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金融监管读后感2000字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21世纪金融监管读后感2000字范文

读后感/2021-05-12 09:39:53

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稳健。监管者传统的关注点主要是检查金融机构是否满足偿付能力和流动性方面的监管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世纪金融监管读后感2000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21世纪金融监管读后感2000字

近日,我有机会通读了《21世纪金融监管》一书,作为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的青年监管干部,收获良多。《21世纪金融监管》是金融危机后反思金融监管的著作中最有深度、最有价值的一部。作者Kellermann女士,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民法和国际法专业,并在律师界执业多年。担任过荷兰银行执行董事,同时也是欧洲保险与职业养老金管理局监管委员会成员。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官员,作者编写《21世纪金融监管》一书,希望以监管者的角度探讨金融监管的适度性。

《21世纪金融监管》通过聚焦监管规则和监管实践,探讨了如何打造高质量监管、构造新的监管模式。该书介绍了欧盟、荷兰、英国、瑞典、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实践。该书就原则导向监管、前瞻性监管、双峰监管、分析式监管、监管中的董事会评价、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金融监管的执行、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机配合等重要的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阐述。同时,该书也提出了若干问题并逐一探索解决方法。例如:人类能通过改进监管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吗?金融监管机构究竟应当更关注监管的结果还是监管的过程?什么样的监管才是良好高质量的监管,有什么特征?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监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该书对这些各国金融监管共同面临的难题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图书市场上所引进的金融创新与监管作品,多出自美国监管官员和投行领导人之手,主要聚焦于美国经验,相对而言对欧洲国家的监管经验有所忽略。但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看,除了冰岛及南欧国家之外,一些欧洲工业化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于美国,更趋健全,更有效地平衡了金融创新与实施审慎监管的关系,其监管理念和具体政策对于中国改革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通过通读《21世纪金融监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对金融监管的认识: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方法

《21世纪金融监管》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各国出台的防范风险政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认为: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表内表外杠杆过高,市场参与者对资本质量失去信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对国际监管框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对资本质量、一致性和透明性的要求,以促进资本更好地覆盖风险。

首先,预防金融危机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金融机构去杠杆。去杠杆可以修复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并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监管当局致力于去杠杆时,可能会产生顺周期的系统问题。过度的去杠杆将阻碍资本的流动性,导致发生金融危机。所以,去杠杆的适度性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议题。

其次,《21世纪金融监管》一书认为:金融监管的政策应尽可能减少漏洞,降低政策风险。银行可能将业务转移到监管更少的业务上来逃避监管。由于《巴塞尔协议II》对证券化产品等银行业务赋予了较低的风险权重,从而制造了监管套利机会。银行可能通过大量发行证券化产品来扩大业务规模,同时逃避监管。但是较低质量的证券化资产,以及证券化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骤增的风险,都引起人们的担忧。因此金融监管需要考虑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表外风险敞口。

最后,《21世纪金融监管》指出:金融监管的政策应保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巴塞尔协议III》,主要目的是保障银行拥有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这些流动资产可以及时变现并在监管者要求的压力情景下满足30天的流动性需求。《巴塞尔协议III》还规定了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这一指标,该指标要求银行在一年内保持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此外,监管当局还需要检测金融机构在过渡期进行的调整行为,尤其应密切关注此类行为对金融市场、信贷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及时化解风险。

二、先进的监管模式必须具备的特征

《21世纪金融监管》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荷兰央行的情况,阐述了良好监管应具备的五个要素。第一,具有侵入性,即监管者要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分析等监管手段深入了解被监管对象,突破传统监管指标的限制,将过去难以量化的重要要素纳入监管框架。第二,具有主动性,敢于质疑,积极主动。监管者要意识到现有政策和规则不足以应对金融世界的复杂性,因而需要更主动地运用监管规则和权力,展开主动监管,主动质疑。第三,具有全面性,监管者要具有风险监管的意识,不仅鼓励市场发展,还要关注风险,全方位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具有前瞻性,也就是必须努力学习,具备识别行业内新风险的能力。第五,具有确定性,要形成决定性的结论,要敢于针对问题展开行动,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

三、双峰监管模式提高了监管效率

《21世纪金融监管》介绍了荷兰金融监管部门采用的双峰监管模式。荷兰金融监管当局认为:金融体系的活力和创新发展导致传统金融行业的界限消失,这使得人们确信金融监管不应该是分业设置的。所以,荷兰于2002年引入双峰监管模式。双峰监管模式起源于英国。双峰,是指将金融服务局拆分为“双峰”:审慎监管局(PRA)作为英格兰银行的附属机构,负责微观审慎;行为监管局(FCA),作为对财政部和议会负责的独立机构,负责行为监管。在此模式下,金融监管聚合到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职责由一个单一的部门负责;二是荷兰金融监管局作为独立的监管者,只负责所有类型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但是这种监管模式带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目前监管可用的“工具箱”是否足以使监管者在繁荣时期也能识别出不断积聚的金融风险,并在金融繁荣时就采取行动管理风险。

2018年,我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迈出了转变金融监管模式的重要一步。此次机构改革立足中国国情,也参考了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研究了双峰监管体制,但并不是完全采用双峰监管。机构改革完成后,人民银行要牵头增强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增强协调效率。人民银行在我国金融监管中的独立地位逐渐清晰。

综上所述,在后危机时代,想要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较为彻底地改变金融监管的方式,使之变得适应金融创新和市场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更高效地捕捉潜在风险,加大市场参与者的违规成本,迫使监管部门和被监管者都变得更加审慎。

我国金融业近年来逐步加快金融开放速度,鼓励金融创新,同时也在积极推动金融监管改革,控制金融风险,特别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亟待推出新型的金融监管框架。《21世纪金融监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我国金融监管可以积极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实践经验,转变金融监管方式,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防控风险,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安菁菁)

21世纪金融监管读后感2000字

风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复合效应有时是危机之前的风险管理工具所无法有效捕捉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教训:不仅要在公司层面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而且这个框架必须能够包含并加总该机构所面对的不同类型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约翰.肯尼迪:行动方案必然要有成本和风险,但是它们也远比温水煮青蛙的渐进式所引发的长期风险成本要少得多。 审计式监管:规制监管,过多依赖机构的报表和指标,信息失真。 分析式监管:持怀疑的态度去识别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及其原因,理解金融机构行为背后的动机。分析式监管要求监管者不仅要理解监管法规的字面意思,还要有能力掌握立法精神,将推理建立在可持续经营和审慎风险管理的一般要求之上。四个方面重要的因素:鼓励判断、促进原则导向监管、增加透明度、树立底线思维 监管者对金融业的变化趋势应当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并对监管变化可能引起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的金融创新保持高度敏感。 采取何种工具取决于监管对象、所要解决的问题、追求的结果,以及监管机构的文化和方法。 监管包括协作性监管、强制性监管。协作性监管意味着监管者在符合监管精神的基础上采取一种灵活的、协作的手段,包括就行动和时间表进行协商,这种方式赋予了更多的监管裁量权,有时也可能意味着监管俘获;强制性执行也叫威慑,是一种零容忍、规制为本的方式。 总之,当被监管对象的目标和监管机构的目标一致时,监管机构的目标越容易被金融机构内在化。长期来看,更加适应性的监管立场就会变得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此外,当审慎期望变得不容易判断,成本和结果变得不容易确定时,往往需要一种更灵活的监管方式。相反,当激励难以被内化或者监管面对的是合规成本和合意结果更确定的新规则时,更加强制性的监管方式会更受青睐。 银行高管人员通常希望监管者给他们更多业务上的灵活性,而从事具体业务的员工却往往更喜欢界限清晰的非黑即白规则。 更进取的风险偏好标志着,金融机构试图通过开展其他机构不会开展的业务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在对金融机构的战略、商业模式、行为和文化做出客观评估存在困难性,需要在监管中必须保持机警、果断和执着;也应当保持谦卑,以克制的态度对待此类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而要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定论就需有所克制。 在正式的法律中,如果一项标准的没人未被详细界定,那么这个标准便被认定是开放性的。原则导向监管即是这样一种开放性标准。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悖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这三大目标;同理,也不可能同时实现金融稳定、金融一体化以及本国金融政策独立这三大目标 双峰监管模式: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 身为一名监管者,深感监管工作之不易,一直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监管者,读完这本书深受启发,对监管工作的定位清晰了,以前很多胡乱搅在一起的概念也明了了,对现行法律监管政策和许多做法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良好的监管,一要有监管意愿;二要有监管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监管要有侵入性,适应性,全面性,决定性,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目前我们的监管更多还停留再表面上,理论似乎都知道,一旦付诸实际感觉是难上加难。纸上得来终觉浅,诸事还得靠自己去实践,去体会。

21世纪金融监管读后感2000字

发端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对于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时至今日多数国家仍还在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金融监管的失败可以说是诱发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监管的失败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监管理念上重微观审慎而轻宏观审慎,推行轻触式监管而非侵入式监管。危机前各国在监管实践中遵循的基本是机构监管,即只关注单家金融机构的风险,而缺乏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这就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单家机构的稳健并不必然带来整个体系的稳健,这在次贷危机中的风险传染效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为了保持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甚至保证本国金融中心对海外机构的吸引力,各国纷纷推行轻触式监管,这就导致了监管竞次及监管套利。其次,监管体系的不合理设置导致监管真空、监管重叠。以美国为例,在此次危机中涉入程度最深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美联储对其没有监管权,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基本上也是摆设,在商业银行方面,则存在着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州政府等众多监管机构,造成了监管的碎片化及监管重叠。再次,重指标上的合规监管而对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战略、行为及文化关注不够。危机前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就是风险的过度承担,这又与管理层的短视及不健全的薪酬考核机制有关。严重期限错配下的高杠杆经营在商业模式上不具有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内部弥漫着“一切向金钱看齐”的短视化倾向,这导致了风险的不断积累,直至不可持续。最后,重规制(regulation)而轻监管(supervision)。有效监管的实现不仅需要指定完备的规则,更需要监管机构在实践中去执行这些规则。否则,就像在体育竞技比赛中,虽然有完整的规则,但却没有裁判执法,这必然带来规则的失效。

“亡羊补牢,尤时未晚”,危机后国际组织、众多主权国家均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规制方面(regulation),国际上出台了《巴塞尔协议三》,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及流动性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美国颁布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在机构方面,美国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赋予了美联储更大的职权,并且整合了原本分散的消费者保护职能,英国将FSA拆分成了PRA、FCA,并且将宏观审慎监管权利回收英格兰银行,形成了宏观审慎、微观审慎、行为监管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但是纵观各国的改革措施,基本上集中于对监管规则和监管机构设置两个方面,并未过多涉及监管的执行问题。

反观中国,虽然并未过多卷入这场危机,但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并暴露,当前“一行三会”式的分业监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防控风险的要求。不管是2013年的钱荒还是2015年的股灾,均暴露了我国现行监管体系的不足。金融行业混业化经营趋势愈加明显,交叉性金融产品充斥市场,风险传染路径日益复杂,这就要求监管机构构建起强有力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重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析,而目前的监管体系基本上还是建立在机构监管基础之上的,部门间缺乏信息的共享及政策上的协调,这必然导致监管真空及监管套利的出现,并从宏观上加剧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关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争论从未停息,但主政者能否鼓起勇气对现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仍是未知数。

期待相关人士能从本书中汲取智慧,加快改革当前的监管体系,重塑我们的监管理念,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