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1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迟子建是一个女人。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
这本书的名字对我来说太绕了,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都没记住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只要是迟子建写的书,无论什么名字,我都会去看。
书是昨天晚上看完的,本来应该刚看完就写读后感的,但拖着拖着就是现在了,本来拖着拖着我可能就不写读后感了,因为看书是为了快乐,为了体验作者创造出来的美妙生活,更何况我已经不是上学的孩子了,要被家长和老师逼着写读后感。
昨天和前天我是在床上看完这本书的,所以以至于现在,我看到床,看到床单,我就能想起来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在树林里行走和生活的样子,这本书看完后的这些时间里,我就像是被鄂温克人驱逐出去了一样。
本来我和她们在一起,喝桦树汁,吃鹿肉,吃熊肉,睡乌楞柱里,看萨满跳大神,看驯鹿吃蘑菇,看小孩子长大,看年轻人老去。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迟子建一定是一个内心很善良的女人,她所有作品都体现出爱,善良,和美。女人不会背叛男人,男人专心致志,细心体贴的爱着女人,是一个很和谐的社会。
她的文章中,会让你感觉到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爱护,她不呼吁你什么,她只是把她和自然的相处写出来给你看。她也没有像个传教士或者社会工作者一样教导你人要爱人,人要爱自然,人要怎样怎样。
小说开头的一句话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迟子建说开头有一种凄凉感,也许吧,这个开头我看的糊里糊涂的,但因为是迟子建的书,我还是稀里糊涂的看下去的,从她讲故事开始,我清楚了,然后看到书的最后一页,我就更清楚了。
鄂温克人常常守着火塘喝茶,想想就很温暖,又是热茶,又是火塘,又是一圈知根知底同生共死的人。冬天的时候,很难狩猎,猎民在大雪中守护家园。
山林中有很多条河,每一条都有名字,每一条都有故事。
小说里很重要的人都死于意外,大雨中出行被雷电劈到,大雪中寻找驯鹿,困意袭来时在马上打盹,睡着之后被冻死,跟着一只三条腿的鹿跑进河里,采百合花被马蜂蜇。
没有路的时候人会迷路,路多了,人也迷路。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2
听说迟子建这本书是几年前的事了,但没有找来看。一直觉得与书相遇是一件与机缘有关的事情。
有些时候,可能会特地跑到书店寻找,或在图书馆的书架前逡巡,充满期待的目光掠过或新或旧的书本,像贪恋温度的手指轻轻的抚触。但倘使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心绪被无休无止淅淅沥沥的雨搅得纷乱,郁积了一股莫名的烦闷,回头的时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着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眉眼间顿添了欣喜,抑制着涌上来的小兴奋对她说:“看完借我。”这,岂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书是缘,倾听一个好作家讲一个故事是幸运。和这本书的相遇,便是这样的一份欣喜,它轻易地驱散了阴雨带来的不快,使我的心情变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沧桑历史和沿革变迁。为我打开了一幅以一个民族的历史为背景的斑斓画卷。画风并不粗犷,充满温情和悲悯的情怀。
故事久远但轮廓清晰,缓缓地流淌出来,从一个年届九旬、这个弱小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嘴中。她将她的故事讲给雨和火,讲给儿孙搬迁时遗漏在营地的东西,讲给自己鹿皮口袋里那些喜欢的物件和一束刚采摘的紫菊花……并不执意念给读者。断断续续的低沉而不沙哑的声音有节奏地敲击着空气,洒落下点点带着尘埃的星光。让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们的故事里。
这是一个与驯鹿相依为命的民族。他们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着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惯,驯鹿带领着他们迁徙或者停留。
他们居住在尖顶有孔可以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那是一个游牧民族拆迁便利的临时之“家”。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红瓦白墙的砖架建筑。它本身由木头制成,在森林中与树木和谐的辉映,不显得突兀。尖顶处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烟的通道,又用于与自然沟通。一个可以看着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种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纯是我们这些被机器和工业文明“喂养”的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情感:热烈的爱和疯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没有面具,也从不伪装。因不能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结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烧的正旺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尽自己一切的爱和力量去拯救别人的妮浩,流干了自己的眼泪;悲哀不幸继而转向怨怼仇恨的伊芙琳声声咒怨。不管是爱,还是恨。它们都注入鄂温克人的血液里,再通过毛孔和呼吸释放出来。真实,干净,让人动容。或爱,或怜,或怨,或恨。都毫无做作和掩饰。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勇气,在大自然给予的伤害面前从不坐以待毙。他们绝对会奋起反击,即使死亡也不会认输。白灾(雪灾)对他们以之为“亲人”的驯鹿有巨大的威胁。男人们从集训营回来,顾不得洗去满身的疲惫就去找寻在大雪中走失的驯鹿。严寒夺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壮的拉吉达。
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黑夜来临,萨满披挂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轻盈的舞蹈,舞姿里饱含着喷薄欲出的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们和驯鹿。仿佛遵循着某种交换的定律,萨满救起一个生命,便要失去另一个生命。这生命有时候是某只有灵性而善良的驯鹿,但通常却是和萨满最亲近的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3
小说读罢,放下案头。读这个小说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好的小说魅力就在此,总让人迷恋其中,不舍离开。
因为自己去年也曾去过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地方,小说中提到过的金河、满归我都亲自到过,自己在大兴安岭深处了呆了好几天,虽说现在没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壮的树木,甚至小说中提到的各种狍子、鹿甚至水獭都没有看见过,但是走在大兴安岭林区中间,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种静谧感。以至于读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小说中通过一个年逾古稀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口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渺小的鄂伦春氏族的集体生存的画面,虽然“我”的描写并不是很圆润,但她却是在讲她百年来的见闻,而这个见闻正是这个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的生存变迁历史。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说流露出来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小说里的人物尽管受了些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原始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他们既敢爱敢恨,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现在对手面前;他们也可以在了解自己过错之后而挥刀自宫(抱歉,小说里的鄂伦春人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到之后会对上号);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操守……总之,他们就是把对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而又会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自己的角色,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为族长的拉吉达让伊芙琳在平分出来的肉先挑,她挑了两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个人的任务分工都很明确,男人们总是愿意出去打猎而把猎物等量的分给氏族里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描写的鄂伦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虽然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可是他们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那么贪婪,一味的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他们会把用不了的东西存在树上而不带走,他们烧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鲜的大树,而是捡那些已经枯萎落下的枝干。他们已经达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么的可歌可泣。
还有一个比较震撼的就是他们可以很从容的面对生死,尽管疯狂的爱过恨过,可是死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很平淡,或许是死亡经常毫无征兆降临的缘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为不会再爱了,可是仍然和瓦罗加依偎在了一起,时间是一切解决不了问题的良药,我们也应该从他们中间学习些什么?大家总感觉死亡离大家很遥远,有些人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点危险的事情。生命的本质不应该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宝贵的,人们不应该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不应该随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
鄂伦春人会在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充当千年一粟的角色,他们的语言会消失,他们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几十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而仅仅存在于教科书当中,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年轻人总是喜欢接收新鲜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老人们则会逝去。迟子建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写了时代烙印留下来的东西,如__,如开放,而她却把游牧名族的活化石递到世人眼前,她为我们保存了这最后一点纯真,单从这点来说她就很伟大!人性总是相通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相互谦让和谐相处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对于这个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们更热衷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们不能称之愚昧,因为这两条线永远是平行的,我们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4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__”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看到了许多与现代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那是来自遥远时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绿地,山川,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诚挚而坚定的眼神……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连那的风声,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而直率,里面蕴涵着对后裔的希冀和对爱人的深爱,没有太多的情感算计和诱惑陷阱,既温柔诚挚,又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风景是那么的融洽,像血与肉不可分割一样,一点都不突兀。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啊。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心深处也是无比的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现在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现在离婚率60%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脾的爱吧。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尽。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5
借读了一本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大概是由于迟子建女士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不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几本崭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知道不知道迟子建这个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读过。果不其然,幸好我读了。它的内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内涵、它的现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自那以后,我开始爱上了她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们口口相传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这些当代人的作品也一样,只要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或是有着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让你喜爱的作品并在你的传播下得到大家认可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时代,是什么人的作品,即使是现在无名无姓的人的,都应成为“经典”。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试问一下,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你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们都不知道,或是仅仅是一点点皮毛,那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汉人呢。在试问一下,咱们汉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经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
相关文章:
1.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
2.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
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5.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