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秦书读后感

悦读网-读书,分享!

绝秦书读后感

读后感/2022-08-12 10:23:20

我更喜欢《绝秦书》,不是因为我是关中人,更熟悉书中描绘的生活场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绝秦书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绝秦书读后感

很多人对民国十八年前后发生的这场大饥荒只是一个的模糊印象。我自己对饥饿的体验也仅仅停留在因为加班,午饭吃的晚了。严酷惨烈的灾难,纷纭复杂的世情,生死关头的艰难抉择,人性中纯粹的真情和良善,无奈与持守。《绝秦书》呈现的善恶,都抵达了一种极致。

温饱,是人最本能的求生欲求。现代人没有饥饿感,很难体会温饱带给人的幸福。《绝秦书》描写饥饿让人卖亲换粮、杀亲吃肉,惨绝人寰。极致的恶反衬之下的人性之善,则更加令人动容。引娃为了心中挚爱,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30个大洋;周克文为了向龙王祈雨,宁愿用自己的爱孙做祭品,为了赈济饥民献出了两个儿子的性命。人性的善的光芒从乌云密布的黑暗惨淡处透射出摄人心魄的光亮,给人希望,给人温情,让人痛彻心扉,泪流满面。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自由、公平、人道、和平、去恶向善,是永远的追求。勇敢对懦弱、守信对背弃、仁厚对残忍、见义勇为对见死不救,相互参照,然而灾难面前,本能的求生欲望竟然完全泯灭了人性,“义”“利”之辨已经不存在。虎毒尚不食子,求生本能竟然让人亲族相食,残忍之至,令人不忍猝读;舍身为人、抗灾殉难的英雄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就像废墟中开出的花朵,需要人们共同来守护。饥饿把人逼成了禽兽,物质文明繁盛的今天,依然有各种伤天害理之事。道德滑坡,行业失范。人之异于禽兽者,有思想,且不断进化为万物之灵。严酷惨烈的灾难考验人性,物资丰裕的现世,善恶、美丑依然在博弈,《绝秦书》以极致的善恶冲突,呼唤人之为人的尊严,呼唤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文明。

作家特立独行,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这段异常惨烈的灾难带给我们民族的悲怆,带给我们同胞的苦难,现代人是非常模糊和陌生的。作家秉笔直书,展现人性的冲突,以含着体温的思考,警醒世人,天灾或许不能完全避免,但我们要力争避免人祸。即使是非纠葛一时难以清晰界定,但作家的思考饱含正知善念、触及人性,体制种种矛盾,不得不令人深思。既是同类,任何悲剧都让人伤心。作家的悲悯不是回避苦难,善良不是遮盖丑恶,看到苦楚,更懂慈悲,也才能增长觉悟。大灾难面前,善人恶人都是命运洪流中挣扎的可怜人。作者何尝不是善心正念,菩萨心肠。

张浩文教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特立独行,从自然灾难入手,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很多人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却没有独立思考的勇气。趋同从众的思想,让不少写作成了大合唱中可有可无的音符,张教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绝秦书》有大气象,正如张教授的名字,有浩然之气。灾害把人置身于绝境,生死抉择考验着每个人。这个观乎人类命运的宏大话题同时也在考验着作家。书中包括了旧中国各种成分,士农工商官兵匪,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命运,中国历史的命运,也展现出了作家胸中的大气象。灾难面前,人的残忍丑恶令人惊悚,灾难面前,同样有为群体命运思考担当拓荒的勇者。娓娓诉说其间的挣扎艰难,字里行间仿佛举重若轻,但多重思想的冲突绞杀,又何尝不是艰难挣扎?人什么时候能够平安而尊严的活着呢?作家在灾难、善恶、体制、风俗、伦理、良心、尊严之间苦苦寻找平衡点,表现出一种粗粝莽荡的壮阔之气,表现出作家的大抱负、大悲悯,个人感觉,如果人物、事件、思想,能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融合再深入一些,小说密度更大一些,会不会有更多波澜壮阔的庄严气象。

张教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一种从容的气场,平静的张力。白描的手法,却情深义重。方言土语,自然亲切,个性鲜明。作家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引用方言土语,而是把源于民间生活和大众口语的方言土语真正融入了叙述语言,自然而然,让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事雕琢,却引人入胜。

《绝秦书》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人类的文明史,是自然灾害,历史变革交织的苦难史,痛定思痛,《绝秦书》留下的灾难记忆,不是单纯的物质或者精神,关乎江山社稷,关乎人生代代无穷已,也给衣食无忧,却行色匆匆,在钢筋水泥、汽车、电脑、手机丛林里杀伐决断的现代人很多警醒、启示,和借鉴。个人理解能力有限,一点肤浅的认知,请大家批评。《绝秦书》我还会再深入细读。向张浩文教授致敬。

绝秦书读后感

《绝秦书》的成功,我想书中的清晰的叙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作者以周家寨周家三代人的生活成长为故事主线,没有复杂的枝枝蔓蔓,结构非常清晰,让人读起来非常容易入戏。只要是一个在关中农村或者北方农村生活过的人,很快就能感到作者写的就是你身边的人、曾经的故事,脑子里就会与记忆中的人物对上号,自然就手不释卷了。一本戏、一部书,没有主角是绝对不行的,《绝秦书》成功的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形象,主角非周克文莫属。周克文这个人物形象,中过秀才,熟读圣贤书,深谙传统,然而却又遵正统、守道统,向往读书耕田的桃花园生活,具有乡村士绅的胸怀、担当,又有关中农民或者说秦人的朴实、精明、要面子。他临危不惧给土匪讲盗亦有道的典故,他在孙子满月天骑着高头大马游街唱秦腔,他在饥荒年间赈灾放饭让灾民认夫子,等等故事,让你对这个人物由不得喜爱加尊重。书中另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我想当属引娃了,引娃是用来引娃的,引娃的命运悲惨的开始,悲惨的结束,但这个生命是顽强的,又是充满理想而乐观的。她的理想就是能和立功哥在一起,能为他做一切事。然而目标或者说方向错了,注定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引娃就是那个年代无数女人(女孩)命运的缩影,作者通过引娃想表达的应该是对大时代下女人命运的思考。

以民国十八年饥馑为引子,那么对年馑灾难的描写自然是不能少的。而且作者以大篇幅的笔墨(整个上册)进行铺垫,可见对年馑章节的重视,对读者来说也是“盼望”的,似乎作者让人失望了。作者对饥荒的描写只是通过了几个故事进行叙述,周栓成一家抗灾、毛娃卖妻、单眼食父、兔娃和彩莲等,这些故事让人读来好象就是故事、语言描述中似乎没有那么惨烈,就是个案。但仔细想来,没有北山人大批饿死、关中人南下背粮的大背景怎么可能有这些个案的发生,这都是违背人性的啊!书中正是通过这些故事表面上看是说饥荒,而更多的是对于极度饥饿考验下人性的思考(每个人在吃人之前的思想斗争),对于天灾还是人祸的思考。

作为周原后人,写的是发生周原上的故事。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周原祖辈的故事里,连冯玉祥、宋哲元这些大人物都成了配角,成了普通人。也确实,在当时那个闭塞的关中乡村,谁知道他们呀,更不要说什么主义和民主了。生活就是戏剧,戏剧就是生活。在每一个或激昂或低潮的时刻,作者总能用一段秦腔唱词来反映人物的心情或是作者的感悟,这是符合关中文化的,正所谓“八百里秦川尘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作者对周原的深情更深的表达则是对乡土中国士绅阶层的退化、传统价值的溃败等忧虑和思考,当我们现在看着周家寨的一个个生命在顽强与命运抗争,总感到是笑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是何等的渺小啊,一个小小的周家寨又怎能抵御时代洪流呢?在历史的天空下,乡村社会向何处去,一颗颗尘埃又能如何呢?!

读完全书,一些个疑问比如关于灾难、关于书名、关于结尾,作者在《初版说明》和《关于修订版的说明》中均给予了回答。当然我更喜欢现在的结尾,干脆、有深意,有想象,当你看着漫天的黄土下一群衣衫褴褛的灾民象潮水一样涌来,所有的一切在尘土中湮没,你会思考什么?

放下书本,拿起手机,看到这样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在这个小点(银河系中的地球)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卡尔萨根)。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