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白杨礼赞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杨礼赞读后感1
在漫天黄沙,罕无人迹的黄土高原上,巍然毅立着一排三五棵白杨。在以前,我以为这是很平凡的一种树,读了《白杨礼赞》后,才知道它的身上有着那样伟大而又美好的精神。
白杨是那末的普通,它笔直的站在高原之上,但是它又是那末的不普通,让人在昏昏欲睡之际立刻清醒。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是茅盾先生对白杨树的评价。可是在刚开始时,我并不觉得白杨有多好。从文章中我知道白杨的外表十分的好看。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它算不上美丽。因为美丽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白杨不是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高原中唯有坚韧不拔精神才可以使生物在那里生活下来。白杨正是有了这一种精神才得以生存。如果把其他美丽的树种在高原上,他们肯定早就死了。
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盘旋的树枝,但是它需要的不是这些。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一种笔直的精神,有一个笔直的心。一个笔直的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来装饰,只要有一个笔直的外表就够。但是它那种笔直的精神,必定会让人发现,让人吃惊。
白杨不仅是北方农民的象征,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了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对抗日战争中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的歌颂。
我们也要向白杨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虚求美丽的外表,顽强不屈。
白杨礼赞读后感2
最近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上一次读它,还是读书时候的事了。犹记得那时翻开书本散发的书墨清香和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而现在,点开网页已成为阅读的最简单的方式。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那是中国最苦难的时代,战争、纷乱、民不聊生,却又是涌现出最多能人的时代,这些不世出的伟人们的成就让后人仰望。但仔细想想,那些融入到诗画中的苦难又是芸芸众生多少的悲怆的浓缩。我们能生在一个没有战乱,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
纵然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犹然在耳,人们也始终记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的悲怆。历史总是螺旋反复的行进,战争—和平—战争,古人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让后人铭记着和平安定的可贵,中国人民如同白杨树般默默的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和平。落后就要挨打,那本最屈辱的近代史翻过,中国人攒足了一口气,埋头补课,闷声做事,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宝贵的和平,用无数前辈的汗水甚至生命拼命赶超,他们是守土安疆的战士,也是立在戈壁上静静守卫的白杨树。今天的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也必将继承他们的美德,遵循他们的遗愿,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来守家卫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开疆辟土。
但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质被人们赞扬着,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坚持着。他们像每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体一样,于困境之中,磨砺,成长,将苦难融进生命里,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生命的乐章。他们如同这白杨树一般,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即使环境艰难,旁人冷眼,亦不能摧毁他们这如宝石般可贵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矗立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那一排排笔直挺立的白杨树,让我想到那些为了祖国无私奉献自己的人们,他们也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奉献一生,像焦裕禄、罗阳、林俊德,像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为了祖国默默奉献和牺牲着的人。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老兵们,那些在各行各业敬业奉献付出一生的人们,他们无畏的冲在第一线,如同旗帜一般鼓舞着其他的人,他们走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种精神让中华民族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让中国人民扛过了内外交困的年代,也将使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
这世上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坚韧不屈,伟岸正直,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即使环境艰难,旁人冷眼,亦无法动摇他们心中的坚持。他们是电视里有着感人事迹的英雄,也是默默无闻在我们身边的凡人。这些凡人也许更为伟大,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昨天我们还与他们面对面的吃着早餐,还能记起他们儿时闹出的笑话,他们不是那么完美,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无法掩盖他们身上的善良和坚持的光芒。像数十年如一日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的廖月娥,像身怀六甲下水救人的彭伟平,像那些善良质朴的勤劳勇敢的普罗大众们。
正是有了这些善良朴实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如此安定团结,才能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地不断发展。他们是土壤,撒播真与善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一片一片的开花结果,那些恶意的冷眼和嘲笑也只能成为田地里少数的异类。和平和安定不仅仅是依靠边疆的战士去维护,作为祖国的一份子,同样也在用我们的方式来保持这真与善的土壤。
那些或精彩或平凡的最质朴的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最伟大最闪亮的优良品德就在我们身边,由古至今,从未改变,从未动摇。那些守卫在戈壁滩上笔直伟岸的白杨树,他们是先烈的英灵,是祖先的传承,是伟大的中华人民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一代代血脉相传的最珍贵的财富。学习它、继承它、发扬它,中华民族必将实现最灿烂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杨礼赞读后感3
最近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上一次读它,还是读书时候的事了。犹记得那时翻开书本散发的书墨清香和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而现在,点开网页已成为阅读的最简单的方式。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那是中国最苦难的时代,战争、纷乱、民不聊生,却又是涌现出最多能人的时代,这些不世出的伟人们的成就让后人仰望。但仔细想想,那些融入到诗画中的苦难又是芸芸众生多少的悲怆的浓缩。我们能生在一个没有战乱,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
纵然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犹然在耳,人们也始终记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的悲怆。历史总是螺旋反复的行进,战争—和平—战争,古人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让后人铭记着和平安定的可贵,中国人民如同白杨树般默默的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和平。落后就要挨打,那本最屈辱的近代史翻过,中国人攒足了一口气,埋头补课,闷声做事,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宝贵的和平,用无数前辈的汗水甚至生命拼命赶超,他们是守土安疆的战士,也是立在戈壁上静静守卫的白杨树。今天的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也必将继承他们的美德,遵循他们的遗愿,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来守家卫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开疆辟土。
但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质被人们赞扬着,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坚持着。他们像每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体一样,于困境之中,磨砺,成长,将苦难融进生命里,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生命的乐章。他们如同这白杨树一般,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即使环境艰难,旁人冷眼,亦不能摧毁他们这如宝石般可贵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矗立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那一排排笔直挺立的白杨树,让我想到那些为了祖国无私奉献自己的人们,他们也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奉献一生,像焦裕禄、罗阳、林俊德,像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为了祖国默默奉献和牺牲着的人。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老兵们,那些在各行各业敬业奉献付出一生的人们,他们无畏的冲在第一线,如同旗帜一般鼓舞着其他的人,他们走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种精神让中华民族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让中国人民扛过了内外交困的年代,也将使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
这世上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坚韧不屈,伟岸正直,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即使环境艰难,旁人冷眼,亦无法动摇他们心中的坚持。他们是电视里有着感人事迹的英雄,也是默默无闻在我们身边的凡人。这些凡人也许更为伟大,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昨天我们还与他们面对面的吃着早餐,还能记起他们儿时闹出的笑话,他们不是那么完美,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无法掩盖他们身上的善良和坚持的光芒。像数十年如一日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的廖月娥,像身怀六甲下水救人的彭伟平,像那些善良质朴的勤劳勇敢的普罗大众们。
正是有了这些善良朴实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如此安定团结,才能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地不断发展。他们是土壤,撒播真与善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一片一片的开花结果,那些恶意的冷眼和嘲笑也只能成为田地里少数的异类。和平和安定不仅仅是依靠边疆的战士去维护,作为祖国的一份子,同样也在用我们的方式来保持这真与善的土壤。
那些或精彩或平凡的最质朴的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最伟大最闪亮的优良品德就在我们身边,由古至今,从未改变,从未动摇。那些守卫在戈壁滩上笔直伟岸的白杨树,他们是先烈的英灵,是祖先的传承,是伟大的中华人民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一代代血脉相传的最珍贵的财富。学习它、继承它、发扬它,中华民族必将实现最灿烂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杨礼赞读后感4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矛盾大师的《白杨礼赞》,有很大感触。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表面上是赞颂白杨,还赞颂了那些具有与白杨品性的人。他笔下的白杨树,是平凡的外观及非凡的内质的统一体。但白杨的意义却不仅仅是这些,它有着更深刻的内核。白杨树不仅仅是北方农民的象征,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的情感落脚点,是对抗日战争中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歌颂。
白杨树是极其普遍的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善于观赏的外形,在西北极其普遍,但却力争上游,通身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横斜逸出,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拔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口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篇文章不仅象征意义深刻独到,描写也十分细腻逼真,在艺术上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显得很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白杨礼赞》不仅在立意方面有深层含义,即象征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还有细腻的描写。文章布局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强化了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合这几个方面,《白杨礼赞》的的确确不失散文名篇和散文经典等称号。
白杨礼赞读后感5
诸事繁华,如梦似幻。有时梦想跟现实,总是相去甚远。人生道路坎坷,浮华尘世心自知,世人总是难免在路途上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行走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之上,望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一排排的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缺乏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实在当不起“美”之一字。然而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使世人牢牢的记住了他的身影。
这便是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的凛冽。
透过那层层叠叠的树影枝桠,我不由的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他们像每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体一样,于困境之中,磨砺,成长,将苦难融进生命里,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生命的乐章。
古往今来,总是不乏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而辛弃疾,却是一特殊的存在,由行伍出生,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代豪放派大家。
常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由一枝羊毫软笔写就,而是用刀和剑刻画而成,力透纸背,纵使时隔千年,读时犹闻金戈铁马之声。可掩藏在层层卷下的又是无人可识的酸辛长叹。
本是想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还,怎奈壮志难酬,空余一身力,一腔志,回首处,已是“可怜白发生”。四十年为臣,倒有二十年被闲置一旁,仅余的二十年中还被频繁的调职。“君恩重,且教种芙蓉”,恨不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终只是,临江水,登危楼,把栏杆拍遍。
命运的苦难并没有抹去他对国家,百姓的一颗赤忱之心。做不到像陶渊明一样浅尝辄止,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无法像白居易一般,亦政亦文。只能在世俗的磨砺之下,愈见坚韧,不屈不挠,不弯不折,涤去了青涩和浮躁,留下成熟的积淀。
历史的动乱,民族的仇恨,爱恨的交织,阅历的积淀,情感的浇筑,一股脑儿地注入诗词,化作诗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忙碌于无聊的琐事,像一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奔波着,逐渐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形形色色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着本性。忘却了最早的本真,放弃了童年的坚持,于苦难之中,弯曲佝偻了脊背。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漂泊在人生的旅途上。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得不这样来安慰自己,纡解尴尬。窘迫的境况告诉附在枝上摇摆的我们,芳草依旧远在天涯,遥遥无期。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我们既未得道,又未成器,曾经的舍我其谁的理想鲜馅像汤圆一样在空旷的世俗中滚荡,由庸碌的尘埃一层层缠绕,渐渐变成了一个个适合社会口味的毫无个性的面团,成为祭品,鲜红地刺目。
花开不是为了花败,而是为了绚烂世界;人生不是等待死亡,而是为了实现理想和价值。我们跌倒又重新爬起,失败又再次尝试。不懈,坚持,是我们的座右铭。在生命的距离缩短的过程中,尽量把他无限丰富,赶不上它,至少,可以充实他,把单一的生命无限放大,让它在你的转身离开之后依然可以绽放光芒。
用一颗心,承载着童年的梦与期冀。满怀着对世界最炙热的爱,笃信着阳光下的善良和美好,坚持着对梦想的热情。纵使被现实推搡地困顿不堪,梦想被撕扯得支离破碎,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宠辱不惊地笑对人生的坎坷。
遥遥的,望见一片幽幽的树林,兀自屹立在西北的寒风中,不弯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