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周列国志》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为有智者可以生存。何为智者?简单的说智者就是有头脑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欢迎阅读!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00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由于读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现在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因为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大义凛然地决定扮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我们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秦王与大臣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观点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00字
几天前,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是一本明朝作家冯梦龙写的长篇历史小说。
《东周列国志》讲的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博得妃子一笑,在骊山烽火台上点燃灯火,戏弄各路诸侯,造成了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作乱,朝廷里一片狼藉,天子变成了傀儡的局面。周王朝从盛兴到衰败,开始走向了末路,周王朝的各种礼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本书最有名的要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和"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了。他们的出现和形成都和战争有关。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概括整个东周时期,那我肯定是这两个字——乱世!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东周时期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所以一定有许多人物,最主要的有: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称霸诸侯的齐桓公、流亡多年的晋文公、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仁义误国的宋襄公、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变法强秦的商鞅、兵法如神的孙武、装疯卖傻的孙膑、神机妙算的孙叔敖、百战百胜的吴起、一夜白头的伍子胥、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瞒天过海的李斯、周游列国的孔子、有勇有谋的白起……
看完这本书,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明白了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做事一定要谨慎小心、随机应变,不能相信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等许多道理。看来这本书是对我们很有帮助的。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00字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许多人性佐料的汤,不仅再现了那个征战的时代,还留下了许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因为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学会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什么会亡国,不仅仅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因为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有自控力和束缚力,不懂得刚则柔,柔则刚,只是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这也是因爱而错,谁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错呢?我赞扬郑庄公能够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学会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许多地方让人感悟非凡,除了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自己的幸福。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00字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里讲述了西周的败溃、东周的建立和秦王朝的兴起。
这本书讲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韩、赵、魏、燕、楚、齐),以“三皇”里的“皇”和“五帝”里的“帝”合体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之后,修建万里长城,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情。后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王朝很快就灭亡了。这本书里讲到了大家熟悉的秦王赢政、吕不韦、李斯、范雎、周幽王等等。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图穷匕见、焚书坑儒这些成语都是在这里产生的。我喜欢其中“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个历史事实使晋国分裂,也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步伐。
晋国实力非常强大。可是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晋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每军都有一个正统帅和副统帅。打仗时,他们是统帅,不打仗时,他们就是朝中的“六卿”。也掌握实权。由于晋献公时期,听从宠姬骊姬的谗言,残害公族,导致同姓公族势力急剧下降,这异姓大官“六卿”便掌握了实权。当时六卿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接着,其他三家要地。由于当时智氏的智伯实力最强大,韩氏族长韩康子听从家臣段规的意见;魏氏族长魏桓子也听从家臣的意见,给了智伯地。可当智伯向赵族族长赵襄子要地时,赵襄子却说:“地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不能给你。”智伯很生气,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在赵族的领地晋阳打了一仗。由于晋阳城异常坚固,赵军又军民同心,打了一年也打不下来。智伯想了一个办法,派士兵堵住晋水修建一个渠,放晋水水淹晋阳城。水一直淹了三年,人也只能住在树上了。赵襄子没有办法,就找他的家臣张孟谈商量。于是当天夜里,张孟谈爬出城墙,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服了他们背叛智伯。一天晚上,智家士兵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水声,原来韩、赵、魏三家的士兵把水改变了方向,直淹智军军营。智伯夺了一艘船想逃走,结果被张孟谈的伏兵抓住杀了。所以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宣布:晋国正式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我对这个故事,也有看法。智伯自仗实力强大,想独吞晋国,在第一步时就取得了成功,更加骄傲,结果不但没有独吞晋国,连自己的性命和老祖宗给他传下来的地也丢掉了,太可惜了。像这种有趣的故事,《东周列国志》里还有很多。
我喜欢看《东周列国志》这本历史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00字
我用半年时间通读完毕,并将部分典故、诗词摘录存记。虽不能全记书中诸细节,但春秋大事略知一二。
该书讲述了西周末年周宣王至嬴政“兼六国混一舆图,号始皇建立郡县”(公元前221年)五百多年的的历史,内容相当丰富复杂,春秋战国,征战无休,朝立夕灭,弱肉强食,纷乱难记,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思想光芒自射、智慧包融天地,强主强臣纷涌而现,弱国亦有争食之分,宋鲁亦有盟伯之机;列国之中,强臣多而英主少,将相并出,国尚可继;列国后期,主暗臣强,文臣多为游说之士,经天纬地之相鲜有其出,而用兵设谋之将辈出,诸子百家产生。中华成语宝库中将近半数的成语也出自这个时代。
《东周列国志》虽为演义小说,但史实以《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为史料,以小说手法,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把“仁、义、忠、智、信”作为主旨反复弘扬,为古人立碑,为后人树范,可谓“九分史实,一分虚构”,诚可作正史品读。而名家点评、后人凭吊等均增加了阅读趣味。前人作史时隐晦的点评,以“春秋笔法”深藏于文字中,作者恰将那些“暗礁”托出水面,引领读者,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皆以“义”而演述,培植读者浩然正气。
“东周”时期是周王朝统治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我国奴隶社会进入末期的动荡时代,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自此而始。这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诸侯国大国争霸的局面,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春秋五霸”。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像祭足、管仲、百里奚、曹刿、孙武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样以弱胜强著名的古代战例,也出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诸侯国王。
书中描写战国部分虽然不比春秋部分那么庞大,但也十分精彩。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韩魏赵三家分晋,周天子封为诸侯而天下大乱,卫鞅入秦变法,秦孝公崛起,西秦再度强大,为最后秦灭六国开始铺垫。诸国征战频繁惨烈,人命如纸,但涌现出了更多的智谋、军事人物。孙、庞、苏、张,白起、吴起、“战国四公子”等人物,鲜活可赞,可歌可泣。最后在智囊运作与军事打压下,六国纷纷破灭,中华重新成为了一个统一政权国度。而这个国度远超夏商周三代的国土、实力、文明程度,与现代祖国的版图更为接近。这正是东周时期在混乱中扩张、在战争中前进对祖国发展的有利影响之一。
相关文章:
1.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00字
2.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00字-读友吧
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500字
4.树和喜鹊读后感
5.东周列国志读后感500字-读友吧
6.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7.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
8.2020三国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