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2022-04-28 23:24:23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一本由林洙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461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1-1,文小编精心整理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

梁思成父亲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梁启超,梁思成本人是上世纪著名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林徽因是上世纪建筑学家、作家、诗人。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林洙回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成长故事的一本书。林洙是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多年才续弦的第二任妻子。林洙称梁思成为梁公,称林徽因为林先生。林洙对梁思成、林徽因的感激之情可见一斑。

林洙有慢慢地回忆自己到清华求学时遇见林徽因生命的最后的那段时间。林洙有慢慢地记叙梁思成从小十个兄弟姊妹长大的经历、梁思成在清华的求学、梁思成与林徽因初识的佳偶天成、在战争前后采绘各大古建筑的数据以期当局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林洙在90年代第一次出版这本书时已经过了甲子之年。2010年林洙再次作序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林洙说“但愿我奉献给读者的是最真实的梁思成。”

是的,我看到了最真实的梁思成。谢谢您,林洙老人。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

上一本看的是费女士写的,更多的记录他们之间的交情,眼里的彼此。而这本是林洙女士的回忆录。

林洙的文笔并不吸引人,贵在朴实。就像她的外貌一样,不美丽,却纯朴。文章大量的描述了梁思成在三四十年代时跋山涉水去偏僻的地方考察测量各种建筑,并绘图,描述,注解与报告。看完那些精致准确中英文对照的图,不由得心生敬佩,而一想到被“处理”掉的那些历史印记则不禁扼腕。

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间有太多的江湖传闻,小报总是喜欢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感情纠葛上,让人反感。看看这些他们周遭最亲近的人写的书会了解更多更深更全面,梁和林之间更多的像是一种志同道合,一种惺惺相惜。如此瘦弱的女子,去野外去郊区不怕跳蚤,不怕吃不饱,还上梁爬柱。林徽因真真是个有慧根的女子,建筑,舞台设计,民族服饰,诗歌,文学均有所涉猎且通,而梁思成在建筑上的专和精,与建筑相关的雕饰,字画等也都堪称一流。

他们那些可爱的朋友,那些不怕苦不怕累的朋友,可以一起去野外吃苦,也可以在客厅开茶话会高谈阔论。为了理想为了喜爱的事物不管不顾,且执着而热烈。

60年代后的阴霾实在是不忍细读,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扭曲的心灵和变态的折磨,让多少可爱的人们倒下。。。。。

林洙把自己放得很低,从来都是默默地支持,我相信在梁先生的晚年,是林洙给了他莫大的欢喜和支撑。林女士在梁先生过世后就一直致力于梁先生文集的整理校对等,这样的感情有多深厚不用发问。

我不懂建筑,但美丽的事物总是让人欣喜,相比现在各种妖魔鬼怪似迅速拔地而起的高楼,年轻的建筑师们能不能不要太浮躁?建筑是活的历史,后人看得见。。。。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

去年八月份的年假,我去了河南,经郑州、开封,而后到洛阳。去看烈日曝晒下的龙门石窟,我站在巨大的卢舍那佛像下,心里涌起一种奇妙的庄严感。那时刚读完梁思成的《佛像的历史》,于是我眼中的龙门石窟,多了分别后重逢的亲切感。一别经年,别来无恙?至于那些大大小小不同年代的佛像,因为事先读过的书,我也能大致的分辨出它们雕凿的年代,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而后离开洛阳,去往古都西安。到西安的第一个夜晚,朋友带我们去看大明宫,返程路上我睡着了,而后有一瞬间醒来,原来是路遇了古城墙。夜里城墙上亮起垂挂的灯笼,漫长的一线,在灯火通明的城市夜里发着幽幽的光,告诉你这座城市的悠久。在那一刻我脑海里响起了这样的话:“保存完好的西安古城墙当让北京汗颜。”站在西安的古城墙下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当年北京城里,梁思成无力抗争的声音。

后面坐了一回西安地铁。在路上仰望被彩灯环绕的钟楼和鼓楼,是西安最美的夜景。一边是西安最繁华的街区,一边是古老的建筑,所有的车流到钟楼下全部绕道,这是古城墙的威严。同行的人拍下灯光闪耀的鼓楼,“美人如花隔云端,梦魂不到关山难”,那一刻鼓楼的美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后面去回民街,在人头攒动的回民街穿行,这里是充满了市井味儿的西安,不是那座巍峨的古皇城。可是我差点忘了,若没有这威严的古城墙,这让人仰起头来心生敬畏的钟鼓楼,回民街恐怕也无法体现出西安的市井风味。

西安第三日一早去寻找碑林,却意外的发现了大雁塔。好吧,就是你了。在雁塔广场拍照,没拍几张,音乐喷泉居然开始了,没有多等待一分钟。冲天而起的水幕让躲避不及的我淋得透湿,却给了我最大的惊喜。仰头望着越冲越高的水柱,你会有冲进水幕去舞蹈的冲动。

下午碑林。每一样都是国家级珍宝文物,西安的骄傲果真是默默的。站在一千多年前的巨型石兽前,除了惊叹别无他法。

出来经过书院门,没有进去,时间已经不够,而我更期待登上古城墙。

傍晚时分终于登上古城墙,还有恰到好处的一抹斜阳,给整个城墙都镀上一层红色。赤脚在城墙上走,第一次觉得离西安这么近。在城墙上骑自行车,70分钟骑完13.7公里的全程,直到暮色四合,城墙上挂着的灯笼亮起,一辆又一辆的车从身边超过,偶尔猝不及防地冲下一个“海漫”,于是是刺激的尖叫和大声的欢笑。这古老的城墙,残阳夕照,天边的红霞,飞速地踩着单车,耳边是呼啸而过的风声。有这一天,西安行已经足够圆满。

这就是西安留给我的回忆,然而关于它的意义我当时似乎还并未多想。

而后2013年的国庆,我去往北京。去天安门广场,看汹涌的人潮,也看人民英雄纪念碑;从故宫的红墙旁走过,看光影斑驳,我用相机拍下故宫红墙上缝隙中长出的一颗绿植,那是生命给人的惊喜。然后绕过护城河,我是第二次去北京,却是第一次站在故宫角楼前惊叹不已,舍不得挪开脚步。而后夕阳西斜的时候,我们终于爬上了景山,山顶人潮汹涌,我的眼中凝望着的是这晨昏中的故宫建筑群。六七百年的光阴在这一刻好像被凝聚到了一起,建筑的美果真能让人觉得窒息。

在北京的第二天下午,从北大出来我们去了什刹海。在那之前先去看了钟鼓楼。从远处看到的鼓楼并没有给我什么特别的感觉,于是从广场上转身,看到鼓楼对面的钟楼,仿佛更加雄伟。可是突然一个回头,我看到灯光投映下的鼓楼,那种独特的色泽感,广场上玩耍的孩子们,特别的静谧感,竟让我半天都没能说出话。

后面还有一日下午,我想去看恭王府,却因为景点人太多而只能作罢,我站在胡同里,遗憾地想着和珅用来存放宝物的那九十九间半,脚步迟疑。只好选择在胡同里晃荡着来度过整个下午,而我的心里,却终究还是想着上一次来北京时未能细看的辅仁大学建筑楼,于是按图索骥的找了过去。终于能见到这别后让我思念许久的建筑。

在今天这个夜晚,我坐在冰冷的房间里,面对着电脑,脑海里浮现出那一个下午的场景。我们坐在辅仁大学前花坛旁的椅子上,微风吹拂着我们的面庞,我们一起仰起头细细看着这建筑物上的汉白玉雕花,赞叹着这毫不重复的窗户设计。甚至因为建筑不对外开放,我们站在花坛上跳起来想尽力多看到一点内部的设计。我们口中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为这美妙的建筑,更为身边能有这样一个同赏这样美好的人。

在北京的那一周里行程紧张,我重游北大,去看鸟巢和水立方,甚至去了一直记挂着的奥森公园,还去吃了吴裕泰的冰淇淋。有好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回忆,而如今回想起来,最先跳入脑海的美好却还是那一个下午,我们静默地坐在辅仁大学的花坛旁,看着这精妙无比的建筑,目光爱抚着它身上的每一块砖瓦,用脚丈量了它周围的每一寸土地。然后恋恋不舍的离开。

我不知道这样的心情是否与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他们的那一帮营造学社的伙伴们踏访中国各地去寻访那些古建而历经艰难终于能得一见时的心情一致。也许完全无法相比,可是当我站在故宫角楼旁,看到那翘起的飞檐,护城河中映射出它的倒影;当我站在景山之巅,俯瞰着余晖映照下的故宫建筑群,红黄色调的搭配中那静默的庄严;尤其是当我站在辅仁大学的前面,望着是中西风格结合几乎可用完美来形容的建筑时,那种美感给我的心灵引起的震颤感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热泪盈眶。

于是当我捧起这一本《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时,当我翻到他们走遍大半个中国留下的那些古建的立面图或剖面图时,我一张张细细端详,舍不得翻页。而下一页又可能是更让我惊叹的图片。我羡慕他们,能够亲眼见到这么多的美好建筑;又敬佩他们先知卓著地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丰富而又宝贵的历史资料。人的一生太过短暂,而人类关于美的意识却又是如此的一脉相承,也许这些建筑有一天都将被损毁而无法保存,但它们印刻在人类历史进程的痕迹却永远不会消失。

还有一个下午,闲极无聊,我们去了前门,只剩下一个箭楼的前门,显得十分突兀。如果它还可以称得上美,那也只能是一种残缺了美。于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西安的可贵,也许就在那保存完善的古城墙。如果没有这城墙,我们靠什么来回忆起古长安城曾有过的回忆,那些四方来仪的威严,那烈烈西风吹拂过这个城市上空留下的空谷回音,全都消失踪迹。一道城墙,留存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印记。而今当我回想起站在西安的城墙下,仿佛听到了梁思成在北京城里痛苦的呼喊。《梁陈方案》被否决时,北京的古城墙被拆掉时他的痛苦,应该更甚于他受到批判时的伤害。

可是再没有一种可能了。当我站在景山之巅,看到那震撼人心的故宫全景时,再往右边看去,可以看到鸟巢对面的盘古大观,往左边看去,可以看到央视的裤衩楼。可以看到蓝天下繁华现代的北京城,只是再也没有那一道北京城墙了,那个“凸”字形的城墙了,那个镌刻着北京城历史的城墙了。当我站在景山之巅,看到现代都市北京,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可我却还是忍不住觉得一种虚无感,因为曾经承载这个城市记忆的建筑再也不能恢复了。现在的北京将按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那是今日之北京,却再也不可能是那个历史上的北京了。

当我回想起曾经在北京时的场景,我总会产生这样一种幻想,也许梁思成就在天空的某一个角落俯瞰着他热爱的城。他在想什么?如果他还活着,他又会说什么呢?只是再也没有了答案。今日的西安,也许可算是实现了梁公对北京建设无法实现的梦,只是今日的北京,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

当时的明月,终究无法映照在今日北京的上空;而那些彩云,终究是随风而逝了。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

揣着一颗八卦的心,读完了这么一本名字就很八卦的书。通篇读下来,却远远的背离的初衷,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竟是如此五味杂陈。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女大美人,倾国复倾城佳人难再得,追求者甚众,且都是大才,一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一如活在思想的世界中的大师金岳霖,但最终花落梁思成家。相传梁思成当年新婚之夜曾经问林徽因,说有件事只问一遍,那就是为什么是他。连梁思成都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求之所得,辗转反侧。一个超喜欢林徽因的朋友说,梁思成怎么会配得上林徽因。但是爱情本身就不是能用配与不配来说明的,而婚姻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注定。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不足为外人道也。梁思成曾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这话让我想起钱钟书说杨绛,“最贤之妻,最才之女。” 梁思成和钱钟书相较之下,虽然都是何其骄傲,但是梁思成在林徽因故去后续娶之事,颇具争议,为所谓深情蒙上一层浓厚的阴霾。

林洙,恐怕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是何许人也。作为梁思成第二任夫人,才不出众,貌不惊人。与林徽因相比,低到尘埃里,都开不出花儿来。坊间传,梁再冰能接受父亲续弦,都不能接受继母为林洙。比梁思成小几乎30岁的林洙,前夫是程应铨,程曾因拥护陈占祥和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建的观点,被打为“右派”,林洙与程离婚,嫁给梁思成。后来,程应铨受到迫害,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投湖自尽。如果不是从天涯上看到了关于程应铨和林洙的帖子,单纯从这本书里看到的只是梁思成的见异思迁与林洙用后半生整理了梁思成的手稿资料,并编撰成册;看到的是林洙倾尽全部,花费几十年时间去“读懂”梁思成。但是看到了天涯的和百度贴吧的帖子,读了程应铨的晚辈提及的林林总总,再回想这本书里的部分文字,却觉得林洙拼尽全力去刷的只是存在感而已,是否避重就轻,是否喧宾夺主,是非黑白是否混淆,如今林徽因已故去,梁思成已撒手人寰,甚至连梁从诫都不在人世了,再去追真相恐怕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论为名为利,还是真的为情为爱,即使像网友说的林洙学识浅薄,漏洞百出,但是至少她整理了梁思成的书稿,将一代建筑学者生平所学流传给后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或许这句诗,恰恰是梁思成老年的真实写照。可惜,不是所有的桃花都是桃花运,有可能会是桃花劫。一不小心就真的万劫不复,晚节不保了。感情的纠葛,就让它随风去吧,至少在建筑学界,梁思成永远是名声赫赫的学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识之士。

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果能在人间四月天的一刻戛然而止,那是多么美好。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

看人物传记的好处是,用看一本书的时间看透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此为借鉴。同时,每个相对成功的人生命里总有几盏“明灯”,指引着主人公去坚持,去努力。对于梁思成,任公(梁启超)当仁不让是这盏明灯,从他给梁思成手写的李白和杜甫诗句的集联: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看得出任公对儿子的期盼。

如果这本书早十几二十年遇到(那时可能尚未出版),我定全力以赴选学建筑系。梁思成先生去世是在1972年,而那一年我尚未出生,“落后”了三十年认识这位历史人物,投心与文字,仿若立于先生身旁,感同身受,几度狂笑亦心酸落泪。

人,如果不学习历史,是孤立而狼狈的存在的,即不知前世为谁,怎懂今世可为,又哪得来世修为呢?建筑正是一部活历史,应该好好学习和体会的。从这本书,我也感受到知识的广博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益处,对于养儿教子更是如此。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女儿的“明灯”,但通过我自学、自省、自修,我在努力着,与孩子一起学习进步。这也是我第一次仔细看手绘的建筑图,梁思成一丝不苟的画风令我折服。林洙先生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也是天地可鉴的,感人肺腑。也让我懂得夫妻之间真正的理解是需要假以时日的,有时候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我也认为此时我花费时间每日记录博客也是值得的,与人于己都是有好处。甚至,我曾一度联想,把这本书在适当的时机推荐给女儿,引起她的共鸣,也许她会选择学习建筑系?期待!

相关文章:

1.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

2.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3.《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

4.《南渡北归》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5.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

6.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7.李巨怀:书房沟【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