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周的通勤时间在地铁上读完了《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内容给我带来了挺大的触动。全书由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部分构成,可以说每一部分都很精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的温度读后感2000字,欢迎参考~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2000字
临近寒假,无意中发现了一套书名为《历史的温度》的畅销书,看到“历史”二字就更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喜欢历史是出了名的),抱着好奇的心去看了书评及介绍,深入我心,二话没说就把一套三本书给买了,正好寒假无聊,以此来消磨时光。本书的第一部是在学校闲暇时看完的,第二三部是在家边晒太阳、边看小侄儿中看完的,而写作却是在晚上冒着零下的温度,坐在床上一个字一句话敲写而成的。其实,所谓的读后感,也只不过是我个人看这么多年的历史,所添加的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论原创,都是别人写过的,我只是总结;论新意,也没有,相信大家也都看过;我之所以写,是想给大家讲述一些所谓的正史中没有的东西,外加自己的一些乱乱评说而已!
“历史”二字,自人类存在开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千年了,这二字也赋予了时代的沧桑感。时间是历史的脉络,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按着这条思路,由人而汇聚了事件,而事件却成了历史记录的文字,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能熟知的历史。然而,几千年来的历史,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想要全部记录,这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物众多,事件繁琐,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怎可能全部记录呢?故而就分为了正史和外史(也可称为野史)。正史嘛,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记录的事件,入选历史课本,给国民进行正规的普及教育的,可信度按道理来说应是100%,然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里面所记录的内容或许已经被篡改了(比如唐王朝的“玄武门事变”);而外史,就是官方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入选历史课本,但却被其他小说杂志所包含在内的,它们比较公正客观的进行了评论,不以人的主观想法为转移,正所谓意志精髓没有变,可信度约为90%以上(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虚假的成分,比如妖魔鬼怪之类的);同时二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正史记录的是大事件,而野史却是小事件,这就好比正史是一颗大树的主干道,而野史却是那些小小的分支杈叶,主干道看起来虽宏伟,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于直白,少了点乐趣;而那些分支杈叶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更深入的去了解历史这颗大树。因此,在此给各位一个小小的建议,正史可以稍微的浏览一下,知道个大概即可,而野史有资源的话就要好好的精读了,毕竟野史里可包含着你大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说起我与历史的结缘,细细想来应该源于一本讲述世界史的书籍(现在我已经记不起这本书的名字了,家中的藏书柜也不见了这本书),当时可真是废寝忘食的看这本书,前后翻了应该不下于10遍左右,后来上了初中,开始接触了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秦皇朝建立到三国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英雄;从两宋时期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继而开始了中国近100年来的屈辱近代史;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文革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细细读来,都是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大电影,如果你用心去读,会发现其中的种种趣事,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的辛酸苦辣,令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史固然很好看,很有意思,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从此走上历史“不归路”的却还是世界史,通俗来讲,也就是所谓的外国史!与世界史的结缘,其实是源于初三,那时初步学习了世界史,加上历史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令我对世界史很是痴迷,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当时的一战二战史,由于这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的影响太大,历史课本中就介绍的比较详细了,比如一战时期德军小毛奇所实施的“施里芬计划”,德英法所参加的“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而二战时期的就更出名了,1929-1933年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而德意日三国却选择了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及军国主义,最终走向了战争。说起二战时期的主战场,欧洲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的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撕毁巴黎和约,开始军备竞赛,占领苏台德地区,入侵波兰,最终一个月打败了当时欧洲第一陆地强国-法国;而亚洲战场,就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继而随着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发展为“华北五省自制”,接着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开始。而到了大战中期,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行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而在东南亚的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带领下,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全面参战,最终导致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到了大战后期,德国的希特勒被内部人员进行了暗杀,动摇了当时的民众信心,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事件,则直接加速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美国在日本投了“小男孩”和“胖子”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国中国东北,则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精彩的二战史落下了帷幕!在二战史中,德国的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我则进行了专门的书籍资料查询,看了很多书,对其军事才华甚是佩服;而盟军的将领,认为在北非战场打败沙漠之狐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被过分的夸大了,看一下当时的兵力物资对比,会发现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被英军过度神话,那是希特勒为了苏德战场而主动放弃了北非战场。此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也不多余评论。正是初三历史老师的讲解,让我在大学期间看了很多很多的二战名人史,至此不在赘述,影响了我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2000字
人物篇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感慨我们身处在这个世界,形势可能会影响我们普普通通的每一个人,同样我们也会有可能影响世界的变革。从“东京玫瑰”户栗郁子、海蒂.拉玛、阮玲玉等人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跟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往往是让你意想不到的。
居里夫人的经历让大家看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德方面,想想今天的中国社会其实也还是如此。学术上的成就并没有让她过上幸福的个人生活。丈夫去世后因为和丈夫的学生互生好感传出去后导致身败名裂,当时的法国社会都对她恶语相向。但是却没有人去指责她丈夫的学生,即使他要求他妻子默许他能有情人。好在最后一战期间,因为亲赴战场利用X射线帮助拯救了不少士兵的生命才逐渐的挽回了个人的声誉。多说一句,这一家人真够牛逼,不仅自己夫妻是诺贝尔奖得主,连女儿也一样拿到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虽然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做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讲,他却是个极度不合格的人。爱迪生顶着发明大王的称号,实际上却是将整个团队的努力成果归功到他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一个团队成就了他。我觉得除了技术之外,他更多的是精通商业,知道如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普世的商业价值,也因此他最后被世人记住。在做人方面,同样是有缺陷的。在交流电和直流电之争中,不惜通过电死人的方式来宣扬交流电的危害。最终自己也被赶出一手创建的公司,而成就了通用电气。
可以说再牛逼的人都是会有私心,一开始更多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动乱年代,上层人物的私心往往是导致了普通民众的受苦受难,更会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比如外蒙古的丢失。在没有经历大的灾难前,很难想象中国人能够团结在一起。当然在国难当头的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可惜的是往往先离开这个世界的都是一腔热血之士,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警醒世人。民国时期却是出了很多的牛人,民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可以说让我很震惊,很显然今天的中国并没有继承这些。
最后谈谈个人的感受。以前我对带头人的要求太高了,总觉得带头人应该是在能力、见识、人品、心胸等各个方面都要很牛逼,也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事情。现在想想这个是太苛责了,人都是有缺点,只要这个缺点不是致命的,应该不至于影响他做成一件事情。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2000字
这个篇章的背景是清政府垮台前后到民国时期这一段充满变数的时代,不同的人物在这个时代的不同人生,充满了普通人或者英雄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谁都是随波逐流,所谓的弄潮儿,从某种程度上,不也是嘲弄儿吗?
丁汝昌,北洋舰队的当家人,号称统帅着当时亚洲实力最强大的舰队,实际情况是,日本励精图治,军舰数量、军舰火力设备、甚至炮弹攻击速度,其实都优于北洋舰队。所以甲午海战的失败,并不是丁汝昌指挥失败,也并非日本战斗力惊人,不过是拼实力赶不上,拼运气又稍微差了点。海战失败后,丁汝昌坚持陆地炮台继续战斗,但运气依然不向他,最后只能以死殉国,以死明志。英武之人,在历史洪涛面前,不可螳臂当车。
张作霖,典型的东北王,军阀没落势力之一,本身打仗还成,加上又是被日本人设计炸死,倾向于给出民族抗战悲情英雄。但真的走进张作霖,会发现他治军靠匪气、江湖气,对待日本和俄国典型的两面三刀墙头草,对东三省的统治又是简单粗暴。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摆得平东北各方势力,能又能力游走于虎视眈眈的日本和俄国之间,刀口舔血,朝秦暮楚,但内心有坚持,要对得起老祖宗的土地,一寸也不让给日本和俄国。果然,真的抛开历史去看张作霖,是一个有担当的好男儿。
于右任,真名士,真风流。从小胆子肥,慈禧太后还在外流浪大清还未消亡时,于右任敢发言手刃慈溪。然后肯读书,在老师愤而离校后,联络各路人马,创办复旦公学。接着连办四家报纸,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前三家没活过一百天,后三家在中国报史上赫赫有名。写毛笔字好,当代草圣,给人写字看心情,普通百姓一般很对他胃口,而有钱有势之人反而看起本性再赠与,而且基本不收费,又能换钱,写出来就是真金白银啊。还当过国民党的监察院长,不过蒋经国都无法做到苍蝇老虎一起打,于名士嘛,更多是面子工程,糊弄舆论,所以也冷了心肠。参选国民党副总统,其他候选人都一水的好吃好喝伺候,于先生就只有书生意气,当然结果可想而知。最可惜,明明是心忧天下的人,最后被挟持去往台湾,一辈子和家人隔海相望,无法落叶归根,可叹名士风流,可惜名士风流未长久。
2、童话是用来幻灭的
我们看到的历史人物,总是和历史纠缠在一起,因此很难看到他们的本真,无法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当抽离历史后,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反而是这样的人才更打动人。
茜茜公主,欧洲历史上在中国最出名的公主和王后之一,原因是那部著名的电影。电影中王子和公主的浪漫爱情以及他们终成眷属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国家统一,多么美好的童话故事,而且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故事,简直如梦如幻,尤其女孩对此毫无抵抗能力。
正因为喜爱,所以特地找来茜茜公主的传记,看完后发现,童话真的只将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并未展示其中的残忍和丑陋。我不否认弗兰茨对茜茜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从弗兰茨一生的言行都能感受到,但对于皇族,光有爱情足够吗?或者即便是皇帝和皇后真的爱情美满,现实就没有污龊之处吗?婆媳关系、艰难的国家、压抑的宫廷礼仪,茜茜即便爱上过弗兰茨,最后也将爱意全部消解。最可怜是茜茜后来宁可在外奔波旅行,也不愿回到爱人身边,爱却彼此消磨,叹息。
皇室的童话故事,在20世纪依然存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依然是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世纪婚礼,童话成真,要知道当时这对皇室夫妇的结婚电视转播权可是天价,民众对童话的热衷程度可见一斑。
可是躲不开童话就是用来被揭穿的魔咒,那么漂亮的戴安娜竟然输给了不起眼的卡米拉,匪夷所思,无法接受,但爱情有时候真的不是外表决定的,皮囊没有灵魂重要。勇敢离婚的戴安娜其实一直追求的是爱情给与女人的幸福和满足,不管是于查尔斯还是于离婚后的情人,可惜天妒红颜,只能从内心希望在车祸中和戴安娜同赴黄泉的男人真的给与了她爱情。
书中给了三张照片做对比,背景都是印度泰姬陵,一张是查尔斯王子的,一张是戴安娜王妃的,一张是威廉王子夫妇的。查尔斯在婚前拍下照片并表明会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合照,戴安娜在已于查尔斯分居后到访印度孤零零的拍下,好在两人的儿子终于在泰姬陵前爱情婚姻家庭美满的拍下了夫妇合照,唏嘘,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爱情,徜徉爱情温暖之中。
三本书,写到第五篇上来,我已经疲乏了,就此结尾吧。书中其实讲了很多人物和事件,我只截取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或者事件,我相信你去看,给与触动的文字或许来自其他章节,所以,打开书去看吧,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