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电影观后感/2021-05-12 02:44:48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关于维护女权的电影,故事的发展要从“爸爸”的前半生说起。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1

“唉,又是个女孩,又是个女孩!”随着妻子无力的叹息,马哈维亚,曾经的印度全国摔跤冠军,悄悄地走进一间幽暗的小屋,默默地摘下一张张已泛黄的荣誉证书,一枚枚早已落满灰尘的奖牌。

这个十一金秋,我观看了一部来自印度的励志片《摔跤吧爸爸》。电影中父女及兄妹之间的亲情,女儿发奋夺魁的经历,父亲为女儿辛苦奔波的细节,都使我热泪盈眶,都使我感触至深,都使我浮想联翩。

故事发生在印度的一个偏远的乡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在那里很普遍,女子体育在那里很不受重视。因此电影中的“我”的叔叔马哈维亚一直渴望能有一个男孩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并在国际大赛中夺取冠军,为国争光。可是“婶婶”一连生了6个女儿都没生下一个儿子。马哈维亚不由得心灰意冷。但当他看到自己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他撂倒比他们强壮得多的男孩子们时,叔叔马哈维亚恍然大悟,决心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成为世界冠军

虽然吉塔和巴比塔对摔跤有些许的兴趣,但她们的爸爸马哈维亚制定的魔鬼训练还是让他们叫苦不迭。出于对自由的渴望,她们曾一度有口无心地应付父亲严格的训练。就在这时,一位好心的少女告诉这对懵懂的女孩她们父亲的用心良苦此次,这对姊妹俩更加一丝不苟的努力。

再看看她们的望女成凤的爸爸马哈维亚。这位可敬的父亲为女儿与自己的梦想付出的努力更是感人肺腑。女儿需要营养,他破戒为女儿买鸡肉。女儿需要训练场,他竟挖出自家的一块地,女儿需要运动服,他竟骑车到都市去买。看着已两鬓斑白的叔叔马哈维亚,在一旁的“我”也被叔叔和堂妹的精神感动,自己甘当这个团队的老黄牛——陪练。

在一家人多年的奋斗,女儿已经成为全国级摔跤高手,人选国家队。她们即将迎战国际大赛为国争光。但是这对姊妹又面邻一个巨大的挫折:国家队教练教导无方。教练不仅教不严,而且不会教。这段时间,尤其是吉塔,退步十分严重。就在这时,马哈维亚不顾教练的反对,暗地里继续教女儿摔跤。吉塔与巴比塔十分感动,鼓起十二分的毅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终于荣膺印度摔跤国际大赛中首枚金牌。

看完电影,也许是出自内心的震撼,我情不自禁地在房间内徘徊,沉思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永远离不开良师益友和自身的努力。马哈维亚对女儿无怨无悔的如山大爱,让我联想起我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孜孜不倦的老师。同时,电影中的吉塔和巴比塔,我也非常钦佩她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冰心老人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成功的花》,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不也“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吗?

俗话说“一分辛苦一分才”,我们这些志存高远的莘莘学子们只有像故事中的姊妹俩那一样无畏困境,正视困境,敢于走出困境的精神才能战胜挫折,才能有成学业,才能抬起头,做生活的勇者,强者。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2

从知道阿米尔汗的这部电影就开始期待,一有空立马就去看了,不出意外的好看,墙裂推荐。

整部电影就是一位心怀国际金牌梦的摔跤运动员将两位有天赋的女儿培养成冠军的经历。最困难的不是没有金钱的支持,没有专业的场地,而是周围人的嘲笑,母亲害怕女儿这样会嫁不出去,整个村子人都在嘲笑这两个女孩子。

印度女性生活的单一和束缚在电影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印度女性传统服装不适合锻炼,爸爸裁小了侄子的衣服给她们穿,不过是短裤和T裇,这样的穿着却让整个村子的人目瞪口呆,姐妹俩以头上长虱子为借口拒绝锻炼,被爸爸强制剃了板寸,被整个学校的女孩子嘲笑。爸爸带着两个女摔跤手各处参加比赛,拿到全国冠军,直至为印度赢得金牌,爸爸才是那个克服了众多压力和阻碍的英雄。

电影里刻画了印度女性被安排没有自由的人生,讽刺了印度体育局官员的不作为。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直至现在,还有政府官员认为女性被侵犯是因为女性穿着暴露和深夜外出的原因。

爸爸对女儿说的这句台词我印象尤为深刻:

赞一下阿米尔汗,大叔为电影增肥,又为呈现电影中浑身肌肉的运动员形象而减肥增肌,简直太励志!(阿米尔汗大叔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良心推荐。)

最后大家看完电影不要忘记这部电影是真是故事改编,真正的那位摔跤爸爸才是英雄。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3

现在是5月,正是夏季的开始,转念想想,自己也好久没看电影了。刚好,舅妈说最近有部很适合小孩子看的电影,想让我们去看,一问,原来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于是我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情,跟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电影院。

电影刚开始,“爸爸”马哈维亚因家庭原因被迫停止自己所喜爱的摔跤,因此他下定决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来完成他的梦想。可是,老天却给了他4个女儿,他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在一次女儿“欺负”两个男孩的过程中,马哈维亚意识到自己的女儿继承了自己摔跤的优良血统,从这以后他下定决心要把两个女儿训练成一位优秀的摔跤手。这之间有过血和泪,有时会觉得这个爸爸真狠心,但细细品味,也透露出了父亲对女儿们的浓浓情谊。

一眨眼,电影就结束了,走出电影院的大门,我还沉静在故事情节里,那令人震撼的摔跤场面,令我回味无穷,也让我感受良多。女主人公吉塔是一名优秀的摔跤手,可她也会松懈自己,在国家体育学院时,教练对她的管教并没有那么严,而且对她也没有信心,并传授了错误的东西,致使她没有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小孩子一般都没有恒心,所以这对于大人来说是个使命,想要把孩子教好,就一定得去督促她坚持,只有坚持了,并传授她对的知识,这样才会成功。

写到最后,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也要加倍要求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4

曾经看过阿米尔汗做的一个访谈类节目——《真相访谈》,在那个访谈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描绘印度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的种种不幸:杀女婴、儿童性侵、强奸、包办婚姻、巨额嫁妆、家庭暴力……越看越会觉得生为一个印度女性实在是太凄苦了。一般来讲,人在伤心想哭的时候心脏会有揪痛的感觉,但我清楚地记得看到那个因怀了女孩而在8年内被强行流产6次的母亲时,我的内心并没有感到酸楚,但眼泪仿佛受到了生理性刺激一般往下流。

在印度,一个孩子可能被剥夺出生的权利,只因为她在出生前照B超被发现性别为女;当她经历千辛万苦降世后,她有可能在儿时被长辈侵害,在长大后被路人觊觎;然后或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被父母打包嫁人,或因为付不起高额嫁妆而孤老终生;在嫁人后身陷在锅碗瓢盆和丈夫的铁拳下,开始“怀孕、被发现怀了女儿堕胎、怀孕、被发现怀了女儿堕胎”的死循环……

因为知道这些,我在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激动到不能自已。有人质疑说,这部片子“透露着令人作呕的男权思想,以梦想、金钱、冠军强制女儿人生”,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我们绝不能用中国的思维看印度,因为我们的生活有无限可能就认为印度女性也能拥有自己的人生。以印度的视角来看这部片子,我们能从中看到女性抗争的无数可能。

印度的现实就是,由于宗教、历史和传统文化等种种因素,印度女性在社会中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有人或许会说“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很严重呀”,但事实上,比起印度,中国实在是好太多了:

重男轻女事件在中国也存在,中国也有太多人想生男孩的。但中国没有一个在官方计划生育政策中说“女孩是甘蔗的渣滓,我们鼓励多生男孩”的政府;中国也没有形成“b超验男女,女孩月份小流产、月份大出生后扔到河里”这由医院提供的一条龙服务。

“裙子穿那么短,被强奸活该”这种论调在中国会被视为直男癌,但可怕的是在印度12年轰动一时的公交车轮奸案中,施暴者乃至不少律师、高官都认为:被强奸是女孩的错(图片来源:纪录片《印度的女儿》)。

在印度的婚姻制度中,女性不过是附庸品,虽然印度女性跟中国一样是嫁人,但基本上印度的女性在“嫁出去”后永远不能独立,不被赞成去找工作,也不认为应该去接受教育,她们往往只能在锅碗瓢盆中消磨青春。而更为落后的是,她们的婚姻往往是父母包办,甚至曾有追求自由恋爱的男女而被杀。更有甚者,直到2006年印度农村都曾盛行风俗去强迫寡妇跳火坑自焚为亡夫殉葬,而对于这种风俗,村民们甚至去赞颂、鼓励……

在中国,重男轻女行为在我们印象中往往是低教育水平的人才会有的,但在印度,无论教育水平高低,男尊女卑都是根深蒂固的想法。身为高中副校长的婆婆会因为不想要女孩而把自己尚在襁褓的小孙女踢下楼梯;政府高官也会违抗法律,偷偷埋掉自己刚出生的女儿。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一个人能拥有自己的命运,首先需要能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而对于印度女性来说,她们本来就不被允许去选择自己的命运,片子中那个爸爸做所的就是让他的女儿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正是因为爸爸强制她们去学摔跤,她们才能拥有未来的选择权而不是不在14岁被打包嫁人、在无穷无尽的家务中消磨青春。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立意毫无问题 ,甚至放在印度这个背景之下,堪称伟大。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5

《摔跤吧,爸爸》的篇名翻译很像“奔跑吧,兄弟”,虽然这一档大名鼎鼎的节目本人并没有看,但是这部片子的翻译者想借势提升点击率的企图是比较明显的。

网络上对于这部片子好评如潮,豆瓣据说给出了9.2的高分。然而我真看不到这片子有这么好的。

整个故事的框架,从刚开始的英雄郁郁不得志——想儿子继承视野——不停地生女儿——女儿也能练摔跤——周围人的不解——女儿练摔跤——女儿的反抗——女儿的接受——新教练的方法不对——女儿失败——父亲指导——女儿成功,整个故事框架用了不停地“摇摆”,一个旧的冲突解决,马上又出现新的冲突(就像不停地打鸡血),用的是好莱坞路线剧本结构方式,但是比较机械化,也很通俗化,新意并不多。

在表演上,“印度国宝演员”(网络语)阿米尔汗的角色并没什么挑战性,不过是表演一个永远成竹在胸,永远正确的父亲角色。因此,他的表演也永远是交着手,一脸专注地看着女儿和世界,再加上那张方正圆滚的脸以及大而圆满的双耳,像极了中国寺院里的释迦摩尼像——我认为这个角色因为太完美,太扁平,而显得不太真实。

因此,我觉得这是一部成功的励志片,也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但是在影片结构和表演上没有新意。

题材的切入倒是很有新意。虽然我没有到过印度,但是从报纸上扑面而来的印度少女早婚,遭受性侵的信息(我也只能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印度女性的地位并不高(中国女性的强势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练摔跤,这两个小女孩也只能和普通的印度女性一样,早婚,或者也伴随着性侵。可以说,这一点有点探讨印度女性出路的味道。本影片点到为止,并没有过多的笔墨写“印度女性的处境”,就显得非常正能量,圆滑而讨巧了。

本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也加重了“圆滑”的味道。影片最后,当“爸爸”被关在小房子里,不知道失败了一次的女儿是否战胜曾经屡次打败自己的敌人时,他只能祈祷。但是,这时候,“雄壮的国歌声”通过层层的墙壁传到“爸爸”耳中的时候,“爸爸”蓦然起立,把手放在心脏上,嘴巴哼着国歌——即使他是被体制内人员设计,关在那个幽闭的暗室。这种处理给我们一个“国家是好的,不好的是个别人”的倾向。

对于体制的批判,也是通过“个别人”(即新教练)进行。大概是印度的体育体制有点问题,但是不会去深挖体制,只能通过让新教练片中的种种错误和可笑之处,表现是体制中的个人有问题,冲淡了探讨的深度。给人的印象是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体制中的个别人问题。另一个被批判的是基层的体育局长——因为“爸爸”想给两个女儿申请摔跤垫,但是体育局长并没有允许。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我只能说“爸爸”这样闯进办公室,没有提交证明材料就要求“体制”为个人(两个女儿)提供摔跤垫,他所走的程序也有问题。如果经费可以不经程序地申请,才是体制的最大悲哀。

深究剧情,是不是体制或者新教练的问题还未可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国家队提供的设施,“爸爸”的两个女儿能否获得奖牌,还未可知。因此那个教练也被脸谱化了,教练和新队员总是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一个刚刚接手的教练,和一个从小培养到大的老教练(“爸爸”)对队员的熟悉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爸爸”和观影者来说,两个女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对于教练来说,她们只是众多全国冠军中的两个。能够成为印度全国冠军,都很优秀,但这种优秀并不等于说可以在世界大赛拿奖牌或金牌——印度并不是摔跤强国。当然从拿奖牌的时候角度,可以说这两个女儿很优秀——但是不能用事后来评价事前,这两个拿奖牌者获得冠军,有没有印度体制或者说教练的功劳?很难说没有。我们不能不作区分的称颂体制,但也不能把体制当成印度体育毁人不倦的魔窟。根据剧情对比需要是可以的,但不是事实。

因此,因为概念化和妖魔化,随之而来的“英雄化(爸爸和女儿)”,很难说这部片子在剧情设置上成功。人性的复杂在这部片子里很少出现,有的只是剧作家或者导演一厢情愿的设置。

“所有花都为你开,所有景物都为了你安排”(伍佰《再度重相逢》),因为人的本性普遍喜欢把罪恶归结于“他者”,把英雄留给自我,认为自己没有发达都是别人的错,所以这部片子显得很讨巧。何况这部片子的泪点设置得很成功。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