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和自由有感2000字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读爱和自由有感2000字范文

读后感/2021-05-11 21:57:54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所以整理了以下爱和自由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爱和自由有感2000字

从她出生到现在,心中最深刻的感受除了爱就是愧疚了。像我这样一个啥也不知道又不思进取的妈妈,在养育的路上走了太多太多弯路,以至于没能给她好的照顾。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宝宝的文,无奈文笔太差,实在写不出什么。下面分享一个朋友写的,有感动震惊到我的文。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首先让我联想到纪伯伦的《致孩子》,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精神存在物”,他们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并不属于父母;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爱,却不能给予其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注定要奔向未来,创造未来,那是父母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在孩子成长和创造的路上,父母能提供的也最应该提供的是保护和帮助,而不是灌输和复制。我想养育的真谛就是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尊重其发展规律的自由。

一、孩子是独立的精神存在物

我给三个月的宝宝喂药,把药装在奶瓶里,他虽然觉得味道有点奇怪,但还是咕咚咚的喝了,这个场景让我感叹不已。这样一个柔弱的小生命,他还没有一丁点分辨和反抗的能力,我喂给他什么几乎全由我做主。刚刚降世的婴儿那么柔弱,尚无法以一个独立的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需要完全依靠父母度过最初的成长时光。所以很多时候父母无法避免给自己的孩子想当然的教育,全然没有想过这是否是孩子所希望和要求的。

孙瑞雪所推崇的蒙氏教育的基础就是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精神存在物”,所有的孩子,哪怕是刚刚降世的婴儿都有自己心理需求,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他们可以实现自我教育,父母和学校应该提供的是自由的环境、适时的保护和帮助。如果父母急着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孩子,并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成功规律”,那么孩子要么是父母的复制品,要么还不及父母曾达成的成就。

孙瑞雪和蒙氏的观点带给我的启发:

1、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具体举例:和孩子说话时,尽量蹲下来或坐下来,与孩子在一个高度上,“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想要的。

2、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和行事。具体举例:很多家庭的儿童房确实漂亮,充满童趣,至少大人认为充满童趣,很萌。但有多少儿童房的衣柜是适合儿童身高的,儿童是否能够得到自己房间的物品呢?如果不能,这仅仅就是大人想当然的儿童房,并不一定真的适合儿童。

3、“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孙瑞雪的这个观点让我怀疑早教的正确性。过早的教授孩子知识,是否会损害孩子的感觉发展,最终导致孩子丧失自我发展和创造的能力?

二、感觉对于儿童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孙瑞雪和蒙氏认为“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孩子通过感官认识世界并最终实现发展。蒙氏研究认为,孩子的感官系统发育敏感期是3到7岁,在此之前应该注重孩子感官的启蒙和保护,之后主要着眼于保护而不是发展训练。

孙瑞雪和蒙氏认为“技能并不重要。6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过早让孩子掌握超越其感觉的知识会让孩子心智上很弱,会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好像什么事情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无关,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但并不是说不应该进行知识学习,而是应该将“感觉”和“经验”、“体验”连接在一起,儿童天生具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都不一样。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知识学习不应该一概而论、一刀切。

孙瑞雪和蒙氏的观点带给我的启发:

1、既然儿童依靠感觉理解世界,获得知识,那么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体验,比如吃手、踩水、玩沙,而不应该一味的担心吃手不卫生,踩水鞋子会湿,玩沙子衣服会脏。以及,在孩子“淘气”体验世界将屋子搞乱时,作为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充足的爱和自由。

2、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观察孩子的关注点,在孩子感觉到了的时候,适时将概念引入和配对。在孩子的教育中,尽可能提前了解孩子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提前引导他去体验和感知。比如说,孩子下学期要学古代史,那么父母就可以在假期带孩子走进博物馆,尽可能的通过历史物品本身去感觉,那么学习时就会立体很多,更容易接受,少了很多死记硬背的成分。比起让孩子在家死记硬背唐诗三百首,不如让孩子走出家门去感受花的鲜艳,水的灵动,山的巍峨,在孩子被这些所动时,父母优雅的引入相应诗词,这就建立了“感觉”和“概念”的链接。

3、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感觉发展阶段都不相同,那么每个人的习得速度和阶段也会不同,作为父母不应该横向比较孩子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个体性,给予孩子时间,不要焦虑孩子的“落后行为”。

读爱和自由有感2000字

这两周都在看《爱和自由》并身体力行,效果很好,很是震撼与感触,总结分享之。

第一、儿童的成长与发育都遵从自身内在发展规律,不是大人教育而来,所以大人应该抛弃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让小朋友自己摸索成长!

第二、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感受,比如说刚出生的小孩就是用嘴来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嘴巴里面,再大一点就要走路,喜欢玩滑滑梯,喜欢玩沙子,小孩都是在这些具体活动中感受与探索世界并形成智力的,要让他们自由玩耍,不要破坏他们的感觉,当儿童做得不对的时候也不要去纠正,因为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如果是从自己经验得出的结果,它就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但别人教的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比如说穿鞋,让他自己穿,他会从中感受很多,你帮他穿就是剥夺了他成长的权利,他穿错了,你也不要讲,他会慢慢发现秘密,找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他观察发现智力成长的机会,成人不应该灌输干预。另外在他建立概念的时候应该把对应的概念直接告诉他,比如说喜欢经常放手指在嘴里咬,就重复说“手指”,这样在他每一个敏感阶段,把相应的概念告诉他就会加快他的智力开发!

第三、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因为他有坚强的后盾),思维开阔(不用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专注发展)、自信(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不断发现秘密,不断成长,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等待、爱是盼望,爱是自律,不要对小孩坏脸色,更不能大声呵斥打骂惩罚孩子!

第四、自由和纪律。有了自由,孩子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反复做,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对于一些不好的习惯、行为我们不要去指责,也不用告诉他为什么(除非他主动问,这表明他在思考了),只需干扰,不要他接着做就可以了,比如说打人、抢别人的东西、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等,你把他抱走就好了,他会自己观察、总结规律形成纪律,大人需要的只是耐心与等待,等小孩自己发现规律,这样自己得出的规律才会遵守得最完全最彻底!

第五、成人的生命状态要是开放的、成长的,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与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生命的状态最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所以在大自然中人更加宁静、愉悦、有创造力,小孩子特别是初生儿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关爱,更能唤起人心底的善念。如果你的生命状态是很强盛的,不断发展的,你就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富有生机的环境,这样的一个环境,儿童能从你身上感知到,并且吸收到能量,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每个小孩都是天使,都是真善美,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应该向小孩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学习他们的成长方式,学习他们的努力状态,学习他们的真善美!

欢迎积极思考、独立特行、激情有梦想的朋友关注我的公众号知行合一营销行天下,一起分享交流销售心得、生活感悟、团队打造、投资理财、梦想创意!

读爱和自由有感2000字

最早接触《爱和自由》是上学期,当时在学校图书馆无意间翻阅到,只在目录上停留了不到一分钟,并未深入细读,更未对此有所感悟。再次接触应该是今年年初了,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教育“圣经”,并细细研读了起来。一方面被朴实的语言所打动,另一方面被独到的见解所震撼,尤其是将我工作所经所历与书本所讲所言相对比,收获巨大,感想颇深,为下一步完善工作找准了突破点和立足点,明确了工作的抓手和依据。

《爱和自由》写的是什么

《爱和自由》实质上是一本演讲实录,来源于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数十年教育工作实践,其所宣扬教育的核心在于“爱”,而不是“教”,如作者所言“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此书饱含了作者对儿童至深至烈、至纯至真的爱,利用自己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用心与儿童对话,用心倾听儿童渴求,“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爱”、“自由”、“尊重”等核心理念始终贯穿书本,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南和思维导论。

《爱和自由》对我的启发

书中表达的关于“爱”与“尊重”对我触动颇深。通常,学生家长和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普遍认为牢牢把握儿童六岁前的学习教育和各类技能培养十分重要,而且我们认为这是疼爱关爱孩子的最佳方式,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然而,实际上这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中国的传统教育容易把自身观念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寄希望于下一代”等“梦想寄托式”教育方式在国内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并“名正言顺”,然而孩子背负的沉重寄托与承受的繁重课业,让孩子不仅成长举步维艰,也让其身心遭受重创。对于作者提出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莫过于多年的教育实践和耳闻目睹,也可谓是对教育事业最大的呼吁。

或许我们该好好反省下自己和我们的方式:我们疼爱的方式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方式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培养的模式是不是基于自己的习性。

同当前教育背景相协调,书中也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观点,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在工作生活中,家长通常寄予了厚望于孩子,教师也被赋予了使命在岗位,仿佛必须要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才代表智力发展了、学习进步了、技能提升了,实则不然,六岁以前的儿童是无需掌握和学习专门技能的,他们所需要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通俗来讲,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捕鱼,而不是得到某一条鱼本身。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对于及早接触此书我觉得很庆幸,特别是从事儿童教育数年以来,愈来愈发现个人在教育和培养儿童方面尚有一些不足,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等我看完这本书合上它的时候,眼前尽是阳光下海滩上追逐嬉闹的孩童,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这也是读完此书获得的最大的认同感。自己内心也得到了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读完《爱和自由》,心中满是激动和感恩,在下一步教育和帮助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找到了方向。第一,我要精心设计课堂,确保孩子课程环节与孩子身心发展更加融合贴近;第二,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人文环境,树立以“关爱”“尊重”为核心的工作理念,多关爱、多鼓励、多支持、多尊重,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发现儿童的天性,亦发现自己的本性。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即是爱。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