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它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的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该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有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学科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二、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您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个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你再努力一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的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是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五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一百零七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既: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者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他编了一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他收集了一套供他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家碰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苏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新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法、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有效的研究方法——教育日记。他建议每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他本人也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坚持写教育日记。在他看来,教育日记是教师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并且有助于自己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分析积累素材。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只要新教师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我看来,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点滴浪花、每一步足迹,回头看看,将是一部多么精美的书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读书是其成长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其专业修养与道德素质的关键,但是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我的很多同行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平时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也很难再有精力去阅读。但是我却认为,教师想要践行新的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读书,应该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
最近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1-20条,从中我获得了很多感受,尤其是其中的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一个历史教师用一生备好课,他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阐述除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名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应该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学需求。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解惑者,教师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是“这桶水”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能够传授给学生什么呢?或者说能够给予学生怎样的帮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并为其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打动,这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唯有读书,才能够使教师视野更加开拓,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此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帮助,使学生能够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而读书,则是可以使我们对自己实践进行反思的最好途径,在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能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文字中所透露的教育智慧与睿智,身处于这些文字之中,我仿佛与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进行心灵的对话,作为教育领域的大师,阅读他的文字,是我能够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了解自己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反过来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旦阅读量不够,书读得少了,那么他的教学就会缺乏灵气,他的用语就会显得生硬而苍白。比如,一个问题常常绕来绕去,最后也没有讲清楚,说明白;用一个词语会思考很久,也找不到合适的;明明想好了,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读书不够,一旦提笔,就会觉得笔有千金重,更加不要说文思如泉涌了。书读得少,人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常常话不达意,这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得否认,教师这个职业的压力很大,除了课堂教学,还要进行很多教研工作,要写很多论文材料,很多教师常常因此发臭,即没有时间写,也会觉得无话可写。而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教研工作与写作方面,一旦阅读量够了,写一篇学术论文,就可以信手拈来。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也开始制定阅读计划,约束自己要定期阅读好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写字台上、床头柜上,随处可以看见我的书籍,书籍是我精深得到慰藉,使我的身心得到陶冶,使我的疲倦和压力得到释放。阅读,应该作为教师一生的爱好和习惯,我们作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多读书,读好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大河……使自己永远保持活力”,也就是说,教师阅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够不断获取新的养分,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体系,思维才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育事业能够永葆活力。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除了以上感悟,我还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阅读要基于专业发展取向。依托任职学科专业书进行阅读,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自己的专业书籍,是教师首先要阅读的东西,并且要反复研究和钻研。比如:如果是语文教师,则应该先阅读有关语言学、文学史之类的书籍;如果是数学教师,则应该先也阅读有关算数、代数以及运筹学等方面的书籍。阅读书籍,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透。所谓“懂”,就是要明白书籍论述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和本质,而所谓“透”,则是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强调,教师要读关于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重要社会问题的报纸与杂志,借以开拓专业视野。“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我们力求使人类的,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政治、思想、科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事无不引起教师的思考与关心。”这些论述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亦非常适切。作为专业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做到与时俱进、日求新得,不然,其知识储备将日趋颓废,甚至难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总之,在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读书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使我真正认识到多年来存在于自身教学问题的成因,那就是缺乏阅读,知识量少、知识面窄,思维滞后、不灵活,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为之而深深惭愧。也是因为如此,我才写了这篇小文,希望能够借助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呼吁同属于教育岗位的工作者们,正确认识阅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将其树立为终身的爱好和理想,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开阔的思维以及勇于创新的意识,进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学中的实例。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
课堂上学生学习注意力是否集中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
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据专家调查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要长时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把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力和自控力都有很大意义。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一、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效率低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力容易转移,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因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只做好一件事,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某一个问题或完成某一项练习,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性。
二、对学生讲话不要老是重复。
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唯恐学生记不住或听不清。却不知这样学生反会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养成漫不经心的习惯,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训练学生善于“听”的能力。
“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鼓励学生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四、要让学生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学生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习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有意义的训练和活动,如学习掌握某种乐器、学绘画等,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锻炼学生注意力的功能。
五、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学生的书桌上不要摆放带有装饰品的文具,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学生如果能控制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学生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常抓不懈和相互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六月份,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对班里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的学生,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呢?很多教师都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什么不知道学习了,脑子笨了,家长不配合等等;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平时不应该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苏霍姆林斯基给一位后进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
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对待学生冷冰冰的态度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反思。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相关文章:
1.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读友吧
3.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4.《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00字
5.《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
7.《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00字-读友吧
8.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