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行动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持续行动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读后感/2022-08-16 02:12:22

最近看完了 scalers 的新书《持续行动:从想到到做到》,又花较长时间做二次阅读、整理思路、复盘笔记,也确确实实收获颇丰。这些付出最开始是单纯的对作者长期积累下的信任,又逐渐衍伸出“借鉴”的想法。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持续行动读后感2000字,欢迎各位的参考!

篇一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是Scalers老师的《持续行动》,思来想去,还是最喜欢这本书。

成长会的小伙伴们喜欢称Scalers为S老师,S老师是持续行动者,《刻意学习》作者,个人认知专家,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通过1000天持续行动,S老师在IT工作之外学习口译并建立了“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社群训练体系,坚持写作输出,曾获“当当2017年度影响力新锐作家”、“2018年当当第五届影响力作家”等奖项。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S老师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所以,本次读后感就选择了《持续行动》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总有意外让行动无法持续。我们可能在某一时刻受到激励,觉得一定要怎么样,比如一定要学好英语,一定要瘦20斤,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鸡血往往不会超过三天。每天总会出现突发情况,计划总是被打乱,“今天早上太冷了,还是明天再早起学英语吧”“这袋零食太好吃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嘛……”于是,就这样我们逐渐忘记了要学的英语和要减的肥,等到下一次再因为英语不好,身材不好而受到打击,于是再次下决心,打鸡血……结果陷入了死循环。或者,也有的人用一天时间补完五天欠下的债,一旦“求完成”心切,人们在做事时必然心浮气躁,不愿意耐着性子一点点来,于是就偷偷放水,还欺骗性地告诉自己都完成了。可是,我们放过的水,终究是要还回来的。就比如,我们在练口译时,没有经过一遍遍录音,一遍遍完善的过程,就想着一两遍象征性地做完作业,获得一种成就感,但实际并没有什么卵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可以快速获得成就感而去做一件事,甚至很多事情长时间内都不会看到任何反馈。

2.从真实的世界,长出自己的想法。持续行动的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对难度的认知应该来自内心深处,而非来自外界的说教和跟风附和,也不是来自“一看就懂”。很多来自外界的“灌输”,就连众所周知的道理,也不是所有人都真的“懂”,比如我们都听过的“时间就是金钱”“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看就感觉是鸡汤的东西,由于重复的次数多了,因而被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但是这并没有真正成为我们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之前我也曾一度困惑,别人写过的主题,我还要不要写了,现在我已经有了答案,肯定要!别人写的是对他们过去认知的总结,读者阅读了这些文字,也不会立马变成自己的,而是得经过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思考、积累,才能获得真正“认识”,从而成为自己的“第一反应”(学习归根结底就是改变我们的第一反应),才能让我们即使面对突发情况,也能见招拆招,灵活应对。

3.先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我们开始持续行动的时,总会感觉时间怎么也不够用,开始设定的目标太多,每天都在紧张的赶任务中度过。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很快就会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我的方式是每天列计划,边行动边调整,时间长了,我们就明白我们做事的节奏了,就不会胡乱给自己加任务,也就不会焦虑了,毕竟焦虑也是可以习惯的。书中讲到,如果我们想持续做一件事,先不要有太多宏大的设想,因为我们的判断很可能不准。先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比较靠谱,没有任何人打扰,即使再忙的人,每天也是能腾出一小时做事情的。我们要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玩电子产品的好习惯,投入其中,从而占有原有坏习惯的时间。每天锁定一小时,持续做一件事(这件事的选择尤其重要,目前我选择的是每天写计划和总结,每周做复盘。以前我选择的是每天练口译或者读书或者运动,但是发现还是太多了,都想做结果都没能持续做下去,只有复盘可以雷打不动,每天睡前或者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写计划,就算只有寥寥几句,日积月累也能帮助自己形成良好习惯吧),一段时间后,无须任何人教,我们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等到可以持续稳定做好第一件事了,我们就有信心继续添加第二件、第三件,比如持续练口译笔译,持续运动……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获得持续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4.死守底线不放松,抓住机会多升级。基于底线思维,给自己设定底线任务,可以大多数行动难题。读书读不下去,那每天读一页总是可以实现的;英语学不下去,那每天把一句话模仿得和原声一模一样是可以做到的;减肥坚持不下去,那每天少吃一个包子(碳水一类的),多走一步路还是可以实现的……当我们明确了底线,也就没有太大压力了,即使出现突发情况,我们知道把底线完成就好了。

5.每日记录再加一个每周复盘,完美至极。目前,我基本上能做到的是每日记录,每天在“持续行动”6人组的小群里发任务以及当日总结(虽然每天发的只有我一个,但只要有人在,就是无形中的督促),坚持了多半年,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但缺乏的是每周复盘。人是情绪化动物,如果没有记录复盘,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在什么时间受了什么刺激以及产生了哪些不利于行动的情绪。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写作得到,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在行动的同时,把这些细节与感受写下来,再加上定期的分析复盘。另外,还要补充一点的是,我们在写的时候,不要有太多情绪的流露,这不是吐槽大会,而是通过客观分析,找到解决策略才是我们的目的。

6.刻意搞懂一篇,等于拿下数篇。我们一上来不要求快,不要求完成了多少的量,而要在质和底层逻辑上下功夫。S老师书中提到,他在准备上海高口时,为了攻克笔试的阅读题,曾在自习室花了一整天时间,把一套真题的4篇阅读文章从头到尾彻底理了一遍,从生词释义到文章结构,从作者观点到题目设计,在重点攻克这4篇阅读文章以后,S老师对这一题型的理解程度有所上升,后来用同样的方法练习了几套真题,阅读准确率已经大幅提高,考试时阅读还拿了满分。把每一处不懂的地方搞懂,一开始这会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种策略可以用在我们正在准备的所有考试中。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我还没有亲自实践,所以体会不深,以上是自己曾经的经历或者目前正在做的,因为深有体会,所以摘抄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买一本《持续行动》慢慢体悟。

篇二

《持续行动》共读总结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共读活动,我为什么会被这次共读所吸引呢?因为我“持续”两个字,这是我的个人劣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劣势可以忽略到从优势出发。但是我想把我的这个劣势培养成我的优势,我不知道能否成功,不行动何来成功?误打误撞就开始了这次的共读活动。

这次活动是9天,从2月12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每天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打卡作业。成年人学习没有别人的约束,只有自己约束自己,这就是近年流行的“自律”。当遇到“自律”的时候,才能知道小时候父母为什么约束我们,也许到了今天才能品尝其中滋味吧。这次的持续行动,我做到了,我给自己打了个9分,其中1分保留继续学习的空间。

当拿到这本书,我被封面所吸引,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第一天的打卡是在我拿到书的那一天,打卡内容我并不满意,各种原因吧。我简单的翻阅书籍并了解作者简介,说真的,作者对我并无大的吸引力。我还是冲着对波波洋大叔是如何领读一本书感兴趣。

第一次共读,对我来说就是新的挑战,我把它当成每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事项,在日计划里也会体现出来,短短的9天里,我也会去不断的去调整它的完成时间和排序位置,慢慢找到高效和适合自己的步伐。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被作者的一些观点做启发而实践到生活中。首先是“每天攒一个小时”,“攒”对我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价值,如果”持续攒“那么会发生一个量的变化再到质的变化,再到”涌现“。正好我最近刚读完《专念》一书,我觉得从理解上是可以发生融合的作用的,专念是注重一个过程的每一个当下,而持续也就是过程。我在读到每天一小时和10天的时候,我就做了一张表格,叫做”今天你行动了吗?“我把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每天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做完就奖励小红花,一目了然。7岁的孩子看到我这样做,也果断地复制了我的方法。在持续行动中同时还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自己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我也开始做日更的事情了,每天工作或者学习完我就用文字梳理一遍,不限字数,不过经常是不知不觉就写了很多,这也是我的一个收获和改变。持续行动中经常也会被“惰性”所影响,互相斗争中,有时候也会因为没有状态而很难持续行动,这是我在持续行动中遇到的困难。10天是坚持下来了,接下来就是下一个10天,每一次都以10天为开端,也许经历无数个10天我就成功了。

这次的共读很开心,收获也很大,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改变,期待下一次的共读。

篇三

现在自己依然爱看别人写的东西,不断学习;但是更喜欢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摘抄金句了。我整理了自己的5点感受

1、要看到大的趋势。

基础的原则能让我们把一件事情坚持10天;入门后的成就感和乐趣能让我们坚持到100天;只有建立起技能壁垒,形成优势不断发展,并且风雨无阻地完成底线任务,才可能有意义地坚持到1000天及以上。

3个获得竞争力的方法,第一利用好时间壁垒,做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得到能事情。第二影响未来的趋势,使得自己具有的能力得到应用,第三跟好大佬,成为核心成员。

重要的事情会被一再强调,但是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认清方向,看到目标,走在道路上才能内心坚定,不受诱惑和误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都不能少。

2、要问对问题,做对事。

每个人所处的境地是不同的,我们能看到的和能做到的事情未必匹配。曾经每个老专家在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都特别强调,不要着急写代码,先把方案写好,方案都想清楚了,写代码是飞快的事情。我们也听了,甚至见人就说要先做好方案,先做好方案。问题是自己经常绞尽脑汁想怎么把方案写好,却常常不知道该写什么,等到coding的时候又发现什么都没想清楚,于是把方案写好一直是语句空话。

直到工作了几年,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真的能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一份还行的方案,然后这个方案写清楚了,确实能为我节省很多coding的时间。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老专家们说的是真话,但是他们是从1000天的级别来说的,我们听了只能暂时是一种方向的指引,而实际要做的是从第一天的任务开始。不是说我们一开始就要去写好方案,是写不好的,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学习别人写的方案,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然后吸收整理成自己的储备,再来尝试解决问题,输出方案。曾国藩不断重复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现代理论的战略和战术分析,也都是类似的原理。

我们在有限的境界只能理解有限的原理,也只能做有限的事。

3、底线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制定一个每天必须完成的最低限度任务。

然后在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多做一些,状态差的时候也要坚持完成底线任务。如果1个月连续觉得底线任务很简单,那么就可以增加一点难度,作为新一轮的底线任务。

比如说想学英语,每天看一段高考阅读难度的300词的文章,查清生词和复杂句,就可以作为起始的底线。状态好可以读600词,状态差就守好300词,坚持每周复盘,一个月然后进行大复盘。

这里还有2个细节问题,第一是如何制定底线计划算是合理的呢?我们经常会犯好高骛远的毛病,定了难度太大的计划,导致无法完成,或者非常痛苦以致于产生厌恶情绪。第二是不能因为今天状态好多做了,明天就少做,每天的工作只能算在当天的。

制定计划之前必须进行评估,首先评估自己每天可以使用的空闲时间,这个我们每年在成长会的开篇问答中都会涉及。首先得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如果要增加时间,需要舍弃哪些其他的消遣,才能对任务的可用时间和可能的冲突风险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你已经忙得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并且都是不能砍掉的耗时项目,过得很挣扎了,还想着要加任务,就是不太现实的。

然后要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用以评估自己完成计划所需的时间。比如我精读一段300词的英语段落需要1小时,这就是我的能力+时间单位。如果我每天能够有2小时的空余时间,那么我设定一个300词的阅读底线相对会比较合理。因为我们其实很难完全利用好我们自己测量的“空余时间”,无论是突发状况或者状态变化,都会对时间使用造成风险。此外如果需要在多个项目之间进行切换,也需要额外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缓冲,因为在不同任务中切换,会额外消耗注意力,并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再次达到高效专注的状态。

底线计划具有说服力,我感觉是因为这是从高阶来看,从行动了1000天以上的视角,回头去整理出来的。就像我们必须要做成了事情,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做成所需要的资源。只有能写好方案,才知道写好方案的好处。

我在看书这两周刚好在学公司的cce开发课程,课时一共8小时,配合笔记和编程实践,预计需要14小时。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基本底线计划:每天至少学习1小时,预计2周可以学完。结果是编程环境不太熟悉,多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因为视频可以加速,还有几天兴趣来了,多学了一阵,最后提前了2天学完,还比较幸运的是松湖基地前20名学完的,领了点小奖品。所以证实这个计策还是有用的,因为大家每天都很忙,随便找个借口今天可能就不学了,而底线计划能够保证进度一直向前推进。

我们的任务不时有意外惊喜可以超前,最终却依然拖延到deadline,就是因为没能贯彻好每天底线执行的进度,偷懒总是更容易产生惯性的,执行的惯性一旦被打破,恢复需要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养成的坚持习惯,反而被一时的高效勤奋击溃了,想想都觉得是一种悖论,可惜事实却经常如此。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的完成任务,是能力的一种很高的体现。《成事》一书中也不断说到,要坚持,要刻苦,要不畏外界干扰,不怕失败和环境的恶劣。没有什么无痛的飞速成长方法,学霸都是耐受能力更强而已。

4、敢于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发声。

如果你做成了,做好了一件事情,你就是有话语权的。无论是否有人已经做过,是否有人做得更好,这都不会改变你完成了这一事实,你需要明确相信自己,你是有话语权的。

我以前也是很没有自信的,别人找我说做点什么,我总结觉得自己只会一点而已,不行,比如是我爱好的摄影。后来一次成长会广州的线下聚会,我去拍活动照,得到了喵叔和小伙伴们的很多鼓励。而后每次公司自己的活动拍摄,我都尽量报名参加,再有一次公司摄影比赛我去当了评委,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实我并不是公司里摄影最好的,摄影协会里有非常多厉害的摄影师,他们每周都在组织摄影练习活动,有作业有比较有评判,有很多很棒的作品,但当协会秘书找我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去。其一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评委里有特别厉害的大师,比如宋菲老师,他们分析和评价作品的思路是很值得我思考和学习的;其二这是我确实热爱的活动,我也确实有为此做很多事,应该去为它继续做我能做的事情。我们如果口口声声说热爱,却在能够做事的时候畏畏缩缩,那指望谁去做呢?就像s说的,如果每个真正做事的人都不发声,那么在现在这种信息时代,空间中很快就会充斥各种的观念,那些键盘侠伪专家就会出来发表各种言论,不懂的人们轻听轻信,可能就一片混乱,那时你再来吐槽环境糟糕,没有氛围,就显得无力了。s用的标题很接地气,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只要你是实事求是的议论,是真正做事后的总结,你就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你是自己所在环境的共同创造者。

这里也有2个细节:一是没有人能代替你去做事。不能因为有人做过说过,你就不做或者不说,不能因为买了课,老师很厉害,你就也觉得自己很厉害。也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做了,觉得很简单,就产生只要我做了,肯定能做好的自负想法。我们必须亲身学习和实践,把事做成了,才有话语权。二是在你真正做好了事情之后,再去发声,这才是正面的,有效的。如果你的事情没有做完,没有做好,就着急去说话,去表达态度,去想让人么知道你,那么知道你的人越多,你的名声就越差,对自己越不利。还可能因此别人看到不做事也能说话,这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此外,不要太过在意自己所说所做是否显得幼稚,是否会过时。我们的表达必然无法超脱自己当前的境界,在境界更高的人看来是青涩,在同境界的人看来是可取和励志,在境界稍差的人看来是启示是目标。并且这些评价是随着我们自身能力边界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当你回看自己过往的记录,可能会觉得不成熟,但是那已经不要紧了,因为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远超当时,别人评价的是你现在的阶段。

人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于同一套说辞很快就会免疫,因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同一个阶段,那么你就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受众;如果你能不断前进,那样才可以在同一批受众中继续留存。

5、创造自己的复利效应

持续行动除了要求时间持续,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难度的变化,我们是每天做同样难度的事情,还是说每天做不同难度的事情,其二是状态的稳定,我们是每天能够积极投入,高质量完成,还是说敷衍了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当我们的行动量越大,接触越高,行动相关的因素也会越多越来越复杂。难度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方法正确,我们收获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这两年应该有很多人都在提复利的巨大效应,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列出详细的计算过程,让你能够确切的看到什么才叫做复利。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每天坚持就算复利了吗?不然。复利在每时每刻都比其他的方式收益更大吗?其实也不然。但是在长久的时间维度上,在大于60个单位之后复利比其他的行动成长方案,有非常巨大的优势。不过复利针对的是我们当前所有的本金,也就是说我们的周转是针对我们的总资产来做的,这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情,我们要将之前自己所有的能力知识,行动水平,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运转和同等比例的不断提升。

举一个例子来说,巴菲特的收益率是20%,比如这个收益是指他所有资产的总收益率。可能我们会觉得,在平时的生活中,达到20%的收益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10块钱买个盆,转手12块卖出去,就算20%的收益了。但如果你把这个收益率放到你总的资产上,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比如我们手上有10万现金,有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有一辆价值20万的车子。我们用10万的现金进行投资,赚到了2万块钱,那么对于现金来说我们的收益率是20%,这是不是就达到了和巴菲特一样的效果呢?不是的,挣到2万块钱,除以我们的总资本,也就是120+10一共130万,那么收益率就只有1.54%。这也是我最近刚好自己有的一种感觉,我们的投资,我们的行动,是否能在我们的总资产上进行增长,并且以稳定的复利增长,是很值得思考的事情。

而且当我们的体量很大时,我们的增长也变得十分的巨大,我们投入也必须十分巨大,这会造成更大的难度。就像前面所说,我们在考察某项事情的时候,需要考察的需求量,以评估自己可能取得的收益或者传播范围,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某一种生意会无法完全承载你所需要的增长。比如我在村里卖雪糕,每只雪糕可以赚20%,我只要努力销售,今天卖1支,明天卖2支,就能维持复利的收益增长。但是如果村里只有100个人,我已经每天卖掉200支雪糕了,再往下去,即使我用世界最先进的销售技术,卖质量最好价格最合适的雪糕,我还能保持增长么?

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更多的方面都进行尝试。为什么那些国际上的巨头公司,都在很多很多产业上有投资和布局,被视为一个商业帝国,也是因为他们的体量巨大,在某一个方面单独的增长已经无法完成一个企业继续增长的需求。单核cpu性能上不去了,就需要多核来支持。一个人的个人成长也是如此,当我们的行动达到一定的数水平和数量级之后,必然会涉猎更多的领域,需要进行更高效、更深入的思考和知识融合,否则我们的时间总是固定的,最终会成为瓶颈。

体量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事情不会那么快地反馈了。我们公司的论坛上有一个系列的文章是说怎么样能做好15级的工作。应届毕业生一般是13级,15级在我司属于主力干活的阶层,虽然这两年有所调整,但是思路是一样的。对于13、14级的员工来说,工作的主要难度通常是在工作量,最多只要加加班,就确定能做好。但是到了15级就会面临更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自己出方案和评审,需要自己主导资源沟通和安排,需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再是加班就一定解决的工作量的问题了,很可能你需要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做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东西。

这时我们要处理的从一个小的模块,变成了一个复杂系统,13级的工作可能3个月完成一轮,可以看到自己做的东西,收到领导的评价。但是对于一个15级的复杂系统,可能需要1年甚至两年的周期,完成一套可实现的执行机制,这个反馈周期是很长的。但这并不代表说我们在相同时间内做的事情少了,其实是多了,在看到别人不断有反馈的过程中,要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只要是正确的事情,就值得坚持,当最终完成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做出的巨大的收获是闪耀的,能够对得起过去这么久的付出。并且这个收获有着时间和技术的双重壁垒,别人短期无法超越。这是复利的另一个优势:它收益的体量会越来越大,让别人难以赶超。

虽然复利如此诱人,但是我其实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能开启自己的每天复利模式,因为太难。但是我们可以坚持底线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内容,形成一个反馈较慢的复利机制,哪怕一个月一增长,甚至一年一增长,是大有可能的,并且在你某天回头看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走了很远的路。

至于什么算是正确的事情?总可能有更快的路子,更大的风口。但是有句话是“自己做饭自己吃”,种庄稼的人可能会催熟部分庄稼,但他们自己吃的还是正常长的那部分。如果你确定是可以给自己吃的东西,那么应该不能算是错误的事情了。

篇四

《持续行动:从想到到做到》是继Scalers的《刻意学习》的第二本书。

这本书主要是从持续做一件事情10天,100天,1000天的不同情况的剖析。

持续做一件事情10天,就是需要先行动,后思考。有句话叫“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人就是听到别人说的,教的东西,一听就懂,却觉得没那么简单就能成功啊,然后就一直拖着拖着,永远不会开始付诸行动。

持续做一件事情100天,会发现有些事情在慢慢发生变化。比如变得更多自律了,之前一直不愿意去做,觉得有困难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发现自己在该领域也慢慢有点自信了。

持续做一件事情1000天,你很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建立了壁垒。之前嘲笑你不合群(别人在聊八卦,你在读《资本论》)的人,已经完全习惯你的生活模式,而你也有机会甩开之前的圈子,而融入到更高的更符合你价值观的圈子。

刻意学习,持续行动,会让我们的认知升级,虽然会经历一段不为人知的阶段,但时间会给予努力的人最好的回报。

篇五

但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人听到某一类书名有一星半点“教人如何成长”的意味——就会露出鄙夷的神情,语气都带上几分不屑。由于这些书籍的个人色彩较强,又不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便被简单粗暴地贴上成功、励志的标签。

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充斥着鸡汤与无脑的鼓励图书,便在大众的潜意识中埋下一颗种子——凡是个人成长类书籍,都活在鄙视链底端。

我不禁想起 scalers 的一句调侃:“被分类到励志下,我感到很无辜。你看我像一个励志作家?我明明是个毒舌作者。”

这样的层次高度,让他完全不必在乎这些乱打标签的误解,就直接忽略掉聒杂的噪音了。可那些自身尚且不够强大的创作者,就没那么幸运。我有这样的揣测,也是因为“看励志书籍的人”有同样的苦恼。

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写正式的书评前谈论这许多,不过是希望读者能摒弃潜意识中的偏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读一本好书。虽说它出版尚且不满一个月,未经时间考验,但它的作者,却实实在在是亲身验证了持续行动威力的典范。

一样的道理,既然被贴上励志标签的书籍质量都能天差地别,那读者就全部都是精神焦虑、被割韭菜的料吗?同样是荒唐的。花上几天时间啃完一本名著,大家都认为你思想深刻、层次卓越;可如果是以同样的精力认认真真吸收一本质量高的个人成长书籍,就成了浮躁、肤浅的代名词。

当一个人连读什么书都要受旁人归类非议,这很可怕。如果对自己的判断力还有些信心,我们就有权利选择自己看什么书。我们既然无法保证文学作品全部都是大师巨著,那便不能认为书店励志分类下没有精品,这和“看微信头像就知道你没见过世面”的谬论是相同的道理。

与其泛泛而谈,不如事实说话。我只是 S 君众多读者中的一粒尘埃,但也想以一篇文章,记录《持续行动》在我眼中的光。

2

不讲方法论,不套用许多看着高大上的名词,直接抛出基本原则反而让我触动最深。在我看来,最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中的莫过于每天锁定一小时。

“持续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无须任何人教你,你自然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会用复杂的方式去解答简单的问题,却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定义真正复杂的问题。该简单时,我们迷信复杂;该思考了,我们却想偷懒。

如何开始持续做一件事,从而提升自己?答案很简单,就是每天腾出不被打扰的一个小时,认认真真去做。很常识也很直白,却很少被执行。

这便是 S 君的硬核之处了,他绕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花架子,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让人直面现实。现实很骨感,摆在眼前我们也假装看不见,这本书便逼着我们盯着现实看,再老老实实开始行动。

“锁定”的这一小时好处很多,用鸡汤式的文字讲便是能每天比别人多出一小时。对于工作繁忙、各种事务缠身的人而言,这一小时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将目光放得广阔,做长远之事的绝佳时机。

而于我这样的中考生,则更显得意义非凡。我目前有两条使用这清晨一小时(深夜也同理)的思路:用于课内学习或投入课外爱好。

前者更适用于备考前夕或课业上不游刃有余的时候,一是整理笔记,二是回顾易错点,三则是刷一刷薄弱科目的题。后者则是上上之选,无论公众号写作还是读书摘抄喝咖啡,保持一点情怀上的惬意,有张有弛。

总的来说,我的这一小时除了头二十分钟必须投入练字外,更多是机动性的,满足间歇发力的需求,为自己挖护城河。

3

书中提出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非常有竞争力,那他的竞争优势应该来自哪里?

S 君的思路是,从时间维度入手。我们永远被困在当下,既无法穿越到过去,也不能跳跃至未来。既然如此,就可以想方设法地占到时间的便宜,形成“无法逆转”、无法在短期内被迅速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这给我平素做许多未雨绸缪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许我不知道现在拼尽全力在做的一些事有什么具体作用,每周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推送一篇文的积累到哪一天能涌现,但这终究是我早起步做的事。

任何表面上十分实用、光鲜的技能,都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的。我们无法靠市面上的课程五天看美剧不用字幕,无法通过一本教人如何演讲的书就立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发文也是一样,当别人反应过来这样的事情好处无限多才开始,已经比先做的人晚上一步,时间上的鸿沟无法跨越。

有关竞争力优势的内容再推而广之,又印证了书中其他章节写到的两个内容。这不再是解答我以往的疑问,是已有思想的加强与肯定。

其一,是不要怕走弯路。以往我仅仅只是知道,能做的便多做一些,不要怕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有充足的脑力一切都不是问题——而学习的脑力是需要锻炼的,再不济也是锻炼了学知识的能力,不必畏手畏脚。

书中则做了更直接的解释:“只要方向改变,那原来的最短的路还是会变成新的弯路。而改变必然是会发生的。”

只要大致的方向对,走弯路也是离目标更近一步。不断地纠结、寻找直线在哪里,反而会浪费时间、得不偿失。说不定某一截弯路上看到的风景,就是人生蓝图上的点睛之笔呢?

另一则,是不沉湎于过往的辉煌。这更像是一种警醒:既然开始得早,就更没理由给别人超越的机会了。只要有半分松懈,对手就可以借着这样的时机弯道超车,时间的优势会被逐渐抹去,甚至变成自己的劣势。

“荣誉只是对过去的注解,而不是让行动停滞的功劳簿。”

曾经获得的成功,高兴一下就该摆正心态、继续努力。行动得越多,就越有这样的感受——时刻提醒自己,总有满怀野心的人在追赶。同时,自己也做着那个有野心的人,去追赶前方的身影。

4

在第一段,我便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 scalers 没有试图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步登天。那不现实,除了暂时性缓解焦虑没有太大的意义。迄今为止,以我狭隘的眼界还从未发现单纯的一本书就可以彻彻底底地改变每一个阅读它的人。

但作者指出了一条通往改变的最实用的道路——持续行动。他帮我们迈出了第一步,而后面的探索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人能代替别人思考。但这还不够吗?鼓励读者顺利地开始行动,就已经是巨大的价值所在了。这适用于所有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贴合现状的一部分。

我的思考,也仅仅只是这本书在现阶段对我意义最大的那些。用一篇文章去写较为私人的收获,就是力所能及的事了。《持续行动》中还有许多的独到见解与基本原则,篇幅所限,自然不能面面俱到地阐述。

从阅读时随手勾圈点画,到整理笔记时摘抄、总结,再到如今输出——哪怕是这样,我在这本书上花的心力都远远不及作者倾注心血的万分之一,也不敢与之相比。从这个角度上分析问题,再加上对作者的信任,这本书都值得细细挖掘推敲。

看了书,就该去行动了。读者的蜕变,更能显现这本书价值的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

1.持续行动读后感2000字

2.持续行动读后感

3.Scalers:持续行动【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4.学习党校公开课第一讲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5.学习党校公开课第一讲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