之珠蒙上了灰尘,但当擦去后,明珠将更加耀眼,更加灿烂!”
爸爸妈妈,我知道,电视新闻里有播放,他们打警察,到处游行,还破坏国旗,侮辱国徽。我知道香港永远是中国的!我还知道有首《东方之珠》是专门歌唱香港的。我要学会它,等去香港时,我要唱给香港听:
小河湾湾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香港故事读后感2
在公路的博客里看到她写《拾香记》,写得真美,书是讲香港的,公路在看书的时候显然投入了她对香港的感情,所以读后感写得真好,和这本书一样好。公路这样写道“从1947年到1996年,明着讲一家人的故事,暗中描绘香港历史的水墨,轻轻用一个词一句话带过,主角香港成为隐约的背景——那轻轻的一个词一句话,猛地迎面打过来,又变成伤感的淡妆,看不真切,但是有。开篇的《事》仅用14页,几乎就把这些年的历史说完了:《新晚报》创刊、英女王加冕、大旱水荒、石峡尾大火、温黛台风、工潮、股灾……这些事件与这家人因果相连的悲欢,难解难分的情分,连同看似不经意提到的当下生活细节,在香港的脸上划下一道又一道的皱纹。”
從橄欖開始──
回憶,迷茫而紛亂,只是,好像都沒有冬天。
只有大有,一直坐在滑梯底下,最後就只剩下他一人。
無論是男是女,我們都叫他做「相逢」,好不好?
連家的歲月,在三多的心上,過得特別快。
若果不是四海勇敢,五美的臉龐就會成為破相。
我一眼就從一幫鬧事之人中,把六合認出來。
七喜好像懼怕這種真實的圖片,可是又興致勃勃。
也難怪八寶立志當香港小姐。
嫌棄九傑,就是罪,可是,連家上下,不是全世界。
这是《拾香记》开篇的一段话,看的时候,摸不着头脑,慢慢往下看,看完全书,又翻过来读,这才读出了味道。开篇出场人物很多,连城宋云夫妇,跟随多年的老伙计们,两人的十个孩子,闹哄哄的就登场了,可一点也不觉得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呆着,写到谁谁就登场亮相,一直要看到最后,才能慢慢看清这个大家族里每个人的故事。很多人喜欢五美四海的故事,这段爱情最浪漫。我呢,五美四海固然喜欢,也喜欢九健八宝七喜大有的故事。可是不喜欢六合三多的故事,一出生就被送给丧女的忠心老伙计的六合,变成了家里的陌生人;而错托终身,嫁给了中山狼的三多,最后成了瓶子里美丽的标本,应了名字里这个多字,怎么着,都是多余。但我最喜欢的是相逢的故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相逢显然是连城宋云夫妻感情最好的时候生的孩子,浓情蜜意之下的产物。相逢是家里活得最滋润那个,喜欢一切新生事物,爱玩,喜欢女人,有点浪子的味道,可最后,浪子还是回头了。
很多人说这是写香港的故事,不是香港人的话,是看不懂的。其实未必,好的音乐和好的文学作品甚至任何一种好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没有国界的,就如《阿甘正传》,讲的是美国人的故事,可仍然打动了全世界。就算不太了解香港的历史,看的时候没有那种感同身受的体会,看完以后还是无限唏嘘。
我记得,1982年的某个清晨,和父母关系极好的隔壁谭叔叔一家,就是这样匆匆忙忙大包小包地走了,青梅竹马的谭睿小朋友,把他最爱骑的小单车都送给了我。当时我完全沉浸在获得礼物的喜悦里,那时候的孩子,能拥有一辆自己的小单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我甚至希望谭睿快点走,怕他临时变卦,又不送了。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我开始想念我的小伙伴,整天问爸妈谭睿什么时候回来?爸妈说,他们一家是华侨,到香港去了,香港很远很远,一时不会回来。我有些惆怅,希望谭睿能够回来,我可以把小单车让给他。谭睿一家在香港安顿下来后,我们家就开始收到大大小小的包裹,最多的是寄给我的衣服和文具,我记得那时候我就拥有了一条公主裙,蓝色的薄纱,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裙摆,穿在身上,要多骄傲有多骄傲,班里的小女生,都想摸一摸我的裙子,我让她们洗手排队,一个一个挨着摸。还有那个水晶的文具盒,居然是双面的,花仙子小蓓的图案,中间的夹层是亮闪闪的透明水晶,我只带去学校一次过,被我们班男生拿在手里传来传去,我都快急哭了,后来就放在家中的玻璃柜里再也舍不得用。谭睿寄过一封亲笔信给我,那时候大家都还小,不太认识字,他歪歪扭扭鬼画符一般写了一篇,随信还有一张照片,他穿着校服,背着个第一幼稚园的书包,站在家里冰箱旁照的。衣服很好看,可是他们的幼儿园为什么要叫幼稚园,还是从右往左的顺序读的繁体字。爸妈说有冰箱的谭睿一家当时住在地下室里,我心里想,跟地道战一样呀,香港真是个怪地方,可是我好羡慕穿着漂亮校服的谭睿。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爸妈每次收到谭睿家的信件和包裹,都很难为情,老惦记着要回礼,写信过去问,说别的不用,香港都有,只是谭睿妈妈是四川人,特别惦记家乡的辣椒,还有云南的小粒咖啡。那时候好像包裹不能寄粉末,我爸妈就把晒干的辣椒和咖啡豆寄过去,让他们自己加工。至今妈妈做的最好吃的辣子鸡,还是跟谭睿的妈妈学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谭睿一家渐渐失去了联系,九七香港回归的时候,我问妈妈谭睿家会不会回来看看。妈妈说,现在他们家在云南也没有什么亲人了,估计最多会回四川老家看看。我没想到,5岁凌晨骑在小单车上的那一挥手,我的小伙伴就这样一直见不到面了。
小姨是在香港回归以后嫁过去的,她老公也是个旧人,两个人苦恋了十年,对方又去了香港,十年之间,经历了很多事情,终于还是修成了正果。没有取得永久居留证的小姨,只能以探亲的名义去香港,每隔三个月就回来一次,飞来飞去的奔波着。她的奔波却带给我无数的便利,香水化妆品,香港总比国内专柜便宜许多,还有好吃的印尼虾片,小姨不厌其烦地帮我带这样带那样,想着她提着大包小包辗转于香港、深圳、云南之间,我就有些过意不去。今年春节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小姨夫,很帅很有型的一个人,对小姨也好,总觉得这样的奔波值得。小姨探亲三年多了,就快取得香港的永久居留证了,虽然这意味着不方便替我带东西也很难与我见面了,可我还是真心的为她高兴,爱情路上的奔波,终于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香港,对于我来说,是青梅竹马的谭睿去的那个遥远的地方,也是小姨幸福的归宿。更多的时候,我总是把他想成一个离家的孩子,当年,被别人从父母身边抢走,不得不骨肉分离。多年后,父母经过种种努力,总算把他争取回来了。分别多年,见到亲身父母,难免有陌生,见到同胞兄弟姐妹,难免有些隔阂,可毕竟是血浓于水。对于回归,他原本有些紧张,一种对于未知未来的本能恐惧和迷失自我的担心。可父母仍然张开双臂接纳了他,以博大的胸襟,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他。回归十二年,他并没有迷失,香港还是香港,不同的是,他回到了中国母亲的怀抱。
本来是想写《拾香记》的读后感的,零零碎碎竟写了这么多。书自然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文笔不错情节感人,读后眼眶湿湿,也对香港多了几分了解。一直就想去香港走走,合上书本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是的,我想去香港,去太平山顶看夜景,去浅水湾看夕阳,去黄大仙求一卦,去旺角九龙中环尖沙咀,还有小姨一直提起的南丫岛,她总说,你如果来,我们俩一起去。可是,什么时候才能成行呢?
香港故事读后感3
香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一個國際化先進的大都會,一個融會中西文化的城市。作為一個香港人,對我而言,更多的是:這裡 有最耐人尋味的大城小事,有最動人心魄的經典傳奇,這是才是香港故事。
作者小思的《香港故事》共有4個章節,「香港故事」、「 行街」、「 久違的滋味」、「 香港文縱」, 以一個土生土長的老香港角度 寫下了活在這個大時代,從小經歷了香港的起承轉合,高高低低,從剛開埠時人人心灰意冷 到現在社會發達昌盛,當中的驚濤駭浪,難免充滿著辛酸,讓人慨嘆現在,懷緬過去。
其中「香港故事一」和「一夢 」叫我感觸最深。「香港故事」寫作者重返灣仔,卻黯然神傷,在原來的道路感到無所適從,眼前的全是摩登的高樓。從前的傳統樓房,大家兒時的共同回憶,卻被磨滅得一乾二淨,有的清拆有的重建,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般像人問路,令人心酸。想深一層,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招致現在的境況?歸咎於環境的變遷、城市的發展?抑或是日新月異,逼於趕上時代步伐的社會?這個問題仍需思考。 時移世易,萬物分秒改變 ,變得新潮入流,變得摩登先進。而人,活在這個這個年頭,這個事物迅速發展的時代,必須作出改變,才能適應這個萬象更新的年代,才不會被視作 「死板」「守舊」甚至「食古不化」的一群。否則,人們活在香港活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只會落後於時代的進步,受制於事物的變化,終淪為時間巨輪底下被拋棄無視的一代。
就這樣,跟著城市發展、重建、改革,香港人走了多少個漫長的歲月?直至一切都面目全非了,才發現,已太遲。現在,一閉眼,我還能看見從前街角裡洋溢稚氣溫暖的遊樂園,我願跟著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思索,不必說話,卻能感受這個香港,感悟我的家。
我才嚐到,有種幸福有種味道,叫人情味,叫香港。
作者更坦然 「灣仔已經面目全非了,仿佛連我的童年記憶也逐漸褪色,灣仔已經變得與我無干了」這不住讓我的心泛起了絲絲漣漪,縱然,我明白,社會進步、城市發展,無可否認的是每個成功都市必經的階段。然而,與此同時,卻失去了昔日社區裡的一草一木,過往屋村裡的溫情和熟悉感,慢慢地一切變得人是物非。在生活的繁忙中回過頭來,細意看看身邊的事物,身旁曾經高聳入雲的榕樹,彎角裡昔日滿佈塗鴉的牆壁,現在已成細細碎碎的回憶。想要忙裡偷閒,仔細摸一摸觸一觸,感受生活裡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也已是天馬行空。儘管怨天尤人,縱是於事無補,只恨當初沒有來得及好好停下來,暫且放下工作學業的忙碌,會心感受,城市的發展就已淹過人們的希冀,悔恨難返。現在抬頭一看,是一幢幢高樓大廈;放眼過去,全是一片石屎森林。
「一夢」講述作者從前夢見灣仔在熊熊烈火中燃燒,一切都葬身火海了。作者藉此感慨香港為城市發展已失去了不少,捨棄了文化,放棄了地標。看到這裡,叫我不禁感嘆現在的香港,人是物非;慨嘆時間,可以沖洗一切,帶走了過去許多香港人共同的回憶。叫我,叫筆者,感覺香港縱使潮流摩登,卻總是失落了什麼,遺忘了什麼。
「灣仔在火光中變的模糊 怎麼辦?」這是作者可悲的夢,這不也是現今香港的情況嗎?事過境遷,有的時候我會想,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就為了追上時代改革,力求走上國際的尖端,就要失去了它原來親切的樣貌,變得模糊了。從前的街道、小店,卻是拆了一列又一列 昔日充滿人情味的市場,人所共知的地標,再也不復見。人們被迫逼遷重置 ,各散東西,幾年後再回來瞧瞧,便已是一番讓人驚訝的景象 ,人是物非。摩登的高架橋,繁忙的斑馬路,過往的痕跡,被抹得一乾二淨。
逝去的像雲煙,像流水,多少昔日的街道擦身而過了又重建,不再了又擦身而過,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我嘗試問自己,能否把握當下的光陰,好好細意一直在身邊習以為常的草草木木?又能否捍衛從小到大一直陪伴我成長的道路?因為不知道哪天 又該被發展了。
《香港故事》記述了一個個香港歷盡艱辛打拼的故事,諷喻當今,扣人心弦。這使我反思,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這片乾枯苦澀「冷冰冰」的沙漠裡,找到城市中珍貴的綠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尋回昔日街角裡的熟悉感,鄰里間真摯的情懷?又到哪個年頭,香港人能夠找回,從前在香港地土生土長的歸屬感,回到最初?
也許,回到從前,再走一走、看一看,真正地感受一遍,我們能找到答案。可惜的是,人們總是落於與時間追逐的競賽中。
香港故事读后感4
我自问对香港的认识很浅薄﹐或者应该是说﹐对任何的地方﹐也只是表面的认识。书中的第一篇<香港故事一>﹐第一句﹕“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还有后来的﹕“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有努力朝向前方﹐紧紧追随着世界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这﹐就是我对香港的印象。在最近这两个星期六里﹐参加了一个普通话旅游大使活动后﹐听了很多关于香港的历史﹐才发现自己对香港的认识的缺乏。我惊觉自己没有一个根﹐对于香港﹐我并不认识﹔对于日本﹐也没有什么认识﹔对于北京﹐也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我是谁﹖似乎答不出这个问题来......可是﹐缺乏归缺乏﹐幸好的是﹐我发现了自己的缺乏﹐而希望可以不断地去更了解所住的这个地方。
看到<不认同>里﹐写着一句﹕“天台学校里﹐小学生日晒雨淋---那时候没有因“压力”而跳楼的学生。”这句话﹐其实很讽刺。现在﹐有很多因为所谓的“压力”而自杀的人。过去﹐我会可怜他们﹐现在﹐我则认为这是可笑的﹐但亦同时是这个社会的悲哀。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太幸福了﹐因为习惯了幸福﹐反而觉得不幸福﹐没有了幸福感﹐而当一点的挫折发生时﹐那种悲哀感会更强烈﹐甚至觉得是世界末日﹐而最终选择自杀。这是物质丰富的社会的悲哀......我想﹐假如要解决这个问题﹐会否让所有人都经历身体上的磨难﹐才能使人的意志坚强呢﹖
另外﹐在<披头士的启示>中﹐很喜欢其中一段﹕“一切流行的东西﹐其实都是一种游戏﹐留给人们一点点回忆而已。时间过去﹐它也会过去﹐人的生命还有许多支点在平衡﹐长辈虽然好意﹐但也不必太紧张去阻止﹐做好其它支点﹐顺其自然﹐人就这样从一种种游戏中成长了。”说到流行﹐又想到自己说的过份的说话。为了自己的偶像﹐伤害了一个好友﹐真的很傻。更不应该是因为﹐为了一个笑话。请原谅我抓狂的行为......
最后﹐想说的是<白鹦鹉传奇>。里面提到一群白鹦鹉的故事。它们原来有自己的故事---“一九四一年﹐日本炮火轰到香港半山﹐三年零八个月沦陷岁月开始﹐它们的主人也随着倾城而不知所踪了。战火流离﹐它们像人类一样﹐从安稳的家飞处来﹐从此就在港岛西区半山﹐过着风尘日子﹐一代传一代﹐七八只天天呱呱呱的飞来飞去。”我从前不知道这个背后的故事﹐可是﹐我确定自己在天后庙道曾经见过这群白鹦鹉。当时﹐只是感到奇怪﹐但是如果我当时就知道这个背后的故事﹐一定会有更奇妙的感受吧﹗
每一个人﹐每一件物﹐每一个地方﹐都有他们的故事﹐真是如此让人神往。
香港故事读后感5
这本书我还在拜读当中,首先让我叹服的是张的写作技巧,很刺激的美感。
从书中来说,故事情节,写的是发生在香港的一个故事,关乎爱情,又关乎买卖。
薇龙从单纯变成一个高级的妓女,她的一生从开始向姑妈借钱的开始就奠定了最后的结局。
那个姑妈,就像是晚清的皇朝延续者,关上大门,她在里面就是一个皇太后,在她的皇宫里面,做着一些风流之事。早年,认定嫁一个年老的有钱人,等他死后就可以继承遗产,以为他会很快死,自己还会青葱貌美,继承丰厚遗产之后就可以做她想做的事情,可惜,最后,他很老很老才死,她,已经不再青春。她的青春里,不曾谈过一次像样的恋爱,还没开始好好的爱一个人,就已经离青葱远去,多么可悲,也是她自作受,她的选择。导致她现在,极度的饥渴,用自己身边的年轻女孩来勾引一些男子,最后供她享用,收入囊中。她玩弄心计,成为高级妓女的“老鸨”。善于买卖,没有情分,连自己的侄女也变成了她的工具。
薇龙,一开始只为了想完成学业而单纯向姑妈借钱,然而却一步步的走入姑妈设计好的圈套。当她走进了这个圈套之后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独特魅力,自己感受到这种是生命的堕落,却又拔不出来。最后导致她一步步迈向悲凉的结局。
乔琪乔,一个社交界知名的花花公子,不受父亲喜爱,继承不了什么遗产,想通过迎娶白富美来获得金钱,就和女人通过美色嫁给有钱有地位的人来换取生活一样。往往就是这样坏的男人,风流的男人越让人欲罢不能,让众多的女人着魔,包括那个姑妈和薇龙。最后他在姑妈的劝导下,最终把薇龙变成了工具女人。玩弄感情的男人,最让人看不起。
这篇小说也表露了定势的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让我们深思。
最后还想说,不管结局怎样,小说情节怎样,让人反思怎样,就是喜欢张的文笔,技巧,超级喜欢,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