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源于《论语》,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并不局限于幼儿教育,也适用于成年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100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10000字
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读诵《弟子规》了,到四年级我就已经可以熟练的背诵了,但是爸爸一直到现在还是让我每星期背诵一次,以让我提高对《弟子规》更深刻的理解。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弟子规》的读后感了,现在已时隔两年半,我对《弟子规》也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更多的同学和有缘众生能学习并信受奉行这本经典。《弟子规》出自《论语》中《学而篇》的第六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主要讲了人们在家中乃至在外面的礼仪规矩和行为准则。
《弟子规》题目的意思是:“弟子”:指要做圣贤弟子;“规”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总体意思是: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弟子规》中各章题目的含义:
一、入则孝:入是在家,孝是孝顺父母。就是指在家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孝顺,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且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百善孝当先。”这一篇讲的是为人子之道,子女的本分就是一个孝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应当要理解父母养育我的辛劳,要尽自己所能来回报双亲。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疼自己爱自己乃天经地义之事,自己也要疼爱父母,我要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二、出则悌: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尊重师长、帮助兄弟。这一篇说的就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与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当我们在家里已经养成了对父母、师长、兄弟的一种恭敬、尊重的态度后,长大踏入社会,自然对周围的人也都有一种恭敬的存心,表现在外面就是以礼待人。一个懂礼貌的人,他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众人的喜欢、获得别人的帮助。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在家、在学校注意这一点。在家里,我应该礼让并亲近和友爱我的兄弟姐妹;而在学校,我应该团结同学并多多帮助他们。
三、谨: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说话处事要慎重,不可以放逸,要注意应有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所谓“谨言慎行”,古人认为言多必失,即使是应该说话的时候也要考虑再三,如果说话办事很随便,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行为方面,“谨”这部分的教诲可以培养一个人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自制力,第二是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是做事的能力。学会这三种能力,我们自然也就养成了忍让、克己、吃苦耐劳和善解人意的品格,培养出了坚强的意志力,长大以后才能经受住人生的艰难困苦,才能在逆境中奋起,才能挑重担、成大器。因此,我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说话做事要慎重、举止注意礼仪规范,并且要坚持下去,养成好习惯。
四、信: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也就是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的人,古往今来在人世间是没有多少立身之地的。因为当人人对你说的话、办的事都产生怀疑时,你就无法在人群当中立足。在学校和社会中,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因此,说话、做事都要以诚信为原则。“诚,百行之源也”。我曾经也是在妄语这方面犯下了错误,后来我通过学习经典了解到这是错误的。因此,我以后要去避免妄语,这样不仅在社会中有益,还不会滋生恶业。
五、泛爱众:泛爱众就是博爱大众的意思,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众”就是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人类生活是以爱心为纽带,没有爱心,人类生活就太痛苦不堪了。这个爱心从哪里来的?这个爱心就是孝心。孝道,正是培养爱心的第一步,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决不会真心爱他人,所以只有当我们懂得了对父母尽孝道,才能把这份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出来爱一切人。这样由近及远,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扩大,进而延伸到爱护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再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包含有形和无形的众生。因此,我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这种博爱的精神,广爱一切众生。
六、亲仁:“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是讲择师。我们的学习要有进步,一是要有良师,二是要有益友。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和知识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共同进步。因此,我要向老师和身边的优秀同学认真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除了向自己班里的优秀同学学习,还要向学校里的优秀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论语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要去发现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优点,并向他们看齐。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近朱者赤”,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但是“近墨者黑”,假如每天身旁都是品行不端正的人,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所以“亲仁”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校,或是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爱说脏话、喜欢欺负同学、喜欢打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我要先劝他们改正这些缺点,但是如果他们不改正,我就远离他们,以免受到他们的影响。
七、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弟子规》一共讲了七个方面内容,前六个方面讲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是让我们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修养品德的,是讲力行这方面,而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通过学习能帮助我们力行,这样力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所以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我以后要在实践前六条后,“有余力,则学文”,学习过程中,首先,我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不断的向高目标要求自己;其次,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改正;第三,要不断的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用实践再去检验自己的学习,这样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经典名句,而且都含有很多道理。下面我把我非常有感受的列举一部分:
入则孝篇: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呼唤,做孩子的,应该立刻回应,不要让父母等待。父母要求你做的,你不要偷懒,要勤勉去做。父母教育指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并立刻改过来。
我的感受:这句话是《弟子规》孝篇里很重要的一句话,很好理解。不过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是想做到并不容易。父母做的任何事都是为我们好,所以,我以后应该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说的去做,而且做的时候不拖延,有错误立即改正。要把这句话印在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身口意都要按这句话所说的去做。愿大家都按这句话来做,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
2.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子女照料父母的时候,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二十四孝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来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我的感受: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大恩,所以我以后要尽自己所能去照顾父母。这些行为虽然是小事,但处处都表现出一个人的那种纯孝之心、知恩报恩的心。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长大以后,应居有定所、事业专注,切勿荒废、空过一生,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我的感受:在家里,只要出门就一定会跟父母道别,回家了要说一声“我回来了”。只要外出,就要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什么时间回来,并且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到家。
做到“居有常,业无变”,使父母安心,不为我们担心,也是对父母的孝。因此,在父母面前,我们不要去抱怨,少说一些自己的麻烦,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我们要体会到,它主要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惦记在心,常常有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
4.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也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而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我的感受:当我们犯错误时,即使是小事,也要听从父母的批评,了解做事的道理,并在第一时间改正,不能无理取闹,不能任性,更不能哭闹,做任何事情必须讲道理,保证错误不再犯。我在没学弟子规的时候,也曾经犯过这类的错误,现在学习了经典,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改错,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一再犯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物品再小,如果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这种行为不仅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而且“偷盗”乃十恶业之一。谚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不及时制止,发展下去就会对品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啊!我自己肯定不会偷盗,但见到别人偷盗也要尽力去制止。
5.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即使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我的感受:孝顺并不是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子女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作为子女,爱父母,就有劝导帮助父母的责任,而劝导帮助的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在劝谏时绝对不可板着面孔,一派指责的言语,好似在教训父母一样,这样父母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而应当见机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语,这样效果才更好。
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方法,只有和颜悦色的与对方沟通,问题才会解决得更好。同时,对父母说话不能粗声粗气,更不能声色俱厉,那样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家庭的和睦,也需要有和谐的氛围,我要时刻注意和长辈平辈们说话的方式,这样才能一家人和乐融融。
出则悌篇:
1.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讲话要谨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给对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我的感受:钱财乃身外之物,《道德经》说过:“少则得,多则惑。”平时为了我们的色身,还是需要一定财物的,但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钱可以布施给更需要的众生。所以我不应该贪恋于财物。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把钱财看的太重,不要小气,我要学会与人分享。而兄弟姐妹之间不因为钱财而起争执,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父母也会安心,会更加开心,这也是对父母的孝。
2.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我的感受:我们的每一位六亲眷属都深深的爱着我们,而在社会中,尊重他人是一种常识,尊重老师,尊重长者,是一种起码的礼仪常识。“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所以,我不能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要把自己的长辈和父母放在心上,为他人着想,并且要尊重我的六亲眷属和其他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3.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有事呼叫人时,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我的感受:这是告诉我们,时时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当我们知道处处尊重长辈,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长辈交代我们的事一定是立即去做,而且会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辈报告,让长辈放心。当别人交代给我们的事情都能从头至尾做好,有始有终,这样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别人看我们也顺眼,自然也就能得到长辈的垂爱和提携。我应该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
谨篇:
1.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解释:日常饮食不挑剔偏食,适可而止,不要过量。
我的感受:我们要珍惜食物:“粒粒皆辛苦。”在寺院里,我们食用斋饭的时候,首先要念诵供养词,用餐后还要求不可剩一粒米。因为这些饭菜有很多是善男信女供养三宝的,且浪费饭菜有损我们的福德。我要保证做到,每餐饭都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不剩饭,不浪费。
2.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先请求允许。如果没有征得人家的同意,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用完了要立刻归还;别人借用你的东西,如果有,一定不要吝啬。
我的感受:如果我们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来用,当主人找不到时就会生烦恼,很多的争执、冲突就是因为这些小细节没注意到而引起的。还有一些人出于好奇心,经常去翻别人的抽屉、柜子等,看看有些什么东西,这种行为一旦让人知道,将来别人丢东西了,第一个就会想到你。所以,不该我们拿的或用的,连动都不要动,以免招惹没必要的嫌疑,给自己带来没必要的麻烦,我们不要因为这些小事而亏欠了德行。我应在向别人借用东西时,先确定好是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只有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3.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解释: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我的感受:这种专注的精神、细心的行为从小就要养成。这句话用在求学中也非常适用,平时的一言一行要谨慎,防范过失的发生。同时,在没人看到的地方更要懂得尊敬别人、谨慎自己的内心。我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谨”成为习惯。
信篇:
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去履行。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我的感受:《十善业道经》中,对于妄语的解释是说话不诚实、吹牛。因此,不诚信,不仅仅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还会遭来许多恶报。在诚信当中,我认为,承诺的说到做到、不让干的不干、遵守时间、遵守规则等等都是诚信的行为,我要做到不妄语,不积累恶业。
2、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解释:看见他人的优点善行,就立刻向他看齐,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看见他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心里先反省自己。有就要改正,如果没有就警醒不犯同样的过错。
我的感受:这是很好的自省方法,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我们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而缺点就会越来越少了。《弟子规》里,有很多劝人为善的警句,例如,道人善,即是善;还有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三字经里面第一句也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做放生,看到一个小姐姐在捞湖里的鱼,我过去劝她,把那几条小鱼放生掉。这种事情虽然小,但是在日常中行善可以积累福报,而在我们日常中所谓的“顺利”和开心的事,也都是通过前世积累的福报而转变的。我应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尽量减少自己的缺点。
3、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解释: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厉,奋发图强,努力赶上。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方面不如他人,心里不必难过,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我的感受:《中庸》上讲:“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对德学才艺努力踏实去学习,努力增长自己的智慧;学到之后,关键是要力行,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落实到生活当中。知道自己有过失了,就叫知耻,知耻的人会勇猛改过,才会精进。
而对于物质上的享受够用就好,不论是穿衣、学习用品还是书籍玩具,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跟人攀比,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花在购物上,而且很多喜欢攀比的人,看到喜欢的款式就买,得到后很快又厌倦了,就这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辛苦赚来的金钱都用在了这些奢侈、浪费、享受上,就会忘了学习。所以我要向父母和长辈学习勤俭的美德,不攀比,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让自己的内在不断强大。
泛爱众篇:
1.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解释: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
我的感受:这样做可以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也可以巩固我们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尊,我们自己不想自尊、面子受到侮辱,那我们也不能够这样对待别人。如果把别人的短处、隐私揭露出来,这样做就跟人家结怨了,自己也把德行败坏了。我以后应该不去故意透露别人的短处,这样我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2.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进一步把善行提升。
我的感受:《普贤十大愿王》中有一愿是随喜赞叹,讲的就是赞美别人善行的功德。如果是其他人也同时听到你的赞叹,他们也会效法这个善人,所以对所有的人都是好事。因此,能够常常称赞他人的优点、长处、善行,这本身就是行善,这是对大众的勉励,希望大众见贤思齐。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称赞众生的功德就是在称赞如来,我以后应多多称扬别人的善事。
3.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解释:到处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这是十分恶的一件事,这是十分大的过失。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我的感受: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十善业道经》有一善是不恶口。常常讲人家的过失、张扬人家恶事的这种行为,最开始可能是因为一念私心,要把别人贬低、打倒,久而久之习惯了,动不动就说人家的过失,可能说的时候就在谈笑之间,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是在造恶,就跟很多人结了怨,最后等恶报来时,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愿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亲仁篇:
1.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我的感受:仁者心地清净,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他就不会有巴结人的念头,他所说的都是利益大众的话。利益大众的话不一定是好听话,所以一般人跟仁者在一起都觉得很难相处,对仁者也就敬而远之了。古人讲:“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忠言可能不是好听的,但是听了之后能够接受、照做就有好处,因此我们要知道,别人不敢亲近仁者,他就不能提升,我要多亲近仁者,要接受这些仁者对我们的教导和批评,这样我的品德智慧才能更快提升。
2.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因为他会使我们的道德学问一天天地进步,过失就会逐渐地减少。不肯亲近仁人君子与圣贤教育,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最后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我的感受:想要学业、道业有所成就,我就应该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多去观察、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作为己用。同时,一旦找到了自己由衷佩服的老师,就要用至诚恭敬的心去依教奉行,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恭敬心才能够受教。我要多多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余力学文篇:
1.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如此读书又有何用?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做,而不去学习圣贤教诲,那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执著自己的见解,违背了真理,这也是不对的。
我的感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要做到不仅要学会思考、学会计划,还要按照正确的计划去做并去求证。
2.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解释: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我的感受: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良好习惯。无论我们用了什么东西,用完之后,要记得随手放回原位,这样不论是下次使用还是别人使用,都知道去哪里找,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样做事情便会有始有终,有条不紊。我要爱护自己的书籍和文具用品,在把东西拿出来使用后,立刻放回原位摆放整齐。
3.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释: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我的感受:这是《弟子规》的最后一句话,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乐观,很多事都能被改变。人对自己要有信心,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一生首先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有了目标、方向,再通过精进不懈地努力,成圣成贤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只要有心,终有成就的一天。我以后遇到挫折时,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念,并设立目标,永不放弃。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是儒学入门必学的一本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我们可以把《弟子规》当作七节课程,六节主课和一节副课。开头的《总序》是这七节课的大纲,也是这七节课的题目。六节主课就是《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和“亲仁”。这是我们必修的;而“余力学文”这门副课,则是需要在学好前六节主课的前提下,再去学习的。
《弟子规》文章并不长,总共是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所以很容易念。这部书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确实是每个人都应该熟读背诵。熟读背诵以后,关键要在生活当中时时提起,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这才能够有受用
相关文章:
1.弟子规读后感10000字
2.《弟子规》读后感范文1000字
3.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4.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5.最新弟子规读后感精选3篇
6.弟子规读后感3篇
7.《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8.弟子规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