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悦读网-读书,分享!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2022-11-12 14:19:03

有人说能撩动帘的风,必定是迷路的风,因为那风是追赶乌云的,终究留不住。但杨绛女士并不是这飘忽不定的风,她是那深情的花,守护着她的大树,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心甘情愿,那样的执着。一起来看看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着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2

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匆读完,浅谈感想。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伤心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黄落。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

这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关于作者杨绛和爱人钱钟书还有女儿阿圆的点滴。老人干净朴素的语言,却无不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她深深地伤痛和寂寞,对挚亲的怀念,对过去的缅怀,以及洞彻生死后的达观,都让人辛酸落泪。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平凡浪漫的爱情,他们经历过战火、疾病、wg还有生离死别,他们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一辈子。“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每读这简单两行字,却让我深感死亡给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绽出一个个血泡,心里刺痛得却听不到一声叫喊。一个陪伴了自己经历了大半辈子的人忽然就消失了,让人措手不及,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呼吸,忘记了自己还活着,世界顿时就像缺氧的棺木,让人找不到一丝生存的欲望。

这时我想到我的父母,我无法想象他们离开我时我要怎样活过来。只剩下自己的孤单日子,要怎么振作。三里河的家,空荡荡的,却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有他们仨的回忆,她一个人该要如何承受当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的锥心之痛呢,又有谁能陪在她身边挽着她的手听她泣说呢。

杨绛很爱阿圆,她是她的骄傲和依靠。但她永远让她牵肠挂肚。在梦中,“她温软亲热地叫了一声‘娘’…钟书说: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她说:“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最后阿圆安心地走了。

白头人送黑头人,作为娘的会有多痛,就如胸口被瞬间挣裂,穿出一个大窟窿,刺骨寒风灌进,顿时血肉模糊。杨绛说阿圆走了她就不用再牵挂了,可越这样想,心却牵扯得越痛。十月怀胎,倾注一辈子心血的杰作,怎么说放下就放下呢。天下父母都一样。所以我强迫自己要独立勇敢,要为了爸妈而活,要让自己过得幸福快乐。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自己好就是对父母好。这才是对父母最有意义、最实际的报恩。

但人们常会说“我要赚大钱,买大房子给爸妈住,带他们环游世界,享受人生。”我也曾这样想,可这是大错特错!要清楚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等以后、等所谓的“长大了”“有钱了”才能去做。有些事情是要用一辈子去经营的。譬如,感恩和爱。

然而我们现在可能会说自己还是个小屁孩,给不了父母什么,等以后吧。但到了“以后”,你又会奔波忙碌于生计、自己的家庭。而那对还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念着你的父母,你还记得他们吗?当初的诺言呢?或许你实现了,但那些用人民币搭建的“爱”到底能“抵消”掉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的几个呢,它是否已成为你冷落疏忽父母的伟大藉口呢?又假如事情进展不顺,你事业未成,父母就已离开了呢?再假如上天给你开国际玩笑,你还没走入社会就离开父母了呢?那你不是根本还没尽过孝就扔下可怜的父母独自伤心了吗?所以说,那个“宏伟的”诺言是多么不现实,多么无赖。

虽说父母都望子成龙,可是实质上他们最望你平安幸福。他们也不奢求什么豪华富贵,他们只想你能一直像他们曾经爱过你那样爱着他们,记挂着他们。无论多不想打扰你的生活,他们也还是很想你能陪陪他们。仅此而已。不需要钱,只需要一颗真心。

我的爸爸妈妈已经50岁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知道他们真的老了。他们为了我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从不吝啬对我的投资,却不舍得多花钱让自己享受享受。这么厚重伟大的爱,我要如何才能报答完啊。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所以,不要寄望“以后”,我们只谈“现在”,珍惜“当下”。要爱,就从现在开始吧,能爱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爱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电话,一顿饭,一次按摩。因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拥有就是珍惜。

生死无常。“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间没有永远,我们能紧抓住的就是当下,就是这一刻。好好珍惜和报答现在还陪在身边的父母吧,那么在离别的日子里,就不会有愧疚,和遗憾。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4

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后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达到最高-潮之后,退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凉,还有什么?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然她的不同,除了书本,除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的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然的晚年?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

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接受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最后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己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即使“wg”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现在,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在wg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美好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但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寻找自己那曾经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乱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

最远的是家乡,最难到达的是家乡,家在梦里。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