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看完了,我的心仍旧颤动着,久久不能平息。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巴黎圣母院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1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雨果雨果所写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的浪漫电影。主要的情节是丑聋人卡利摩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利摩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非必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利摩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利摩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利摩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利摩多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这部影片的主题词主要有:巴黎圣母院、钟、乞丐。
剧中人物的对白以卡西莫多最为少而且简单,当然这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悲剧的角色本来就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剧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对白当然莫过于他所说的“人家要杀了你,我也死”,语言之简单,根本没有任何的修饰,但直白的一句话让观众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也真情,他由一个生活毫无追求的敲钟人变成了一个发现爱的人,可惜正由于这份爱,他受到了太多太多的辛苦与痛苦。最令人心酸的对白我想就是卡西莫多的一句自卑的话:“我总之臭的,总是让人害怕。被人家丢石头不算什么,不过让你觉得害怕,叫我好难过”,这是在大钟旁边的一句对白,我也从这里看到了卡西莫多似乎可悲的一生将会在这大钟旁结束,而留给世人的,他只是一个相貌吓人的敲钟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卡西莫多这番话既突出了自己对于自己相貌丑陋的无奈,也再次透漏出自己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慕。这里我觉得完全突出了《巴黎圣母院》里一大主题,就是爱。
菲比斯算是这部电影里面的美男子吧,他是皇家卫队队长,长得又一表人才,英俊潇洒,整天周旋在上流社会之间,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马王子。聪明的弗比斯非常善于利用他的有效资源,他选择了拥有丰富嫁妆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同时又去追逐爱斯美拉达的美色。从他的身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当今社会的那些聪明的男人的身影。“我要是有妹妹,我爱你而不爱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黄金,我全部都给你;如果我妻妾成群,你是我最宠爱的。”这句经典的对白完全就是菲比斯形象的一个很好的概括。一个玩弄爱情的花花公子,为爱这个主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刚果瓦在剧中的对白应该是这么多男角色的最多的一个,虽然他的对白很多都对剧情的发展影响不大,但却在刻画他这个潦倒诗人的形象上非常有力。“六岁成了孤儿,长大了什么都没干过。我还当过兵,可我不够勇敢,我还当过修士,可又不够虔诚,我和上了酒,我就下了决心当诗人。”这段话是刚果瓦自己说的,是他人生目前为止最好的概括,同时也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有想法,但缺始终缺少做好一件事的那种坚毅的决心,在爱情方面更是空白,虽然与艾丝美拉达成为了夫妻,但却是一段不会有结果的婚姻。这算是爱的一种衬托吧。
神父可以说是戏里面性格最极端的一个人,是罪与恶的化身,是魔鬼的使者。刻薄的他,简直就是一个爱情上的伪君子,爱情上的恶魔!“在人间我只有痛苦,这是别人的节日,不是我的”这句话可以体现出神父的一种冷漠与孤立,这不说明他没感情,相反,他对艾丝美拉达的感情是强烈的,难以抑制的爱慕。“活该她倒霉,我倒霉她跳舞跳得这么动人难道是她的错?她声音发狂难道是我的错?”神父身为一个神职人员,明知道自己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是不可能的,但似乎是出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神父对于情敌们固然心狠手辣,在艾丝美拉达面对死刑时,神父没有出手相救,相反还落井下石,陷这个弱女子于不义。黑色的长袍里面藏着的也是狼一般的恶毒心灵。这般邪恶完全是《巴黎圣母院》一剧中罪恶的代表,是善良的对比。在爱的表达方面,神父与卡西莫多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剧》一剧中用了许多的蒙太奇手法,都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其中当艾丝美拉达死后,仍不知情的卡西莫多跑会圣母院楼顶寻找自己一直在保护的艾丝美拉达。这时的镜头一直都是跟着卡西莫多移动,可以看出卡西莫多此时心急寻找着卡西莫多,直到卡西莫多看到已经死了的艾丝美拉达被拖过广场的时候显示出那悲痛欲绝的神情的时候,镜头换成了圣母院门前,广场上的场景,此时艾丝美拉达的尸体正被拖过刑场,白色的囚衣衬托出一片纯洁,与旁边灰蒙蒙的建筑与人群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而镜头马上又回到圣母院楼上的卡西莫多这里,卡西莫多正被爱人离去的痛苦折磨得声嘶力竭。一生一死,一个在楼上无奈地看着死去的爱人,一个在楼下已与世长辞,感受不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再无力去给予别人更多的爱。
电影到了尾声,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受了箭伤,倒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口中,只差那么一步,她就可以回到那可以暂时供她“避难”的建筑物里。善良单薄的艾丝美拉达,就这样命丧于箭下,当一位乞丐扶起她时,她看了看天空,看了看这所曾经未她生命撑起保护伞的圣母院,说出了一句“生活多美”。
面对死亡,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感觉到生活的美,更别说能发出生活多美的感慨。但对于美丽善良的艾丝美拉达,也许死亡并不影响她对这个世界美的看法。生活在神权的世界里,受奸人受别人的嫉妒所害,艾丝美拉达的双眼所看到,脑里面所想到却是所有的美好,她热爱生活,热爱舞蹈,在有生之年她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个曾经救过她的英俊男子菲比斯,她为他而着迷,关心他的生死胜于关心身陷险境的自己。同时她想到的是卡西莫多,一个奇丑无比却和自己一样心地善良的男人,一个冒死保护自己的好人。自己落难,叛的是死刑,本来是走投无路,只能眼睁睁看着刑具把自己绞死,但却被卡西莫多救了一命,让自己多了几天留在世上感受美的时间,多了一个再次看到爱人的机会。最后,艾丝美拉达想到的就是队伍壮大的“乞丐军团”,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都纷纷来到了圣母院营救自己,为了正义,为了善良,大家不怕神权和皇权的残暴,勇敢乐观地过着自己的人生。生活之美,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在于助人,死前的艾丝美拉达也许也想起了自己可以用自己的舞蹈赚钱帮助那么多人,甚至还在乞丐王国里拯救了快被绞死的刚果瓦,助人为乐使善良的艾丝美拉达觉得无悔与满足。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2
西历二月二十六日为维克多·雨果诞辰纪念日。余复取电影光盘“巴黎圣母院”而细赏之,渐入情节。
初,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见爱丝梅哈达舞于圣母院前之格雷弗广场,遂起淫心。夫爱丝梅哈达者,为吉普赛流浪艺人,巴黎之美丽少女者也。体态轻盈,翩若鸿雁;曲线优美,婉似游龙。容貌光彩,恰如红玫;青春活力,意象涌泉。亭亭玉立,似莲荷矗清池;明眸清澈,犹朝阳亮大地。玉楼春削,纤腰条绢。无香水脂粉敷施,却芬芳溢街充巷。方是时,虽着粗裙石镯,然丹唇洁牙,酒窝隐约;舞姿奇美,妩媚佳色;顾盼多姿,腾跃转身;淋漓尽致,顿挫浑脱;龙骖翱翔,江海凝光;楚楚动人,如画仙女;载欣载舞,“愚人节”时;观者如山,天地低昂。克罗德,道貌岸然,阴险毒辣,为私欲所驱驶,不择手段,使敲钟人伽西莫多劫爱丝梅哈达于夜中。适国王卫队长弗比斯巡逻于此,乃得救,于是,此轻浮且负心之人俘获少女心。当伽西莫多被鞭笞示众,口渴如焚,爱丝梅哈达不计前嫌,同情之,送水入嘴。会爱丝梅哈达与弗比斯幽聚,克罗德暗刺且伤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梅哈达。爱丝梅哈达因被判绞刑。克罗德以贞洁换生存而无耻要挟爱丝梅哈达,遭拒,气急败坏,欲置其于死地。行刑之日,伽西莫多救少女于法场,置圣母院楼顶而日夜守护之。闻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捕少女时,诸乞丐流浪汉即攻圣母院,国王令兵尽屠之。混战中,克罗德将少女交捕兵,并目送其被绞。伽西莫多,克罗德之养子,貌虽丑且心正,绝望之至,举克罗德掼于楼下,顿成肉泥。然后,伽西莫多抱少女遗体而默默死,直至风化也。
呜呼,爱丝梅哈达之纯洁、之善良、之豪爽、之坚贞,伽西莫多之崇高、之正义、之柔情、之质朴,虽一奇美,一奇丑,然心高洁,令人赞叹不已。比于克罗德之道貌岸然、蛇蝎心肠,昭丑就于美旁,畸近于优侧,美与恶共存。而克罗德之死,示善战胜恶,诚战胜伪。夫少女生于苦海中,虽美丽可人,虽真诚辩白,虽有丑男义丐竭力营救,然难逃死运,悲哉。雨果先生写《巴黎圣母院》,再现十五世纪巴黎之状,暴邪恶宗教势力之暗,露封建专制司法制度之酷,揭禁欲主义压抑下之堕,寄同情于庶层,宣博爱之道也,爱憎分明,情氛力透纸背。然雨公仍望世人必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于洒泪时,须“睁开眼睛,看见灿烂晨星”,“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嗟呼,是何其诚也!是何其善也!大千世界,古今往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真诚不却甜苦,故能成其事;善良不辱曲折,故能达其终。愿天使永护慈悲之心,望朗日长耀光明之世。
夜茫茫,万籁静,值此雨公诞辰之纪念日,临窗酹酒,不知所云。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3
美与丑,本是一对意义毫不相干的反义词,可在这部电影中却让我深切体会到美与丑的和谐统一,同时,影片中塑造的人物也将美与丑表现的淋漓尽致。
埃斯梅拉达,不但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有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美与善在她身上结合得那麽完美,使她拥有了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因为她的纯洁天真,使她陷入了灾难的爱情悲剧。她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却被处以绞刑,这让我感觉到当权者的无比残酷。
加西莫多,一个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教堂敲钟人。他独眼,驼背 ,罗圈腿,而且还是个聋子,可说是奇丑无比,一无是处。但他却有着纯洁的心灵,因幅主教对他的养育之恩,他甘心成为幅主教的奴仆:为报答
埃斯梅拉达的滴水之恩,他宁愿肝脑涂地。尽管他对埃斯梅拉达怀有极为强烈的爱慕之情,却只是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她,不去亵渎她。当目睹心中的爱人被无情地处以绞刑,他无助而又绝望,最终到墓去与她同葬一穴。他的丑达到人类的极限,而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深切的人性美,却使他成为电影史上最独特又最感人至深的一个艺术形象。他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楷模。
克洛德。富洛娄,身为神甫的他必须压抑自己的欲望,正是这种压抑扭曲了他的人性,情欲和嫉妒最终导致了他的理智失控,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由神甫变成了魔鬼。
侍卫队长菲比斯,外表英俊却是个势力小人,薄情寡义,为了权和财,不惜欺骗一个少女的爱情。他让我感到可耻。
整部电影通过最简单而有效的心灵美与外表丑的对比,令我深深感受到社会上,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那华丽的外表,辉煌的装饰,而是那最朴素简单的心灵美。这种美不需要修饰,它只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灵触动。美并非不存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4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着名作家雨果写的。雨果在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有几个大写的手写的希腊字母——“‘an’arkh”,因受雨水的侵蚀,字已经黑黝黝的,完全陷入石头里。这几个字母形状奇特,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体现这些字出自中世余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名状的符号,尤其是这几个希腊字母所组成的词蕴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深深地打动了雨果。于是,雨果就以古老的圣母院为线索,挖掘下去,从而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着。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里,神甫弗罗洛收养了一个孤儿,他长得奇丑无比:独眼、驼背、跛腿、断牙,叫卡西莫多(译)。他日复一日地为人们敲着钟楼上的大钟。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却有着一颗常人都不一定会有的善良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卡西莫多的丑与美正好与那外表风度翩翩,内心阴险狡诈的神甫弗罗洛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某种原因卡西莫多与养父闹矛盾。本以为女主角爱斯梅哈达(译)的出现能使他们关系缓和,然而却没想到就因为爱斯梅哈达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愈演愈烈,最后到爱斯梅哈达惨遭神甫毒手,卡西莫多从此便憎恨神甫而神秘失踪。
大约是在一年半或两年后,人们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对相拥的骷髅,姿势十分奇怪。一具是女的,身上还残留着几片白色衣袍的碎片,紧拥着这一具骷髅的是男的。他脊椎歪斜,头压在肩骨里,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而且发现这具男的不是与女的同一时间死亡,因此可以断定,这具尸骨生前的那个人是自己独自一个人来到这里,并且死在这儿的。而当人们要将他(她)们的骨骼分开时,他刹时化为了尘土……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5
《巴黎圣母院》,随着维克多雨果的鹅毛笔,抚摩过法国15世纪灰色的皮肤,感受路易十一统治下中世纪,剖析人性的红与黑,实在是畅快淋漓。
正如由《巴黎圣母院》所改编的歌剧《大教堂时代》所言:“这是一个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十九世纪的雨果,在圣母院阴暗角落的墙上发现了一个痛苦的灵魂在三百年前用希腊文手刻的单词——命运。三百年后,这个词汇的面前仿佛还站着一个幽灵。一个神甫,副主教孚罗洛,他总是把自己隐藏在黑衣里神出鬼没,他是虚伪与罪恶的化身,他忍受着欲望与嫉妒之火的折磨,他的人性在泯灭着,直到我们能看见的时候,他已经是只剩下躯壳的幽灵了。是命运在嘲弄着他的牲祭,肆意地嘲弄。暂时收起谴责,慈悲地看看这个男人吧!爱斯梅达拉是不会对他慈悲的。如果不曾看见那个美丽的波西米亚女郎,也许他就会一直过着平凡的修道士生活。他是上帝的使徒,能有什么理由邪恶呢?他有名声、地位、有渊博的知识,他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求知欲驱使着他走过的。也许是求知欲抑制了他别的应有的欲望而甘于清修,久而久之他变得不完整。他失去了爱的能力,他不知该怎样去爱。命运却让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爱斯梅达拉,他以为驱赶这个女巫,不再看见她就能免受此灾,结果却越陷越深。知识再也无法拯救他了,爱斯梅达拉时常突然浮现在他的书页上。情欲的匣子一旦打开,只能是一发不可收拾。人世间多少求不得,最苦莫过于此,爱斯梅达拉既无法理解他,也绝不会接受他。她是天下最善良的人,她美丽的心灵里,可以把同情送给弱者——无论是无家可归的甘果瓦,还是示众的带着枷锁的加西莫多。至于那让人无比渴求的感情,全给了她心目中的太阳神——徒有其表的弗比斯。但她永远不会看孚罗洛一眼,爱斯梅达拉是不会对他慈悲的!她惧怕他,厌恶他,最后憎恨他。副主教的爱情全倾注在她身上,不料最终的回报会是刻骨的仇恨。
在我们眼里,副主教是多么冷酷无情;但在副主教眼里,爱斯梅达拉更是冷酷无情的。也许你不知道,有些东西求之不得,逃避不能,更挥之不去,如同一种越惊慌挣扎便勒得越紧的枷锁,嵌入皮肉,痛入骨髓;你不知道,你深爱的人心里只有另一个人,无论你为她付出多少,她也看不见、听不到,于是你的心中嫉妒在燃烧,炙热的煎熬使你颤抖,罪恶占据你的身心,瞬间能使最理智的人失去理智;你不知道,你心目中完美无瑕日思夜想而求不得的人却无知且快乐地被另一个人玩弄,所以刺那一刀时你没有手软;你不知道,亲手一步步毁灭所爱的人,直到以为她终于死了,那瞬间犹如天翻地覆的失落感,仿佛被斩首以后还剩余知觉的头部,最后十几秒看着自己无头的身躯那般绝望;你不知道,当你以为已经解脱了,却突然发现她没有死,那一刻爱火重燃,曾经的酷刑还要再受一遍,那种不该悲也不该喜的情绪。你不会知道的,如果你的心也被恐怖和厌恶蒙蔽,也就无法体会,无法看清这个痛苦的灵魂。
我不忍心谴责这个幽灵,正如我不想鞭挞自己。我没有勇气站在他的对立面,此时我已善恶不分,正如我很多时候无法面对自己,我只是感到愧疚!我看着他在跟命运抗争着走向毁灭。他不如弗比斯,被爱的有恃无恐;他不如加西莫多,宁愿选择默默守护;他甚至不如甘果瓦,心中无事,自可无牵无挂。他的爱是占有,他得不到的,便毁灭掉吧,谁也别想得到。因为他的高傲和自私,他心甘情愿地堕落,背叛了他的宗教,让双手染满罪恶。他以为,爱斯梅达拉是可怜的苍蝇,飞不过他的蛛网也只好就此牺牲。但他也是一只可怜的苍蝇,终究飞不过命运的蛛网。
对抗命运,最终他一无所有,他亲眼看着最应该珍惜的人,他唯一的亲人——不成器的弟弟被加西莫多从圣母院上摔下。他亲眼看着爱斯梅达拉终于被送上绞刑架,随之也接受了命运给予的灭顶之灾。
他不过是献给命运的牲祭。他早已看到自己和爱斯梅达拉都卷入了命运的漩涡,但他不知道,命运早在十六年前就把两个有缘的孩子交织在一起,十八年后又让他们的骸骨一同化作飞灰;他不知道,他与魔鬼有一个契约,魔鬼不是加西莫多,而是爱斯梅达拉。在他短暂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热度以后,却又随之失去了灵魂而万劫不复;他更不知道,“老鼠洞”里的老修女十六年来难以想象的苦楚,终于等到母子相认,却又不得不在顷刻间失去,她拼尽苦难一生中仅剩的生命力去保卫爱女,直到死去。他们都无一幸免,命运收下了这一批牲祭,摆一桌饕餮盛宴。
“几个世纪以前在墙上写下这个单词的人已经不在了,永远不在了。”那个单词不知还是否留在教堂的墙角上,总之巴黎圣母院还屹立至今不曾在大地上消失。直到悲伤地叙述这段往事的雨果也永远不在了,那个恐怖的幽灵似乎还在哪里游荡着,不曾消失过。
但是,无论雨果对爱斯梅拉达善良人物的歌颂还是对黑暗制度的控诉,都不是出于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深刻的认识,不是出自阶级和革命的正确认识。他的人道主义并不是万能的,当他全盘用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去塑造小说人物时,就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了创作的弊端和缺陷。雨果把人道主义当成治疗社会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人性善良了,社会的一切邪恶都不用需要人和暴力便会自动清除,得到一个和谐安详的社会。其实在雨果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便已经产生,但是雨果没有能把人道主义放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从而导致他笔下人物的命运不合理性。雨果把人道主义抬得甚高,用它代替阶级斗争。实际上在那个环境下大力宣扬人道主义,只能麻痹大众的灵魂,使他们安于现状,销噬他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志,并不能使享受成性的贵族们像雨果本人那样去博爱大众,自净其心灵。这就是雨果的阶级局限性。同时,在雨果的这种世界观之下,《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性格转化,由爱斯梅拉达的一杯水,就令这个长期以来灵魂被加罗德禁锢的丑陋者像被施了魔法般变得人性健全,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爱关心的情感,这种变化就太过突然。不止是《巴黎圣母院》,就是《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也存在这种转换得太过突然的问题,不太符合人物性格的正常变化规律。
当然,艺无止境,人无完人,纵然有一些明显的瑕疵,这并不影响我们评价这位在那个时候就大声呐喊人道主义,呼吁人与人之间超越阶级,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大爱,并以天才的文笔写出伟大名著的文学大师——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