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范文5篇

读后感/2021-09-30 00:23:55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为背景,宝黛爱情为主线诠释了,家族悲剧,爱情悲剧,以及诠释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或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便是最好的解释吧。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或许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经受着无穷的折磨。没有仁义,没有亲情,只有封建统治下的富人的腐朽与奢靡,和穷人的贫困与伤痛。

读完红楼,心中便涌起一股酸涩。或许是感慨家族兴衰,或许是离殇佳人已逝,或许是心疼那份简单的执着。在复杂的社会存在属于他的一份简单心事,抑是在简单的相许中领会了人性的多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嫌。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奠定了她一生的执念。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愿意是,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何必用他对她的爱,赌上她的一生。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却不知真谛更多的是变却故人心,故人心易变啊!这份改变或许本不是内心深处的想法。痴傻得他,怎么会知大婚当日,她喊出那句,宝玉,你好时有多心痛。是你好狠心,还是你好好保重,或许无法取证,但我知道,当爱他入骨时,便是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她生命的离去换的了他一生的钟情,古殿青灯下的那个凄凉的背影,寂寞夜晚的一阵阵梵文。是她负了他,还是他错了她。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不轻易许诺,如果不轻言放弃。生活是否还如此凉薄。

我想或许曹公是真的偏爱黛玉的,否则怎会将自己的满腹才情都倾注到一个弱不禁风的身躯上去。她既自卑又自尊,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生性孤傲,更不喜繁文缛节,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有自己的主见。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一昧地迎合贾母等人的喜好,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也不会像王熙凤那样千方百计地取悦贾母。他坚持做自己,就像贾府里边一株秀丽的白莲。

虽然对于林黛玉的美曹公并没有过多地笔墨。但几句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便体会到了异常的清秀非凡。并且黛玉身上天生一股风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黛玉初来贾府的场景。也是宝玉从此被深深打动的一刻。或许一见钟情就是如此吧,能够见到彼此就满心欢喜。

或许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吧,别人眼中的小性子,的敏感,的刻薄,都来自那颗自卑的心吧。初到贾府,尚处于孩提时代却仍要谨记,母亲生前嘱咐。倘若,生活在自己家中,十来岁的少女不应该是无忧无虑,顽皮戏耍的年纪吗。所以她学会了看眼色,尽量让自己的举止合乎情理,却让自己变得异常敏感。会在深夜里暗自思量,到底是父母双亡,到底是无依无靠。用自己脆弱的身躯来支撑起,贾府这个富家豪门里的风雨。

我是理解黛玉的小性的,但我见得更多的是他的坦诚。待人宽厚,不做作,能将别人对自己的好尽可能地放大。她给自己的侍女鹦哥起名字,她希望她能一直在她身边,陪她好好的度过一生吧。可是,当我看到他的名字叫紫鹃的时候,我心里好难受啊!杜鹃啼血猿哀鸣,杜建及紫鹃,会随着主人死亡吐血而终止他的生命。我多想,那个黛玉永远是初见时娇柔的黛玉,而不是后来,在宝玉大婚之日病死床榻的伤心人。我更气,大婚之日,掀开红盖头发现不是他的林妹妹的宝玉不是去寻找,而凝视所谓的肤若凝脂。相对于薛宝钗的事故,有城府,能多方面的取悦别人。我更爱他的坦诚。香菱学诗时,反观宝钗的态度,我真的很厌恶那句得陇望蜀。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何必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别人的行为举止。而一句“既然要作诗,那就拜我为师傅”玩笑中透出一份诚恳与单纯。这份简单,有谁不爱啊!

我想我最爱的便是她吟诗作对的才气了吧。她喜欢诗中的浪漫,可以忘却现实的烦恼,徜徉在诗中美妙的境地。或许卑微的人总想踮起脚尖,他们可能期待够到伟大的东西。虽然自己无法做主现实,但提笔的时刻可能就忘却了一切伤痛,虽然生活把她逼到生命的死角。所以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她更爱是人身上的洒脱,那种藐视一切的魄力,同时又将世间万物广纳于胸。所以书是她的第二个世界,是她可以忘却烦恼与忧伤天堂。对于书她不仅能做到熟读成诵,对于那份文字的钟爱他更有自己的见解。曹公肯定像宝玉一样爱惨了这个女子吧,似乎历代才女的特质都有黛玉的身影,将美好融进林黛玉的生命,来满足一切的向往。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更表现出他对宝玉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堪怜咏絮才”则是与谢道韫比肩。但林黛玉又也区别于历代的才女,即曹公赋予她的悲剧命运和叛逆。我想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便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如此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及,立即就产生属于自己的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除此之外,那种不向现实低头的精神,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于万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所以葬花词,更多的是她所面临的境遇吧!红颜自古多薄命,她此生红尘,无欲无欢;她归路茫茫,守荷自清香;她情痴漫漫,血染桃花红。红颜易逝,刹那芳华。最后才发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树辞镜花。她慨叹人生以花自诩。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自己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是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对贾府冷漠无情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至死不陷于污浊。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数句,更是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曹公是大有深意的:杜鹃啼血便象征着人的死亡。一首《葬花吟》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她是黛玉遭受的苦楚,是她对于这个不公世界的挑战,更是一个女子在深宅大院里独自遭受的人间风霜。我想《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或许,无诗,也就无黛玉吧。

但是这样的她,是不太会被那个封建没落时代接纳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社会,她的才情学识不会被时代承认,她的爱情也不会轻而易举的成功,封建社会大家族里一切为先的是亘古不变的利益,而在哪里生活的她,虽然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着追求高品质爱情,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一个个似枷锁般钉在她的爱情上。她的特立独行,她的身上体现出前的前卫,进步是被认为绝对的叛逆,是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着追求才更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我读不懂《红楼梦》,读不懂《红楼梦》中的人,更读不懂人中的那朵奇葩——林黛玉。

“宝玉,宝玉,你好——”在我耳边回荡,我不懂,“好”什么?一个“好”终结了黛玉的一生。正如书中所说:“香魂一缕随风散,潇湘馆在人已去”。

也许人死了才会有人缅怀吧。黛玉短暂的人生,如同昙花一现,却留给我丝丝遗憾。她有绚丽的才华,“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碎解诉秋心”。“秋心”就是愁吧,愁向纸诉?她觉得烦了,“题素愿”。

繁华富贵的大观园中,黛玉不像贪图荣华富贵之人,只顾享乐,她有自己的愁怨,哀思,是什么?父母离世,大观园人网复杂,知心者几人?仔细看了几首诗,确是黛玉自认“满纸自怜题素怨”。黛玉重立桃花社,《桃花行》更是体现出她的悲哀。“泪、冷、倦、憔悴”成了黛玉诗中的常见词,对于这些,我并没有共鸣,这大概就是曲高和寡吧。懂黛玉的只有宝玉。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听了,一定满心欢喜。

李清照因“物是人非”而“人比黄花瘦”,黛玉因离丧而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我真嫉妒这花儿,能与她们同悲愁。我有心但无力,她们那样高的峰,我无力一睹风采,也许她们的悲愁在与云儿徜徉吧!要是我与黛玉同在大观园,我恐怕只能做她远远的观望者吧!

我又为黛玉高兴,死了也好,也许她早就明白死了好。宝玉答应娶宝钗的那一刻就注定她要永远失去一个知己,一个唯一懂她的人。因此,她焚稿断痴情。没了知己,黛玉的坚定与坚决让我佩服,走得痛痛快快,不留一丝一毫,诗词上寄托着她的愁思,也许是烧光了它们,一块儿去另一个地方吧!我看到了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悲剧,就她而已,死去就是最好的结局,干干脆脆。贾迎春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贾探春远嫁他乡,贾惜春出家,贾元春,下一个呢?比起她们,黛玉是可喜的,她不被迫,心定义决地走了。

“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我不懂,百花枯荣,就黛玉一朵奇葩,若隐若现了吧。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曹雪芹花了大半辈子写了这本名着,里面个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细致,栩栩如生,泼辣张狂的王熙凤、大气温柔的薛宝钗、愚顽痴情的贾宝玉等等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丽脱俗的林黛玉。

就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有这一段描写林黛玉的话: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一看这话,就体现出林黛玉虽久病缠身,但也长得十分动人秀丽。

林黛玉虽然长得楚楚可人,但她的性格里有着些许叛逆,和一些孤傲,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样子。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现象,都体现出林黛玉就像一朵悠然怒放的荷花,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她,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的诗情画意。林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虽然,林黛玉的才艺让我们没话说,但是,只要你仔细品读,你总感觉林黛玉的话语中,总是会听出酸酸的语气,这个,就对应了她孤傲的性格。就因为她的孤傲、叛逆的性格,也使她和贾宝玉两个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

相对而来,薛宝钗的大气温柔,给贾母留了个好印象,认准了她是自己的孙媳妇,也正因为如此,就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的时候,林黛玉发病,贾母对她身边来报的丫鬟只是敷衍了事。

在红楼梦中,爱情故事真是数不胜数,但在其中,就属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最为纯洁。两人从素不相识,到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雪芹就是顺水推舟,让这则爱情故事很自然的出现了。可是,就在我看到了贾宝玉娶薛宝钗的那一段时,我不禁有点埋怨曹雪芹:为什么不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终成眷属呢?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尽是这样的凄凉,原本,他们俩的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可是,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害了她和贾宝玉,贾母也渐渐和她疏远了,最后,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使两人都痛失所爱,林黛玉含恨而终,从此,她和贾宝玉,就阴阳相隔了。

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女子。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将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数千万人为其痴迷。但细细品来,感伤的字句后,又隐藏了多少眼泪,多少心酸?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惨,心生疑惑:难道,人世间只有伤心和忧愁的泪雨吗?原本,林黛玉的身世和她的性格,她注定要孤独终老一生,可是,谁知道,就进入贾府之后,林黛玉竟对疯疯傻傻的贾宝玉产生了感情,就是她的这段感情,才使林黛玉含恨而终。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想抄一类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最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为背景,宝黛爱情为主线诠释了,家族悲剧,爱情悲剧,以及诠释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或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便是最好的解释吧。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或许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经受着无穷的折磨。没有仁义,没有亲情,只有封建统治下的富人的腐朽与奢靡,和穷人的贫困与伤痛。

读完红楼,心中便涌起一股酸涩。或许是感慨家族兴衰,或许是离殇佳人已逝,或许是心疼那份简单的执着。在复杂的社会存在属于他的一份简单心事,抑是在简单的相许中领会了人性的多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嫌。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奠定了她一生的执念。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愿意是,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何必用他对她的爱,赌上她的一生。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却不知真谛更多的是变却故人心,故人心易变啊!这份改变或许本不是内心深处的想法。痴傻得他,怎么会知大婚当日,她喊出那句,宝玉,你好时有多心痛。是你好狠心,还是你好好保重,或许无法取证,但我知道,当爱他入骨时,便是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她生命的离去换的了他一生的钟情,古殿青灯下的那个凄凉的背影,寂寞夜晚的一阵阵梵文。是她负了他,还是他错了她。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不轻易许诺,如果不轻言放弃。生活是否还如此凉薄。

我想或许曹公是真的偏爱黛玉的,否则怎会将自己的满腹才情都倾注到一个弱不禁风的身躯上去。她既自卑又自尊,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生性孤傲,更不喜繁文缛节,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有自己的主见。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一昧地迎合贾母等人的喜好,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也不会像王熙凤那样千方百计地取悦贾母。他坚持做自己,就像贾府里边一株秀丽的白莲。

虽然对于林黛玉的美曹公并没有过多地笔墨。但几句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便体会到了异常的清秀非凡 。并且黛玉身上天生一股风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黛玉初来贾府的场景。也是宝玉从此被深深打动的一刻。或许一见钟情就是如此吧,能够见到彼此就满心欢喜。

或许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吧,别人眼中的小性子,的敏感,的刻薄,都来自那颗自卑的心吧。初到贾府,尚处于孩提时代却仍要谨记,母亲生前嘱咐。倘若,生活在自己家中,十来岁的少女不应该是无忧无虑,顽皮戏耍的年纪吗。所以她学会了看眼色,尽量让自己的举止合乎情理,却让自己变得异常敏感。会在深夜里暗自思量,到底是父母双亡,到底是无依无靠。用自己脆弱的身躯来支撑起,贾府这个富家豪门里的风雨。

我是理解黛玉的小性的,但我见得更多的是他的坦诚。待人宽厚,不做作,能将别人对自己的好尽可能地放大。她给自己的侍女鹦哥起名字,她希望她能一直在她身边,陪她好好的度过一生吧。可是,当我看到他的名字叫紫鹃的时候,我心里好难受啊!杜鹃啼血猿哀鸣,杜建及紫鹃,会随着主人死亡吐血而终止他的生命。我多想,那个黛玉永远是初见时娇柔的黛玉,而不是后来,在宝玉大婚之日病死床榻的伤心人。我更气,大婚之日,掀开红盖头发现不是他的林妹妹的宝玉不是去寻找,而凝视所谓的肤若凝脂。相对于薛宝钗的事故,有城府,能多方面的取悦别人。我更爱他的坦诚。香菱学诗时,反观宝钗的态度,我真的很厌恶那句得陇望蜀。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何必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别人的行为举止。而一句“既然要作诗,那就拜我为师傅”玩笑中透出一份诚恳与单纯。这份简单,有谁不爱啊!

我想我最爱的便是她吟诗作对的才气了吧。她喜欢诗中的浪漫,可以忘却现实的烦恼,徜徉在诗中美妙的境地。或许卑微的人总想踮起脚尖,他们可能期待够到伟大的东西。虽然自己无法做主现实,但提笔的时刻可能就忘却了一切伤痛,虽然生活把她逼到生命的死角。所以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她更爱是人身上的洒脱,那种藐视一切的魄力,同时又将世间万物广纳于胸。所以书是她的第二个世界,是她可以忘却烦恼与忧伤天堂。对于书她不仅能做到熟读成诵,对于那份文字的钟爱他更有自己的见解。曹公肯定像宝玉一样爱惨了这个女子吧,似乎历代才女的特质都有黛玉的身影,将美好融进林黛玉的生命,来满足一切的向往。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更表现出他对宝玉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堪怜咏絮才”则是与谢道韫比肩。但林黛玉又也区别于历代的才女,即曹公赋予她的悲剧命运和叛逆。我想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便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如此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及,立即就产生属于自己的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除此之外,那种不向现实低头的精神,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于万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所以葬花词,更多的是她所面临的境遇吧!红颜自古多薄命,她此生红尘,无欲无欢;她归路茫茫,守荷自清香;她情痴漫漫,血染桃花红。红颜易逝,刹那芳华。最后才发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树辞镜花。她慨叹人生以花自诩。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自己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是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对贾府冷漠无情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至死不陷于污浊。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数句,更是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曹公是大有深意的:杜鹃啼血便象征着人的死亡。一首《葬花吟》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她是黛玉遭受的苦楚,是她对于这个不公世界的挑战,更是一个女子在深宅大院里独自遭受的人间风霜。我想《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或许,无诗,也就无黛玉吧。

但是这样的她,是不太会被那个封建没落时代接纳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社会,她的才情学识不会被时代承认,她的爱情也不会轻而易举的成功,封建社会大家族里一切为先的是亘古不变的利益,而在哪里生活的她,虽然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着追求高品质爱情,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一个个似枷锁般钉在她的爱情上。她的特立独行,她的身上体现出前的前卫,进步是被认为绝对的叛逆,是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着追求才更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质本洁来还洁去——浅评《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

是谁在秋风中独倚西窗,轻轻地忧伤,低吟柳絮词?是谁在秋水中轻拂皓月,淡淡地惆怅,洒泪冷花魂?滴滴清泪,微微娇喘,诗化了的女子,诗化了的缠绵。

我们看她,“娴静处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一举一动,柔衬和风;一颦一笑,雅比逸彩。她眉间若蹙,是秋风掠过山棱;她眼波似伏,是芙蓉闭享月华。她似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降临尘世还泪。

我们听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葬花吟》悲恸了残红,悲恸了宝玉,于她,却只是积久难化的内心冰魂之一角。被所有人认为“小性儿”的她连悲苦也只能向残花倾诉。当贾母,凤姐为宝钗捐助银子做生日时,黛玉这棵寂寞绛株的降世之时早已被遗忘,当所有人暗比她为身份低贱的戏子时,黛玉这株凄冷芙蓉又可曾得到喜好慰人的话语?

我们读她,“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莎士比亚曾说:“悲剧是最动人的画。最绕梁不散的歌。”或许曹雪芹有意刻画黛玉悲剧一生,却不如说她的悲剧源于“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道路,这条大道上,前有陶潜,后有东坡、周公,也有翩翩而至的黛玉。她善良率真,毛遂自荐教香菱写诗,向宝钗坦诚“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然而,贾府中是如此虚伪成性,表里如一、承欢迎和的习气。而她,选择了坚守,选择了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品节、保持自己纯洁的爱情。用直接锋利的话语揭露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命运的悲剧感受,没错,她只是一个小女子,却悲哉更壮哉!

多少次觉得自己渺小无奈,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本我?黛玉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质本洁来还洁去,

几许清泪,浮目滴,叹红尘;

几段织言,落唇边,惜风流。

梦里梦外,一曲离歌人易散,只能凭那抹瘦影越行越远,消失在天际云影处……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突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尾记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