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1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2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我向往平淡、静谧。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3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4
首先从最“轻”的人物开始,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萨宾娜,代表着生命的极端之“轻”。她从“轻”处理的方法,就是背叛,背叛自己的祖先,背叛自己的艺术学校,背叛她爱的人(其实她不懂爱人,也不会爱人)和爱她的人,背叛她的艺术,一次一次的背叛,一切一切值得背叛的背叛,心灵况且如此“轻”之对待,身体则更‘“轻”,可以随便奉献出自己的身体,跟任何人做爱(书中虽然只提及她跟两个人的性关系,但是不排除她跟其它人性爱的可能)。
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灵都极“轻”的人,太轻了,他就渴望一点点重,所以她喜欢特丽萨和法兰兹(小说中的“重”人物),但是在跟法兰兹的爱情纠缠中,她还是承受不了那种最轻微的重(法兰兹对她的爱和仰慕),她还是逃脱了,逃到了无处可逃,只能到处放逐自己,到最后,轻得她连看到墓地上的大石头都觉得沉重得无法呼吸,唯一的归宿和慰籍是艺术。太轻,轻得只有艺术勉强把她留在人间。
其次“轻”的人物,是托马斯,相比萨宾娜,他重一点,在心灵上重一点,重在对特丽萨的爱上,仅此一点,其它都很轻(当然还有社会责任感方面很重,后面会提及),他认为性和爱是两个分离而不想干的事物,他可以与许多陌生女人发生性关系,只是为了探索女性之“我”的好奇,但是他只爱一个人(特丽萨),他还懂得爱人,还懂得承担爱情关系中的一点责任,也因为爱特丽萨,甘愿跟特丽萨归隐到农村,过简单的生活。虽然这限制住了她继续寻花问柳,但是他并未丧失与众多不知名的异性发生关系的渴望,也从未改变其性欲无罪的观念,所以,他对待自己的身体是很轻的,心灵也很轻,为了自己的身心自由,不愿意承担工作和社会施加给他的任何一点点重,所以他跟极轻人物萨宾娜是关系非常和谐的性伙伴,但是因为太轻了,他爱上的却是“重”型人物特丽萨,在不断的徘徊犹豫之中,还是愿意跟“重”的人物在一起,并与之相守一生。他其实是个轻中带重的人物。
“轻”的反面,就是“重”,小说中,“重”的人物比“轻”的人物多得多,而且重还分各种层次,
首先,就是托马斯的爱人,特丽萨,这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灵上都看的很“重”的人(对自我重的层次),其母亲对待身体和生命都相当之轻的,她一直都生活在对母亲的逃避之中,最终因为跟托马斯的6个巧遇(而这些对托马斯来说都是偶然事件,甚至把她比喻成了“放在篮子里顺流而下的孩子”,并因为这个比喻,这个危险的比喻,托马斯发现自己爱上了特丽萨),觉着这是生命之注定,毅然决然跟托马斯在一起。这一“重”一“轻”的组合,肯定是痛苦的,矛盾也是不断的,不过,面对托马斯的不忠,她倒没有斥责,相反,她用自己的弱小来逃避,但是正是因为她自认为的弱小,却成了她最重的“重”,而这样的“重”,其实是她的聪慧和深情,。
让浪子托马斯一次一次地回头,回到她的身边,同时,托马斯的“轻”对她也有所吸引,甚至她想去通过一夜情(跟一个酒吧里认识的工程师),去体会托马斯,但是她发现,她做不到跟托马斯那样的性和爱分开,身体性了,心灵也就跟着爱了,她也绝对不会让自己同时爱上两个人,然后她从工程师家里逃脱了,所以她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很重的人,正如萨宾娜对自己“轻”的怀疑,到最后,她也怀疑,自省,是自己所表现的弱小(其实是她对爱情的看重),把托马斯,这个放荡不羁的浪子拴在了身边,并对托马斯表示深深的歉意,
最弱的反而是最强的,结局是,两个人在车祸中一起丧生,也算是不错的结局,毕竟在互相的迁就中,爱中,还有些许的安慰和快乐。下面要介绍的几位“重”型人物,相比这三位,就让人唏嘘很多。
法兰兹,萨宾娜的情人,是一个类似特丽萨的“重”人物,也是另一个层次的“重”人物(重在对某一个人的付出和崇拜,但是更看中的是自我的标榜和展示,以及妥协),他高大英俊,强壮有力,还是个大学教授,还有爱他的妻子和女儿,而且还喜欢参加游行,伸张正义(介入ZZ),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上最常见的一种人,甚至为了爱情,他放弃了自己的力量(“爱就是放弃力量”),在床上,就是扭动着自己强壮的身体,却不敢对萨宾娜有强势的暴力的占有的欲望和动作,这导致萨宾娜非常得失望并离开法兰兹,其实这是法兰兹对她的爱,这点爱萨宾娜都承受不了(也就是我前面提及的她受不了最最轻微的重)。萨宾娜形容他是顶着巨大脑袋的婴儿,对跟法兰兹做爱,甚至感到恶心,她并不需要法兰兹讨好她,结果法兰兹却在一辈子都在讨好她,包括法兰兹死前的那一刻,遭遇歹徒的袭击时候的自卫反抗,他也认为是萨宾娜希望他那样做的,无辜牺牲,白白枉死,而且,他的很多行为都是媚俗的(媚俗这个概念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其实,他所谓的“重”,就是讨好,丧失了自己人格的讨好,紧跟社会潮流的随大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力量,包括他去参加伟大的进军,都是一种极度自媚的表现,而且对于这么一次重要的行动,在他心里,也只是表演给萨宾娜一个人看的。这种重,与其说重,不如说是一种轻,轻得太轻,比鸿毛还轻。虽然看起来是社会精英,但是一点份量和力量都没有。“重”把握得不好,只会更“轻”。
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妻子-玛丽。克劳德,丈夫是重在自我的自媚,妻子则是重在家庭和所谓的爱情的自媚(这是一种家庭层次的“重”,小范围的“重”),面对丈夫的撒谎和背叛,玛丽不是愤慨,而是选择抗争-为了爱情(好可笑),其它他们之间哪有爱情可言,只有丈夫对她的嫌弃,以及她自己死要面子的死撑,有的只是美好家庭和忠贞爱情的假象,面子支撑下的内里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一直死撑着,不肯跟他离婚,直到法兰兹死去,她还认为是“浪子回头”,他哪里是回头,哪里会回头,只是玛丽心中的一个假想和一个自欺欺人的愿望,而已。这一家子的“重”,重在表象,重在面子,重在对自我和自家的自媚,
是很可怜的,也很可笑,而且还很可悲。
除了对自己的所谓“重”和对家庭和爱情这种小范围的“重”,还有一种更大的更重的重-对社会的“重”,也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托马斯是不愿意背负这种“重”的,不过他的不愿意背负,却成了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责任和担当,从社会责任这一点上,托马斯还是属于“重”型人物(前面提及的托马斯的“重”的另一方面),相反,有另一帮人,比如法兰兹,西蒙,主治外科医生,大下巴的编辑,他们加入党派,参与ZZ,示威游行,虽然声势浩大,煞有介事,但是昆德拉把这些统归为媚俗,既然是媚俗的,就没有任何一点意义,是做作,是虚伪,是表演,看起来的“重”,同样轻得不能再轻。
以上这些人物的描写刻画,都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完成,这就是昆德拉的慧眼,昆德拉的思考,昆德拉的洞见,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可以想见,多数读者,读完以后,对轻和重问题的思索,会在自己的生命中一直持续着,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也会一直持续着。
所以,综上分析,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经典,不如说这是一部哲学经典,既然是哲学的,哲学的很多课题,轻与重,有与无,真与假,善与恶,对与错,等等,都是很干枯无味的,都是太大太玄的课题,而且没有答案,最终让人陷入的是恍惚和沉思,以及无限的对答案找寻的迷茫之中,即便找到一个答案,也是个自欺欺人的暂时的借口,接触和思考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无聊且无趣。所以,这本书读下来,而且消化了这么久以后,我倒变得兴趣索然了,甚至觉得,我与其再去看这一类书,还不如来一句,“TMD”,这来得更有诗意,情感也更浓厚更饱满,所以,读哲学书还不如读诗歌(个人观点)。当然,这本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难啃,至少,心理描写是相当生动准确并且非常到位的,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思考,在生活里经受折磨,在思想的苦海里翻滚,也在自省,既然是心理的,也就是思想的,思想的也就是哲学的,借用书上引用的一句很有名的话结束本文,“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确实,只能这么写这本书。
再加一句,如果生命确实“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请先忠于自己,这也是我阅读完这本烧脑的书之后唯一提炼出来的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一点收获(读书总得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无论特丽萨的“重”也好,托马斯的“轻”也好,即便是萨宾娜的“极轻”,不同于其它几个人,他们都还是忠于自己的灵魂的,还算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5
之所以看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太过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罗生门”那样高频。
这段话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的出处了——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然他不是仅仅局限于讨论“生命”这一命题的,紧接着,他又抛出了——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这就让他的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耐人寻味,反复品咂。当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很多,找来一些读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自然是乐不可支,但也犯不着过度解读吧。
多年前,有几次拿起来又放下,这次终于读它有了善终。当然,吸引我读下去的,自然有他独到之处。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的,而是分为了七个部分,按照某一主题来写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交错,让你不时地在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切换。这就多了一种空间任你转换,在诸多人物之间进行游刃有余地玩味,阅读体验便有趣了不少。感觉是作者常常是忍不住跳将出来,恨不得跟小说人物进行适时互动,同时又从多方面反复解构。
多线程的记叙,多维度的交错,让你顾暇不及。
小说表面是写的托马斯和特蕾莎以及围绕两人和周围其他人展开的感情纠葛,性爱故事,背叛与反背叛。
暗地里,又是一直在以苏联入侵捷克的政治背景为线索展开的,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它讲述的其实是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考,呈现的是高压政策下人性的扭曲。诸如以托马斯为代表的这类人对信仰的反思和心灵的挣扎。
第三条线索,就是对哲学问题的探究。语言充满哲理性,人们也常常称其为哲理小说。当然,这是吸引我的一个原因,但是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读后感.让我着迷的是作者的笔触,他对人性刻画的深、真、狠。比如下边的这段——她对他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
“你说:‘你什么也看不见’,然后你就帮我擦掉眼里的土。
“我回答你说:‘不管怎么样,我都看不见了。我的眼睛变成了两个洞。’
“然后你就离开了,很久,我知道你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很多个星期过去了,你一直都没有回来。我一点都睡不着,因为我害怕错过你回来的时候。一天,你终于回来了,你敲了敲墓穴,可是我等了整整一个月,都没有睡觉,筋疲力尽,连爬出来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当我终于爬出地面。你一副很失望的样子。你说我的验色很不好。我知道我让你扫兴,我的两颊凹陷,动作又生硬又不连贯。
“为了请求你的原谅,我对你说:“原谅我吧,我这段时间一直都没睡觉。
“你用一种让人宽心的声音说:‘瞧,你应该休息。你应该休一个月的假。但听起来却不那么真实。
“我知道你说到假期意味着什么!我知道你想要整整一个月不见我,因为你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你走了,我又掉进放的层,我知道为了不要错过你,我还是会一个月不睡,一个月后你回来的时候,我会变得更丑,你会更加地失望。”
这是我见到的最为恶毒的刻画了——关于痴心女子VS负心汉。犀利,冷酷,又不着痕迹,你除了心疼,还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