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2021-09-30 00:24:14

1944年,着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

是那飞蛾求生的欲望告诉我?是那瓜苗不屈向上破砖缝的精神告诉我?还是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在告诉我?

是的!它们都在用行动无声地告诉我:它们有多么热爱生命!

即使那只飞娥早已知道,自己是逃不出人类掌心的,可它仍不放弃,极力挣扎,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即使那截瓜苗生活在没有阳光、泥土的砖缝中,都不怕困难,在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努力成长,尽管它只活了几天;即使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声是如此短暂,可我们依然可以用它来为人民服务!

再查查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我感慨万千: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部分关节遭到损坏,手不能抬、肩不能举、头不能转、脚不能行。这一切使她的生活行动都困难重重,但凭着她坚强的毅力和数十年来的自修,杏林子被评为第八届“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之一呢!现已有小说、散文、剧本等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做出了要把全部稿费捐献给“残障福利基金会”的决定。

是啊,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辉煌!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豆瓣8.9。这本书的书名,和薛定谔那著名的演讲一样,作者在最后也说,希望自己书的内容对得起这个伟大的名字。 我原以为元旦拿这一本书回家足够了,没想到还没到12点呢就看完了。之所以看的快,是因为有了太多本类似的书垫底,里面涉及复杂的知识,在其他书里已经有过更加细致的描述,所以读起来一点不费劲。不过书本身科普性做的很好,即便没有其他书打底,普通人依然很好理解。 算上这本,这是这个月里,我读过的第三本关于“生命学”的书了。要说的话,三本各有千秋,把这三本书对我有题点的东西提炼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物理生命观。 第一本《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这本书最大的提点就是把薛定谔的演讲,用人话非常精简的说了出来,即,生命就是利用庞大数量的原子,执行一个固定秩序的反应,进而抵消原子过少而导致的生命的不确定性。而这个秩序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第二本《生物与新物理学》,这本书在立意上更深邃一些,但是论述得很不出彩,它着重于让你思考这种秩序本身的意义。 第三就是这本《生命是什么》,它应该算是高中生物课的加强版,详尽论述了每一个我们能称之为生命特征的背后的化学及物理原理,以及这些化学反应和物理现象从0到1的思想试验。但是本身对生命是什么的哲学思考并不多。 所以三本各有千秋,加一起,就很完整了。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

没错,与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模一样的名字,笔者王立铭老师为了致敬这位影响了万千生命科学从业者的物理学家。

1944年,薛定谔惊人地提出“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等观点。

“生命是什么?”的确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很多人会谈到,意识和思想。但除了智人以外,只有极少的动物如海豚有自我意识,更谈不上有思想。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在哪里呢?据华大基因发的酵母菌合成的文章来看,化学到生命并无界限,或非常模糊。

笔者以“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膜、感觉、学习、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阐述生命体的形成、“智”的产生,智人社会的构建。还自我提出了很多问题,是本发散的书,比《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上帝的手术刀》更上一筹。

还有那个拗口的句子,“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还有多少未知的未知”让人印象深刻。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

1.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的爱情,我们对同类的关心爱护,我们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些我们引以为荣的智慧火花,也都不是人类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们背后其实是冷冰冰的生物学规则,是漫长演化历史进程中的塑造。2.我们都厌恶死亡,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必然终点。而且生物演化不排斥死亡,甚至在某些条件下,它会主动选择让我们死亡。3.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来理解地球生命的本质,来理解地球生命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繁盛至今。我相信,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讨论的问题和逻辑,在人类社会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隐隐约约的对应。我也非常期待,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到底是谁,如何而来,又向何而去。3.三四十亿年弹指一挥间,当今天的地球人类在饱餐一顿后出门上班,穿上跑鞋开始运动、坐上飞船飞向茫茫太空的时候,在幕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仍旧是氢离子就永不停歇的流淌和化学渗透闪烁的永恒光辉。

相关文章:

1.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2.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

3.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读友吧

4.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读后感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