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幸福的勇气》这本书时,我内心激动不已,感觉这本书正合我意,似乎就是为了我这样的人写的,里面观点我很赞同,其中描述的幸福状态正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我恨不得一下子将其读完,领会之,执行之,在我的生活中完全渗透践行。可是,因故我没能如愿以偿一口气读完它。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幸福的勇气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家有七岁小儿。在对孩子未来的畅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希望他能够幸福。幸福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吧?回顾自己的生活,特别是翻过《幸福的勇气》后,不得不承认幸福并非易事。获得幸福是需要勇气的。
《幸福的勇气》是继《被讨厌的勇气》后,岸见一郎、古贺史健阐述阿德勒哲学的第二本书。本书继续沿用上一本的风格,以对话方式,在青年与哲人的一问一答之间,结合青年的教育实践困惑,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获得“幸福”。划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接受“不完美”,自我认同,主动信赖,主动去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最终体会到幸福(“共同体感觉”)。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真要做起来,何其艰难。我们大多数人在意他人评价,无法遵从内心;担心背叛,不敢信赖;害怕伤害,不能全心全意去爱。这本书中犀利地指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特别是“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此外,指明了教育的目的,让我这位在育儿道路上“精疲力竭”的妈妈萌发了不少感悟。
周四晚从托班接到小儿,得知其未完成大部分作业。待十点,由于第一遍课文读得磕磕绊绊,要求再来一遍,他不乐意,陷入僵局。僵持了半小时后,放弃作业,让去睡觉,他亦不同意。换成他爹,两三分钟过后,娃哭得一塌糊涂。娘亲再上,终于在十一点十分完成。
第二天早六点起床后,坐在沙发上发呆时,想起了《幸福的勇气》。初次接触了阿德勒哲学的青年满怀希望地辞去图书馆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教师,奉行“不批评不表扬”的观点实践教育(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却陷入困局。就像我自己,本着“尊重”孩子、不打骂的原则,但常常沮丧于温和的词语没有力量。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上本书强调的是人生课题的分离及自我接纳,信赖他人和贡献感的重要性,本书更多地说了教育中的“赏罚”,人生的“自立”和“爱”。爱的课题,交友课题和工作课题是人生三大课题。爱的勇气就是幸福的勇气。
课代表:老师,我们在宿舍谈论老师,说到你的时候,觉着你适合做朋友。
我: 我不是来跟你们做朋友的。
听完她的话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认为我不适合做老师吗?我当然不再怀疑自己做老师的能力,虽然还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我也曾遇到同样与书中的青年同样的烦恼——学生不怕我,课堂纪律松散。后来网友的一句留言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网友说:“你是皇上吗?”
我当然不是。我原来陷在“学生不怕我,就不会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会有好成绩”的逻辑里。我一错在想靠学生的恐惧来提升学习的动力,二错在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不听我的话,他自己想学好且方法得当,加上行动,也是能学好的。
用阿德拉心理学的话说,我是没尊重学生,没把学生放在与我平等的位置上。阿德勒说,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在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这一章节里,说了一个阿德勒诊治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故事。阿德勒把她当成朋友,注意不是像朋友一样,就是朋友,任她拍打自己。一直不开口说话的女生,在心理咨询了30天之后,开始说话。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不赞成赏罚教育。因为那是以操控为目的基于纵向关系的教育,而不是以学生的自立为目的基于平等的横向关系的教育。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因为爱是两个人的课题,我们通过爱将人生的主语从“我”到“我们”,从两个人的“我们”到整个共同体的我们。“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个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爱的课题”的主旨句就是: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总而言之,阿德勒心理学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在具体的心理咨询时,进行咨询的人往往谴责可恶的他人或倾诉可怜的自己,但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过去”,所以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以后怎么做”。人际关系是一切不幸和幸福的起源,尊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入口,也是教育的入口,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避免一味地说教。爱是认识课题的最终关口,理解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阶梯。爱是决心,决断和约定。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只有你下定决心去爱的人。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岸见一郎的两本勇气,给我的认知,打开了非常多的窗户,从第一本的共同体感和课题分离,到第二本的自立和主动爱,有了更广阔的视角。
第一本勇气提到“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第二本勇气进一步阐述“所有的幸福也都源自于人际关系”。这一遍再读《幸福的勇气》,同样的对话,有了新的思考——所有关系的出发点都是我和自己的关系。在和自己的关系中,我不禁反问:我接纳我自己吗?我认可我自己吗?我尊重我自己吗?我和我的内在小孩进行课题分离了吗?
哲人说: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既然说道我和自己的关系,那我的内在小孩活在什么时间段里?她活在我的四岁、我的五岁、或许我的六岁,于是在面对问题时,有了四岁的我做的一个决定,或五岁的我获得的一个逻辑。当我无法与自己的内在小孩课题分离的时候,每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内在小孩都在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而内观、看见、疗愈和接纳自己的过程,无疑是帮助内在小孩自立的自育过程,因为我想要决定现在生活方式的不再是那个充满恐惧的四五岁的小孩,而是如今充满坚定信念和力量的成年的我。
比如,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小学时代的经历形成的逻辑,一直持续影响着我的交友模式。而近些年来,经历了内在的成长,建立了更为健康的交友逻辑后,不但令那个恐惧的小孩子在朋友关系中获得了自立的力量,有了清晰的界限,也不再受到”八九岁的我“的控制;更收获了“自作自授“小伙伴铁三角一般的友谊。我与那个时代的内在小孩友好地进行了课题分离,看见并接纳了那个自己,并以“此时此地”的自己做出了决定同时付诸了行动。
比如,人际关系中的亲子关系。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生二胎的时候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妈妈,是有经验的过来人了。曾经我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但是二读《幸福的勇气》,关注我和自己的关系后,我从新的视角打破了这个逻辑。即便有了二胎三胎,同样的五岁,老二老三又怎么可能是老大的复制粘贴,每个孩子都如此的不同,每一段亲子关系也决不可能被复制,所以多子女家庭的每一段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每一个孩子都仍是第一次。当我们遇到不同的育儿经历时,我们也获得了更多更新的挑战机会,同时也会遭遇到更多的问题,遇见自己更多的内在小孩并觉察到她们新的恐惧和逻辑。面对这些未知的内在小孩,依然是倾听她们,尊重她们,了解她们,接纳她们,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挑战时,才能有勇气和力量与她们进行课题分离。
说道与内在小孩的课题分离,当然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两断,因为一切的烦恼和幸福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和幸福,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所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关系中共赢才是我想要的。在亲密关系中,我想要和丈夫共赢,获得家庭的共同体感,创造两人的“我们”的幸福;在亲子关系中,我想要和孩子共赢,获得亲子的共同体感,收获“目送”的幸福;在工作关系中,我想要和工作伙伴共赢,获得工作的共同体感,维系健康的工作关系。为所有的关系都向着没有遗憾的“最佳分别”而努力。
最后,在与自己的关系的觉察中,我时常发现不少人很喜欢做一种气馁式的反省。在自育的过程中,固然要反省自己的不足,但是反省不是为了自我否定,更不是强迫自己去改变,这与我们所说的课题干涉又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把别人改成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在我看来反省是为了帮助我们看见内在不足的她,通过她觉察到内在的恐惧,接纳这个不足的她的存在,甚至接纳“此时此地”的自己仍无法改变她的真实现状,更好地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自己,唯有区别对待每一个时间维度里的内在小孩,才是对她们最大的尊重和接纳。尊重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包括我们与自己的关系,而鼓励是帮助内在小孩自立的唯一入口。与其在十次挑战中,不断探究那9次失败的原因,不如去总结那1次是如何成功的,那一次成功的方法可以更好的鼓励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力量,指引我们真正走向最终你想要的完成自立目标。
在与自己的关系中,好好的练习爱自己,用爱自己的勇气,使自己变得幸福。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上本书强调的是人生课题的分离及自我接纳,信赖他人和贡献感的重要性,本书更多地说了教育中的“赏罚”,人生的“自立”和“爱”。爱的课题,交友课题和工作课题是人生三大课题。爱的勇气就是幸福的勇气。
课代表:老师,我们在宿舍谈论老师,说到你的时候,觉着你适合做朋友。
我: 我不是来跟你们做朋友的。
听完她的话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认为我不适合做老师吗?我当然不再怀疑自己做老师的能力,虽然还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我也曾遇到同样与书中的青年同样的烦恼——学生不怕我,课堂纪律松散。后来网友的一句留言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网友说:“你是皇上吗?”
我当然不是。我原来陷在“学生不怕我,就不会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会有好成绩”的逻辑里。我一错在想靠学生的恐惧来提升学习的动力,二错在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不听我的话,他自己想学好且方法得当,加上行动,也是能学好的。
用阿德拉心理学的话说,我是没尊重学生,没把学生放在与我平等的位置上。阿德勒说,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在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这一章节里,说了一个阿德勒诊治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故事。阿德勒把她当成朋友,注意不是像朋友一样,就是朋友,任她拍打自己。一直不开口说话的女生,在心理咨询了30天之后,开始说话。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不赞成赏罚教育。因为那是以操控为目的基于纵向关系的教育,而不是以学生的自立为目的基于平等的横向关系的教育。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因为爱是两个人的课题,我们通过爱将人生的主语从“我”到“我们”,从两个人的“我们”到整个共同体的我们。“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个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爱的课题”的主旨句就是: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总而言之,阿德勒心理学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在具体的心理咨询时,进行咨询的人往往谴责可恶的他人或倾诉可怜的自己,但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过去”,所以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以后怎么做”。人际关系是一切不幸和幸福的起源,尊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入口,也是教育的入口,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避免一味地说教。爱是认识课题的最终关口,理解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阶梯。爱是决心,决断和约定。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只有你下定决心去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