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5篇

读书笔记/2021-06-26 02:29:31

虽然《摆脱贫困》核心是讲宁德作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摆脱贫穷,但读起来没有空而无物的大道理,或是高高在上般颐指气使,只有简单平实的大实话,全然感受不到书的作者是主政一方、年轻有为的领导,而更像是一位语重心长的大哥哥坐在身边,与我们谈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5篇,供大家参考。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范文(1)

近日,经同事介绍,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摆脱贫困》。客观的说,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干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论述、讲话材料、会议批示精神等读过不少,然真正入脑入心的唯这本薄薄的、11万字的书。可能工作性质使然,作为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人员,提起扶贫真是一把辛酸泪,读了此书,豁然开朗。不仅对深入理解扶贫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更在思想上亮起一盏明灯,促使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再次思考扶贫问题。“师者,答疑解惑也”。读此书,犹如恩师当面教诲,使我今后的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习总书记在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对此段论述,我感触很深,自己每天做扶贫工作,面对扶贫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入户、帮扶、报表等等纠缠其中,忙碌加班成常态,和同事们聊起扶贫各个眉头紧皱,沉在繁杂的事物之中,甚少去深入思考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说,我的思想也是“贫困”的,读了习总书记的书,这才恍然大悟。找到工作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乡镇一级的扶贫攻坚工作,不深入村组,不访谈农户,不促膝长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对症施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我们镇有一户建档立卡户,家里五口人,夫妻二人为重组家庭,并都有残疾,丈夫为视力残疾几乎失明、妻子腿有残疾,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四个人享受低保。就是这样一个困难家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经过多次入户了解情况,因户施策想扶贫措施,虽然夫妻二人均有残疾,但乐观肯干,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脱贫的意识很强。最初通过民政办送绒山羊给他们,支持他们养羊;没有房屋通过村建系统新建了42平方米的住房;妻子的腿不能走路,民政办帮助联系医院手术,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今年十月份他们家顺利脱贫,计算人均收入六千多元。展望未来,最大的孩子毕业可以挣钱了,夫妻二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养羊技术,羊羔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如今的50多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向着幸福迈进。

到今年十一月,我们镇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向习总书记说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扶智与扶志。未来两年,我们的扶贫工作将在不断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进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始终抓牢,且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贫困户的精神文明方面的指导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弱项,是在以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脱贫攻坚的基础力量是村级党组织。强化村党支部战斗力是关键。“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中的真知灼见。习总书记谈到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时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脱贫攻坚,少不了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组织。2018年全市为村里选派了年轻有为的第一书记,大大增强村支部扶贫攻坚的力量,使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前沿力量、战斗堡垒。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虽然繁杂辛苦,但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事,意义重大。整个国家犹如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作为小小的螺丝钉,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亦是使命光荣。习总书记说:“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让我们以滴水穿石之耐力干扶贫,重整行装再出发。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范文(2)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任职宁德地委书记时写的讲话和文章,他自己说是“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近来,根据市委要求,我认真地通读了全书,感触很多,受益很大。

感触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历亲为、勤于思考的工作作风。作为地委书记,其工作繁忙是可以想见的。但是,这些文章都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语言生动。完全可以看出,绝非是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可以代笔的。感触之二,习近平总书记当时作为一个地方的党委书记,他不仅对闽东区情和基层实际十分了解和熟悉,而且他思考问题,部署工作更总是从党和国家的全局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比如对调整闽东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以及关于财政工作、关于青年干部成长、关于新闻工作等各项工作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十分敬仰。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关于“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的反复强调和阐释。这对今天的我们这些闽东干部来说,仍不失为做好工作的至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多次反复提到“滴水穿石”,并对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作了阐释。他说,“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责任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事业的。”(《从政杂谈》1990.3)他又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滴水穿石的启示》1990.3)他还说,“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我以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同上)他还在多种场合、多种讲话中反复提到“滴水穿石”的精神。比如,关于为群众办实事,他指出,“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他在讲精神文明建设时,强调指出,“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突变和飞跃,特别是在首先教育方面,如同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收获。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又必将是‘滴水穿石’的一种过程。”

通读全书,发人深省。时下的闽东发展已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仍应该永远作为我们闽东人干事创业的根本方针。也正是由于我们始终秉持滴水穿石的精神,顽强进取,艰苦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畅想的开通温福铁路、建设中心城市、开发三大都澳的“三大梦想”今天正逐步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敢于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要心中有梦想,有目标。正如水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市直机关领导干部临别谈话时说的那样,“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丧失信心。我们在看到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应该看到光明和希望,应该看到闽东的发展优势,看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有利条件。”

今天,我们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敢于担当,始终保持一种干事创业的韧劲。紧盯目标,持之以恒地干下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安徽日报》记者采访说的,“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地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

今天,我们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甘于铺垫的奉献精神和思想境界。亦如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教导我们的,“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范文(3)

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近期,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的一本书,书名是《摆脱贫困》。

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里面是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但真正读后发现文字朴实,内容充满了智慧。该书收录了习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书中透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鲜明的想法、务实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悟颇深,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我们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平时应多注意思考工作方法,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以此来摆脱掉思想上的“贫困”。记得刚调来党办工作的时候,面对写方案、写文件自己总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思想意识陷入了一度的“贫困”。后来通过不断思考,我意识到平时应多与领导沟通交流,注意积累工作经验、总结方法,虚心求教其他同事,工作之余多浏览相关书籍积累素材,渐渐地自己在工作中愈发得心应手,业务上也愈发熟练。

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面对挫折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而逃,对待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完成。在党办工作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我所负责的组织工作琐碎却不复杂,这就需要我在工作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要具备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尽心尽责,将领导干部的责任义务扛在了肩上,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做到了有作为、有担当。20__年大热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了大江南北,剧中塑造了陈岩石、沙瑞金、侯亮平等一大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甘于奉献的党员干部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坚定地理想信念和对人民的一腔热情,让我们由衷敬佩。担当无关身份、年龄和时代,是一种气度和人格。

勇于担当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位普通员工的本分,责任就是担当,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担当不都是惊天动地的,更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为落实市委及集团公司工作要求,我中心集中开展了“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中心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自查,把鼓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统一起来,把惩戒问责与保护激励统一起来,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治庸治懒治无为,铁腕整治纪律松懈,消极怠工,推诿扯皮,慵懒散浮拖等问题。我们每个员工要做到职责所在,任务所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苦干实干的竞进态势,立足本岗,知责、明责、尽责,把身上的担子担好,本职的工作做好,为中心乃至集团公司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范文(4)

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鞭辟入里,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认真研读此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成长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探索。在宁德这一年零十一个月时间,他基本都在下乡,他看到宁德的山山水水,也看到了宁德的老百姓的贫穷。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的了解非常的深刻,正是因为这样,他这本书才取名《摆脱贫困》而非“消灭贫困”,“根除贫困”。正因为他感到宁德不能一下子消灭贫困,“根除”、“消灭”贫困一下子很难做到。所以,他就定位为“摆脱贫困”。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脱贫事业是需要几代人来努力的浩大的工程,我的努力毕竟是时者甚短,功者甚微。”他后来在总结这本书的时候说扶贫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一两天、一蹴而就的工程。

仔细想来,不仅扶贫是这样,哪一个工作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取得的?世界上没有成功的捷径,幻想一日成功,一夜暴富,最后品尝的只能是失败的苦酒。坚持自己的初心,勿贪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来,会发现成功已经在向你招手。就像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他在上山下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然的现象——滴水,岩石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柔软,它居然可以把岩石滴穿,居然可以把岩石滴到地下一个凹凸,凹陷下去,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就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我们在工作中拥有这种“滴水精神”,何愁不能成功?

“滴水精神”的内涵不仅在于培养坚持的意志,还在于养成从小事做起,把工作中的每件事坚持做好的良好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引用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的话提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意思是,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学问的人,始终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业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从小事做起才能把大事干成。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我们在工作中更是如此,认真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掌握和自己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作为大事认真去完成。我们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一定能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作为一名高速人我们身上不仅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钢铁般的意志,更要在一件件小事中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在三尺铁皮收费亭中用青春燃烧人生的价值;在路政巡逻车里用汗水保证道路的安全通畅;在监控室里上传下达、眼观八方,耐得住幕后付出的寂寞。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培养滴水穿石的意志和久久为功的信念,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一定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2021年范文(5)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

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