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扩散读后感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范文5篇

读后感/2021-05-03 07:54:21

埃弗雷特·罗杰斯还最早提出新事物发展S曲线理论他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提出了新事物发展与扩散的五个步骤: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创新的扩散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1

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守着过去。创新是难的。把创新推广出去更难。

一件新衣服是一项创新,当我审视一件新衣服其实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我看见衣服,知道了衣服的款式、颜色、大小和价格,消除了我对衣服信息的不确定性,更加了解了这件衣服。但是技术的创新在消除了我某一方面的不确定性之后,在另一个意义上它又产生了某种不确定性,比如说这件衣服是否好看?它是否适合我?所以拒绝还是接受?这就涉及了创新扩散的问题。

《创新的扩散》是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也是作者离世前给人类留下的最后的知识财富。从第一版开始,作者就抓住了创新扩散问题的本质,即扩散的社会过程。

本书着重讲述了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创新性及采纳者分类、创新代理人和组织内部创新。创新的扩散”首要内容就是扩散,扩散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扩散的实质是个人通过信息交换将一个新方法传播给一个或多个他人。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创新的扩散需要四个要素,即创新、传播渠道、时间、社会系统。其中,传播渠道是信息从一个个体传向另一个体的手段。在扩散研究中将时间作为一个变量,并将其分成创新决策过程、个体或单位比其他系统成员采用创新更早或更晚的程度、系统中的创新采用速度三类。而社会系统则代表着扩散必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

我们可以了解到扩散研究在学术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扩散研究的成果被收入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行为学、农村社会学及其他领域的教科书中。扩散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创新的特别有用的方法,这是因为创新是一种其结果相对容易区分的传播信息。扩散研究通过追踪研究一个新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体系结构中的渗透和传播,人们可以更准备地了解社会创新的过程。扩散研究把重点放在追踪创新通过某个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的做法使行为变化过程更加充满活力。

扩散研究有益于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利用科研成果有切实的帮助。扩散范例可以使学者把他们的经验型结论以更具理论性的高度概括的形式重新加以阐述。

创新-决策的过程是我们这一本书中主要的部分,它包括五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确认阶段。

认知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认识到某项创新的存在并理解了它的功能。

说服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对创新形成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在说服阶段,个人主要是在心里上参与这项创新,个人也会积极地寻找创新评估信息,以此降低创新预期后果的不确定性。

决策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所进行的活动将导致选择采纳接受或拒绝某项创新。采纳就是决定把某项创新作为有可能实行的最好的行动方针来充分利用,拒绝就是决定不采纳某项创新。

实施阶段:当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把一项创新投入使用时,就是“实施”。实施阶段包括很明显的行为改变,新想法实际投入实践。

确认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如果接触到关于该项创新的互相冲突的信息,则会寻求对已作出的决策进行肯定或拒绝。在此阶段,个人会努力避免一种不调和的状况,如果发生不调和,他会努力减小。

创新扩散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有些创新得以扩散,改变了社会,也改变着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有些创新难以扩散,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所在的社会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地方文化区别,但终究它们的影响微乎其微。灵光一闪,我们的脑海里出现的奇思妙想,它既可能是单纯的想象,也可能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足迹。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2

读完《创新的扩散》有一种成就感,这真是一本扎实厚重的经典之作,兼具普适性、实用性、指导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首先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侧重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关注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适用于新技术的推广,新产品的发布,新方法的运用,新政策的执行……罗杰斯也被人们称为“创新扩散之父”,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商界、学界很多关于营销、推广、增长的观点本质上都源于罗杰斯。

1962年,罗杰斯与休梅克合著出版了《创新扩散》(第一版)。2004年,罗杰斯离世,《创新的扩散(第五版)》成为这部经典著作的最后一版。小编手里拿的是国内2016年推出的第五版,被业内称为“创新扩散之父40年呕心之作”。全书44万字,500页的大厚本,可以说是很沉重了!

总的来说,这是本严谨的学术佳作,包含近60个案例,干货十足,可读性稍微弱了点。不过别担心,小编尽量把这本书的要点清晰地呈现出来,且往下看。

罗杰斯对创新的解释很简单,一种观点、方法或技术,被某个人(或团体)认为是新的,它就是一项创新。那么,一则消息,一个APP产品,一种观念,新的技术……都在射程之内。

同样是新事物,有的风靡全球,就像《人类简史》,有的无人问津,就像微信公众号“黑色书签”,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的认知属性,包含相对优势、兼容性、可视性、可试性、复杂性。这五个属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创新被采用的程度。

这些认知属性都是由受访者确定,个人对创新属性的感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创新的采用率。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属性呢?一方面,可以解释创新采用率;另一方面,可以预测未来的创新采用率,也就是接受度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上面五个属性很重要,但是还存在其他可能影响采用率的因素:推广人员不努力不行,推广渠道不合适也不行,社会规范不支持还不行……

接下来,罗杰斯谈了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创新-决策过程。

在社会层面,创新-决策过程分为六个步骤。首先,意识到需求或问题后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研究出成果,领先的用户会建立模型,说服生产商投产销售,也就是将一个理念向潜在用户投放。这之后,企业会将这项创新商业化 or 产品化,这里涉及一系列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流程。完整的产品出炉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何时开始向潜在用户扩散创新,以及如何评价创新的功效、安全和其他因素,这部分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推广人员也努力做了创新扩散,最后就对某一项创新扩散的结果拭目以待吧!

在个人层面,创新-决策过程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认知,说服,决策,执行,确认,通俗点说就是:了解,表态,拍板,行动,评价。其实现在很多推广增长模型和罗杰斯构建的创新-决策过程模型在用户参与路径上都是一致的。

这里普及个名词:KAP差距

在说服阶段,创新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是心理层面,个人会寻求创新的评估信息来降低创新后果的不确定性。但事实上对创新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未必会直接 or 间接影响接受或拒绝的决策,这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在心理学上被称为KAP差距。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3

一、简介

《创新的扩散》是美国著名的传播理论家埃弗雷特·M·罗杰斯最早于1962年出版的著作,这本书也几乎成为新科技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在本书出版后的三十年间,扩散研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也有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意见。因此,在我们阅读的第四版中增加了更多批判性的观点。

本书共有十一章,第一、二、三章主要讲扩散,包括什么是扩散,创新扩散的四个主要因素,扩散研究的历史和研究传统的兴起,以及扩散研究的贡献与批评。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讲述了创新产生发展的过程,创新决策的过程,创新的属性及采纳率,创新性以及采纳者的分类。第八章主要讲述扩散网络的性质、类型,提出“观念领导”的概念并阐述了观念领导能力的衡量以及网络链,观念领导这的特点。第九章主要解释创新代理人的角色、成功的因素以及与客户的关系。第十章着重介绍了组织内部创新,这一部分将创新决策进行分类,并据此提出组织的概念,进一步阐释组织内部创新的特点和过程。最后,归结到创新的结果,包括结果的分类以及结果可能存在的特性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根据它的原意包含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因此,创新要求人类在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新旧的观念创造新的东西,从而改变落后的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为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条件。创新是一种实践型理论和行为,本书在阐述创新扩散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案例。本书共列举了46个案例,通过列举案例以故事的形式,对创新和扩散的理论进行实践性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内容的同时使本书更加趣味、易读。

二、内容分析

(一)扩散

“创新的扩散”首要内容就是扩散,扩散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扩散的实质是个人通过信息交换将一个新方法传播给一个或多个他人。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创新的扩散需要四个要素,即创新、传播渠道、时间、社会系统。其中,传播渠道是信息从一个个体传向另一个体的手段。在扩散研究中将时间作为一个变量,并将其分成创新决策过程、个体或单位比其他系统成员采用创新更早或更晚的程度、系统中的创新采用速度三类。而社会系统则代表着扩散必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

扩散研究在学术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扩散研究的成果被收入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行为学、农村社会学及其他领域的教科书中。扩散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创新的特别有用的方法,这是因为创新是一种其结果相对容易区分的传播信息。扩散研究通过追踪研究一个新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体系结构中的渗透和传播,人们可以更准备地了解社会创新的过程。扩散研究把重点放在追踪创新通过某个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的做法使行为变化过程更加充满活力。扩散研究有益于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利用科研成果有切实的帮助。扩散范例可以使学者把他们的经验型结论以更具理论性的高度概括的形式重新加以阐述。

(二)创新

本书着重讲述了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创新性及采纳者分类、创新代理人和组织内部创新。

1.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的产生、创新-决策的过程、创新的结果。

第一,创新的产生,即创新-发展的过程包括几个环节:意识到问题或需要,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商业化,扩散和接受,结果。

(1)创新-发展的过程通常始于意识到某种问题或需要的存在,这种意识刺激人们去开展研究和开发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解决问题或需求的创新措施。

(2)基础知识源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被认为是发展科学知识的原始研究,应用研究则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者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使用者。

(3)创新的发展是把新思想纳入某种形式,满足潜在接受者的需求过程。

(4)商业化是指创新产品的生产、制造、包装、市场推广和发行,是从研究出的理念向产品或市场的销售服务的转换。

(5)创新-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决定就是决定把一项创新传播给潜在的接受者。所谓创新的结果就是接受或拒绝一项新创新对个人或社会制度带来的变化。

第二,创新-决策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确认阶段。

(1)认知阶段。创新-决策过程开始于认知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认识到某项创新的存在并理解了它的功能,这就是“认知”阶段。

(2)说服阶段。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说服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对创新形成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在说服阶段,个人主要是在心里上参与这项创新,个人也会积极地寻找创新评估信息,以此降低创新预期后果的不确定性。

(3)决策阶段。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决策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所进行的活动将导致选择采纳接受或拒绝某项创新。采纳就是决定把某项创新作为有可能实行的最好的行动方针,来充分利用;拒绝就是决定不采纳某项创新。

(4)实施阶段。当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把一项创新投入使用时,就是“实施”。实施阶段包括很明显的行为改变,新想法实际投入实践。

(5)确认阶段。在确认阶段,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如果接触到关于该项创新的互相冲突的信息,则会寻求对已作出的决策进行肯定或拒绝。在此阶段,个人会努力避免一种不调和的状况,如果发生不调和,他会努力减小。

第三,创新的结果。结果是个人或社会系统采用或拒绝创新而带来的改变。创新的结果分为三类:合意的相对于不合意的,直接的相对于间接的,可预期的相对于不可预期的。

2.除此之外,本书还延伸讲述了创新的属性及采纳率,创新性以及采纳者分类、创新代理人、组织内部创新。

第一,创新的属性。包括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在讲述创新的属性内容时,案例“任天堂热:一项娱乐创新的迅速采用”,详细讲述了日本公司在美国成功推广新游戏的过程,从创新的属性的角度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创新的采纳者。理想型采纳者分为五类:具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深思熟虑的早期大多数,持怀疑态度的后期大多数和墨守传统的落后者。各类采纳者在社会经济、个性及价值观、沟通行为及方式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第三,创新代理人。指那些按照创新机构的意思,去影响客户创新决策的个体。创新代理人的任务通常是保证某个新的观念被接受,或者试图延缓某个观念的扩散甚至组织人们去采纳某些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的创新。创新代理人帮助客户发现创新的需要,与客户建立信息交流关系,进行问题诊断,激发客户对创新的意愿,将客户的意愿转化为行动,防止创新的的间断,并且确立最终关系达到最终目标。创新代理人想要成功,自身必须努力,了解客户导向,适应客户需求,具备一定的移情能力。

第四,组织内部创新。创新不仅只传播和影响个人,许多创新往往都是由组织所采纳。多数情况下只有组织采纳了一个新的观念后,组织里的个人才能采纳。

三、归纳总结

本书内容详实,有两条线索贯穿全书,即纵向分析了创新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且横向拓展了与创新相关的组织内部创新、创新的采纳者、创新的代理人等知识。同时,书中依据创新的扩散,延伸出再发明、中止、“肯辛斜坡”、个性变量、扩散网络、临界大多数等概念和理念,引导读者在创新扩散研究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通过阅读,我知晓了创新扩散的起始过程和其中环节,为传播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同时有利于我们利用其中理论分析广告、产品营销等行为。是实践性极强的研究。

然而,读后感觉书中内容较为分散,主要思路不够明确,不容易抓住主题思想。拓展知识的范围过于宽泛,有偏离主题的感觉。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4

《创新与扩散》第二章主要是讲扩散研究的历史,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关于扩散研究早期的一个文献综述。作者从横向和纵向清晰的给读者介绍了扩散研究的相关传统。一方面从各个不同学科出发(教育学、传播学、农村社会、人类学等)总结扩散研究,另一方面从不同内容侧重点出发,归纳早期扩散研究的类型。这种写作思路对我们写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有一定的启发。

同一个理论十多个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这让我想起了李老师经常讲的,没有哪一个问题是某专业所独占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从各个学科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尤其如此。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很多领域都具有交叉性、互通性。人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常年接触某方面专业教育时,看待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将视角和出发点限定在一个点上。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则能得到对其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二章中很大部分是对扩散研究范例的总结和思考,任何特定的科学研究领域都是由于一个重大突破或者重新定义而开始发展起来,库恩称之为革命的范例。范例的出现一方面能为学者提供模式化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能推动某一领域的研究进程,同时又局限了研究人员的思维,将其框架在范例之内,从而使研究渐渐的失去活力,趋于衰退。创新扩散研究因其经典范例引起的衰退让我想起了传播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幕。

1959年,传播学者伯纳德·贝雷尔森提到,传播研究在30、40年代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时期。随着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等人相继离开这个领域,他们提出的“伟大思想”(范式)实际上已经消磨殆尽,没有可与其相匹敌的新思想脱颖而出取而代之,传播研究长期处于发展的高原地带。他提出结论,“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贝雷尔森对传播学未来悲观的看法一方面是因为传播学研究的精英相继离开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是对传播学经典范式造成的困境的担忧。后来卡茨回应了贝雷尔森的观点,经典传播学范式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使大部分研究人员致力于调查传播效果,而忽视了传播的其他现象,如果换一种思路,将研究的问题从媒介对人们做了些什么改成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就可以解救传播研究。这是一种并非拘泥于传统传播范式的思路,为传播学未来发展输入了新的血液,也促使后来关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因此研究范例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认识研究范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勇于打破研究范例,不能固守僵化。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5

内容简介】

传播研究领域,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由本书作者E.M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书共分11章,主要阐述了创新扩散的要素、扩散的研究历史、扩散研究的贡献和批判、创新产品产生的过程、创新决策过程、创新采用者种类、扩散网络、创新影响等。

这本《创新的扩散》(第五版)是于1962年第一版中所建立的扩散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的。作者罗杰斯2004年逝世,因此本书创新扩散理论的最后一版,在该版中,作者不仅修正了理论框架及相关的支撑证据,同时也大胆探索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对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所带来的影响,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内容摘要】

本书是有关新观念、新产品、新事物等在人群中扩散的集大成之作(译者序),但很耐读,论述并不枯燥,案例很生动。而且每章结束后有“小结”,方便理解。

以下摘录自第一章小结部分,该章是全书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一些相关概念,对于理解全书论述逻辑有一定帮助。

扩散指的是创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渠道,在特定的社会团体成员里传播的过程。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的信息和新观点有关。

传播指的是参与者为了相互理解而发布和分享信息的过程。

而信息里创新观点的新奇赋予了扩散特定的气质,因而创新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个体可以通过信息搜集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

信息与不确定性能量守恒,即在某条件下,信息越多,不确定性越低。

创新扩散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创新、沟通渠道、时间、社会体系。

1.创新

社会成员对创新特征的认知直接影响创新被采用的程度,包括五个属性: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度、可试性、可见性。

2.沟通渠道

是指信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传递方式。大众媒体渠道可以让大家知道某项创新。人际关系渠道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创新的态度,以及决定是否采用该创新。

大多数人对创新的评价都不是来源于科学分析,而是来源于自己身边采用者的主观评价。

异质化的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让创新的扩散异常困难。反之,同质化人群的沟通效率更高。

3.时间

体现在:(1)创新扩散的过程 (2)创新性 (3)创新采用率

创新决策的过程的5个阶段:(1)认知 (2)说服 (3)决策 (4)执行 (5)确认

创新决策过程是信息搜集和信息处理行为的过程,目的是减少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产生2个结果:一是采用创新,并尽量最大化创新的功效,二是拒绝创新,即不采用创新。

根据创新精神,受众分为五大类:(1)创新先驱者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大众 (4)后期大众 (5)落后者

4.社会体系

社会体系是指一组需要面临同样问题、有着同样目标的团体的集合。一个体系必然存在某些规则,这些规则维系着这个体系的稳定和规范。一个体系里面的社会结构和沟通结构可以加速或妨碍创新的扩散。

社会结构的一个要素是规则,指某个社会体系下指导成员们的行为准则。

意见领袖是指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比较频繁地影响其他人的态度和公开行为的人。

创新决策模式有3种:

(1)个人决策模式 :个人可以独立自主地决定是否采用某项创新。

(2)意见收集决策模式: 由体系里面大部分人意见来决定。

(3)权威决策模式 : 由少数权威人士如高社会地位、高权力、高技术的人为整个体系决策。

还有一种模式是混合模式,包含上述2到3种决策的附属决策模式。在一个优先的创新决策之后,还有个人或团体的决策供我们选择。

社会体系影响扩散的最后一个因素是结果,即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所带来的变化。

【一点体会】

罗杰斯对创新扩散的关注源于他困惑于家乡的农民为何不接受明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创新方法,创新扩散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在制约和影响着它?从此结缘就是40年,而且理论一再修正,第五版更具批判勇气,“此书不是仅仅综合了过去研究的重要发现,而且批判地思考了过去的研究(包括我自己的研究),并指出未来研究的空间和方向”(前言)。这种做学问的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欲做大学问,必要提“真问题”,而问题又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关心,来自于生活的实践。

以上。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