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安娜》的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汇总

悦读网-读书,分享!

《你好,安娜》的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汇总

读后感1000字/2022-05-20 19:49:17

《你好,安娜》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蒋韵献给母亲之作。每个字皆真挚尽职。每个人都是爱的信徒。这里给大家带来一些《你好,安娜》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你好,安娜》的读后感1

蒋韵老师的坦率与真诚令人钦佩。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会有意虚化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虚构一个陌生的地名。一些特立独行的作者,干脆将时间也模糊掉,虚拟一个未来的,或是很久远的时间,来为小说营造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氛围。而在蒋韵这里,她拒绝了虚构地名、也拒斥了虚拟时间。她描写的是关于太原的故事,那干脆就以真实地名示人好了。

尽管蒋韵老师也生长在太原,可她笔下的太原于我来说,也仅仅是一个文学化的远方,同时,只是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之一,不断地提醒着读者:哦,这是作者熟悉的家乡。在我有限的阅读谱系之中,蒋韵,或许是第一个,将自己的家乡、毫无遮蔽地搬进她的文学世界里的中国当代女作家。

当她以极深情而又不无悲悯地描绘那充满诗意的太原盆地的风光时,一种亲切又陌生的感觉吸引住了我。三十年了,我曾在那么多文学作品中见到过无数作家描绘他们的家乡——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沈从文的湘西、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光中的台湾......作家们的故乡,看上去都很美。

没有冗余的铺垫,没有大肆的渲染,作者一开篇,就先将人物关系敲定下来:“素心、三美和安娜一起乘火车去看在乡下插队的凌子美。凌子美是三美的姐姐,也是安娜的同学和闺密。而素心,则是三美的好友。”既明白晓畅,又亲切感人——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围绕这四个女孩吧?

这个开头,大概向读者透露了以下讯息:这四个女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娜”这个名字在这四人中间最为出挑,仿若从小说里走出的名字(是不是暗示了后文其命运的发展?);“火车”这个交通工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象征,代表着远行、离开,再往远了说,是一种生命旅程的展开。这几个女孩会不会在火车上有什么奇遇?会不会遇到什么人?“乡下插队”这又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名词,大概和蒋韵同时代出生的中年人会对这个词汇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吧。

原本以为这个故事会像它的题目《你好,安娜》一样,充满着太阳初升时的蓬勃朝气,携带着清晨晶莹的露水扑面而来。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内心所感受到的复杂和纠结无法言喻,读到最后,终于不可遏制地哭出声来。

《你好,安娜》的读后感2

处暑之后的第二天,终于读完了蒋韵老师刊于《花城》的长篇新作——《你好,安娜》。

公司窗外,细密的雨丝斜挂在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张哭泣的脸。我走到窗前,望着我的城市里被修葺一新的绿色挡板所围起的地铁工地,在那一个微小的瞬间,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尽管那种理解之间隔着几十年的岁月与人生,就像我此刻驻足窗前,我本可以推开窗,听一听呼啸而过的滚滚市声,但我只是静静地,隔着玻璃,望着细雨中的这座城市。这座我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城市,此刻,居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展示出她的诗意、她的丰厚、以及,有关于她的,一切。

因为蒋韵,因为她的新作《你好,安娜》,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生长的这座城市——太原。

与传媒所塑造出的“工业之城”“煤炭之都”等形象所不同的是,在我从小到大的生活轨迹里,似乎这些定位都早已退居城市发展的景深处。自我出生,我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我遇到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是在从事有关重工业、有关煤炭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换句话说,我出生在一个相对优渥的家庭环境中,我相信,对于出生于90年代的人来说,大家的生活履历大抵都是差不多的。后来,在成长的岁月里,我才从大人口中得知,西山有“举市闻名”的西山煤矿;东山,似乎要比西山风雅一些,拥有不少纪念性建筑;而让山西人为之自豪的母亲河——汾河,也是从地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汾河究竟长什么样?她有多长?流经哪里?如今的水质怎样?这些疑问,我也从来没有去关心过。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太原人,对于家乡的陌生,不,是漠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罪过了。

直到今年8月,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在太原召开,我才从CCTV-5滚动播出的二青会宣传片中,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我的家乡、我的城市、我脚下的土地。这一次,由传媒塑造的山西,我的家乡,那艺术化的呈现,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惑。

“平原上,大片大片的玉米和高粱、甜菜和胡麻,拔节、灌浆,生长着,成熟着,原野上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安静。远处,几乎看不见的地方,汾河在流,偶尔,车窗外会闪过明亮安静的一条。那时,她们不知道,这是终将消逝的风景:这亘古长存的锦绣和安静。”

《你好,安娜》的读后感3

在《你好,安娜》中,蒋韵的笔触依然诗意,情怀也依然浪漫,但这诗意和浪漫的背后却有一种过去没有的紧张和激烈。她不但公开亮明自己的姿态,而且在创作中全力实践,那是蒋韵持之以恒的完美旅行,也是一个优秀作家勇敢的文学历险。

蒋韵的小说具有出色的文体与形式感、诗意唯美的格调、暗藏玄机的故事,以及一些很使“性子”的人物,在晚近的作品中,她用温情感伤浪漫的笔触讲述生活本身的“怕和爱”。打开《你好,安娜》,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河谷平原、绿皮火车、3个正当好年华的闺蜜的俄罗斯文学之旅,一边是素心讲述安娜和沃伦斯基站台邂逅,一边是现实版的安娜和彭在火车上惊鸿一瞥。故事背景始于那个荒芜动乱的年代,巧合与暗合相遇,像在昭示一个温情浪漫却又危机四伏的开始。小说中和作者差不多同龄的人物以及内陆城市粗陋庸俗的环境,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读着读着,叙事渐渐偏向诗和远方——几个青年男女营造的文学艺术世界。在《你好,安娜》中,蒋韵是以重返、重建的姿态穿梭往返于历史现实间,从更宽阔的视野审视灵魂,表达她对生活的重新想象,呈现出纵深的人性把握方式和对灵魂的不懈追问。这使她的小说有了新的元素:宗教意识、母性情怀。

如果说,蒋韵在《隐秘盛开》里的人物气质显现出宗教色彩的话,《你好,安娜》中的宗教意识几乎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首先,作品中以“附录”形式出现的两个小说《天国的葡萄园》《玛娜》,其命名源自《圣经》故事。“天国的葡萄园”开篇具有多重意蕴。在小说中是彭和小薇的理想国,也是彭的初恋的秘密花园。安娜视为爱的信物最终为之殉情,素心视为爱的背叛,人性中“恶之花”开始萌芽。“玛娜”本是《圣经》中赐给犹太人生命的恩物,也是警示世人贪欲的象征;小说中是教母赐给素心的教名,素心却将其变异为占有和报复。在她的精神蜕变过程中,与教母的一面之交启迪她隐秘的宗教情结,朝拜圣山促使其发誓永不赦免自己。成为作家后以安娜为笔名书写玛娜的“罪与罚”。不断的提醒与牢记、隐秘的自审与反省,让她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开阔强大,惟其如此,她才有足够的力量自觉自愿一个人赴难。相比《隐秘盛开》中“爱”的圣徒塑造,《你好,安娜》对“罪”的受难书写更鲜明惨烈。接受安娜之死的重压、隐忍彭的不辞而别杳无音信、承受三美的断然绝交、拒绝白瑞德的真爱,终其一生孤立于人性的荒原不求谅解,这是多么深痛的抉心自食,又是多么勇敢彻底的人性涅槃。蒋韵的小说告诉我们:好的写作不是在修辞的冰面上花样溜冰,是打开冰窟窿钻到冰水里。在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这样的人物塑造即使不是罕见,至少也属凤毛麟角。鲜明的宗教意识笼罩之下,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强烈的期待:想象一种超现实的精神力量救赎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我想用一个未必准确的词:可否称蒋韵为浪漫的现实主义?

这部作品副题为“献给我的母亲”。直接动因可能缘于作家深入肌肤的亲情体验,但作者的情感视域远不限于此,而是环顾于作品里形形色色的母爱。安娜母亲生逢乱世而不择手段、蛮横愚直的本能之爱,晚年失忆蜕变升华的无言大爱,素心母亲波澜不惊、理智温馨的“懂你”之爱,素心教母无声传递的精神之爱,三美母亲晚年回馈子女的腹欲舌尖之爱,有的汹涌澎湃、盲目强悍,有的润物无声、绵延不绝,蜿蜒曲折汇入儿女们艰难多舛的成长岁月,滋养着不同的肉体灵魂。这些爱孩子的母亲,同时也在用盲目的爱伤害孩子。那些被母亲爱着的孩子,同时做了惩罚反抗母亲的逆子。蒋韵书写这份母爱的悖论,经常会让人在小说中体验到“疼痛”的滋味。在异性之爱中,蒋韵特别善写女性对男性流露的怜惜疼爱之情,造成充沛丰厚驳杂的母性情感冲击力。但我更看重的是灌注全篇的一种母性情怀,超越血缘、亲情、爱情上升为作家对世界、对人类的感情方式:对历史悲情的理解释然、对人性之罪的悲悯知会、对世相人心的慈悲宽容。而对温情善良的疼惜怜爱、历经沧海桑田,凝练为返璞归真的一声“你好,安娜”。借用小说中的一句话:“拔节、灌浆,生长着,成熟着,原野上有一种生机勃勃壮阔的安静。”文学是有年龄的,这的确是镌刻有蒋韵人生历练烙印的一道文学风景。而且这种情怀在我看来恰与滋养作者及其主人公的俄罗斯文学交相辉映,绵延包容深邃博大,格外深沉动人。

蒋韵的小说是讲究形式感的。小说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直达当下,上篇“天国的葡萄园”是小说中的小说。这是属于彭的初恋秘密,也是一个推动人物命运的“梗”;既是一个爱的悲剧,也是导致新悲剧的罪魁。下篇“玛娜”也包含多重意蕴和功用。玛娜是小说中教母给素心的教名,也是素心的小说题名,记录着她秘密的罪与罚,成为三美发现真相与素心绝交的“梗”。此外,安娜、素心和三美的“三角结构”也颇值称道,暗含“三美”之誉:作者赋予她们不同的文学艺术天赋(素心的写作才华、安娜的唯美艺术、三美的音乐才能)是她们赖以对抗平庸生活,照亮灰暗现实的神奇力量。在人性表现方面,安娜、素心仿佛是人性的一体两极,一个活在文学世界沉默敏感,一个活在现实生活超凡脱俗。蒋韵写了又一个爱的悖论,死去的安娜、活着的素心,是人生的失败者,却都有贯彻到底的人性毅力,她们以螳臂挡车之勇反拨命运却不可避免地惨遭失败。相比较而言,三美是人性居中的倾听者,也是审判者与见证者。小说在这样的架构下试图展现丰富的含蕴:文学与现实、艺术与宗教、复杂的人生、多样的心灵、狭隘和专断、慈悲与宽容,显示出可贵的艺术追求。

蒋韵叙写一代人的故事,其寓意又超出了那一代人。她不无执著浓墨重彩地描绘她们存在的合情合理,一个基本的用意就是要向读者显现生活的无限可能、爱的无限多样、人性的无比丰富。从《隐秘盛开》到《你好,安娜》,从对“爱”的信仰到对“罪”的背负,身负十字架殊途同归,其所作所为直逼人类精神的高度。这样的小说既是针对身外的恶劣和麻木,也是针对心内的沮丧和悲哀,进而以此回应现实生活的巨变,在更深的层次上挑战庸俗与苟且。重返和重建,这个蒋韵式的文学动作意味着什么?归根结底,建构对“罪”的审视自剖关乎现代人的精神救赎、现代认同,重新想象和刻画生活,“打开不止一道洞察当代中国人精神生存状况的审美门户,开辟不止一条能据此深思我们的现在、将来和过去的精神思路”,这正是《你好,安娜》提供的新视野:以“洞穿和澄明”的姿态,为以往文学创作提供一种“遍扫视野”。

蒋韵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怀着温情和善意的作家,她的笔触依然诗意,情怀也依然浪漫,但你从这诗意和浪漫的背后却能感到一种过去没有的紧张和激烈。这种极致的、近乎“冒险”的人性书写极富挑战性,由此,蒋韵的写作走向又一个孤高的领域,这需要素养和勇气,她借“罪人”素心不无夸张地重复:“我永不会对你说出这三个字:请原谅!请原谅!请原谅——”我似乎听到一个拒绝苟且、把自剖进行到底的声音,一种对于文学写作使命的新领悟。她不但公开亮明自己的姿态,而且在创作中全力去实践它,那是蒋韵持之以恒的完美旅行,也是一个优秀作家勇敢的文学历险。

最后有必要指出,作品对民间智慧的重新认识,对白瑞德为表征的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俄罗斯文学情愫的投射和刻意彰显等等,也是饶有意味的写作现象。

《你好,安娜》的读后感4

蒋韵老师的《你好,安娜》,写了一些关于山西太原,龙城的故事。我是在龙城长大的90后,所以一开始看到“太谷”,看到她描写的钢铁城市,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看过很多描写知青下乡的故事,看过那些热情饱满的青年在困顿岁月的挣扎,唯独没有看过上一代人,在城市中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不知道他们是否像我们这代人一样,对于城市有些厌倦,向往乡村和草原。感谢蒋韵老师,讲述了一个我不了解的时代,同样可爱的一群人的故事。

前不久,看到许知远先生采访《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问他,“你有没有试图做一些更宏大、关乎别人、关于人类的思考”。毕赣摇摇头,“先关照自己吧,我们很多时候都没办法真正的关照自己”。或许我们这一代人,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自我的生命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所以文中的安娜,是我一开始最不能理解的人物。我无法想象,一个女孩,为了一份模糊的情感,一份被托付的信任就可以献出生命。可是随着素心、三美故事的深入,让我重新审视了上一个年代的人的情感。他们真诚、热烈、诚恳,安娜与彭短短的谈话,关于普希金的讨论、对阅读的热爱,一些情感的共鸣,居然生成了彼此间强有力的纽带。安娜从小到大在姐姐光环笼罩下的阴影处,终于出现微光。而彭也找到了一个可以照亮自己的人。仔细想想,我们终其一生,不就是在追寻这样一份相知和肯定吗。读到故事的末尾,我仍然为这个单薄脆弱但又坚韧的女孩落泪,她是冬天的冰晶,纯粹剔透,迎来自己的春天,也就消失了。

素心,是一个令我又爱又恨的角色。我理解她的嫉妒,惊诧她的牺牲,同时又不得不感慨命运。明明都是善良可爱的人啊,为什么要经受命运的捉弄。她的一生都是“罪与罚”啊。人性是我们永远在探索的谜题。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企图通过神仙下凡,来辨别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拉斯冯提尔的《狗镇》,撬开了人心底最丑恶的一面。而所有的善恶之分,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原来,一个普通人和一个罪人之间,只有这么一念的距离。”素心何尝不是你我的缩影。可人性的无可奈何之处,怕是我们即使明知一念之间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也会有那么一瞬间,无法摆脱人性的束缚,做出需要一生赎罪的事情。

三美,在素心与安娜的比较之下,是一个没什么个性的女孩。她面对彭,会直言不讳的说“你真坏”,像个赌气的小孩子。了解素心的故事后,她愤怒、害怕、伤心,把素心定义为一个“坏女人”,但同时又称她为“失散多年的亲人”。除了唱歌的天赋,在遇到导演之前,她都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可梅林午餐肉的商标信,又让人看到了这个女孩子灵动、坚强的一面。姐姐子美,以为三美后来的极端选择是为了导演,可三美否认了。我想,三美只是对爱情失望了吧。爱情支撑着这个烂漫少女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最后却被爱情抛弃,怎能不令人苦笑。三美的世界很简单,她是一个好人,普通意义上的好人。“不想让这世界上再多一个坏人,这是我能为这世界做的唯一一点好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秉持三美这样的信念,那是不是善与恶也就不需要讨论了。三美和导演的故事,令我对爱情也多了一些想法。看多了海誓山盟的爱情,艰难的时刻我们往往可以看清自己,或者胜利的冲动会掩盖真实的动机。反倒是回归平淡,才能检验出一份真正的爱情。

虽然文章取名是你好,安娜,但最触动我的,反而是丽莎和她母亲的故事。当丽莎带着丈夫,第一次回到家里,敌意丛生。“她的吃相凶猛而贪婪,母亲背过身去,就总是想掉眼泪”。可这些对抗,从来没有消解母女的感情,反而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互相亏欠,成全了母女最默契的联结。当丽莎的母亲因阿尔茨海默症,呆呆的向着丽莎喊出“妈妈”时,我眼泪横流。这一声“妈妈”,像极了一个轮回。这辈子,没有做一个好妈妈,亏欠了女儿,那就下辈子,我来做一个女儿。

中国人的家庭,常常听到一句话,“你就是个讨债鬼”。我们的文化不善于表达爱,父母习惯于牺牲和奉献,儿女渴望自由和平等,常常引发很多矛盾,近年来“原生家庭论”也甚嚣尘上。或许,亲情的和解,是我们与自我和解的前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整篇小说中,最令人畅快淋漓的便是素心和三美登顶山峰找到去路的一段了。两个女孩在山上的风雪中迷失,像极了我们在人生中陷入窘境。身边的朋友,网上的网友,大家好像都不快乐。孩童的我们会因为一片树叶而快乐,而现在,深夜的负面情绪像幽深的大海,我们无法抵挡那一波一波的潮水,每个人都在绝望的哀嚎。可是素心和三美,与奇迹相遇,辽阔的山顶带来了更开阔的人生。我与她们一起经历这艰难的登顶之旅,也重新收获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一本好的小说看到结尾总会令人惆怅。陪着那些鲜活的人物哭过笑过痛过,久难释怀。蒋韵女士描写了太原这个工业城市里发生的故事,这里有最呼嚎的北风,最混沌的沙尘,像末日景象一般昏暗。可在她的笔下,这里又多了一点可爱。她尊重人性,允许嫉妒和懦弱,允许“不能原谅”,允许“算了”。或许将来,我们会和身边的人走散,与世界厮杀,与岁月抗衡,跌跌撞撞的走向黑夜,但一定要记住,善良、勇敢、热情的人们,一直都在,他们化身微光,在远处闪烁。

《你好,安娜》的读后感5

在《你好,安娜》的扉页上,作者写了一行字——“献给我的母亲”,这是一个来自上一代的故事。面对这样有时代跨越性的故事,作者需要将那些未曾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带入到过往岁月真切的生活中,理解是什么样的东西让那些活着或远去的故人在命运的关隘处做出选择,呈现出那个时代独特而鲜明的特质,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与铭记。

在《你好,安娜》中,作者呈现出的是一个带有文学底色的年代,清晨四点零八分开往北京的火车,笔记本上一定抄写着、每个人都能背上几句的普希金或屠格涅夫的诗句,这些可以立刻召唤起时代记忆的文学符号浸润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他们的名字,丽莎、伊凡、差点就被叫做“阿霞”的小妹多多,这些孩子的身上从一出生就开始被寄托了上一代人关于文学的浪漫想象。他们对爱的想象也来源于文学,三美眼中的安娜与彭是天生一对,“他是维特,她就是绿蒂,他是贾宝玉,她就是林妹妹;他是沃伦斯基,她就是她的安娜……”,文学成为了他们认知、理解周遭的人和世界所有关系的坐标。在这样的坐标下,她们心中天然埋下了对美、善、浪漫、理想的永恒向往。在她们还不懂得浪漫的年纪里,就已经被美好的东西吸引,丽莎狂热地爱上舞蹈,素心和安娜沉陷于文学,三美有着黄金一般的歌喉,她也曾被点燃能够演玛格丽特或巧巧桑的梦想。

但黯淡的现实人生并不允许这些虚幻的浪漫存在,作者用诗性的语言和符号还原了那但黯淡的现实人生并不允许这些虚幻的浪漫存在,作者用诗性的语言和符号还原了那个诗与梦的时代,也同样展示了诗与梦是何以破碎的。丽莎告别了舞蹈,与此同时粗暴地毁掉了美好的、骄傲的自己。而安娜这个“不遗余力的唯美主义者”,以“病成一幅画,死成一幅画”完成了自己终生的追求,她们和家中那张远渡重洋而来的胡桃木餐桌一样,华丽,却生不逢时。当曾经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丽莎成为一个臃肿而沉默寡言的保姆时,雇主说,“丽莎,名字倒挺洋气的,不像一个保姆的名字”,这些曾被寄予浪漫想象的名字,在潦草的生活面前甚至成了一种嘲讽。曾经被三美理解为眷侣的两个人也难逃离散,不知当时的三美有没有想过,绿蒂和维特、贾宝玉和林妹妹、安娜与沃伦斯基,虽都是天造地设,但却无一圆满。她们天然知道要追求纯粹的爱与美,但没有任何人和事教给她们该如何面对美的崩坏与梦的破碎。她们只能带着自己无比丰满的理想去那个容不下浪漫的人间碰撞,在那个不再允许信仰宗教的年代里,这些纯粹的追求对她们来说就是信仰,是难以逃开的命运。而当她们跌跌撞撞走过一遭,带回的是残破的病体和心灵,她们不得不背负着这些破碎甚至是罪恶,寻找救赎,寻找可以挣扎着活下去的希望和渴望,继续面对这个粗糙却又热爱的世界。

在这个故事中,素心是和这种信仰与救赎联系最紧密的人。如果说被安娜这个幻影一般的人魅惑是彭的命运,那被彭吸引则是素心无法逃脱的命运。将彭带入素心生命的是她的教母,给了她“玛娜”这个名字的教母。拥有这个名字的少女终究还是没能遵循这个名字给自己的训诫,因一点嫉妒和贪恋,需要付出背负一生愧疚与罪恶的代价。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只有一次,仅此一次,她把吗哪带回了帐篷,可变质的不仅仅是白色的果实,还有她灿如春花的生命”。她余生都在为安娜活着,独自守着曾犯下的错误,拒绝让别人一起承担黑暗的罪恶,为此,她放弃了爱情、友情,这些她曾无比珍视的东西,以此惩罚自己。最终,当年那个在火车上为几个女孩讲述《安娜·卡列尼娜》的那个素心还是回到了文学那里寻找出口。只是,她笔下的文学不再浪漫,也无法美化苦难,这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她能为自己找寻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救赎。

作者巧妙地将结尾的相遇安排在了一个剧场,隔着台上台下和过往的岁月,他们互相致意,曾经那些惊涛骇浪般的生死爱恨都被磨平了,他们知晓真相,彼此懂得,连和解都无需言明,只有故去的人是永存的伤痕,永远被铭记,也永远无法祈求原谅。

蒋韵的文字充满温情,顺畅,细腻,动人,饱含着她对那个年代的深情与热爱。她熟练地掌控着自己叙事的节奏和步调,以回望的姿态写出真切的亲历感,隔着岁月奔腾而过的河流,记录并且让读者理解那些曾经生活过的人,以及她们之间如戏一般但无比真实的爱与恨、罪与罚。我相信,会有许多人同她一起记得,曾有怎样一群人,来这人间一趟,看过太阳。也会有许多人同她一起,向从过往岁月中走来的人,轻轻问一声,你好。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