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安娜》读后感中小学800字精选大全

悦读网-读书,分享!

《你好安娜》读后感中小学800字精选大全

读书笔记/2021-05-30 16:15:34

《你好,安娜》读后感怎么写?在一片荒原追寻生命的美好,相信爱情,选择信任,坚守承诺,勇于承担,敢于牺牲,《你好,安娜》,在稀烂的社会里看到绽放的希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你好,安娜》读后感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你好,安娜》读后感1

蒋韵的长篇新作《你好,安娜》封底有这样一段话:“她们的诗和远方,是她们精神的家乡。她们对那个世界的热爱,远胜过热爱她们自己真实暗淡的人生。”我认为,这段话说得特别好,语句是富有诗意的,含意是富有哲理的,作用是对这部作品非常形象化的概括。

阅读《你好,安娜》是一次有些沉重却不痛苦的心灵旅行过程,让我对蒋韵的小说创作有了新的体验。总体感受是,蒋韵在坚守文学崇高品质的原则上,努力超越以往的艺术追求,尽力表现出属于她自己的个性来。她以独特的生活积累、独特的女性视角、独特的挖掘人物情感方式、独特的的结构故事手法,描写出了几位不同性格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达到了“隐秘盛开”的境界,写得酣畅淋漓,写得入木三分,写成了诗和远方。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是个性鲜明的形象,有她们的精神家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普遍意义,尤其是关于女性精神世界的剖析,很有启示意义。几千年来,中国的女性一直试图要摆脱男人的掌控,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命运,要追求共同的幸福生活,她们尝试以各种方式奋斗、抗争,结果并不如愿,于是,就总是认为男性太强势,社会不公平。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女性自己的许多性格悲剧造成的。外在的因素固然是男性的强势,传统力量的重压,但女性自身内在的弱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蒋韵的这部《你好,安娜》以及她之前的多数小说,正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以真挚的感情,讲述女性的悲情故事,分析她们的精神弱点,探讨导致她们的诗和远方,总是最终输给了真实暗淡人生的原因,由此而让读者思考许多社会问题、爱情问题、婚姻问题和家庭问题。

《你好,安娜》读后感2

蒋韵老师的坦率与真诚令人钦佩。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会有意虚化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虚构一个陌生的地名。一些特立独行的作者,干脆将时间也模糊掉,虚拟一个未来的,或是很久远的时间,来为小说营造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氛围。而在蒋韵这里,她拒绝了虚构地名、也拒斥了虚拟时间。她描写的是关于太原的故事,那干脆就以真实地名示人好了。

尽管蒋韵老师也生长在太原,可她笔下的太原于我来说,也仅仅是一个文学化的远方,同时,只是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之一,不断地提醒着读者:哦,这是作者熟悉的家乡。在我有限的阅读谱系之中,蒋韵,或许是第一个,将自己的家乡、毫无遮蔽地搬进她的文学世界里的中国当代女作家。

当她以极深情而又不无悲悯地描绘那充满诗意的太原盆地的风光时,一种亲切又陌生的感觉吸引住了我。三十年了,我曾在那么多文学作品中见到过无数作家描绘他们的家乡——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沈从文的湘西、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光中的台湾......作家们的故乡,看上去都很美。

没有冗余的铺垫,没有大肆的渲染,作者一开篇,就先将人物关系敲定下来:“素心、三美和安娜一起乘火车去看在乡下插队的凌子美。凌子美是三美的姐姐,也是安娜的同学和闺密。而素心,则是三美的好友。”既明白晓畅,又亲切感人——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围绕这四个女孩吧?

这个开头,大概向读者透露了以下讯息:这四个女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娜”这个名字在这四人中间最为出挑,仿若从小说里走出的名字(是不是暗示了后文其命运的发展?);“火车”这个交通工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象征,代表着远行、离开,再往远了说,是一种生命旅程的展开。这几个女孩会不会在火车上有什么奇遇?会不会遇到什么人?“乡下插队”这又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名词,大概和蒋韵同时代出生的中年人会对这个词汇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吧。

原本以为这个故事会像它的题目《你好,安娜》一样,充满着太阳初升时的蓬勃朝气,携带着清晨晶莹的露水扑面而来。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内心所感受到的复杂和纠结无法言喻,读到最后,终于不可遏制地哭出声来。

《你好,安娜》读后感3

蒋韵的文字是那么美。她对人物倾注了那么多爱。为什么要让她的人物失掉忠贞?让她的人物甘愿赴死?

因为,她懂得,美是至高无上的,爱是无法比拟的,而为了让美和爱永恒,让更多人被这种爱和美惠及,她宁可亲手毁掉自我,而毁掉自我的唯一方式,就是牺牲,就是死亡。

所以,当彭承畴将自己的笔记本交给心爱的安娜时,安娜意识到这是一份郑重的嘱托,同时也是一份危险的嘱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手抄本”这样的东西如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的话,对彭来说,会有怎样的危机谁都不敢预料。但是,对一家五口的安娜来说,这个“不祥之物”手抄本的到来,自然让安娜联想起被母亲焚毁的无数文学经典。她懂得彭的这个笔记本对彭具有怎样的意义,同时,她也懂得,如果继续将笔记本藏在自己家中,终究难逃被毁的命运。为了彭的嘱托,为了这份爱的托付,安娜将这个手抄本转移到了自己的好友素心那里。

为了这个珍贵的笔记本,为了守护笔记本中的秘密,素心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天天将笔记本带在身旁,装在军用挎包里,跟着她上班、下班。

一个漆黑的夜晚,那条被合欢树遮蔽的小路,素心上下班常走的小路,她遭到了抢劫。

她交出了自己的贞洁,换回了彭承畴的笔记本。

蒋韵在这里,没有急于向读者叙述素心被抢劫的过程。她只用了三个字,是素心面对歹徒时喊出的三个字:“还给我——”,描写素心当时是怎样的决绝和无畏——为了捍卫这个笔记本的秘密。要等到30页之后,作者蒋韵以类似于“嵌套”的手法,将整个过程和盘托出:在同时叙述几个少女的成长史的主线之外,又穿插嵌套进一个故事的题目——附录:《玛娜》。

玛娜是谁?玛娜是素心刚出生时,她的教母,也就是彭承畴的姑妈给素心起的教名。小说行进到这里,就有必要向读者指出这篇作品的良苦用心了。

小说的开篇,几个女孩坐火车去看望插队的好友。在火车上,她们遇到了在素心眼中被认为是才华盖世的彭承畴。紧接着,第二章,作者蒋韵就带着读者穿越回记忆的深处,以倒叙的手法,将这几个已经人到中年的“文青”的故事一点一点向读者娓娓道来。

素心的母亲早年和彭承畴的姑妈在一家医院里做过同事,素心亲切的称彭的姑妈为“彭姐姐”。因为一些原因,二人的联系中断了。多年后的某一天,“彭姐姐”拖着病弱之躯,来到素心家,将自己唯一的侄子——彭承畴,托付给素心一家。为何是姑妈?这里面又藏有怎样的隐情?在这里,蒋韵没有通过彭的姑妈的转述,而是要到了小说开始的10页之后,才通过彭承畴自己,到安娜家做客的一番闲聊,得知彭的母亲和父亲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先后离世,而如今的姑妈,也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曾经做过教会医院的护士的“彭姐姐”,用蒋韵的话来说:“前半生许配给了上帝,后半生许配给了白衣天使这个职业。”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托孤”,也就有了小说快到结尾处的素心以“安娜”的笔名写成的小说(被冠以“附录”:《玛娜》)。在这个附录里,素心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于读者面前。读者这才知道那天素心惨遭抢劫毒手的经过,也将素心自己对于安娜的复杂之情感纤毫毕现的呈现出来。

安娜得知素心遭抢劫之后,前去看望。而此时的素心,怀着复杂的心情并没有将笔记本交还给安娜,作者蒋韵以素心的口吻写道:“我用我的血和命交换过来的东西,我怀着剧痛生下的幼崽,凭什么,要拱手给她?我凭什么要成全她呢?”

得知素心将彭的笔记本“弄丢”以后,安娜选择了赴死。

两个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女,为了所爱之人的一个嘱托,分别选择了“毁灭”自我的方式。

《你好,安娜》读后感4

如果说开篇的绿皮火车出行象征着人生旅程的启航,那么,懵懂之中两人徒步朝圣则是对人生的哲学解悟。人生并不是一趟目的地清晰且路径确定的绿皮火车,更多的时候,人生更像颠簸在大海上的一艘小船。

时代的大背景下,父母们因为不同原因,不得不离开北京,客居这个工业之城;年轻人响应号召,脱离相对优越的环境,到农村或兵团插队,身心开始流浪;更年轻的一代,一如三位主人公,人生的开始就必须面对家庭与社会对个人天性的压制与扭曲......

值得欣慰的是,作者蒋韵并没有和多数小说那样,刻意放大那段历史中丑陋的一面,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在小说中既展示了客观存在的冲突,同时也努力挖掘人性中内在的善良:三位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彭妈妈的临终托孤,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人性泯灭时代的可贵友谊与信任;围绕着安娜一家,安娜与妈妈、姐姐以及后来与晚辈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彰显了东方式家庭的传统价值;素心、安娜和彭之间若有若无的爱与恨,罪与罚,则无疑是青春浪漫的颂歌与哀叹。

素心和三美心血来潮的五台山之旅,看上去是又一段青春旅行,本质上更像一则寓言:错误的方向,艰难的过程,善良的人类,最后的成功……人生无非如此,但即便是在那个混乱与颠倒的时代,总还是有一些鼓舞人们的正义力量。

《你好,安娜》读后感5

如果不是获得“深圳读书月”2019“年度十大好书”奖励,压在书堆里的《你好,安娜》可能就永远成为摆设。出于对同城人阅读偏好的好奇,重新找出翻阅,发现《你好,安娜》确实不错。

《你好,安娜》分两大部分,故事主要集中在上篇《天国的葡萄园》,是别样的青春之歌;下篇《玛娜》,是迟暮青春的反思与回忆。

当素心、安娜和三美一起踏上西去的绿皮火车时,三个青春洋溢的少女注定不会想到这是改变她们一生的一次出行。如果不是在列车上意外遇见被素心夸张炫耀的彭(承畴),这次出行最多也就是一次留待未来回忆的青春远游。而就是这意外的一面之缘,姑娘们的人生被残酷地改写,她们真正的人生开始了:安娜用生命兑付了信任,素心用贞操捍卫了爱情,作为见证者,三美则用朴素守护着友谊。

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关注时代变迁的,而关注时代变迁,最重要的是关注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三个少女的出场就带着浓烈的时代气息:三美带着父母的托付去给远在农村插队的姐姐子美送东西,这些父辈省吃俭用挤出来的东西将被用于打通招工关系,招工成功与否决定着子美的命运;素心、安娜作为三美的好朋友陪同前往,列车上意外遇到了因被教母托付而与素心相识,素心心生暗恋的彭,彭寄托着素心的初恋,也影响了素心的一生;彭在列车上这匆匆一面居然对未多置言的安娜一见钟情,随后唐突地拜访安娜,并将后来惹出所有事端的黑色笔记本交给安娜,结果,安娜为此付出了生命;安娜为了保护笔记本不被受尽惊吓的教授母亲发现,逐将笔记本转交给朋友素心保管,一方面,安娜与素心的友谊得到背书,另一方面,双方的友谊也因此陷入困境;嫉妒与珍爱让素心选择将笔记本随身携带,一分钟都不舍得分离,岂料路遇抢劫,几乎所有人的命运都从此陡然改变:笔记本“被劫”的事实让连生病都“病得像一幅画”的安娜为自己对朋友的郑重托付保护不力的污点心生愧疚,决然自杀;安娜的死除了让所有的亲人、朋友痛苦,更让素心背负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开始了一生的赎罪。

如果没有那段特定的历史背景,三家人可能永远不会相遇,相遇也不会为一个笔记本而遮掩躲藏。正是时代的悲剧造成了个人的悲剧:但坚守还是背叛,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选择又为时代做了不同的注解。

通过一篇小说的引用,大家知道素心勇敢地牺牲了自己的贞操保护了笔记本,但出于对安娜的嫉妒和对彭的深刻爱恋,她“自私“地选择了隐瞒真相……读到这里,可能所有人都与三美面临着同样的两难局面:隐瞒无疑是导致安娜自杀的直接原因,对此三美觉得无法原谅;但素心为保护笔记本而不惜牺牲少女的贞操,又是何等勇敢的选择?令人唏嘘。素心为了赎罪,默默地自我惩罚,终生不嫁,但与安娜的生命相比,这种惩罚是否足够?而站在当年素心的角度,哪个少女的爱情不是自私的?小说中特意设定了玛娜这一宗教化的意象,玛娜对素心是礼物还是启示?(按照作者接受采访时的意思)如果彭是圣经中“玛娜”,谁的占有又不是贪婪的?也许,玛娜这一意象的存在是作者还可以再多想想的地方。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