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零散的三个多小时读完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经常出现在各个榜单上,也常常被人推荐。书很简单易读,讲的都是很平常的沟通技巧,但是这些却往往是我们平时因为不善于总结而忽略的,思维惰性导致我们往往用更多的时间去重蹈一样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指的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保持良好的氛围,而“暴力”并不是指的武力,而是指的是一种不平和、粗暴的沟通方式,这本书便是告诉我们要转换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会认为自己并不是脾气暴躁的人,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说出的话充满了杀伤力,也有太多的时候,陷入了无效,甚至是恶劣的沟通中。
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以下几个沟通技巧,或者说叫做沟通方式。
一.沟通时要区分事实、感受,并且明确提出请求,要说TO DO what,而不是DO NOT what
很多人在沟通时会在没有事实前提的情况下直接说出感受,但是对方并不清楚是何种原因导致你有的情绪,而你又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希望,所以对方在得到你的信息之后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你所期待的反应,因此双方沟通失败。尤其是很多女生愿意抱着“你爱我就应该如何如何”的信念坚持玩“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游戏,之后自然是冷战---莫名其妙哄好---问题没有解决---循环的模式。
比如郭公正在玩游戏,玩了很久,我希望他能和我聊会天,陪陪我,但是他正沉浸在游戏中,丝毫没有停下的迹象,常见的沟通方式便是我很生气,觉得他不在乎我,然后越想越气,于是直接冲他吼道:”你能不能别玩游戏了!你都玩了一天了!打打打,就知道打游戏!”郭公吓了一跳,很莫名其妙,但是慑于威力,只能面色不快地、悻悻地关了电脑,然后拿起了手机追起了剧...
嗯,是的,是不玩游戏了,但是依然没有满足我的需求。
然后你更加生气,过去摔了他的手机,咆哮道:“你就知道玩,玩死你算了!”之后气呼呼地走了,留下了懵逼的他....
你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你说的其实并不是你想说,你并不知道该怎么去说。你脑子里上演了很多“大戏”,他却是空白。
而正确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是”我看到你玩了一天的游戏了,都没有和我交流”(事实部分)----“我觉得受冷落了”(感受部分)----“我希望你可以停下游戏歇会,陪我聊会天,这样我的心情会好起来”(明确提出请求),这样的沟通方式很明确,对方很清楚地知道了需要他们接下来做什么,于是便停下游戏陪你或者是告诉你需要等一下,等这盘游戏结束,大概多长时间,让你别着急。
其实很多时候,女孩也不是真的需要男孩陪,也只是要个态度而已。
二.对谈话进行总结和确认
沟通存在损耗,人们所说的和脑中所想的便存在偏差,对方所说的和你所理解的又存在偏差,你理解的和你表达的之间还有偏差,你表达的和你做的之间还是有偏差...
所以即使在大家都没有隐瞒的情况下,正常的沟通中便已存在很大的信息损耗,所以这时候便需要进行总结和确认,以确保自己的理解和对方的表达之间能够一致,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有这种沟通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美玲,高知、海归,在咨询完我问题之后总是会说”我能不能稍微总结下,你刚才的意思是XXXX,下一步需要我做的是1XXXX,2XXXX,我表达的意思对么?“如果有偏差,我们继续沟通修正,如果没有偏差,挂电话实施,效率特别高,这是我身边很少能够主动总结求证确认的高效率朋友。
而前些天,有一个转介绍的打电话说要咨询离婚,没有上过什么学,对法律也一窍不通,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请问我怎么才能离婚?”
“协商不成只能去法院起诉”
“怎么去法院起诉?”
“准备好证据和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然后她就不再问下去了,嗯嗯了两声说句谢谢就挂了电话,虽然她嗯嗯了,但是我敢肯定她依然什么都不懂,因为这些问题问的太宽泛,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有效的沟通是对这些问题再进行拆分和细化,继而结合自身,比如深挖”证据是指哪一些?材料包括哪些?什么情况下可以判决离婚?财产如何分割?孩子问题如何解决?是否还需要调查取证?”等等,当然如果懂事的话,应该准备好材料约见面谈,然后再支付相应的咨询费。
三.爱自己
前些天,papi酱在节目上的“人生排序”竟然引起了激烈的谈论,“爱自己”排在第一位竟然被指责为自私,尤其是父母们认为不把“孩子”排第一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并且为“父母”不是排在第一位而感觉很心伤,然而,“爱自己”和“配偶关系”排在前列这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健康发展的理念基础,这点在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中也进行了阐释,父母们也不必伤心,顺序不在前并不代表不在乎、不关心,相反,成熟、有能力、独立的孩子们也希望父母能首先好好爱自己,能享受生活,而不是每天在围着孩子转。
“爱自己”心里才能强大,才能在面对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产生自责心里时,不是消沉,而是能直面自己的“需求”,因为“自责是对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这样,我们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去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上,而不是陷入对自己“无能”的沮丧感中。
当然,这本书中值得深挖的还有很多,重要的不是“读完”、“读过”,而是边读边思考,边联系自身和实践,知易行难,况且,我们也只能改变的了自己,对于依然难以沟通的,也许暴力沟通更有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