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

悦读网-读书,分享!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600字/2022-02-23 09:51:47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读了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2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这本集子里更有作者内心的独白——由这个社会联想到的。对于任何事情的相信与不相信,都没有绝对的说法。说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爱情、海枯石烂的永恒都让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会的黑暗面后话锋一转,提出: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过去,干可以控制未来。哪些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其实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来。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目送读后感3

我以前很少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散文集。但这本书,竟然会让我为了其中的字字句句而感叹、思考,甚至于感动到视野朦胧。 这便是龙应台的《目送》。

“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无疑成为了对《目送》最精辟的评价之一。无奈的愁绪贯穿全书,却未尝失去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活的希望;对于过去的不舍与深情追忆,渐渐变为对漫漫人生“生死大问”的深刻思考,目送着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着眼前的现实,悲哀、深邃而美丽。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细腻,富有亲和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怡然情趣与幽默自嘲。我第一次这样深刻地感受到所谓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是生活中极不起眼的一个词语,一声鸟鸣,一只百足虫,便造就了一篇篇毫不矫揉的、随感而发的散文,充满着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崭新认知以及深刻的哲理。

父亲的辞世,母亲的衰老痴呆,与亲友的离别,与儿子之间的隔阂……对于这些生命中必须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将要经历的不忍与不幸,对于这些不断地目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所谓“缘分”,人们大彻大悟之时,是否总是“为时已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也许你正“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何必要强压住内心的情感,定身站在那里看着“他”逐渐消失呢?就算真的不必追或说真的追不上,为何不重新审视自己追的方式甚至是追的人呢?

也许你正要在小路转弯的那一端,为何不回头再看一眼伫立在小路另一端迟迟不走的人,再说一句表达珍重情义的话呢?

你无法逃避生活中的不忍与不幸,你只能选择被动忍受和主动直面。如果我们时刻珍惜彼此相遇相聚的缘分,珍惜眼前人、眼前事,就不会在离别和失去时倍感不舍、忧伤、惭愧,就不会在这时才懂得要去珍惜。自是仍然不忍与不幸,却不止是安慰了自己。

《目送》便是在用作者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这样不断地提醒着我:你可以目送过去,但是请不要目送现在;如果你不想目送现在,那么请时刻目送过去中的不忍与不幸,努力改变现实!

目送读后感4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

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读后感5

当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很容易便是我联想到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同样是以人间亲情为切入点,但龙应台的《目送》,带给我们的却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感触与温暖,更核心的还是一份对生命轮回及其本质的深刻思考与深切关怀。文中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同样,她也是一个女儿,而她就是用自己两种角色的目光,牵连着生命由起至终的整个过程,而那一个个背影蕴积着得是那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当然,对于这本散文式书来说,不可或缺的还有那作者的敏锐,以及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间,溢出着的是与生命素面相对的真诚与理解。

本文看似随性散漫,实则严谨缜密,构思精巧,形散神不散,文章开始叙写“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忽而笔锋一转,由母亲写到作为女儿的“我”眼中的父亲缓缓消失的背影,及后来目送父亲进入火葬场那一刻,前后的叙写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可实际上确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得是生命轮回起止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是成长与自立,而对于作为女儿的“我”来说,目送着日益衰老的父亲,这是以父亲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那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而这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情感历程。在至亲的`注目中,人完成了生命的一切程序,正如梁衔所说:“散文,是一种深湛而美妙的艺术,它最大的特点便是‘散’,散得让你无所适从,它是文学形式中的醉拳,看似醉,却路数不乱,绝招暗藏。”也正是如此,这篇文章也显得那般不同寻常。

灵悟的言语

貌似平淡的语言却透着另样的味道,发人深省,如文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似写出了儿子从幼稚园毕业要上小学的过程,事实上又何尝不是一句生命的真谛,蕴含了生命必然的成长过程;生命就是这样,一个终点必然联系着另一个起点,另一个起点再走向终点,终点再走向起点,如此轮回,周而复始。作者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杂糅在叙述性的语言中,使平凡的语言也闪现出了灵性的光辉,具有内在的张力,这,也不正好实现了她对散文语言的主张。散文不应戴任何面具,主题,语言和个人心灵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最好的散文是洗净所有的语言污染,找回语文本来的灵性,把真正的生活融入进去。

深刻的意蕴

写实的手法——选取了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事,作者却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如文中无论是”我”手牵手送儿子上学,在穿梭纷乱的的人群中,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还是儿子长大后,我仍只能远远的看着他的背影,进入不了他的内心等等,这些生命实景写生,每日都会在我们身边或身上上演的情节,被作者以冷静的态度审查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体会到了另一种感悟,正如当代散文家刘亮程说:”作者都是通过自己接近人类的,但在此之前,他首先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一个有价值的作者更要关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永恒。”的确,就是这些造就了《目送》。

至此,我想起了前苏联文豪高尔基曾说过的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而在我看来,《目送》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交流的书,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与它交流交流,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悟。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