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范文2000字

悦读网-读书,分享!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范文2000字

读后感/2021-12-03 23:21:55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年《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了也不会落伍。”——傅雷

初识傅雷,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关于傅雷的纪录片,片尾傅雷夫妇写完遗书双双自杀了,不禁泪目。

再读傅雷,就是这本《傅雷家书》。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傅雷家的家书价值恐怕不能用万金来衡量,它是传世之宝。

傅雷与傅聪谈艺术,谈人生,谈文学,论哲学,甚至谈生活的细枝末节。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信中傅雷反复提醒傅聪对人应该如何说话,人情世故如何处理,穿衣吃饭应该有什么样的礼仪等等。作为儿子朋友的傅雷则认真学习音乐,看著名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传记文章,便于与儿子沟通音乐。傅聪则把自己在钢琴上的困惑,优劣,对曲子的感受与父亲做探讨。傅雷处处表示傅聪是为国留学,得为国家争光,时刻提醒他努力练琴,为了促进孩子的进步,傅雷常常选取好的书籍寄给儿子,如《世说新语》《人间词话》,他认为一个好的钢琴家,必须要有诗书的底蕴,傅聪不负所望,书中就有写到“雷伯伯听了你的唱片,说你的琴声有李白的诗情。”这便是父亲熏陶和傅聪自身爱好影响的。

傅雷时刻感谢祖国,热爱祖国,关心中国青年的发展,傅聪的好友恩德常常来找傅雷夫妇聊天,傅雷夫妇也竭尽所能帮助他,待她就像女儿一样。傅雷的学生有请他帮忙的,他也不会推辞。好几次写给信里都提到让傅聪多写关于自己学琴的事,好让其他的青年有机会学习。

傅雷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态度都十分严谨认真,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傅聪以钢琴为业起初他是不同意的,一直到傅聪展现出学琴的天赋才放手让孩子专职学习钢琴,所以傅聪在出国前学琴生涯是很短暂的。傅雷一旦投入工作便废寝忘食,对译本质量要求很高,巴尔扎克的《幻灭》三部曲从1961年开始动笔翻译,前前后后修改花了他三年半的工夫。就是这样,他还总觉得自己翻译得不够好。他说翻译工作要想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他一天工作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1965年傅雷因为工作劳累过度,得了眼疾,眼睛无法看字,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工作,坚持写信给儿子。

傅雷对自身要求严格,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1957年夏天,好友柯灵突然造访,让傅雷写一篇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检查,以免戴上右派的帽子,傅雷说:“我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我不写,人格比什么都重要。”就这样,傅雷最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遭到,母亲信中说会开了十次,做了三次检查,爸爸瘦了七磅。一年后,傅雷总算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直如竹筒,纯如水晶”是对傅雷性情的真实写照,24岁傅雷从法国留学(留学时傅雷主攻美术批评)归来,应刘海粟邀请在上海美专任教,校长刘海粟将新老师的画挂出来展览,傅雷一看,觉得画得不好,马上叫人撤下来,当时新老师和刘海粟的面。傅雷就是这么不懂人情世故。因此他无法融入教师中去,总显得格格不入,最终从上海美专辞职,其他的工作也都没有长久的,世途不如意,傅雷转回自己的小窝,开始翻译外国作品,自此中国少了一个美术批评家,多了一个翻译家。国外作家罗曼罗兰对傅雷的影响非常大,在写给傅聪的信中他就多次提到了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中的人物,读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傅雷泪流满面,重获新生。

傅雷有一个温柔体贴的好妻子朱梅馥,生活上尽心竭力,安排得井井有条,在给傅聪的信中,母亲常提到生活琐事安排繁忙,父亲也常夸奖母亲会持家。工作上帮助丈夫,书后傅敏写到:“我父亲”时刻不忘学习进步,以跟得上丈夫孩子的思想。母亲朱梅馥了解傅雷,懂得他所思所想,正因为懂得,所以感情上对傅雷慈悲,傅雷早年感情上多次犯错,最夸张的一次是与成家榴两人如火如荼,但梅馥一直隐忍不发,为了子女。傅雷对于自己年轻时用情不专是十分后悔的,信中他多次提醒傅雷不要因为冲动的爱而结合,寻找伴侣要看各方面的气质,学识,人格修养。傅雷离不开母亲朱梅馥,他说一天要是不跟母亲说上十分钟左右的话,感觉就很空洞,不是滋味。

wg到来了,傅雷受了难,遭受抄家,在被三天四夜后,母亲知道傅雷再也无法承受,他受不了人们毫无根据对他的污蔑,受不住漫天飞舞的指指点点,要他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交代”,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正因为明白傅雷向真向美的心性是无法在如今的人性丑陋的环境中存活的,朱梅馥陪着他,赴死!

大师陨落了,那个时代走了太多的大师,那个时代出了很多的大师,他们潜心研究学问,为祖国发展决心贡献力量,人无完人,或许他们有各种各样性格缺点,但他们的成就,研究精神值得吾辈学习继承。

对于傅雷,我所知还不足,此文直抒胸臆,献给尊敬的先生,仅此而已!(毕微微)

《傅雷家书》读后感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场浩劫的开始,这位有个性的翻译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被误判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个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妇双双撒手人寰。杨绛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给朱梅馥了。”傅雷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称。但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抗战爆发时,傅雷身处孤岛上海,他立下“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不能消灭敌人,他连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探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周围有一大批父母舍弃工作,舍弃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护在孩子身边;也有一些年轻妈妈,栖居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与家庭。中国式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层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家长的典范,那么当今中国式家长面临挑战更大了,包括学识与才华、精力和阅历,还有财力与实力。中国式家长实为难矣!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

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与家人失散分离之际,发出了“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情更是比什么都要珍贵!《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包含父母对孩子厚重情感的书。

傅雷是一个十分精益求精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傅聪的行为举止、礼貌规范到学习方法、计划等都有要求和教导,还告诉儿子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起先,我读到这些,心里不免有些厌烦:怎么这个都要管?这个还用说吗?怎么这么啰嗦……后来,我才惊觉,傅雷在家书里写的这些琐碎的小事,不就是平时父母教导我的吗?哦,因为我平时对我父母就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所以才会读《傅雷家书》感到厌烦的。从前,我以为就我的父母管得宽,哪想到名人的父母也是如此。“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我的父母没有傅雷那样伟大,但他们对我的那颗心一点也没有少。我不应该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把我培养成一个像傅聪那样优秀的人,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平时,我没有端正我的态度,我没有认真听他们的教导,我不赞同他们的意见,甚至觉得他们就是不够爱我!这样的我,怎么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

在很多时候,傅雷和傅聪就像一对认识了很多年的挚友,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比如关于艺术方面;傅聪可以大胆告诉父亲自己感情的事,傅聪也会给他许多建议和劝导……这样的相处模式让我十分羡慕,也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和我的父母做不到这样呢?印象中,我的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特别是小时候,那种如冬天里的寒冰一般的感觉令我害怕,所以,那时候我就没有跟父亲有多亲密。可是现在,不知是父亲年纪越来越大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多了些慈祥,他会跟我多说说话,会对我多笑笑,有时也会夸赞我。但在学习紧张的我看来,他只是换种方式督促我,他对我的好,反而让我倍感压力。但这就是我跟父亲做不了朋友的理由吗?我好像也没有多关心他,也没有多理解他,我从没尝试过跟他吐露心声……我没有迈出这第一步,怎么就好像知道了结局呢?为什么我自己把所有的可能斩断了,还要指责父亲不好相处呢?我应该反思,我应该行动!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对儿子的深切期盼。我刚看到的时候,心里自嘲道:我孤独了,最多只能欣赏一下赤子创造的世界。所以,我与赤子的差距到底在哪呢?他们说,赤子指刚出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的人。赤子之心呢?以下是傅雷的见解“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赤子孤独了,指心里平静下来了,可以清楚认识自己了,就可以取得伟大成就了。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若要剔除杂念,保持自我,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想,我们可以尽全力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

《傅雷家书》读后感

每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孕育发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谓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富厚,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瓜葛、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品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异文化的组成部门。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正题是,教育孩子,立品行事,要以中汉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故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谓是对中华民族优异品德的最佳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大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异品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品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开教许多人立品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使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巨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品来事的大原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筹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原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一样平常的教育又何尝不是立品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子讲原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原理,还感遭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的专科是艺术理论,回国以来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的工作,但时间非常短,不能与其他人一起共事,总是在半路上退出,不能发展自己的好。

在这本书中,傅雷曾在信中对傅总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藉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章,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傅雷对他的孩。非常关怀,并指引孩。走向成功。

而他的孩。也取得了成功,傅聪成为了钢琴大师,而傅敏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这说明了傅雷的教。非常成功。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相关文章:

1.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2000字

2.《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2000字-读友吧

3.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

4.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2000字-读友吧

5.《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6.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读友吧

7.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8.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1000字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