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回婆婆家,终于有点自己的时间,于是仔细婆娑起书架上为数不多的能看的书,偶然发现三年前买的《扶桑》,起初读的时候觉得艰难晦涩,没读完就扔到一边。手指划过《扶桑》,来回两遍,终于下定决心还是看这本吧,隐约记得当时买的理由是严歌苓很有名的一本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桑读后感,欢迎参考!
扶桑读后感1
严歌苓的作品有个特点,她自己的感悟太多。对于扶桑的描写和刻画,说她承受苦难,我赞同。说她享受苦难,我不同意。
扶桑不是没跑过!所以,扶桑不是没有抗争,就像她那一盒子纽扣,她的抗争是一种静默的形式。
别人都在奢望被人娶走,但她们却早死了。扶桑呢?呆呆的,仿佛一个安静的宠物,却一直活着。
在我看来,脱离是一种奢望。扶桑清醒的看明白了。扶桑接受这些苦难,而且看起来享受着苦难。为什么?因为扶桑能够看清!扶桑自始就是奴隶,不管在哪片土地。无论是婆婆家,还是金山城,奴隶和奴隶没有本质区别。
奴隶,要么活,要么死!死容易,活难!既然想活,怎么活?庄子说:安时而处顺。
作者以扶桑在疼痛中迎合引申出灵魂与肉体的评价,我是同意的,因为只有凌驾于肉体之上,灵魂之眼才能看到这无二的世界。
但说没了残酷与恶意,扶桑便暗淡的如任何一个普通女人,这里克里斯的价值观我不认同。我想若克里斯真爱扶桑,便该舍弃扶桑那吸引他的病态美感。就像《新白娘子传奇》里小青拍出的那个“忘”字——从此我们天各一方,但我知你安好,我便幸福了。
另外一个,书中多次提到种族问题,恐怕这才是作者真正想写的。书中多次提到要灭绝这些黄种人,后来变成赶出这些黄种人。在我看来这显露了书里面所谓的优势种族的劣性。因为他们不相信改变,只相信消灭。但是他们不知道一个道理:消灭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异想天开和自不量力。如果脑子里想着灭绝,那便只有失败一个结果,并且要和挫败感为伍。如果脑子里想的是改变和融合,那么注定要成功,并且享受到的是成就感。但是显然急脾气是受不了缓慢的改变和影响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直接从金矿里拾取,或者是压榨和掠夺。
现在都提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理解的是一种无限——机会的无限、网络资源的无限、市场的无限——共赢的价值观。
我们中国之所以能够拥有几千年的连续历史,并且成为多民族和谐发展的国家,正是因为我们有农耕思想作为支撑——我们相信土地,土地能够给我们一切——只要我们肯付出勤劳。所以我们相信人可以互相改变、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进步、互利共赢的——只要我们努力。
这与现代的互联网思维非常像,互利共赢。
要知道如果你专门去做,那么你不可能消灭任何事物,因为世界是无限的,所以该学着努力的去与它和谐相处,这样你才有机会享受其中、畅游其中。
所以,扶桑的呆是一种思维的高格局。她以一种被动的姿态,表达着一种东方哲学——不争、不讼!就像土地一样,不抱怨,不索取,却一直给与。天上给太阳还是给风雨,她都承受。然后土地还尽可能的去馈赠——给出她所能长出来的一切。
在我看来,扶桑在疼痛中迎合,去寻找快乐,这不光是一种承受,也是一种共赢的潜在思维。包括她和大勇的结局,和克里斯的结局,莫不是一种她所能给与的两全其美的样态。
克里斯家族信奉:“沉默使人诚实,诚实使人自尊”。而他们的沉默,不过是对自己卑劣的承认,他们不让虚伪的谎言或者肮脏的真相说出来,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的自尊中意淫。
“我们本性不改的埋头苦干,像在最贫瘠的金矿上,用淘箩淘金的中国人那样以最原始的手段聚集财富。我们的财富向灰尘那样增长,那样微博的增长。辛勤和忍耐串起了我们这五代黄面孔移民。”——摘自《扶桑》
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历史画卷,那些血肉,化作历史。同样的种族主义题材我想到了《汤姆叔叔的小屋》。
落后而挨打的,其实不是只有我们一个国家。今天,我们却能够独树一帜的强大起来,正是源自于我们独特的韧性,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的哲学内涵做支撑,我们总是能够活下来,因为我们相信土地,相信自己的勤劳。所以我们可以无数次爬起来、站起来、强起来!
《扶桑》里面,描写了白人面对我们的那种焦虑感,他们把我们说的一文不值,但其实给我的感觉却是他们在害怕我们。或许他们心里认为我们是该被奴役和统治的,但他们却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全部来源于我们的理性选择。这一份理性,也使得我们更加的隐忍。要知道这种理性对他们是颠覆性的,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在奴役我们。所以,或许这正是《扶桑》里面白人的那种焦虑所在。
我们发明了火药却从没想着,用它去侵略和掠夺,因为我们的农耕哲学让我们拥有的是互利共赢的思想,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想法。
《扶桑》其实一直在探讨民族主义,而我认为,这些对我们的偏见是我们农耕文明没有被精准的表达和输出,而造成的一个误解。
我们的韧性、隐忍和承受,被视为异类,其实是我们没有被理解,特别是当时我们贫弱。没有人会去试图了解弱者,更没有人相信弱者有什么好的哲学或者思想内涵。
没有人愿意去思考一下,这几千年来,我们的土地教给我们的道理——风来雨来日头来,长瓜长豆长粮食。我们从来学会的就是靠一双手,土里刨食。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是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下,总结出的大自然的法则,我们从土地那里学会了承受,大自然有他的法则,我们改变不了,所以我们总结出规律,为了更好的承受,更为了可以为我所用,这是一种共赢的思想。当然,也没有人相信能从弱者那里共赢什么!
我们为什么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因为我们想胜天,我们敬畏天,然后了解天,这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哲学里,敌人只有“老天”。而民族主义者们,敌人便真真正正的是人,是别的民族、别的种族,这是多么虚弱的立场和观点!但是,弱者的信仰只会被强者当做愚昧。
有人把农耕文明当做羊性,就像《扶桑》里对于沙和海的表述,海可以肆虐,却终归由沙来托举。我们从土地上学来的哲学,是一个道理,土地她不抱怨,她看似在承受,但她却也最富有、最强大,因为她总是利用起风雨和阳光,孕育出生命来。没有土地,风便是风,雨便是雨,阳光便只是阳光。有了土地,他们便可以孕育生命。可是,没有人会把这种奇迹和弱者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们必须要强,不惜代价的强。我们中国正在日益强大,但我们不能停下来,因为我们还要更强!超级强!
因为只有强者,才有人愿意去理解我们的哲学;也只有强者才能靠着自己绝对的实力,让对方好好跟我们谈互利;也只有强者,才有人愿意和我们想办法共赢。
也只有我们够强,我们每个人才可以真真正正的为人,真真正正的生活,真真正正的享受人生!
扶桑读后感2
严歌苓的《扶桑》通过主角扶桑,这位在美妓女的经历,再现了十九世纪北美洲移民浪潮中,华人移居美国的生活境遇。全文用忧伤,悲痛,怜悯的笔调搭建了一幅奇异的女性生存景观。
在书中,扶桑的形象是身穿红色绣衣,容忍一切,她有着东方母性的气息,她神秘而美丽。扶桑是那个时代最底层女性地位低下的象征,她被人贩子拐到了美国,她顺从了,顺从了作为妓女挨打挨骂的命运。扶桑的性格中永远没有反抗,她逆来顺受,这注定了她的命运是悲哀的。她经历了被拐卖,被伤害,被抛弃,但她总是微笑着,面对着,容忍着。她揣着一个美国梦:伊始,她想寻得在美淘金的丈夫。但随着命运多舛,她的梦不断被修正,不断变更。在颠沛流离中,她的选择,或许是命运带给她的选择使她在歧视中存活。这体现了她的生命力的顽强和果敢。
“这是个最自由的身体,因为灵魂没有统治它。灵魂和肉体的平等使许多概念,比如羞耻和受难,失去了亘古的定义。”当扶桑受侵犯时,她的肉体是自由的,肉体的污秽代表不了什么,因为她的灵魂是圣洁的。扶桑接纳妓女这一职业,因为这是她在异国他乡生存的唯一方式。扶桑是顽强的,横渡太平洋时,同样被拐的女性,要么尸沉大海,要么瘦骨嶙峋,而扶桑却整整一百斤;当救助会以反华烧毁妓院,扶桑依靠死去的同伴一碗冷了的米饭存活下来。活着,总会有希望。
扶桑正是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女子,她宽容忍耐,麻木顺从,无怨无悔。克里斯对扶桑的倾慕是由于那远古的母性:“他心目中的母性包含受难,宽恕和对自身毁灭的情愿。”而扶桑正是这般。扶桑的本身是矛盾的,她是肮脏的妓女,由于母性“不加取舍的胸怀是淫荡最优美的体现”扶桑在精神上却是圣洁的。
扶桑是苦难的却也是幸运的。她不同于寻常妓女,20岁是她们的终结,郁郁寡欢。扶桑是个值钱的婊子,无论白人,黄人都齐聚在她的楼下,排起长长的队,只为一睹她的芳容。她得到了克里斯的深爱,她被纪录在160册书籍中。扶桑是幸运的,同样是聪明的,她明白“爱是一个古老的圈套”。在她快嫁给心爱的克里斯时,她摒弃爱情,嫁给了大勇(这个将死之人)为妻。她不必拘泥于爱情,她不必束缚自己于爱的圈套,她终于可以回到大洋那方的故土了。
《扶桑》一书中反映的事情太多太多,有种族歧视,又贪婪,有矛盾,也有混乱,扶桑作为一位传统的弱女子,她经历着她本不用经历的一切,他用她那美丽的面庞以及那痴痴的微笑,在这个乱世生存。而大勇,用他的智慧与手段,使自己与美国白人平起平坐。但有差异就有歧视。文化差异无法弥合,价值无法合一。扶桑饱受屈辱,大勇绞死台上,还有华人民工,华人妓女,他们的命运中有的只是压迫与受苦。小脚,辫子头这些歧视的名词在美国白人眼中是笑料。这也与当时中国人受封建思想毒害而形成的奴性有关。
《扶桑》一书是严歌苓作为第五代移民受到歧视的背景下所完成的,她认为只有宽容,坚韧,顽强才可能在夹缝中活下去,并绽开美丽的花朵。这并不是赞美扶桑,因为新时代不应有旧的面貌。
用书中的一语来结尾:
“并且,谁又能替代扶桑?这样简简单单坐着,磕她的瓜子喝她的茶,那种丰富而不可名状的蕴藏就在那里了。”
扶桑读后感3
阅读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扶桑》,也是基于近来看了电视台热播的她的另一部小改编为电视剧《娘要嫁人》,她的作品总是语言生动流畅、文字犀利且简练,故事性强,尤其擅长对不同时期女性各个鲜活的生命描述与刻画,丰富而细腻。
《扶桑》是以一个夹在东西方文化困惑的青年女子以叙事人的立场,对一百年前文化处境下中国名妓遭遇的传奇阐释。小说源起一百六十部有关圣弗朗西斯科唐人街的史书中,扶桑是作为最美丽的中国名妓被记载的故事,即便史籍所描述的很难考究其真实程度,然而一个古老东方女子与一个白种男孩彼此文化背景差异的撞击带来的乐趣与痛苦。虽然很难说清对《扶桑》一书的感受,也绝没有看休闲时尚期刊类读物的带来的轻松愉悦感,却毫不掩饰这是一部东西方文化框架下,对跨过大西洋第一代移民关于中国名妓扶桑的传奇而震撼的阅读体验,小说有着探密错综复杂种族间情爱以及有关永恒爱情故事的主线。甚至展现了大胆、性感与惨烈的场面,黑幕、凶杀、贩卖人口,中国男人的粗辫子、中国女人的三寸金莲,都充斥着西方人的猎奇目光,人性的自私卑劣似败叶枯枝是随处可见的常态。扶桑般的女子们在苦难中冷酷麻木。作者这样描述:“这类风尘女子十八岁开始脱发,十九岁落齿,二十岁已两眼混沌,颜色败尽,即使活着也像死了一样给忽略和忘却,渐渐沉寂如尘土”,“幽黑的窗格内,她如一尊女神雕像,她红色衣裳临界她身后的黑暗…她微笑得那么没意义,却那么诚恳和温暖,母性和娼妓就那样共存在她身上”。主人公几近宿命的悲剧,让人惊悚不已、残酷得令人无法相信!
作者以写实与写意的叙事纪实方式,让人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扶桑与生俱来作为东方女人的全部美丽,她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象征,虽受尽蹂躏而弱者自有它的力量所在,同时蕴涵着弱者不弱的弱势生存的文化精髓。异国情调的克里斯从少年的诱惑和用尽一生去深层勘探扶桑,发现心目中这竟是母性,正如作家笔下的精彩剖析:“母性是最高层的雌性,她敞开自己,让你掠夺和侵害,她没有排斥,不加取舍的胸怀是淫荡最优美的体现…她的本性怒放了,悠然跃然腾空,她披着几乎褴褛的红绸衫站起,她是一只扶摇的凤凰”。一切巨大的痛楚和罪孽变成对她的成全,包含着受难和自身毁灭的情愿,她长辞般的微笑在表露,受难不该是羞辱的,受难有它的高贵和圣洁。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很有哲理的一句话。旧时代,多少风尘女子孤寂如尘土。大地无言,却生生不患,生命大而无穷。现实又有多少人真正有兴趣关注我们父辈或者祖辈的命运?一个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轻易忘记过去的民族,也一定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时光会记得,某些东西,并没有渐行渐远,而是深藏在心中,永远不会老去。
叙事人称自己是第五代移民,她自问道:“跨过太平洋的缘由是什么。我们口头上嚷到这里来找自由、学问、财富,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想找什么”。然而,迄今为止出国潮仍在继续,一代代、一批批移民奔向欧洲、涌入美国,多少人在为圆自己的淘金梦不懈奋斗,绿卡、财富乃至名望…,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多的苦难需要承受,那么多的辛辣与沉痛需要经历。或许再过一百年,在不经意回首间,才发现奔波的来路上,竟是梦想的残骸,曾经的壮志,早被残酷的现实压得沉重,浮躁的社会、纷乱的世界,迷惘的人生是否一样随波逐流。
行走于尘世,那些哀伤繁华终成过往,风华不过是一指流沙,世间的女人们需求的其实不多,最重要的,莫过于一颗安静的心、一颗强悍的心,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扶桑读后感4
你是我在风中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味道,
妖娆、雍容,与暗黑的风景镶嵌,
大朵的牡丹花蜂拥而至你的身上,温润的憨厚的美挂在你弯弯的嘴角,美的不知所以,
所以我想靠近你,融入你,可是我找不到走进你心的门,
我在外面观望,一度想要解救你于我眼中的水火,可是我错了。
你依然挂上了那雍容暗沉的红色缎子,如火焰一般,你的美以我熟悉的方式回来了,我那样无措。
你离开我,生病了,我用我幼小的一生义气去救你,辗转于别人手里。
然后,我做了最恶魔的事,离开两年。回来时你站在那里,我无法原谅自己,无法走向你。
你还是来了,你在等我,我也用一生的迫切在等你。
然而,你知道事实了,却用那样宽容的姿态敞开胸襟宽恕我,你宽恕了我。
我想和你一起,战胜肤色,战胜眼光,只是你。
第二天,我醒来,手里只有你的一缕头发,找了很久,才知道你和他结婚了,在他的刑场上。
我们错过一生,我始终不明白你的美是如何深入我的骨髓,在我行将就木时,突然心动,你是大地,忍耐一切,宽容一切,接纳滋养,也接纳堕落。你是东方,是女性。
你是我显少能记得的名字,你的眼神总是不同于别人闪着探索的光芒,
你的孩子气使我把你当成孩子,可是你的眼睛想旅行。
我从不曾期待,不曾多言语,不曾。我们用一点语言沟通,但其实我们不需要。
我可以容纳那些使我疼痛、厌恶的事,我顺着流水生活。
可是,我开始等你,期望你出现,直到我咬掉你的扣子。
我不曾恼怒,依然等你。在你拉着我的手告诉他们,让空气都凝结时,你弄疼我了。第二天,我嫁给大勇,把他骨灰带回乡。
多年后,我们见了也不会认出来,认出来也不会有交集了。
故事终将会随着我们埋葬于黄土中,无人叹息、无人来嗅。
扶桑读后感5
不想,看到第一句,就直击心扉,“这就是你”,咀嚼数遍,一帘大幕缓缓拉开,如同电影的镜头,慢慢追踪,逐渐清晰。还记得《妖猫传》中杨贵妃的处理方法就是这样,以第三者的视角进入,甚少言语,但效果并不理想,没想到如此的处理方法跃然纸上,却给足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惊艳的开头,便深深地吸引我读下去。在文中,两处场景至今不明白作者的深意:
场景一:“如此的对视引起的战栗从未平息;我记不清有多少个瞬间,我和丈夫深陷的灰眼睛相遇,我们战栗了,对于彼此差异的迷恋,以及对于彼此企图懂得的渴望使我俩间无论多亲密无间的相处不作数了,战栗中我们陷在陌生和新鲜中,陷在一种感觉的僵局中。”为何是僵局?想不明白。
场景二:“大勇说,街对过的布行老板今天一早把老板娘杀了。”“大勇又说,我杀你是疼你爱你,你知唔知?”不管怎么样,生才是终极法则啊?难道因为爱,成全她,就是亲手了结?
对书中感悟比较深的是,仇恨的力量,震撼于仇恨无需继承,却可以绵延至一百年后。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发出的挑战,难道寻不着书中白种人对天生隐忍而坚韧的温存的黄种人的恐惧么?只不过恐惧的不再是如潮水般从海岸线上瞪着黑眼睛慢慢渗透,用盘根错节的复杂糊涂了原本如线条般明了的关系;而是坚韧而勤劳的逐渐走向民族复兴,逐渐屹立于世界之林。
好书如好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