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5篇】

读书笔记/2021-05-12 03:19:08

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林道静因不甘成为男人“玩物”与“花瓶”,而逃出家门,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战士的曲折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1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

“反对卖国求荣的国名党!建立民众政权!”

这声激昂愤慨的声音震荡在这春天的古老都城的上空。

《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也参加了这场“九一八惨案”的纪念游行示威。那时她年仅二十岁,正值青春的花样年华。在这花样的年龄,本该谱写着自己的青春之歌,却因看到旧时中国的危殆,不顾一切的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在书中,我看到了她的悲凉与无助,还有她那生如死灰般的生活。在养母的虐待及凌辱下苟延残喘,偶然得知生母的遭遇后,她积压在心底的反抗因子彻底的爆发了出来,她抗拒养母的包办婚姻,愤然离家。

在这个万恶,到处散发着腐朽、霉烂臭味的社会上,她遇到了这群可爱的共产党地下战士。他们在这本该美好到处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大学校园中进行着无硝烟的战争。他们虽没站在战争最前线,却拯救了更多人,让他们的思想不再迷惘、彷徨。道静也在卢嘉川的感知与带领下,认知共产主义者,这时她身上带着极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并不成熟。

在北平监狱中,道静又结识了顽强不屈的林红,她在这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多,一两张便匆匆掠过,却让我时刻感受到她的伟大的存在以及对道静的巨大影响。这位革命前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做着革命工作。她带领着监狱里的全体囚犯高亢着,这声音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像整个宇宙全充满了这高亢的英勇的呼声。在书中我见证了她一路上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蜕变成无资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不易。她的青春因奉献给了革命所以变得特别,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回首如今的时代,万千青年所经历的青春,无不是透着欢乐及笑声哪像她所经历的那个年代那般的艰辛。难道我们如今的生活不更幸福吗?不应该珍惜吗?

青春的动力源于活力,想想我们这代00后的青春无不是沉浸在网络中度过,活力何在?可能收获了一时的快乐及满足,可整个朝气蓬勃的青春便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价值与意义。这难道是珍惜如今生活的表现吗?

我想证明珍惜生活最大的表现便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摆脱心底的那份空虚。

在不想学习的时候想想身前身后正有无数的学子在努力奋斗只为跻身向前,如不够努力便会被挤下悬崖;在觉得无聊又想上网时,不如动身帮妈妈分担下家务;在社会上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做个有素质有文明的好共公民。

《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在后记中便写到是想让如今的青少年看到过去的生活如何艰辛,让青少年更珍惜如今的生活一点。我想我们这代并不比旧时代的青年差。我们也可以谱写出属于自己的想法悠扬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2

读了杨沫的《青春之歌》,我的感触颇深。当读到林道静,为了革命,为了祖国,热情地投身于反抗日帝和国民党投降主义的学生运动,毅然离开于永泽时,我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主人公林道静坚守革命的高尚情操不得不让人感动。

我们说的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沉默。林道静——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女中学生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明白了“个人的命运只有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出路”的道理。于是成为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塑造了一个在三十年代觉醒和成长的革命青年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她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验:在江华的帮助下,林道静战胜了特务的威胁和利诱;因戴瑜投降了敌人,她被捕入狱,仍旧不改志向。出狱后,在严峻的斗争中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冷清的石阶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小说中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惧怕把牢底坐穿,坚强地面对凶悍的敌人。

在那个革命运动时期,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与出路,才拥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然而,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也有一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反动者低头的人,小说中的于永泽就是一个好例子。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加入革命,认为这是少数人的事,不需要自己关心,从而想让林道静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当大部分青年南下请愿,抗击军警的暴力时,他却在图书馆研究古文。虽然这样的人对与革命来说,无大的危害,但在中国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如果都像他那样,那亡国是迟早的事。

汉朝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没有革命的人只是冷眼旁观一切,没有看到对付黑暗统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于世,碌碌无为,那些烈士们呢?一世英明,永垂不朽,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洒尽最后一滴热血,才换来了今天,换来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正是因为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倒在血泊里,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厌弃今天的生活,而是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理想,为祖国添砖瓦,并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祖国建设的洪流中去,创造新的辉煌。

难忘的青春岁月,不朽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3

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她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真诚,用坚贞的信念去完成,谱写下最壮美的青春。

—题记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身影,我依旧能够感受到这场历时的大风暴。也依旧能够领略到她对党的真诚,对祖国的热爱。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的中国时,她那种无私奉献青春、顽强与不屈的斗争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动。

林道静虽是大地主家庭出身,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她不仅为个人主义命运做挣扎,也为着拯救危难的祖国奋斗,却又一度遭到打击—自杀未遂、教书被逐、爱情不如意、寻找职业四处碰壁、对党的理解尚且幼稚…面对重重打击,她没有选择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她选择的这条路异常艰辛,可她只挡这些打击、坎坷。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与命运,没有放弃对党的向往。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起敬佩。特别让我触动心弦的是她在狱中与林红接触的那一段,一个女孩,本着柔弱的身躯,面对烤打,她没有屈服:面对爱情的诱惑,她没有动摇。而是带着愤怒与之抗争。她的心中只有党和国,她身上的一道道疤痕,就是最好的鉴证。

在感动与敬佩之余,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正值青春的朋友们。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暂了,也正是因为她的短暂,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但现实生活中,许多正值青春年华的朋友们,却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人选择让青春随风逝去,面对挫折,或是些生活的小挫折,就不堪一击;或是学习的一点小坎儿,就匍匐在地;或是写感情的小插曲,就选择轻生…有的人选择让青春沉沦,或是习惯了像花一样的生活,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多事情都靠着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脱离了父母,就选择沉沦、搁浅。当选择让青春逝去的人醒来的时候,发现青春以不在。当选择沉沦、搁浅的人准备起航时,却发现青春已成伤感。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这种痛愈发严重。

我记得且很喜欢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保尔说的那段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以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是的!有人说的好,拥有健康是可喜的,能用健康的身躯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的人是可敬的,年轻就应该奉献。

正在少年的朋友们,即将步入青年的朋友们,青春不设回头客。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命运”,而是要像林道静那样,努力改写命运,一个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应该是一种超越价值的存在。是的!也许这条路很艰难,可我们有青春,那就应有冲劲,有干劲。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即使是100次跌倒依然有101次爬起来,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相信青春,相信未来。

《青春之歌》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应该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向林道静学习,献出我们最壮美、最靓丽的青春,与祖国共进!

《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4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林道静,一个不满于大地主家庭黑暗统治而出走的中国版娜拉,遭遇现实种种挫败后,跌入幻灭的泥潭,以自杀来表决她对社会的不满,适逢北京大学生余文泽,把她救回,继而两人相恋,但由于余永泽平庸、自私、琐碎、两人的婚姻成了林道静的牢笼,使她无法实现自身独立的价值。两人政见上发生了分歧,使富有正义感的林道静毅然与余永泽决裂,走上民族救亡的革命道路。在接触到先进知识分子---员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人后,逐渐使林道静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从民族矛盾上升到阶级矛盾,从个人奋斗,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阶级斗争和树立革命英雄主义,为劳动人民大众而奋斗。

在革命战乱的年代,人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轰轰烈烈投身革命,为国家民族,为劳苦大众的自由而斗争,像卢嘉川,江华等先进知识分子。一是如鲁迅笔下待以疗救的“中国人”,他们身上有着“中国的顽症”,有些人对革命充耳不闻,这是普遍存在于人民当中;有的但求自身享乐;对国家民族命运视而不顾,如自私自利的余永泽和白丽萍;有的甚至是更耻于这些的,以革命烈士的鲜血来疗救自己,使自己平步青云的人,如戴瑜。而主人公林道静正是怀着正义感和对自由的追求,慢慢地从对革命的无知走向革命。

如今生活在物质充裕,和平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没有经历过三餐不继的日子,也没有面临过国破家亡的危境,于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观念也正渐渐地从有的人的大脑中淡化了。这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置国家,集体的利益于不顾。每年全国侦查出来的贪污案不计其数,他们当中有多少是“位高权重”且工资是“取之于民”的高官贵人啊!像刘志华,何闽旭,是人民哺育着他们。但他们回报给国家人民的又是什么呢?又有多少人为自己的腰包,置工人们的生命而不顾。每年煤矿坍塌,瓦斯爆炸,工厂火灾等事故断送多少劳苦人民的生命,但那些间接的肇事者又有多少为此事付出代价,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吸取教训。有人说,社会现实能扭曲一个人的人性,使之从清廉,崇高走向堕落,腐败。是的……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也确确实实是个大染缸,但是清者自清,仁者见仁,这是人性深处的道德人格问题,人性的弱点,是可以克服的,社会上也不是有牛玉儒等等的现代“林道静”性人物用生命证明了这些吗?

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没有被压迫,被统治的困况;在这物阜民丰的时代,我们不乏物质的享受;在这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没有失去自由的苦恼。我们所缺乏的是知识,是对知识像林道静积极向党---拢救国一样热情的求知若渴的心,和对人民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那份心,只有对追求有着这样的热情和这样的心,我们才不会对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是上升到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的文学造诣层面上,也以这样的知识回馈国家。也只有这样的一份奉献自我的心,我们在是非曲直、善良的十字路道口上,才不会迷失自我,而做法正确的选择。

《青春之歌》经过了半个世纪多的沉淀,它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跨越了历史的隧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与意义依然清晰可见,仍可以引起我们这代人的深刻的反思。

《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5

《青春之歌》这本书是杨沫成功作品之一,也是一本红色经典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林道静出身在大财主家里,可她的母亲修秀妮因出身贫苦,生下道静后被姨太太徐凤英给逼死了。从这以后,道静活的像只狗一样。中学毕业后,道静的父亲破产后逃得无影无踪,后妈徐凤英逼她嫁给三十多岁的胡局长,好让自己和儿子有钱花,也可见胡局长也挺喜欢道静的。可道静因自己年少,还想读书,愤然逃出北平的家,来北戴河找表哥。可一再打听,表哥和表嫂已经不在这工作了。在她伤心之时,遇到了杨庄小学的校长余敬唐,余敬唐表面上对道经很好,但背后想把她献给鲍县长。道静知道后,实在受不了了,于是走到大海边,想跳海。就在道静要跳的那一刻余敬唐的表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和道静一见钟情,道静暂时忘了那些伤痛,并答应留在杨庄小学教书。有一天,道静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了“九.一八”的故事,勾起了孩子们爱国、痛恨敌人的感情。可遭到了余敬唐的责备。道静生气地辞去了工作,去北平找好朋友王晓燕了。后来,道静在北平遇到了余永泽,在于永泽的哀求下,道静与他同居了。再后来,道静不顾他人的劝说参加了纪念“三.一八”,认识了卢嘉川、许宁、郑瑾等一批爱囯同学。最后,道静参加了革命,发生了种种故事。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禁开始佩服起道静来了。一是她乐于助人,不管他人有什么困难,尽量帮助他;二是她博学多才,还有着一颗炙热的中国心;三是她把自己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党,为了让自己不再被男人们当成玩偶一样玩弄,更为了我们以前腐败无能的旧中国努力。道静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中,最让我讨厌的就是余永泽。第一点是因为他隐瞒道静,隐瞒她前面去了一个老婆,后来死了;第二点是因为他嘴巴上说得好听“道静想干什么事都让道静干,不勉强她。”可事实证明余永泽不是这样做的;最后一点是因为他很自私,怎么个自私法呢,这要分两点,一是他的邻居来找他要几元钱救救他们全家他不肯,二是卢嘉川来他们家跟道静有说有笑余永泽就吃醋了。我们可不要像余永泽学习,做人要大方,说过的话要记住。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