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行走在古城中,路旁的商铺大多还未开业,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仙境一般的杨柳依依,小桥流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游古城_古城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古城_古城的观后感1
我的家乡在惠安,在那里有一座崇武古城,它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洲湾、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段,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
崇武古城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海滨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于一体的国际5A级的旅游景区。他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它有着古老的城墙,金色的沙滩,精美的石雕,美丽的传说……
今天我再一次走近她,一进古城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惠安女的石雕,这儿的石雕数不胜数,精美绝伦,雕刻得栩栩如生,可谓天衣无缝,匠心独运,从此可见雕刻加功力过人啊!
拾阶而去,扑鼻而来一阵清新的海风,抬头望去,大海并不是所想的那样汹涌澎湃,只见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乌黑的奇岩怪石屹立在波涛汹涌的海边,像一个个士兵坚守着大海;银白的浪花宛如一批批健壮的白马,向美丽的沙滩冲去。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浪花、黑色的岩石、金色的沙滩,构成了一幅十分漂亮的风景画。
夕阳斜照,海渐渐退潮而去,渔船们都安静地停在岸边,给人一种祥和、恬静的感觉。
扎根于海边的渔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种着海蛎、花蛤……他们和大海和谐共处,享受着大海给她们的馈赠。每天惠安女头披花头巾、戴着金色的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穿宽大黑裤,背着小背篓,手上套着胶皮手套娴熟地凿着礁石上的海蛎。同时,她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保护和维持着这个家乡的生态文明。
我来到一尊高大、威严的雕像面前,这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雕像,他手持宝剑,目视远方,俨然一副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样子,他是明朝人,当时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扰,他组织训练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由于他的训练,治军有方,将士英勇抗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杀敌无数。在他的保卫下,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大英雄”。
崇武古城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惠安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惠安走一趟,谁要是在崇武古城站上片刻,他将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游古城_古城的观后感2
导游对我们说,下雨天是拜访丽江古城最好的天气。可我却偏爱淡淡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微微有些阴霾,却并不潮湿的古城。
古城的石板路是一种当地特有的五色石,乍看上去好象是用不同的彩色小瓷片拼成的,事实上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石板经过岁月的洗刷后变得光滑,鞋跟叩在上面,发出落寞而清脆的响声。
古城的河的像苏州河那样宽,可以容下小船和人,可以架得起那样的石拱桥。那是一条条明澈晶莹的小溪,溪里的水草和石子都看得很清楚。淡淡的阳光射进去,跳出来,伴随着那丁丁冬冬的流水声,愉悦而明亮。
古城的房子都是小小的,矮矮的,古色古香。黛青色的瓦片,窗台上斜搭着的竹竿,带木格子的门窗,矮矮的石阶,门前摆的几个做工朴拙的小竹椅,看了让人感觉心里静静的。有些屋子里面卖些当地的特产,像柚木籽编的小包,柚木雕刻的小象,各种各样美丽的扎染,银制的首饰器皿,小巧而雅致的东巴石,刻着纳西族东巴文字的小木牌,还有当地人做的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的木雕。流畅圆润的线条,协调有致的色彩,让人感觉古城人真的像古城的水一样轻灵秀气。
古城的另一条小街上有很多家很古朴很漂亮的餐馆和茶馆。招牌上分别写着汉字和东巴文字,屋内是原木的地板、原木的桌子、藤编的椅子,桌上还铺着深蓝色的扎染桌布,坠下长长的流苏,充满粗糙的温情。坐在这里,细啖一杯普洱茶,会是很好的享受。手中握着热热的茶杯,闻闻微风,闻闻阳光,你仿佛就能感受到古城特有的气味:像你手中的普洱茶,醇厚而沁人。
古城的四方街有人在弹奏东巴古乐。那乐曲初听上去挺热闹,又是唢呐,又是铜锣,但是那调子里却有股说不出的苍凉,凄婉得令人不忍卒听。几个穿着纳西族服饰的老妇坐在小凳子上谈笑,古铜色的脸上,咧开没牙的嘴,笑容异常的甜美而淳朴。
静默着,呼吸着,体味着。如果你是个简简单单的人,古城就是那么一个恬然而质朴的地方,可以让你挑着扁担从从容容地走在落霞里,可以让你坐在屋前的竹椅上慢条斯理地品茗,可以让你在暮年回首的时候,也能够微笑着回想,自己生命中水一样清纯、蜜一样甜美、茶一样清香的岁月。
游古城_古城的观后感3
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有这么一块土地,她融汇着北方的豪情奔放,南方的柔情婉约,她便是悠悠古城——楚州。
景楚州
蒙蒙细雨诉说着古城的历史,于是便来到了河下古镇。朱丹红的楼屋亦或是平房,轻轻的石板街,灰黑的泥土,无一不真实地呈现着历史的风貌。细雨诗意般地下着,木屐鞋在磨平的石板上“踏踏”地响着,静谧而曲折的幽巷中回响着那串串脚步声……就是这样一个澄静地没有世俗的喧闹与嘈杂的世界,一个韵味十足的河下古镇,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了些底蕴,多了份质朴,多了些才情。
离开河下古镇,就可抵至古运河畔。两岸的垂柳静静地立着,我的思绪却飞回了隋唐时期。清晨,雾气弥漫在河面上,但依旧可见那些大大小小的船商拥挤着,船体的乌色占据了大半。岸上,成百的壮汉们正紧张地搬运着货物,袋袋盐米,方方石板从这里被运进了城中。流动的船只使得楚州的经济如巨龙般腾飞于神州的上空。正是这片经济繁荣而又诗意朦胧的热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伟人,让古城成为了真正的大鸾之乡。
文楚州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洲。”说的便是楚州的风光,当然,楚州的人文亦不差。就如风华少年吧,代代皆有人才闪耀在楚州城中,似启明星般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时代。其中就有中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巾帼不让须眉的抗金英雄梁红玉,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等等。无论是谁,他们的骨子里都散发着楚州的气息,他们的灵魂都受着古城的熏陶。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那么,我想,到底是楚州这座古城成就了那些伟人们,还是那些伟人们点亮了楚州的历史呢?也许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吧!
金楚州
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些词用来形容楚州极为恰当。一个“才貌双全”的楚州,现今的我们又将如何去装扮她,让她在神州大地上的神话永垂不老呢?作为一名楚州人,我认为惟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在不久的将来为楚州的宏图添上最靓丽的一笔,才无愧于“我是楚州人”这一身份,无愧于“我是周总理家乡人”这一身份!
悠悠古城,愿你的明天更加辉煌璀璨!
游古城_古城的观后感4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与之并存的是一个同行的你。
——题记
在前两日领略过黄山的雄伟后,稍作整顿,来到最后一个景点——宏村。出踏入宏村,便被此处游客之多给震惊了。在南湖旁的石子路上,坐满了一圈慕名而来的美术生。他们用画笔将这千年古村的样子一点一点记录下来,装在心里。
这个千年古村定是没有休眠之日了,青石板路日日都有人踏过。在村前有一条河,形成天然的分界线。将这世外桃源与那红尘隔绝开来。可是有人偏不死心,在中间架起了一座桥,给了那些厌恶纷扰向往自由的人们一个通往这与世隔绝之地的契机。
我们跟着导游,穿过南湖,缓缓往村内行去。湖面上倒映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与美好无瑕的天空。
宏村又叫牛村,从高空看整个村落就像是一头牛。我们现在就是在沿着“牛肠”往“牛肚”走。深入后发现,这个村子又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小巷子的宽度仅限两人通过,路的一旁有一条小小的水渠,这是从村口的南湖流进来的,村民们会用这些水洗菜洗衣服。七拐八拐得很容易就走丢了,导游告诉我们,迷路了不要担心,循着水流,不一会就能出村。
不得不说,这个村子实在是太适合摄影了,随意地一拍,便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好画。居民们与青山绿水辉映一体,与远方隐隐约约的绿色融合,清新淡雅,一眼望去仍是副静态雅致的图画。白墙黑瓦,烟囱里的烟,为墙面抹上了淡淡的黑色,却显得自然而不做作。每家门前都有挂着几些纸灯笼,因为时间久远,红色变为淡淡的粉色。少许的点缀,也让颜色看着不那么单调,为这幅水墨画更添了一些生机。
晃荡晃荡,终于来到了“牛肚”。这“牛肚”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潭,叫月沼。它在村子的正中央,两边古建筑的白墙黑瓦印在潭中,时不时跃起的鱼儿引起阵阵涟漪。潭边围满了游客,都想要与这弯月亮合个影。
走了那么久也累了,到茶坊里坐坐,讨杯茶喝。“谢裕大”也是个老字号了。它的创始人谢一平为了教导后辈们做生意不要太死板,做人不要太自满,故意将“裕”字去掉一点,寓意着凡事都要“差一点”。就像是做生意,不要做得太满,要给同行们留一些机会。
走进店里,淡淡的茶香萦绕着整个房子。店员小姐姐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各种茶,有什么毛峰、菊花、祁门红茶等,不断地递上各种当地特产,告诉我们这些糕点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徽墨酥了。徽墨酥在他们那儿家家必备,说是在考试前,将徽墨酥与水一起下肚(象征着肚子里有墨了),肯定能考个好成绩。小姐姐还特别良心地提醒我们去其它店铺尝一尝,觉得哪个好吃再买哪个。这也真是将祖先的教诲牢记在心啊。
远离繁忙的公务学业,偶尔慢下来,体验小桥流水人家,不胜惬意。
游古城_古城的观后感5
初到凤凰古城,那里的景象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
那是一个雨夜。暴雨使河水猛涨,漫过了平铺在水面的石墩桥上。惊险澎湃、凶猛无比。我与爸爸无奈地只好趟着水过河。不远处,客栈星星点点的灯光点缀着,与这河、这古楼一起,给这座古城带来了些许的生机。
一夜过去。早上醒来时,外面已然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一匹、一匹又一匹壮实的马驮着东西走过去,在街道上穿行。它们是勤劳的工作者,用鼻子喘着气,马蹄在地上踏得“哒哒”作响。马旁边跟着的是一个又一个朴实憨厚的汉子,他们不时看看他们的商品和货物,不时和周围的人们侃侃大山,领头的老汉不时还吆喝一嗓子。一行人马组成一个商队,颇有几分古城的韵味和生机,这是在城市里看不到的景象。
我一路跟着这个商队前行,就这么沿着河边的小路走了许久。河水经过一晚上的折腾后,早已变回原来平静的样子。零零散散的行人在桥上拍照,流连。没有往日里在大城市的喧闹和人声的杂乱,有的只是那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清闲的意境。
眼前,一座石桥近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那座桥似乎很少人经过。比起来往的人群,那里更显得清闲与安静。结实的桥墩与飞渡对岸的桥身,构成了一幅简练的简笔画。
桥身洁白明亮,像片片轻巧的白云,连接着两岸,使人们可以踏云而行,避开汹涌的河水,到达另一岸。也难怪人们给它起名叫“云桥”了。这两岸的蓬勃生气,构成了这座古城。
走近,映入眼帘的是一桩桩厚实的桥墩与牢靠的桥梁。只有近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它沧桑,凹凸不平的木头表面刷着崭新的油漆。多年的风吹雨打,它老去了,但依然稳稳地立在那里,撑起一片片白云,撑起来往的人群,撑起古城的过去和未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走上桥,抚摸着石栏杆,闭上眼睛默默感受着它,体味着这座桥的奥秘。它粗糙的表面更能体现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一种温热坚实的感觉随着掌心一直延伸到我的身体中,将我的思绪带的越来越高,越飞越远……
我仿佛来到了沈从文的《边城》中:“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部《边城》,流逝的是时光,流传的是美。
纵使时间流逝,一些东西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但仍有东西始终如一,坚定的保持不变。如那一个商队,如这一座石桥,更如祖祖辈辈生活生于斯、长于斯的凤凰人。
凤凰古城,我还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