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2022-10-03 00:57:57

《张居正》“因其丰赡的文史修养、恢宏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评价为“文史俱佳的大手笔”,委实实至名归。感谢熊召政先生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段跌宕起伏的时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或浅唱低吟,或击筑高歌,然而亘古不变的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冰冷。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张居正读后感范文,欢迎查看。

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本义指贤明的卿大夫之家,后世谬解,成为当朝的权势家族,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权贵则天下太平。张居正之人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凭一己之力延大明王朝十几年国运,明朝第一人莫过于斯。

成也萧何:

1.“循史与清流”:何为循史“有的人大醇小疵,这样那样的毛病,让人一揪一个准,但他心存朝廷,做事不畏权贵,不避祸咎,不阿谀奉承,不饰伪欺君,这样的官员,是循史”。重用循史而非清官是张居正用人的很重要的一点,此举和邓小平提出的“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却有一曲同工之妙。职场中也是如此,“无能”比“贪婪”损害更大,如若一个人贪婪,但只要给与足够的诱惑就能办成事情,这样的贪婪并非不能忍受。但是若因善良懦弱却带来了更大程度的损失,却很容易成为弃子。所以有瑕疵之人好控制,有所图之人可利用。领导最怕属下是无所求,只求“正义”,只求“公平”,只求“清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清流看的是世界的光明的一面且只管光明,以为自己在为这个世界改变什么,但是其实却不知不觉可能成为黑暗的帮凶。

2.“经济-土地-教育”:万历初期,国库亏损,钱粮不足,所以张居正以“苏木折俸”;后为治一国贪腐,民不聊生,张居正“以尺量地”;待百废俱兴,吏治渐好,张居正便“清算书院”。无论是什么时期,政治斗争的主题就和经济,土地,教育分不开,且顺序基本不能颠倒。经济可大可小,从一个试水砖开始逐渐成为大厦之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国命脉在于经济,所以改革若要开始,首先就从改革利益分配出手,把钱从贪腐的大户挪到国库,把钱从权势的大家分点给百姓。第一步便是只能成功绝不能失败。经济之基部分来自于税赋,而税赋大多来自土地,所以土地的所有权就是生产资料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如同现在的房价,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面子也是一个城市利益最重要角逐之处。“兵家必争之地”虽随时代变迁含义有差,但却朴实又简单的点出了真相。等到吃饱住暖便到了思想控制的时候,思想控制最难,但却不得不去做。一旦成水火之势就再难遏制,民声鼎沸可以让很多事情偏离既定的轨道。执政从来不是要思想自由,而是要思想正确。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3.“工于治国”:“像张太师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如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先将自己的退路想好,则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做成。”张居正开创的万历十年若非多年的政治积累,始终如一的政治信仰和置之死地的政治手段是很难成功的。以“巨室”为目标,惩“贪腐”为旋律,争“权势”为依靠,通过铁腕手段,知人善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虽有时不得已与人周旋,部分妥协,但主次分明,能屈能伸是为大丈夫也。

败也萧何:

1.贤臣最哀莫过于辅佐非良人,以君主之心难测也。君臣之位,君臣之隙,君臣之异是张居正的催命符也是他的失败之处。张居正于帝幼之时起,以帝师为凭坐首辅之位,言传身教帝王之术,呕心沥血创太平开端,世人都说张居正错在没有培养政治的继承人,却不知万历帝却是张居正心中继承自己政治理想的不二人选。可惜帝王本性难易。帝王不知为政之艰;帝王不知清官之害;帝王不知百姓之苦;帝王更不知钱欲之不可恋,一旦入迷便如贪婪的毒蛇,一旦开始便再也控制不住了。看到万历帝在张居正身后的所作所为,我就会想到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所在的是我们学校的理科重点班,配备全年级最好的数学,物理,化学老师。高三时候由于原来的英语老师水平太差,家长们强留抗议也换成了最好的英语老师。唯有语文老师是刚教过一届学生的新手老师,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作为理科生好像语文从来不是我们的拉分科目。最神奇的事情就是高考成绩中我班的数学理综成绩都一塌糊涂,而考的最好的就是那个没有好老师的语文科目。张居正把万历帝保护的太好,以为让万历帝看不到黑暗,黑暗就不存在;以为自己整顿好吏治,皇帝身边就不会有奸佞小人;以为最轻的“最己诏”的惩罚,却从那天起自己成为了万历帝最恨的人。我想他知道,但是他也没办法。

2.众生往往是乌合之众。在没有看到既得利益之前,大多数的人都是睁眼瞎。在张居正的首辅道路中,遇到过层层的阻碍,他明白却也希冀,愤怒却也无奈。张居正以为饱读诗书心怀理想的官员会支持他,但是并没有;张居正以为受苦受难渴望改变的人民会支持他,但是并没有;张居正以为受教受恩于他门下的弟子会支持他,但是并没有;张居正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士会支持他,但是并没有。比起和敌人斗智斗勇,明枪暗箭,最可笑也最心寒的是这些人,他们一步步把他拉下神坛,站在道德制高点来申讨他,用自己狭隘的格局观来评点他。众口铄金,人民不会感激他做的一切,他们不知道感激,但是怨恨起来却无师自通,他们的集合就是黑暗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所谓众生皆苦因众生皆贪。可见张居正是真的勇士,看清楚这个世界还热爱这个世界,明知人性本恶却依旧想解救众生。

可歌可悲,一代名辅,谨以此文,警醒学习!

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

我今天要介绍的书是熊召政的长篇小说《张居正》。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逐去高拱,自任首辅,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改革中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注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中央集权。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措施。改革赋役制度。为清查隐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又在福建开始清丈田亩;实行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优免的丁田,不许官僚假冒优免逃避赋役。张居正还采取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批准实施户部“速通关以甦商困”和“减税契,宽铺行,恤商人”之请,并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了黄、淮下游的水患,漕运畅通。对周边民族,“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整饬边防,改善了民族关系。他以戚继光等主持蓟州防务,以李成梁镇守辽东,边防败坏局面得到扭转。

《张居正》这部书,以明朝张居正为原型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共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卷,129章。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着张居正展开,第一卷《木兰歌》是变法的前奏,主要叙述着在隆庆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权变更的特定情况下,高拱、张居正、冯保之间的争斗和权力三角的逐步成型。第二卷《水龙吟》明写京城里“胡椒苏木折俸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纷争,暗写张居正借“京察”整饬史治的机会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这一阶段中,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三人的权力关系中逐渐趋向稳定。第三卷《金镂曲》是在权力三角关系稳定后,叙述了张居正变法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小说第四卷《火凤凰》描写的就是随着小皇帝长大而逐步收回皇权,权力“铁三角”随之瓦解进而导致变法迅速失败,保守势力全面复辟。

2015年,《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书中对景物的空间位置描写非常的细致。比如这是庆远府最西北端的一个县,三面与贵州接壤。境内万山重叠,处处奇峰插天,道路窄如羊肠。僮、瑶、苗、僚等土蛮杂居于此。经过两个多月的围剿,韦银豹、黄朝猛率数万叛匪退缩到荔波县的水山中。殷正茂层层堵截步步进逼,统率十万大军对叛匪形成合围之势。荔波县归南丹州管辖,属于那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县城在缥碧的荔溪边上,萦水枕山,风景如画。只是地方过于促狭,县城常住人口不过三千人左右。把毛厕茶亭统算在内,也不够一千间房屋。可是此番前来的人马,先不说粮食辎重堆积如山的大军,单是广西布政使、庆远府巡抚、南丹州知州、府治镇抚司以及驻军千户等等随军而来现场办公的各级官员,连同僚属一块大大小小也有上千人,纵是把县城居民全都赶走,房屋也不够。殷正茂也不管许多,只是命令这些地方官员悉数住进县城,而把自己的总督行辕安置在城外三里地的关帝庙中。

关帝庙在一处山坡上,底下是清清浅浅的荔溪,溪对岸又是连绵的岗峦,再往里走,便是进入水嵃山的官道。这天上午刚过辰时,殷正茂正在关帝庙内与几位参将商议军事,忽有亲兵来报:“启禀督帅,所请客人已到山下。

第二、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解决写的非常生动。比如胡椒苏木折俸一事,从头到尾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第三、此书让读者对张居正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方略折服,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张居正从入阁到首府的历程,中间夹杂着高拱的权谋暗算、大明皇室的无奈渴望。在张居正出任首府后,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实行京查、取消皇亲国戚的部分特权,使大明的江山再一次固如金汤。

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

熊召政的《张居正》是一部大气磅礴、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颇值一读。一口气看完了四本,觉得有诸多感受。则其要者简要梳理如下:

一、椒木折薪中的财务问题

张居正刚上任时,国库空虚,连官员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了。为此,户部尚书王国光建议将储存的大量胡椒充当工资发给官员。由此引起了官员的不满,并爆发了一场冲突。后来官员们拿着胡椒去卖时,商人们高价购买有权势的官员的椒木,而对一般官员的椒木置之不理,导致一名礼部官员穷困致死,引起了更大的一场zzfb。最后还是由张居正出面让一名巨商购买,并以出让漕运作为利益交换,才解决了椒木折薪问题。

这件事实质上是财务问题没处理好。应该说,张居正面临的国库空虚是流动性问题,他完全可以直接卖掉存储的货物,取得现金流,再发工资。而椒木折薪方式无疑是将流动性问题转嫁给官员,这就将财务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了。而最后请巨商统一购买实际上还是回到了这个解决方式,但情势已变,代价就更大了。

二、清流和循吏

张居正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对执行力高的循吏大加赞赏并大胆提拔,而瞧不起指手画脚的清流并严厉打压。起初看这样有利于清除政治障碍,但长远看是有危害的。从夺情之争开始,张居正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死后被万历全盘否定,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没有得到清流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以说清流的反击结果。

这里的清流和循吏实际上代表了道与术的关系,或原则与变通的关系。清流有他偏重务虚的一面,但务虚本身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在今天,清流所起的作用就是舆论和宣传。一件事没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很难行之久远。

三、读书人的悲哀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人。读书人往往以拯救天下为己任,而从功利角度讲,天下与自己是没什么关系,决定自己命运的,不是天下,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张居正的改革对国家和老百姓是有好处的,得罪的是那些权贵。而能够致他于死地的,却是被得罪的权贵,老百姓和国家帮不了任何忙。

很多人都爱说:做事先做人,还有合乎清理,讲人情等等。这些话其实蕴含着明哲保身的意思。试想哪件事与人无关,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人的界定,是身边的人还是社会大众。我在上学时曾极力反对代考,觉得这样有违公正,为此得罪了不少亲友。这样做虽然维护了社会正义,但伤害的确是自己的生存圈子。类似的事多了,也产生了动摇,这样做值吗?没有人会感谢你,而身边的人却会骂你不懂人情。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靠机制去维护的,而不是靠个人道德去维护的,那样对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此外,作者没有简单地按好、坏设计人物、评价人物,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虽然持鲜明的颂扬张居正的立场,作者对反对张居正的人没有脸谱化,一概加以批评,而是注意站在对方角度,描述这些人的所思所想,通过这些人带给读者复杂的,难以评判的感受。其中,最为成功的对立面人物描写当属和张居正装斗得你死我活,落败后凄凉死去的高拱。作者既写出了高拱治理朝政之才,也写出其心胸狭隘之过。对张居正,作者也没有完全加以赞美,将其塑造为既有匡扶社稷之才,又品行完美的高、大、尚人物,而是写出了人物身上的冷酷特征。政治斗争之下,无一人可怜、无一人值得同情,小说能写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然而,读这部作品时,我时时产生一种说不清的荒谬感,感觉它似乎在描写现代社会,而非六百年前的明朝。虽然说描写历史事件的作品如果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再好不过,但是,这部《张居正》让我产生的不舒服感并非其借古讽今,而是以现代思维塑造古人的荒谬感。

或许为了迎合读者口味,作者在小说里非要描述张居正的政治作为之外,再给这个人物安排两段情感。一段是李太后与张居正之间暧昧不清之情。这段情从历史角度有据可查,而且虽无明确证据,野史里普遍认可两人关系“不正常”。从张居正生前、身后的荣毁看,这些猜测有一定道理,作者大书特书是符合历史想象,无可厚非的。但是,作者偏偏“怀抱琵琶半遮面”,写了,又不了了之,弄成两人心怀鬼胎又很纯情的样子。另一段情是张居正与玉娘之间的爱情。无史可考,作者却大费笔墨,描写出一段张居正念念不忘、玉娘为之殉情的千古爱情绝唱。对作者设计的玉娘先为高拱撞柱自杀,再为张居正服毒自尽的安排,我只能心里一遍遍骂“从哪钻出的傻子,见个男人就激烈一回,为男人自杀好玩儿吗?”玉娘这种女性形象,我以前在各种古代白话小说里倒是常常读到,显然是古代文人们意淫下的产物。身处于现代的作者却还这个编排人物就只能让我诧异了。看来,男人们对拥有一个对其盲目崇拜,无条件服从,甚至为其情死女性的向往古今皆然啊。

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都做了什么?考成法整顿吏治;“一条鞭法”开创财政税收新时代;知人善任巩固帝国边防。无论当朝还是后世,这三项主要功绩难以磨灭。在大明朝乌烟瘴气的党争中有这样的成绩,能够在一众内阁成员中脱颖而出、名垂青史,成为事实上的摄政王。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要,张居正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始终抱有家国情怀,把报效国家社稷作为毕生追求。尽管他自身有诸多问题,但站当时的环境下,瑕不掩瑜。学识资历威望比他强的人有,但是都没有像他一样做出这样的成绩来,几乎以一人之力实现了短暂的明朝中兴。根本原因是还是张居正心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而那些把学识和精力主要用在讨好皇上、朋党斗争上面的阁员,成就寥寥无几也就自然而然了。

其次,张居正是真正知人善任之人。自己脑子大就罢了,还善于识人用人,那就不得了了。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位人物,也取得了与历史背景向匹配的功绩。张居正善用循吏,戚继光殷正茂金学曾等人在其手下如鱼得水;不用清流,对能够千古留名的海瑞不屑一顾。能干事、能干大事,才是其用人的标准。评价一个人,要看主流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戚继光也有行贿行为,但站在为国为民的角度,那点不检点显得微不足道。反而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代名将就此偃旗息鼓。

再次,张居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反对张居正的导火索,是其夺情,他是在挑战整个儒家文化秩序,是在挑战整个文官集团。包括他的左膀右臂,虽没有明确反对,也在心里有所怨言。仅此一条就可以,就可以让你永无翻身之时。是要留个好名声,还是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选择了后者。收取子粒税、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考成法,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都是当时的创新之举,都会触动原有利益格局,都需要极大的魄力和能力。难道张居正不知道后果吗?我想他是知道的,但是他还是做了。商鞅、李斯、王安石哪个下场好过?这个理,恐怕亘古难变。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人物,他担任首辅,理政十年,整治吏风,革新税赋,招揽贤才,治理财政,整肃教育,梳理财政,辅佐年幼的皇帝推行万历新政成效显著,一时间国库充足,人民安乐,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富庶的时代。张居正一心为国,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万历新政”的实施之中。张居正懂得审时度势,掌控自如。他能够分析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懂得国家政治运作的规律,明白办成一件于国于民重要的大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不盲动,不胆怯,目标明确,手段强硬。该坚持原则的时候决不后退,他历尽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将“万历新政”推行开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所有国人的拥护。也奠定了他的崇高的历史地位。

张居正善于用人。张居正对用人有独到的见解,这集中体现在对广西剿匪功臣两广总督殷正茂和海瑞的用量上。殷正茂为张居正同年进士,此人大才,但是生性贪财,手段毒辣;海瑞名满天下,两袖清风,敢把皇帝参下马。张居正把殷正茂一类称为胥吏,海瑞一类为清流。当然,最好的官员乃胥吏清流合一,这样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古今罕见。

相关文章:

1.万历首辅张居正读后感

2.《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范文600字【5篇】

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4.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5.《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5篇

6.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2000字

7.《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

8.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2000字范文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