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

观后感范文/2021-05-13 00:50:40

《利刃出鞘》影片讲述一桩扑朔迷离的亿万遗产争夺案——声名显赫的小说家哈兰·斯伦比在自己85岁生日第二天,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离奇死亡。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1

说到西方经典的悬疑片,我们总是会立刻想起那些根据“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的电影,尤其是由比利时大侦探赫尔克里·波罗出手解决的那些疑案,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既然是经典,就少不了被反复搬上银幕和荧屏。作为观众来说,因为早已对案情了然于心,面对炒冷饭,有时也就难免觉得索然无味。如果你想看带着浓厚“阿婆味”的悬疑新作,又不希望重温已经烂熟的剧情,那么正在院线上映的《利刃出鞘》(KnivesOut)无疑是绝佳的选择。

要说《利刃出鞘》的“阿婆味”有多重,从剧情就可见一斑: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庄园内,居住着富甲一方的侦探小说畅销作家哈兰·司隆贝(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就在他过完85岁生日的第二天清晨,被发现以割喉的方式在自己的房间自杀。然而,私人侦探伯努瓦·布朗克(丹尼尔·克雷格饰演)不知受谁人所托,来到庄园探究哈兰的死亡背后是否另有玄机。他与哈兰的女儿、儿子、儿媳等亲属一一谈话,但他们却都对他有所隐瞒。好在哈兰的看护、年轻移民玛尔塔(安娜·德·阿玛斯饰演)帮他厘清了家族成员与哈兰的关系以及他生日当晚的情形,但玛尔塔似乎也并非人畜无害,深受哈兰信任的她或许才是案件的关键……

群戏、拥有法语名字的侦探、矛盾重重的人物关系、与被害人有关的每个人似乎都有杀人动机等等,就在这些熟悉的元素一一蹦出,你以为剧情要朝着阿婆式的深挖每个人的背景和心理层面发展的时候,影片的画风一转,“凶手”被触不及防地“剧透”给观众,接下来似乎要看侦探布朗克如何与之斗智斗勇。可是,先等等,这个“凶手”好像又不能算是凶手,也许一切只是意外……如此接二连三,一波三折,即便熟读阿加莎的名作,恐怕也猜不透剧情走向,毕竟《利刃出鞘》并非是改编自她的哪部作品,而是由导演兼编剧莱恩·约翰逊(RianJohnson)原创而成。

简而言之,就是旧瓶装新酒。莱恩·约翰逊照搬了阿加莎的“型”,但舍弃了她招牌式的人物深度解剖,反倒是插入了许多讽刺性的喜剧元素,比如玛尔塔有一说谎话就会呕吐的体制;司隆贝一家时不时爆发的“狗咬狗”式的冲突;还有有钱人的伪善一面,他们一口一句把玛尔塔当家人,可每个人口中的她来自的国家都不一样。此外,相较阿加莎的作品,《利刃出鞘》在情节发展上设置了更多反转,又保持着紧凑的节奏,始终把握着好莱坞商业片的要义。所以,与其说是莱恩·约翰逊在学阿加莎,不如说是致敬更合适。

事实上,莱恩·约翰逊致敬的也并非只有阿加莎,还有前后两个版本的英国悬疑片《足迹》(Sleuth)。片中,以各种道具精心装饰的哈兰·司隆贝的住所,不免让人联想到1972版《足迹》中,由劳伦斯·奥利弗饰演的富豪侦探作家安德鲁·怀克的府邸。而布朗克提到的《万有引力之虹》的作者哈罗德·品特,恰恰是20_版《足迹》的编剧。

以悬疑类型片来看,《利刃出鞘》的导演莱恩·约翰逊在各方面都做到恰到好处。各种关键元素,既不是一眼见底,也不会过于复杂难解。可以说,这是出于商业性的考量,也可以说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比如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简洁明了,与大导演罗伯特·奥德曼在《高斯福德庄园》中布设的那种即便拿张纸、拿支笔也理不清的人物关系大相径庭。

《利刃出鞘》中各种线索铺埋的深浅程度,也是合情合理。不像有些西班牙悬疑片把梗埋得深不见底,高明是高明,但观众有时会感觉自己像是受导演摆布的人偶一般。《利刃出鞘》中的那些破案的关键点,如果你是悬疑片或者悬疑小说的爱好者,其实多多少少会有所察觉,因此,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有种跟着侦探布朗克一同破案的无意识的参与感。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剧情发展完全符合逻辑这一基础上。

也正是因为故事本身并不烧脑,因此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你不会纠结于案情,只会喟叹于人情冷暖。最终,罪恶的掩盖与揭晓,人间的悲与喜,都是系于人性的恶与善。而将这两种极端又矛盾的人性毕现,正是悬疑佳作的魅力所在。

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2

在看完《利刃出鞘》之后,我觉得更像是一部讽刺现实片,而不是悬疑推理破案片。首先阵容卡司很到位好吗?导演编剧莱恩·约翰逊的代表作是《绝命毒师》,后面会执导几部“星球大战”。演员阵容有美队和007,还有其他各个大牌,绝对堪称年内值得期待的一部分大片,而演员挑选最精致的一点是,扮演拉美移民的护工“玛塔”真的是一位古巴籍演员。

其次制作画面非常华丽,庄园非常漂亮,让我一度晃神以为是《唐顿庄园》,而事实是导演就是在营造一个英伦南方的感觉,带出了家庭各个成员所谓的优越感,也就不难理解各个成员的各种表现。刚刚前面我提到的“南大案”、“白银案”难以侦破的原因是当年的科技医学程度发展不够充分,而电影中我们知道了“苹果手机”、“网红”,所以电影进行到药物使用错误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尸检报告”,这也是后面电影进行下去的一个关键点。

第三我觉得电影中很多细节设计得非常巧妙。现场很多观众觉得一般,或者失望,是因为他们带着悬疑推理的情感来看这部影片,一直在刻意不自觉地高速动脑子在想,包括我在内,因为提前看了观影手册,比如“杯子”、“棒球”、“呕吐”、“画像”、“休”……大家提前得到了暗示,并且“美队”这么重要的卡司,怎么可能就那么一点点镜头,饰演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所以大家会有“失望”、“意料之中”也是情有可原的。

现场还有人提出前面的警察侦探询问家人的对话特别冗长,觉得没有意思,有点乱。我特别不能认同,一直以来西方和东方在艺术表达上都有一些差别,我觉得这些对话,各个家人的细微表情、语音语调反而能使观众迅速了解到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还有就是我们是非英语国家,所以对于克雷格表现的南方英语和美队豪门子弟说粗话脏话的梗其实理解得不到位,这也是演员表演的厉害之处,但因为语言的隔阂,这两个点我也是事后才体会到。

看《利刃出鞘》不能把它当作一部悬疑推理片来看,不然你肯定会有所失望,因为电影并不能像推理小说一样表现得方方面面,每部改编的侦探小说都会被原著粉骂,这都是我们应该习以为常的。最后我想发表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人认为电影中的大赢家是护工玛塔,因为她继承了霍华德老爷子的所有家产,最后的水杯上的字“MYHOUSE,MY RULES,MYCOFFEE”暗示得也是这样,但我觉得老爷子真是打得一手好牌,当他误以为自己被用错药的时候,除了帮助玛塔,他也在为他的子孙考虑,他知道玛塔的善良,他知道玛塔一定会帮助他的家人,一定会……正如他一周前就决定将自己的遗产指定给玛塔。

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3

《利刃出鞘》剧情就今年引进的片子来说,个人感觉就是非常的好了,故事非常完整,节奏不拖沓,第一遍看找不到什么逻辑上的漏洞,情节发展有理有据,有隐藏线索和前后呼应的关键点,像是狗叫,老奶奶的话,能让观众在最后揭开所有谜团的时候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还有一些适当的小反转增加戏剧性,比如最后女主的智商爆发,反耍了“兰森”一把。

二是作为一部黑色幽默谋杀悬疑片,悬疑的部分是在有点不走心,上周五说前半个小时就看出凶手的小伙伴,我理解你们了这线索埋的也太表面了吧,看完电影的前半部分,从狗叫就猜到凶手是谁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看大侦探推断作案过程了,当然结尾的时候揭开整个作案过程的时候还是很精彩的。

电影的所有演员都非常棒,演技了得,没有一位演员让觉得出戏,女管家和一位老太太贡献了全部的恐怖戏份,其他人都是搞笑担当,主线比较平淡的时候,都非常巧妙的穿插了配角的戏份,比起《霹雳娇娃》看完只记得男杀手这样的人物刻画,《利刃出鞘》给每一位配角都有准确的定位。

最后总结一下,《利刃出鞘》是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电影,一点都不恐怖,笑点不少,镜头演员配乐剪辑,全部满分,绝对是今年引进作品中的佳作,值得去电影院享受,建议大家把期待值放低一点,全身心的去沉浸剧情,还是能收获不少的惊喜和快乐!

也和大家一样,是个普通观众而已,绝不敢说自己是什么影评人,给出的观后感也是给大家一个参考,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有小伙伴觉得这部作品好的完美或者烂到没眼看也是正常的。

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4

前几日刚刚重温了丹尼尔·克雷格担纲007的第一部作品《大战皇家赌场》,十三年前的克雷格扮演率性风流又鲁莽的特工邦德,语声轻缓、波澜不惊,同《利刃出鞘》里他饰演的私家侦探布兰科简直有天壤之别。布兰科目光如炬、声音粗放,克雷格一改往日的英伦语调,大开肯塔基口音,往往出人意料击打当事人心理防线。

在这部20_年11月29日上映的推理制作中,克雷格状似大大咧咧的糙汉形象,固然有十多年来个人年龄变化的因素,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应该是他对角色本身的高度认同与感知。正是在声东击西里,布兰科举重若轻地化解了因为年迈的推理作家哈兰的突然去世而引发的争产风波及谋杀疑云,颇似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经典侦探波罗。

类似这样的惊喜在《利刃出鞘》里还有很多,比如饰演哈兰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演出的作家神思敏捷,“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家族第三代子弟兰森青春勃发,像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偶像。

这部电影的推理方式带有很明显向克里斯蒂致敬的意味,视觉塑造上也极尽古典质感,人物造型的时代化与故事发生地——哈兰的深宅大院中的满目精致二位一体。墙上高挂的主人肖像画、阁楼中堆满的屋主著作与状似高仿《权力的游戏》中万剑铁王座的匕首座等,将观众带入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氛围,但随时跳出来体认属于现代美国的时空背景。漂亮而混杂的布景风格,仿如要牵引出影片非常重要的两大表达系统:希区柯克与克里斯蒂。

克里斯蒂风格在布兰科破案过程中早已显山露水,希区柯克味道则来自导演兼编剧莱恩·约翰逊于错综的哈兰家族三代人中编排的各色人物性格,及来自异国的女护工玛尔塔闯入的一片乱局。在对哈兰死亡真相的探索过程中,事件发生的真相很早便已透露,余下的时间,掌控这个真相的当事人同亟待解开谜题的探案方展开智勇对阵,直接将观众的观影期待放置于“凶手是否能够脱罪”情境下,实在太容易让人联系起包括《阴谋破坏》《惊魂记》等在内的希区柯克作品。

但愿所有观众都在观片过程中将此片直接看成是希区柯克精神的原样复刻,因为这样既可以造成一种愉悦的投入感,也有助于在可以预计的反转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影片没有太过强烈冲突的动作戏,唯一一场追车戏被处理成非常拙朴的节奏,在探案时间里制造令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

女护工玛尔塔在面对质询时的身体反应,非但构成人物本身的行动特征,更深度参与了整个叙事过程,甚至在影片的终局制造了非常意外的效果。本质上说,《利刃出鞘》既是对过往经典文本的致敬,又是跳开经验丰富观众自设的套路陷阱的高崖危步。触及经典风格,但又不能够完全依照既有路数进行。因此,观众在片中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可能被叙述过千万遍的“争产——谋杀”的推理作品模型,更是一个建立在这种模型上的叙事杂糅。出现于影片中的家庭成员姿态各异,包括迈克尔·珊农、杰米·李·柯蒂斯等在内的资深技术型选手驾轻就熟地呈现着人物的内心外化,并将之有效融合于步步惊心的叙事情境中,几乎每一个转折,都调动起每个人的独有反应。因此影片节奏虽一直保持平缓,但带领观众于迷宫中迷狂乱走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强。

相较莱恩·约翰逊之前的作品《环形使者》《星球大战8》《绝命毒师》等,《利刃出鞘》实在地还原了古典推理文本的节奏,同时又以“KnivesOut”分指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与最终破局的万绪归宗意味,手法洗练、目的明确,可以说是导演对于自身置身当代好莱坞商业环境中的一次揽镜自照。对在影院里看过太多美式视觉大制作的中国观众而言,具有比较重要的年度总结意义,与彼岸观众几乎同步见证好莱坞工业体系中的作者化努力(当年希区柯克亦获此种评价),这样的机会不太多,但重要的是,这样的作品值得被看到更多。

利剑出鞘观后感范文5

推理故事并不是很容易创作的。尽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模板可参考——尸体出现,随后各种侦查推理并揭晓真凶——但如果要创作出优秀而独树一帜的推理故事,那绝非易事。不过,最近的《利刃出鞘》却推陈出新,讲了一个很棒的推理故事。接下来,我们暂且不赘述详细的推理过程,而将重点转向《利刃出鞘》的故事技巧,好好的聊一聊《利刃出鞘》独特之处。

(一)大胆采用全知叙述视角

画面淡入,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颇有“犯罪现场”味道的豪宅,并且布景也处处传递着“这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的信息。随后,一具割喉的老人尸体出现,可谓是经典的推理故事开篇。这浓厚的推理悬疑氛围,顿时让人警惕起来。人们会在心中暗示自己,别留神,别错过每条可能的线索和细节。也即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利刃出鞘》就开始操纵观众的注意力了。

推理故事是一场博弈,究竟是创作者将真相埋得更深,还是观众抢先迷云?大多数推理故事都免不了这般博弈。但没想到的是,《利刃出鞘》却奇招险出。当观众还在记忆并分析各家族成员基本信息和潜在的犯罪动机,企图率先找出老人是否他杀、谁会是凶手的时候,《利刃出鞘》直接在第一幕揭晓了老人死亡的真相——居然是因为主角女护士注射错药剂,导致老人死亡。这意味着,老人死亡只是意外,而不存在蓄意杀人的恶徒。

《利刃出鞘》这般大胆处理,直接让观众懵掉。尤其是《利刃出鞘》采用的是全知叙事视角,在其他人物(包括侦探警察)还不清楚真相的时候,观众已然知晓到底发生了什么。《利刃出鞘》这么设计目的何在?

一般来说,全知叙事视角是推理故事非常避讳的,因为观众知道的比侦探多,还怎么塑造侦探智力超群的形象?回想一下那些经典的推理故事,大都采用外视角。比如《基本演绎法》的夏洛克、《名侦探柯南》的工藤新一,这些侦探都是知道的比观众多,唯有神探将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大家才能得知真相。但《利刃出鞘》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采用全知视角。

正如之前大部分推理故事担心的那样,这么做的一个后果是《利刃出鞘》中的侦探看起来“不够神探”。有意思的是,《利刃出鞘》很清楚这一后果,并将主角定为女护士,从根本上化解了这一难题——侦探连主角都不是,神不神探也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另一个后果是,如果真相被观众知道了,推理故事最大的悬念就消失了。真相都揭晓了,难道还有必要看推理过程?这也正是大多数推理故事将真相埋藏到最后的原因。恰恰因为大家对于推理故事的固有印象如此,《利刃出鞘》的奇招才显得出奇。

《利刃出鞘》之所以这么设计,为的是打乱局面,从而操控观众的注意力,掌握自己的叙事节奏。一方面,尽管老人死亡真相大概揭晓了,但依旧留有很多悬念。起初《利刃出鞘》故布疑云,在警察询问老人家族各成员的时候留下了很多伏笔和悬念。哪怕知道老人死亡始末,但在那些悬念没有得到解答之前,观众就会继续看下去。另一方面,由于老人死亡事件始末揭晓的太早,观众潜意识里会猜测“这肯定不是最终的真相”,但却又不知道接下来的剧情会怎么发展。如此一来,《利刃出鞘》就将观众从一个熟悉固有的推理模式,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道路上。这条路会有什么?只有看下去才知道。换言之,《利刃出鞘》所采用的全知视角并没有在实际上让观众全知,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悬念——接下来四分之三的剧情会怎么发展?

(二)高明的悬念设计

如果说四分之一处的真相揭晓是出奇制胜,那么接下来的四分之三就更显《利刃出鞘》故事设计的精湛。

老人死亡是一场医疗意外,但有意思的是老人在临死前居然指导主角女护士如何逃脱罪责。由此引发了一个新的悬念,主角女护士能否顺利的躲过一劫?同时,《利刃出鞘》还为主角女护士设计了一个“说谎就会呕吐”的体质,这进一步增加主角女护士躲过一劫的难度。有意思的是,这个“必然不说谎”的特性还能让主角女护士的遭遇更让人同情,她是那么善良正直,却遭遇了这种飞来横祸。我们总希望无辜之人免于祸事。另外,主角女护士这一段飞来横祸也让人生疑。她的医疗包里为什么忘了解药?她为什么会不看瓶子就注射?这些悬念更让人深信,一定还有幕后黑手,真相不止于此。

推理故事的主角之所以是侦探,是因为侦探最具行动力去挖掘真相。有趣的是,女护士被定位主角,并不只是为了化解全知视角的困局,然后借她之眼讲完故事。相反的,她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行动力的角色。当老人死亡始末揭晓后,主角女护士面临选择,究竟是自首还是隐瞒真相?她犹豫,随后坚定的做出选择。当她回忆老人不惜割喉以逼迫她照做时,她很痛苦,但考虑到家人和老人的决绝,她也坚定下来。在之后的剧情中,她蹩脚却又努力的遮掩线索。主角女护士演技很不错,犹豫踌躇的表情让人心中摇摆,甚至一时间还让人一度怀疑,她之前是否蓄意密谋此事?说谎就呕吐到底是真是假?——尤其是在得知她被宣布为遗产继承人的时候。

主角女护士被宣布为遗产继承人,这发生在影片的中点。这一事件使得《利刃出鞘》的悬念进一步丰富。

- 她会不会交出遗产?

- 这会对她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 对她的家人会有什么影响?

- 家族成员为了遗产会做出什么?

在随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利刃出鞘》有条不紊的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同时,《利刃出鞘》还一步步将主角女护士推向一个两难选择——救人而暴露真相 or隐瞒真相而间接害死人?这是一个两害择其轻、两善择其重的选择,非常有力度。最终,善良的主角选择救人,不惜承担坐牢等恶果。

《利刃出鞘》的精彩之处还在于高潮的设计。当一切似乎大局已定的时候,剧情来了个大掉头,原来主角女护士并没有输错药,也即她并没有过失害死老人。同时,侦探总算发挥价值,将真相解释清楚,凶手另有其人。如果只是这样,那还不至于让人拍案叫绝,精彩更在后头。主角女护士利用信息差成功的诱导凶手说出口供证据,充分体现了她身为主角的行动力,同时还引发了最高潮的场景——凶手一不做二不休,将利刃捅向主角女护士的胸口,难道悲剧终究无法避免?

Boom!居然是一个魔术道具的利刃!利刃出鞘,无功而返!看到这一场景,我当场拍手鼓掌尖叫。还有什么比这一幕更棒的呢?

结语

纵观全片,《利刃出鞘》将「悬念」二字运用得炉火纯青。它在很多方面颠覆了典型推理故事的模板——全知视角的运用、非侦探的主角、真相第一幕揭晓等;同时它不似经典推理故事那般追求最大悬念「凶手是谁和真相是什么」,而是进一步丰富拓展更多悬念的可能性,并紧紧把握住所有故事的核心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说实话,对经常看推理剧的朋友来说,《利刃出鞘》的凶手、作案手法、动机等都显得很普通,但《利刃出鞘》也并未真的将重点放在推理上。甚至,老人为什么会提前告诉孙子遗嘱内容,这一悬念我刷了两遍也没找到答案。但某种程度来说,《利刃出鞘》更像是带着悬疑推理特色的主流故事类型,并未过分强调推理过程,而是将重点放在主角形象塑造、事件对主角的影响以及主角怎么做。要知道,在推理故事中不以侦探为主角,是很束手束脚的做法,很容易陷入“推理衔接”的困难。但事实证明,从第一幕到高潮,《利刃出鞘》每一处都在对推理故事推陈出新,确实是非常不错的电影。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