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

悦读网-读书,分享!

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

读后感/2022-05-19 11:23:58

当我看完《三国志》时,我特别佩服司马懿。他惊人的军事天赋和政治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忍道。在此小编分享了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供您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

当我看完《三国志》时,我特别佩服司马懿。他惊人的军事天赋和政治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忍道。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阴谋家,同时也是魏国的四世之臣,更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也是失败的教育家。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会认为,司马懿是个老奸巨猾的乱臣贼子。在这里我想否定一下,《三国演义》中是采用了扬诸葛,贬司马形式。其实司马懿并没有这么坏。那么今天就由我给大家讲一讲卧虎司马懿的故事。

司马懿在早期收了一个弟子,名叫钟会。为什么收他呢?因为他的父亲是时任廷尉钟繇,位居九卿,掌管国家监狱。可见司马懿之老辣。时曹植回京师,与曹丕喝的烂醉如泥,夜闯司马门。司马门是只有皇帝、禁军、随臣才能进出的地方,擅闯者死罪。曹植的辅臣,杨修为了捂弊此案,为了扶曹植登上世子之位而联合崔琰诬告车夫司马朗,也就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懿请求钟会帮助他,钟会找到了父亲钟繇一起破案,最终查出事情的真相导致曹植势力全败,曹丕当上世子。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人脉之广,以及熟悉政权之道。

司马懿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生平中最大的战功便是祁山会战,他与诸葛亮的较量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因李严策反而辙入巴蜀,他带领着三郡的百姓撤入益州,为拖延时间而镇守西县。司马懿当时也被这个布局弄得神魂颠倒,这么多个地方到底在哪儿才能抓到诸葛亮呢?他思前想后,最终认为西县最有可能。因为那里是连接蜀道和司隶的要道。后来,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空城计。

我们不看司马懿的失败,而看他军事敏感度有多么的高。若是你,你能想出诸葛亮藏身之地吗?后来诸葛亮再出祁山准备激司马懿进入蜀道。因为在当时魏国的平原作战能力是三国中最强的,蜀汉只有靠谋略和地形才能赢得魏军。司马懿却按兵不动,诸葛亮派人挑衅司马懿,各种辱骂。但司马懿忍下来了。后来诸葛亮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他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遣蜀使至司马懿营中送予蜀锦红裙,想用激将法激司马懿出兵。要知道当时送一个男人红裙是个多么大的侮辱。司马懿不但没有生气,还宴请蜀国使者。套上家常问问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如何,最终得知诸葛亮命不久矣。所以选择穿上红裙至渭水河畔,没有出兵,耗死了诸葛亮。最终赢得了祁山会战的胜利!

司马懿是多么善于言辞的人。在面对侮辱之时,他并没有冲动而怒斩使者。而是深入化思考问题,以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赢得胜利。这样熟悉心理战术的司马懿,成就了卧虎。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的教育方面,他的两个最出名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一个有勇无谋,“一个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西晋开国皇帝,卖官享乐。此三人没有一个人超过他的父亲,反而大大落后,使历史进程倒退了十几年。所以司马家是个教育的失败典例。

让我们来回顾司马懿的一生。他是一个很能拼,很能干,出类拔萃,空前绝后,又是三国时代最终真实的胜利者。他为自己的后代铺下了多么好的道路,但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没有教会他的儿子们生存之道。致使一个比一个差。就好比一个光辉一时的企业和一个百年企业相比,肯定是百年企业比一个光辉一时的企业强大得多。因为他们懂得教育后代,懂得传承,而司马懿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勾心斗角,龙争虎斗,忘记了教育的存在。虽然在他死前一切都是这么完美,但是西晋王朝的衰亡证实了这一点,一个短命的王朝。所以我感悟到:教育至上,传承精神,才是长久之策。而不是一时光辉。

“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是我们,祖国的强大靠的也是我们!让我们担起华夏大地未来的责任,中国梦辉煌的一页将由我们书写!(冯文灏)

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篇传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操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操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操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时曹操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谖忘。荀彧,堪称三国乱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但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乱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们的勇气与坚定。让我们炎黄子孙把这种品格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

在更多民众的普遍意识中,曹操似乎从来就是一个坏人——奸诈、多疑、残忍……可历史中曹操就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是一个坏人吗?答案是:不!

首先,我们可以从《三国志·武帝纪》史书中获知,曹操小时候就很机灵,虽然他的行为并不了不起,但他身上的英气依旧被桥玄与何禺发现了。史书中还写道,桥玄对于曹操有着平定天下的寄托,从这点可以断定,曹操绝对是一个有着很大潜力的男人。果然,曹操20岁时就被推举“孝廉”走上了仕途。

紧接着,不出桥玄所料。光和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贼有功,升为济南相。借助这片更大的执政区域,曹操得以施展他优秀的政治能力。何以见得?他来到济南,一眼便可以洞察这里的问题,并杀鸡敬猴,迅速稳住局面。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治,他初出茅庐便可以清楚地判断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便是曹操与生俱来的政治本领,甚至使得他的军事才能被政绩所埋没。

随着灵帝驾崩,少主继位,宦官侵权,董卓进京但偏偏不找其他人,却想要与曹操“共商天下大计”。这里可以侧面反映出曹操藏不住的英雄气概。董卓分明可以和当时更为强大的势力进行联盟,他又不是傻的,为什么要找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的曹操合作?

而曹操选择了逃走,与关东联军一起讨伐董卓,曹操在那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预见性,他并没有选择董卓,他选择了关东联军。最后董卓确乎是输了,不过在这一环节,曹操更多体现的是他对于战势的独到理解以及他当时对于汉朝的忠诚。

当他们一伙集结讨伐董卓时,董卓选择撤往长安,而正是因为董卓撤退,关东联军便不思进取,而曹操却是唯一一个看清形势的人。董卓把天子一同劫去长安,他们讨董的理由是因为他对皇帝有所不轨,但如今董卓手握皇帝,他们还是诸侯,每年都要上供,但他们上供的东西全归董卓,又不能不供,不供便会失去讨伐董卓的理由,所以,长久战斗绝不是关东联盟军的优势策略。曹操看清了这一点,并且表明了他对汉朝的忠诚。

这便是那个青年时期的曹操,未对东汉无望仍拥有希望的曹操!

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后感之司马懿

还没开始《三国志》前,我就看了很多遍《三国演义》,对书里的人物都有所了解。快放暑假时,正好赶上央视十台在播《百家讲坛之三国人物》。这个电视里播的三国和我看的书里的三国有一些出入,电视里在讲三国时,会不时的提到一本书——《三国志》。而且说到《三国志》这本书中记载的事是真实的,而《三国演义》中讲的有些事是虚构的,有些人物也是虚构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本《三国志》究竟是本怎样的书呢?于是,假期里,我到图书馆借了《三国志》这本书。

《三国志》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晋时期的陈寿。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继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而且它也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基矗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可真厚啊!而且里面的字也不是很大,书里竟然讲的是一个一个的人物,从魏国开始,魏国里面写了七十五个人物;接下来是蜀国,蜀国里面共写了三十七个人物;最后是吴国,吴国里面是写了四十四个人物。

作者写的各个人物都很有特色,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群体特征。例如,写到魏国的谋臣时,不仅写他们多智善谋,而且人格完善;写蜀汉的谋臣虽然也才过人,武将虽然也勇冠三军,但是都有明显的缺点;而吴国的人呢?又自有自的特点。整本书把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群体人物的刻画写得栩栩如生。难怪时人称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这本书看过之后,我对书里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蜀国的丞相——孔明了。作者是这样评价孔明的,他说:“有见识懂政治,足以和管仲,萧何相匹敌。然而在临机应变,统帅军队方面,不很擅长。”我觉得最能体现他有见识懂政治就是在《曹操败,走华容道》那一段,他把关羽放在华容道是非常对的。如果把赵云放在华容道上的话,他会立马把曹操抓到刘备那里,可是刘备和孙权在合作中,他把曹操抓来,刘备可怎么跟孙权交代啊!如果把张飞放在华容道上,他当面就把曹操给杀了,曹操在死后,他的十万大军一起攻打蜀国怎么办!而且现在还不是让曹操在死的时候。可见诸葛亮在用人和在政治上是很有谋略的,这样的事还不仅这一件呢?还有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所以我觉得孔明是最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他。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