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这部电影的演员的精湛演技真的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特别是女主费雯·丽演的郝思嘉,将郝思嘉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乱世佳人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乱世佳人观后感1
这部电影已经看过三遍了,不算很多,但对于总喜欢看悬疑片的我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记得第一次看时毕竟对人生还没有很多的感触,看到的无非是斯嘉丽的美貌与瑞德这个小胡子男人吊儿郎当的魅力以及他们之间多舛的爱情。
如今再次看这部电影,却发现它的主旨要深刻隽永得多,影片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却不只是因为爱情。
美丽的女人总会有很多的特权,即便她自私傲慢,即便她不择手段。如果把斯嘉丽放在现代,生活在我们周围,很多人肯定都会讨厌她。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她不在意这些,她不在乎在别人的眼中她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被人看轻又有什么关系。她可以抛却现行社会的道德准绳,或者说,她其实是一个能够把感情以外的世界看得很通透的人。没错,就是这种通透与超脱使得她在一开始就难以有什么壮烈的民族情感,不同于其他人过分的盲目自大以及对战争的热血沸腾,她冷眼旁观着这些小丑们的世界。可能我们也不用这样高估斯嘉丽,她的头脑其实很简单,一切与她生活无关的事物她都没有办法提起兴致。这样子出奇的冷静又加上她无与伦比的自信便塑造出了这么一个可怕的女人。除了对于艾希莉的无能为力,我们仿佛想象不到斯嘉丽办不成的事。
斯嘉丽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她的自信,正是因为她的自信赋予了她足够的勇气,她敢于向就要结婚的艾希莉表白,敢于与男人们调情并在冲动之下嫁给查尔斯,敢于抛弃自尊向瑞德请求帮忙保住塔拉,敢于杀死欲行不轨的北佬,敢于勾引妹妹的未婚夫并同他结婚。。。。她自己深信着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得她神采奕奕、魅力无穷。
瑞德看中了斯嘉丽的这些特质,所以他爱上了她,他对她表面上的毫无正经其实是为了掩饰内心汹涌的感情。最初对她的忽好忽坏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挣扎,他不想爱上这样危险的女人,因为他对她无法掌控,但是事情还是这样发生了,越挣扎却越是沦陷,所以最后他放弃了挣扎娶了她,想真正地好好对她。正如瑞德所说,他和斯嘉丽是一样的人,但是我觉得其实他们不一样。瑞德是有心的人,而斯嘉丽所做的所有事情却都不是因为心而是凭着感觉和一股韧劲,这个奇异的男人虽然表面好不正经,干的都是些投机的事情,却比任何人都要活的明白,他知道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在表面上他也如斯嘉丽那样不受道德的管束,但他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没有妨害到其他人,甚至帮助了很多的人。这个男人该是多少女人的白马王子呀,可是斯嘉丽却让迷雾蒙住了双眼,竟是看不清楚自己也爱他这个事实。最后的擦肩而过虽不圆满,但是那句“tomorrowis another day”却用斯嘉丽式的自信带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写了这些发现自己还是走入了描写爱情的这么一个怪圈。其实本来想表达的并不只是上面这些。回归正题,说到这里面的两大配角,艾希莉和梅兰妮,作为配角,其实很难让我们提起什么兴致。但是细细分析人物的性格,竟然发现梅兰妮其实也是很强大的一个角色。在今天这个社会,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喜欢把善良当饭吃的梅兰妮,但正是这样一个人使得小说中所有的人都信服,她身上有股奇异的领导力,所有人都愿意听她的话,她的善良是毫无保留地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做作。她的这种善良不同于古代中国式妇女那种三从四德的懦弱,她不会伤害她爱的人,但对于敌人她的冷静与果敢不禁让人看到这个弱小的女人身上强大的灵魂。就是这样一个最初被斯嘉丽敌视与看清的女人最终赢得了情敌由衷的尊重。
艾希莉或许是书中最软弱的角色。作者应该是一个崇尚内心强大且务实的人。但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男人,他其实是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角色,他的敏感以及他对于死的那个时代的怀念完全可以转化为艺术的源泉。我们的社会需要很多务实的人(或者更可以说是俗人),需要强大的灵魂在这个世界独立,但对于那些发现这个世界其他情调的敏感灵魂,我,我们又怎么能够摒弃呢?
再来说说演员的强大,这样子的瑞德和斯嘉丽让我难以不爱呀!除了费雯丽与克拉克盖博,世上再无斯嘉丽与瑞德。斯人已逝,愿在天堂安息。
最后评价一句,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果然非同凡响啊,那个年代的电影都能拍出至今都几乎无瑕疵的感觉,由衷地佩服佩服。
乱世佳人观后感2
一切仿佛是注定的。
前不久重看电影《乱世佳人》,心中再次升起这句话。
电影结尾,白瑞德离开了斯佳丽,要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斯佳丽冲出去想找回白瑞德。
然而,等她冲到了院子里,有那么一刻,她呆住了,因为此时的情景,曾一次次出现在她的梦里。那个梦,她对白瑞德说过:“我在迷雾中寻找什么,可谁也找不到。”
优秀的小说,总是容易读到宿命论的味道。然而,假若有命,命由谁定?
1993年的暑假,我刚读大一,本来很怵英文的我花了整整一个暑假读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很多地方似懂非懂,但还是被吸引,于是暑假结束后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读了中文的《乱世佳人》。
那时,还不懂得这部小说中隐含着的.自传的味道,对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中制造的宿命论颇有点瞧不起,甚至不自觉中将这部小说列入了二流小说之列。
但16年后再看电影《乱世佳人》,理解力已完全不同,寥寥几个细节,已然明白,这的确像是命中注定,问题只是,命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斯佳丽的父亲骑着马在庄园中飞奔,宿命已开始。
那一瞬间,我似乎全然明白了这个著名的故事中的一切道理。斯佳丽的父亲是颇有点粗鲁但顽强的爱尔兰人。那么,白瑞德呢,不也正是桀骜不逊而又坚强的男人?再看看艾什利,他恰恰相反,是温文尔雅的英国绅士一般的男子。
由此,立即便可以明白,斯佳丽为什么迷恋艾什利。因为,艾什利和她的爸爸是完全相反的男子。
套用我的理论,可以说,因为对自己的父亲有不满的地方,所以斯佳丽头脑中发展出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原型,而这也是她长大后的“理想男人”的原型所在。父亲是粗鲁的,而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就是儒雅的。
斯佳丽最终明白,她并不爱艾什利,她发现艾什利是一个柔弱的男子,缺乏生命力。这时她也明白,她爱的还是白瑞德,这个总是讽刺她、戏弄她而又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又具有剽悍的生命力的男人。
不过,在我看来,“她不爱艾什利”,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只怕无论如何醒悟,像艾什利这样的男人,仍然会对斯佳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因为靠近这样的男子,会让她觉得,她的生命似乎圆满了。
但更进一步讲,她并不能真正和艾什利生活在一起。因为,其实她从来没有学会和这样的男子相处,她学会的,就是如何和白瑞德,也即父亲这样的男人相处,她可以和他们一样粗鲁无礼,一样残忍无情,但又在这种前提之下找到相互欣赏和共处的方法。
然而,到底该如何和艾什利相处呢?斯佳丽并不知道,她其实也从来没有看清楚过艾什利的真实存在。艾什利的太太梅兰妮,一开始就知道艾什利的真实的样子,并尊重和爱他的真实,但斯佳丽不同,她是喜欢他的温文尔雅,但她是否喜欢他没有生命力呢?她是否能接受,艾什利其实根本无法依靠呢?
所以,尽管斯佳丽迷恋艾什利,但假若真和他生活在一起的话,她会很快失望并不能忍受。那时,她才会怀念像父亲那样的男人的好。
与此相反的是,尽管她意识上一直讨厌白瑞德,但他们其实是天作之合,他们都知道如何刺激对方,如果挑逗彼此,同时又如何相处,这种相处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默契,这种默契不需要再学习,因为她早已在和父亲的相处中学到了。当然,相当一部分的学习要归功于她的黑人奶妈玛格丽特。
类似的故事,我在我的周围也屡屡发现,很多人憧憬某类异性,但当对方真要接受自己时,他们却开始莫名其妙地退缩,而最终选择了一个自己貌似不喜欢的异性。接下来,他们和配偶在婚姻中不断战争,同时也不断思念那梦中情人的美好。但这永远是水中花镜中月,他们并不敢真正接近,那会令幻想破灭。
这不只是斯佳丽的宿命,这也是故事中白瑞德、艾什利和梅兰妮的宿命。
乱世佳人观后感3
刚看完电影《乱世佳人》(也就是《飘》),感觉有点小遗憾的,因为它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说片中两队主人翁彼此之间都很般配——但作者最后还是为他们安排了一个悲伤地结局,让他们四人都各自离开。
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
美丽任性的庄园主之女郝思嘉小姐,高傲自信,青春夺人。在一次酒会上赢得了青年浪子白瑞德的青睐。而郝思嘉的心却为另一位庄园公子卫希礼所占据,卫希礼与表妹韩媚兰情投意合,已结连理。战争的爆发使郝思嘉两度成为寡妇并最终与白瑞德结合,但对卫希礼的爱之梦却依然没有破灭。直到唯一爱女坠马身亡,白瑞德在绝望中离她而,这位美国南方姑娘在经历战争和生活的磨难后,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正所爱...
来说说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思嘉和希礼。觉得这两人挺造孽的。应该说爱上希礼,是思嘉的一个错误。年轻的希礼早已结婚,但固执的思嘉却对他不死心,仍然多次直白的向希礼表露自己对他的感情。而希礼却也因为这种巨大的热情,而一直没有跟思嘉说出他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方面,希礼的确喜欢思嘉,在精神上是向着她的;但实际上,因为传统道德的羁绊和自己家族的影响,希礼又不得不和表妹结婚。其实希礼是没有自己的婚姻自主权的,他甘于生活在自己家族的一切安排下,听话的选择接受现实中的一切。
幸运的是,韩媚兰是一个好妻子,她爱自己的丈夫,理解他,支持他,给与他一切能给予的帮助。这也使希礼的心再后来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向媚兰的`方向靠近,对于思嘉,只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关心”。但思嘉却一直不相信这一点,她只是依旧对希礼念念不忘,可以为了他做任何的事情。
这是希礼和思嘉性格的不同点,一个太勇敢,一个很懦弱,一个为爱奋不顾身,另外一个却是对爱优柔寡断。也许也就是这种纠结不清的关系,使得他们在后来的生活中,对对方,也对彼此的阵阵深爱着他们的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他们却毫不知。他们都不懂得珍惜现在。故事的结局,确实只有他们两个人留在了这个村子,但他们也都是在最后才明白,过的事情已经烟消云散,而他们真正爱的,是曾经深爱着他们的媚兰和瑞德。这也许就是他们两个人的悲哀吧。
乱世佳人观后感4
看了《乱世佳人》,感想万千。
思佳丽与韦特拿是同样的人,因而相互吸引,相爱甚至是理所应当之事。但韦特拿比思佳丽幸运,他更了解自己的心。可怜的思佳丽因年轻的一段梦想而对爱无所顿觉,直到流产、直到邦尼的死,直到一切无可挽回,她才发现真正爱的只有韦特拿。可惜这时的上帝并没有眷顾他们,明白彼此的心亦是分开之时。但我相信,他们会再在一起。因为爱可以消弭一切误会,爱可以让人获得重生。
有时会想,什么才是真爱?是有欢笑,又有泪水?韦特拿对思佳丽说;“你永远是个小女孩。”爱情面前,我们不仅要执桌,更要勇敢,勇敢抉择。或许有一天我会遇到真爱,但我会不会犹豫不前,让那份简单的爱不在?希望自己可以握住手心里的幸福。
片中有许多关于南北战争的事。战争所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我的想象。看者片中车站躺满士兵的镜头,心中有的岂止是惊讶,更多的是无言的痛。随着镜头的渐渐拉大,像是一根针在一寸一寸地扎进心脏,想要流血而流不下。
有这样一句话“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生命啊,何等之重,重的让我们不能窥其一毫,但在战争中,轻得连蝼蚁还不如,怎不让我们痛心、为之愤慨呢?
乱世佳人观后感5
梅兰妮的去世,最后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悲伤的气氛使斯嘉丽的直觉变得无比敏锐,因为这一次的悲伤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她不是主人。面对着为梅兰妮的逝去满怀悔恨、悲痛欲绝的艾希礼,斯嘉丽突然间发现,她对艾希礼的爱情全都消失了。她开始还以为这是她的错觉,然而她再注视着艾希礼时,她的心里再也感觉不到爱情的存在。她最初是那样地爱艾希礼,这是真的。但她以为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减少她对艾希礼的爱,这只是她自己的固执。在她决定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时,她对艾希礼已经失望了一次。在她为战后桃瑞园的税金找艾希礼求助时,她对艾希礼又失望了一次。面对梅兰妮的去世艾希礼只想着他自己,让她对艾希礼再一次失望了。
斯嘉丽心里的坚冰一下子破碎了,她想哭,她觉得她其实不该承受这么多,上帝知道她也需要有人来安慰她,以前还有梅兰妮,现在还有谁?她想起她遇到的一次次难关实际上都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才渡过的——上帝知道她是多么需要真的去爱,只有爱才能使她坚强地撑下去。
斯嘉丽心里所有被压抑的情绪都迸发出来了,她从来没有这样悲伤过,以前的愤忿都变成了悔恨。渐渐地,瑞德的影子在她心里开始清晰起来,他在她危急关头的神兵天降、他的嘲讽、他的悲伤、他的亲吻、他的粗鲁——她早就知道他这都是为了她,或因为她,但是她一直没有在意,以为他只是在炫耀,或在嫉妒。不是,她现在清楚地感觉到了那不是,他是真的爱她。可她怎么现在才发现呢?因为艾希礼吗?
斯嘉丽心里激动莫名,又惶惑不安,她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最初她是爱艾希礼而不爱瑞德的,但究竟是什么力量——是什么力量使她和艾希礼的距离越来越远,和瑞德却越来越近呢?与瑞德相处的情景在她心中一幕幕浮现:为什么当初在桃瑞园交不出税金艾希礼又让她失望时她会想起去找瑞德,为什么她会答应瑞德的求婚,为什么蜜月旅行时深夜里她会缩在瑞德怀里哭,为什么从梅兰妮的生日宴会归来后半夜里她会睡不着下楼去看瑞德,还有,为什么她一次次在瑞德面前总是习惯发脾气,她真的是那么讨厌他吗?也许不是,也许她是不由自主地想依靠他,她觉得他能给她帮助,能让她安心。她想起当她试图在瑞德面前伪装自己时,总是立刻被他拆穿,让她恼羞成怒,她也想起当她高度现实的一面表现出来时,艾希礼让她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而梅兰妮体谅她,至于瑞德——欣赏她。也许,瑞德才是她的另一半,只是以前她没仔细想。也许,当她第一次成为寡妇,在义卖会上遭遇白眼,只有瑞德不屑世俗请她跳舞时,她的内心深处就开始偷偷爱上了他。
斯嘉丽的心开始砰砰直跳,她心里有个声音告诉她,这不是也许,这是真的。现在她要马上找到瑞德,她要跟他说,她爱他,她好几年前就开始不知不觉地爱他了,她不能没有他。她从来没有这样冲动过,她从来没有这样觉得自己不可抑制地爱上一个人,连她当初对艾希礼那样执着的爱跟现在也没法比。她急匆匆地跑回家,她在空荡荡的家里到处寻找瑞德,他在哪,他在哪,上帝知道她是多么害怕在失去梅兰妮后又再失去他呀。
瑞德在楼上的起居室里,他坐在椅子上,茫然地看着窗外的天空。他觉得累了,几年来爱情的烈火对他的折磨,已经把他的心烤焦了。他问自己:他还爱着斯嘉丽吗?真正的爱即使成了灰烬也还是爱,而不是恨——他已经明白。只是像从前那样热情似火的爱,他已经陌生了。幸福是两个人的合唱,而不是一个人的独唱——他已经知道。只是他一直以来那么想得到幸福却一直得不到,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命中注定如此。他爱着不爱他的人,爱他的人他不爱——他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如果这是上帝和他的较量,他已经认输了。房子里的一切都在勾起他的回忆,虽然有些是那么美好,更多的却是痛苦,还是离开的好。至于斯嘉丽,她总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再说,他为她做了那么多,也已经够了。即使有一天她会真的爱上他,难道一切不是太迟了吗?一切还能从头再来吗?他能忘记那些痛苦的记忆吗?既然爱情难免痛苦,他为什么不试一试远离爱情呢?享受生活比为爱情受苦更有意义,不是吗?安逸、尊严、文雅、温和——他以前一直蔑视的贵族绅士的那一套精神秩序,难道不正是为了像他这样看透了爱情的中年男士准备的吗?他渐渐回忆起了他的婚前生活以及更早的成长经历,他有了一种新的冲动——他要回一次查尔斯顿——他的家乡,他离开那里太久了,他要回去,他要重新感受一下少年时代他曾呼吸过的那些泥土的芳香,见一见那些与他从小一起长大但久已未见的老朋友,也许还会得到什么新的启示也说不定——他以前总是走得太急,难免忽略一些东西。别了,斯嘉丽,他爱她,永远,但他现在要爱自己了。
故事的结尾,在相识十二年、结婚八年后,四十五岁的瑞德选择了独自离开,而二十八岁的斯嘉丽也独自回归了她的桃瑞园,他们都同样需要平复自己的悲伤,重新汲取为了生活和爱情而奋斗的力量!
人的命运,或向上或向下,有开始必然有终结,有结果必然有原因。但人只有在一次次不得不面对各种无法扭转的令其痛苦的生活状况时,才会一点点反省自己:我的生活,到底是在哪里出了问题?
爱情,是人在年轻时所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但是,人在年轻时对人生的认识事实上有很大的矛盾,一方面,人自己的潜意识为人默默指引着人的自然需求,另一方面,人自己的意识为人热烈指引着人的社会需求,而这两方面往往各行其是,竞相争夺对自身的支配权,爱情也是如此。
只是到了人不再年轻时,才恍然发觉:人生总有另外一面,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总是会老的,从社会的角度说,人的处境也总是会变的,许多事情,年代过了,意义也就不同了,许多问题,地位变了,角度也就不同了,过去认为应当那样才对的东西,现在却认为应当这样才好。
当青春成为昨天时,人首先应当努力的,往往不在于解决好外界存在的问题,而在于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矛盾。内心的一小步,等于外界的一大步。
生活,总要不断向前看,毕竟,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