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000字左右

悦读网-读书,分享!

边城读后感1000字左右

读后感1000字/2022-02-23 12:38:54

《边城》所写的故事简单。老人年过七十,身体硬朗;翠翠十五岁,爷孙俩相依为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边城读后感10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1

冬夜,狂风和窗户叫着劲,呼呼作响。我坐在书房里读书,期待,不安,这两种情绪在我心中交替出现。随着书的合上,迎之而来的是惋惜,失落。

我读的那本书名作《边城》,它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边城》讲述的是在城市的边缘,一个叫茶峒的地方,有一名为翠翠的姑娘和她祖父的宁静生活。本书以翠翠的成长经历及她的爱情历程为主线,演绎出了一个美好而又令人唏嘘的人生。

“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一幅娇答答的女孩面像跃然纸上,她携带着童稚的天真,展现出她对爷爷无比的依恋。“老船夫立即把船拉过来一面拉着船,一面哑着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一会儿又牵着船急切地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爷爷的关切询问声,亲切而着急,荡漾在小溪上。黑夜,小船,小溪,两两相融,成为了爷孙俩的情感桥梁,亲情载体。

当然,边城描述的主要是一个恋爱的故事: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在这两人之间,翠翠选择了傩送。天保深知不能勉强,终成全了弟弟,却不幸遇难。面对诚挚的亲情和美好的爱情,傩送进退两难,最后痛苦地离开了家乡。而这一切的变故,都由翠翠独自承担着。从端午的相遇,到傩送深情的山歌,再到翠翠的选择,两人的故事发展得是那么令人向往和回味。可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么的令人怜悯。

边城,就像梦里的一幅抽象画,用细腻的文笔勾勒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一开始翠翠帮爷爷撑船,到爷爷去世后,老马兵对翠翠的安慰,皆是梦幻似的温馨。也许,在边城,美好的与不美好的,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中都变成了美好。

唯美的开端,悲凉的收束,典雅的人性美在边城中孕育温情和荒凉。这些都是诗意的注定,就如那结局:“他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在诗意中褪去。其中的美好,许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难以捕捉到的虚拟。我们心之所向皆是生活的美好,可假使它消失,结局是多么地令人唏嘘?可能,我们需要把它埋藏在心。

边城读后感2

边城,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的一部颇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想要了解沈从文,就要读边城,想要读边城也一定要知道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凤凰古城的一个奇迹。他自幼就陶醉于水的联想中;“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就像这边城,是发生在水上的美丽而哀伤的故事。他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上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的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头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边城中的故事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的文章常用水来当背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作者在水边船上所见人物的性格。整篇文章表达了沈从文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市侩自私”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化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边城中的翠翠,是一个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有对爷爷的体贴,对爱情的羞涩,对情感的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的都是爱。从她的身上,可见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边城中的老船夫,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淳朴,坚韧,乐观,慈祥,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身为老船夫,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职和最大的快乐,年老力衰了,依然乐吃不疲;作为祖父,他把自己的孙女当成掌上明珠,精心的关爱,呵护她,他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的老人,但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单。边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鲁爽直的一面,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老大的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爱翠翠,他便怀着复杂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败的落寞。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边城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相结合的一部艺术盛演。与凤凰古城恬静美丽相应的,是沈从文恬淡诗意的语言,没有喧嚣的辞藻,也没有强烈的色彩,只有“语言的亲切”。但那些看来不用心的修饰的句子,却是以自然为最高修饰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就如在边城中,典雅性与口语化自然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沈从文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边城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写,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彻,贴切,以至于有人感叹说,沈从文是个男的,怎么能够把女孩子的心理琢磨得那么透!文中多处写到了翠翠对爱情的矜持,害羞而又怦然心动的细微心理。反应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一个青春少女躁动不安的心理。

边城是翠翠,老船夫等等的边城,也是我们渴望进入,却又害怕进入的边城,给自己的心找一个边城,还自己一份梦的画纸,边城,由我们自己编写。

边城读后感3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简短纯朴的语言构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情画意,不由得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也就是在这座白色小塔下,这户单独的人家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关于爱情与亲情的故事。

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而文章开头说的老人,既不是翠翠的父亲也不是她的叔叔伯伯,却是她的祖父。读了文章后不免觉得这是一位奇怪的老头。他是一位管渡船的老人,但是他从来不收别人的过渡费,即使有人硬塞给他,他也会用这钱买些茶叶和草烟,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这是一种何等的可贵啊!翠翠对于祖父,有的是任性与娇气,但是这却是她爱的表示,她的心盛得都是满满的“爱”。翠翠和祖父生活在这白塔之下,从没有抱怨过,没有忧愁过,没有愤怒过,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得逍遥自在,充满欢乐。

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这时祖父发现了翠翠已经长大了,他明白自己迟早是要离开翠翠的,他必须让翠翠学会独自生活,他常常想让翠翠一个人呆着,可是翠翠却始终依赖着他。他一直为这事犯愁,直到他遇见了顺顺的儿子——天保大老,大老十分欣赏翠翠,甘愿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祖父也很欣赏大老,但是他必须征求翠翠的意见,他不愿让翠翠重蹈她妈妈的覆辙。谁知翠翠竟也情窦初开,可是她没有爱上天保大老,却爱上了傩送二老,爱得那么坚定执着。天保大老知道了翠翠爱的是傩送二老,便决定不再干涉,独自去了桃花源,却在沿途中溺死了。傩送二老以为是老船夫设下的局,在对亲情与爱情上的纠结,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亲情,于是他一个人离开了茶峒。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是一个感情上的悲剧,多么富有悬念的结尾,让我们思考,这个人会因为珍惜他的感情而再次回来吗?翠翠一直在等待,等待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人。其实等待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诗意。即使他不再回来,对于翠翠来说这漫长的等待或许更能贴近彼此的心。

边城读后感4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边城读后感5

“这原本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一天,这女孩碰上了城里的男子,俩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这是沈从文《边城》的诺贝尔提名。多次读边城,仍会被其中秀丽的风景,朴素的人家,纯真的爱情所打动。

秀丽的风景

文章一开头便展示了边城之美,边城之美不在壮阔,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筑城茶峒,临水的码头,湾泊的小篷船,轻柔的山风,望眼无尽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诗如画的展现了边城的优美意境。边城是混着泥土气息,是边城人民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读起独有的湘西风景,脑海里呈现:灵动清澈河水能望见底凌乱的碎石,微风从竹林穿过,带来竹的清香;薄纱似的的雾霭笼罩夜色里……柔美而宁静。这是钢精水泥板的城市永远塑造不出来的,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边城,心便会静了下来。与壮阔的河山不同,边城的美是朴素宁静的。边城里也有喧闹,但与城市里的车鸣不同,那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与山歌声,是悦耳的音乐。当城市里的人疲惫时,停下来,望一望边城,那里便是天堂。

朴素的人家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就是在这样一个纯朴而美丽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朴赤诚的边城人民。《边城》里的人情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外祖父与一个过渡人为过渡钱而争执时,人与人之间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于眼前了。端午节,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的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民的独特的端午风俗,独有的人情美了,因为在这里它没有等级的观念,它只是质朴的世界中一个没有被污染的角落罢了。纯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声中便展现无余了。

纯真的爱情

翠翠和二老相识于五月端午,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而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爱意。二老的歌声美妙有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决然出走,却最终意外为身亡。

文章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结局,却又掩不住其中悲伤。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故事已经结束,然而边城里那些单纯而善良的人,不被污染的宁静的村庄,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着地守望……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