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为自己迷茫的青春找不到方向;曾经,我站在十字路口,看不清远方;曾经,我放纵自己浪费青春。曾经也是昨天,昨天的我还是一个没有方向的矿工。
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模样,经过漫长时间的等待,终于这本书摆在了我的双手上,嫣红的封面上几个朴实的字体和一张让人看了都会充满力量的照片——“梁家河”既是一个可以磨练人的地方,又是可以促使人奋进的力量。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经历,就像是一段悠长辗转的歌谣。刚步入梁家河的他只有15岁,面对农村陌生的面庞、陌生的事物和一切陌生的经历,他的心里也有过逃离的想法。但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既然选择了下乡,就要咬着牙坚持下来。书中有段描写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别的知青下乡都会带些衣服之类的必需品,而习近平却带了整整两箱书,让他在繁忙的农活空闲时间,依旧可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煤油灯的火苗下,砖头一样厚的书一页一页地将知识印在他的脑海中,这也为今后他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来到梁家河的第一年,看到村民们过完年十五就要出门“寻吃”,习近平的心情十分沉重,陕北的贫瘠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面对着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面对着平原与山区的差距,面对着繁华与贫穷的差别,面对着开放与封闭的偏差,他并没有被这些突然的转变而击垮。相反,越困难越能激起他带领梁家河村民走出贫穷的信心。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转变这一切。
为了扭转人们对城里娃的看法,习近平干活勤勤恳恳,从不“撒奸儿”。他鼓着一股劲儿在严冬中跳进水沟里打坝,手上磨出了泡和老茧,跳蚤、虱子、贫穷,这些受过苦的“标配”也成为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慢慢地,他成为了知青中的中坚力量,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好后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兄弟都还没受过什么教育。为了让村民读书识字,习近平开办扫盲班、社教班,让知识给梁家河人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干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儿。在他的带领下,对神车沟的治理,让梁家河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他推广的沼气池让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也有了神奇的洁净之火,让“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不攻自破。为人民办实事的他,投入到梁家河的转变之中,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等一个一个新奇的事物在他的主导下,在梁家河扎根发芽,随之而来的是梁家河人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有那口“甜水井”,更是让梁家河人的生活添了一丝甜味儿。
来了总是要走的,泪别梁家河的习近平并没有忘记梁家河的兄弟姐妹们,他是这么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看完《梁家河》这本书以后,我找寻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煤矿工人,我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战胜困难的勇气,并树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青春和力量的信心,让自己在煤海中绽放出年轻人该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