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对阿富汗斯坦人与阿富汗斯坦文化的悲悯描绘,是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斯坦和人民的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因为卡勒德•胡赛尼立志要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这本书的问世正是作者志向的见证。
这本小说是围绕着两个阿富汗少年与风筝之间展开,一个是普什图人富家少年阿米尔(逊尼派),一个是他家中仆人哈扎拉人哈桑(什叶派)。作者以新写实的笔法,讲述的了人性的背叛和救赎,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他是出色的“风筝斗士”,但他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性格懦弱。哈桑做为仆人的身份,他对阿米尔是绝对的忠诚,可以为阿米尔做千千万万遍的事,是阿米尔从小的玩伴,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但阿米尔从没有认为阿桑是他的朋友。他们打架总是哈桑出头,他常开哈桑的玩笑或捉弄他,以致于在一次风筝比赛后,他看到哈桑为了保护追到的风筝被阿塞夫强暴时跑开而没有去救他。
阿米尔想通过这次风筝比赛赢得父爱,但这件事后他无法面对哈桑。
于是他在自已13岁生日后,将收到的礼物和现金放到哈桑的房间,以此栽赃哈桑偷了他的东西来赶走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因为他的父亲说过,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哈桑洞悉了一切后承认了偷窃,和父亲阿里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反对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斯坦,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到巴基斯坦白沙瓦,把家留给他的朋友拉辛汗照看。后来阿米尔父子又迁到美国旧金山。
阿米尔在美国读完大学之后成了作家,还和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个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结婚。阿米尔父亲在此期间因肺癌去世。阿米尔和索拉雅想有一个孩子,但始终未能如愿。
2001年,罹患绝症的拉辛汗,这个从小鼓励他写故事的人,从巴基斯坦给阿米尔打电话,让他去巴基斯坦,说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做为阿米尔父亲的朋友,看着阿米尔长大,知道阿米尔家的许多事情
阿米尔到达巴基斯坦后,拉辛汗告诉了他许多他不知道的事情。
哈桑其实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的父亲说过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可他与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对阿里的忠诚,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和父爱和社会认同感。但他父亲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祈求为自己赎罪,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崇敬和爱戴。拉辛汗说过:“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同时他将自己的完整性格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孩子,阿米尔的懦弱欺谝和哈桑的忠勇无私。
拉辛汗早在阿米尔父子离开后就去哈扎拉贾特找到了哈桑及其母亲,他们一起到喀布尔管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哈桑已成家,还有个儿子索拉博。1996年塔利班占领了喀布尔,强占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并因种族歧视当街枪毙了哈桑和他的妻子,带走了索拉博并让其成为一个性侵犯的舞童。他希望阿米尔能回去喀布尔救出索拉博。
阿米尔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了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约到了塔利班的头目阿塞夫。因为哈桑在以前阿米尔和阿塞夫的冲突中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阿塞夫屏退左右后,戴上自己的不锈钢拳套,对没有博击经验的阿米尔进行毒打,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离的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阿米尔和索拉博才趁机逃出。最后带着自己的侄子索拉博回到美国收为养子。
作者以背叛和救赎为主线,通过对风筝的表述,隐喻了主人公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内心的坦诚,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最终得以顿悟,人性得以成熟的过程。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阿富汗斯坦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却让人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