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在《何以为家》里,生长于黎巴嫩的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将镜头聚焦于了自已国家的社会最底层,透过她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的国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何以为家中小学观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何以为家中小学观后感作文大全(1)
看完《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真实。这世界就是真实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2岁左右的男孩扎因艰苦而悲惨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会的最底层,父母因贫穷无力教养孩子,却又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他们让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干活帮忙补贴家用。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太多平静快乐的时光,总是对在生死边缘奋力的挣扎。
原本我已经做好了在影片结束之后迎接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自己的准备。可事实是,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我并没有留下眼泪,只是感觉心里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纯的内心不断叩问这个残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寻找世事为何如此的答案。当他遍体鳞伤地坐在牢里,才知道没有人能给他回音。从一个12岁的男孩眼里,我感受到了绝望。
可他原本是一个那么善良,勇敢又有担当的孩子。他担心妹妹被卖给别人当老婆,为妹妹洗去沾满血的裤衩,偷拿家里的钱,准备带着妹妹逃离,虽然并没有成功。即使他在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持带着小犹纳斯,像侠客一样行走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苦中作乐,利用光学原理,将别人家的电视应到镜子上,模拟配音,乐在其中。我喜欢扎因用自制小拖车带着犹纳斯的背影,那么坚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难。可是除了苦难,除了贫穷扎因心中还有着对妹妹犹纳斯的爱和责任,让我思绪万千。
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就不会有像扎因一样的流离失所的人们,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快乐成长。
何以为家中小学观后感作文大全(2)
影片开头告诉我,这不是一段发生在和平地区的温暖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穷孩子残酷的成长历程。镜头从难民营转向法庭,这个12岁的男孩,赞恩,竟倔强而坚定地说道:“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吃惊之余,我疑惑地想:他的父母做错了什么?
赞恩真的很穷,他没有身份,不能上学,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甚至还要做繁重的工作,养家糊口。然而,把他带到世上的父母,却从未却从未真心给予孩子爱,肆意指挥他、打骂他。我相信赞恩心里还存留着孩子最美的品质:善良、勇敢、执着、细腻。他离家出走后,竟然竭心尽力地照顾一个吃奶的婴儿。但是,萨哈被父母亲手送上死路的那一刻,他提起了刀,带着满腔的怨恨,对着肮脏的社会砍了一刀。
回到法庭,赞恩真切地说:“希望他们别生了!”然而,他们的父母仍标榜着自己是爱孩子的,难道爱孩子就是把他生出来然后用来赚钱吗?难道爱孩子就是自己没房子住时,把11岁的女儿卖给房东吗?他们一个又一个地生,却一次又一次地用自私而怯弱的“爱”残忍地断送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如此不负责任的大人,又有什么资格为人父母呢?
我怀着气愤,又想到了自己。
我生活在中国——一个自强、上进的大国。在这个和平的地区,人们都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断努力。在这里,“贫困”的字眼在逐渐消退,人人都能享有合法权益,脚下的土地也更加绿意盎然。我也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恩爱、上进,更是深爱着我和妹妹。我还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学校,老师们寓教于乐,关爱学生;同学们虚心求教,团结友爱,尽情享受知识的馈赠。
在认识赞恩之前,我不知道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竟有一个角落布满着灰色的沉郁。赞思用他小小的身体撞击了我的灵魂,感动之余,我还告诉自己——珍惜拥有。
当赞恩在思索何以为家时,我已经在家的温暖中成长为一个提笔写作的少年,我是幸运的,我是富有的,我需要做的是收集财富,然后投资——关于爱,它是不会亏本的!
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接清晨。“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电影的结尾,赞恩笑了,因为他可以得到一张印着自己名字的身份证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切苦难都按下了停止键,但,“这是在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在现实生活中,赞恩一家的痛苦和呐喊也已被“倾听”到,如今已相对稳妥地生活在挪威,大团圆结局不只出现在了银幕上。这就是胜利!
何以为家中小学观后感作文大全(3)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安全感和履行作为父母应有的责任。
十二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诉的是父母给予了自已以生命。电影《何以为家》的故事乍看荒诞至极,但当我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却又会被电影中在赤贫环境里生长的孩子,他悲惨的境遇所动容,会因此陷入耐人寻味的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但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当扎因的父母把妹妹卖给杂货商时,扎因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小镇。
在那里,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点点,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避免老板和政府部门发现,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婴儿车上,她住在一间破房子,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
影片开始就是我们的小主角扎因在接受审判。他因持刀捅人,被判五年,但这一次的庭审他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现。他面对自己的父母,异常冷静、面无表情的说道:“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12岁的小孩要起诉父母,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扎因的家里有七个姐妹,全家一共九个人住在狭小、卫生环境极差的小屋子里,家中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贩卖毒品而来的。
面对贫困的生活,年幼的赞恩并非没有想过去改变,从帮人干活到在药房骗取处方药,为了能够赚钱补贴家用的钱,才12岁的他愿意去干一切自己能干的事,但就是这样,他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宿命。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何以为家》片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这个难得的笑容却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这部电影让人想起《无人知晓》和《佛罗里达乐园》,但它更残酷,更让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还有无数个像赞恩一样的孩子。
电影里孩子对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诉则使电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当生育不再是一种责任,而只是源于性的本能,这样的生育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
其实通过赞恩母亲在法庭的辩护,不难发现赞恩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歹徒,只能说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肩负不起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更不能承担相应的后果。只能代代相传让这种罪恶的种子深植人心,造成越来越难移除的后患。
何以为家,对扎因来说,他没有家,他不知道哪里才可以成为“家”。
“家”并不是指要住多么豪华的房屋、也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算有家。
生而不养,即使有父母兄弟姐妹,它也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完整的“家”。
何以为家中小学观后感作文大全(4)
命运挫折,却总有人顽强拼搏;道路崎岖,却总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赞恩的故事,在苦难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下,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次次的希望,无数次的破灭,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诉亲生父母,夺回尊严。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刚开始,直接就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触动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湾,可赞恩的家,却是无尽的沦丧,对他来说,这儿已不再是家,带给他的只有折磨与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赞恩却如此可怜,他的地位与遭遇甚至不如别人家的狗!为什么?
当赞恩离家出走,遇见哈瑞与她的儿子尤纳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旧不离不弃照顾尤纳斯时,是一颗顽强的心,是一片温暖的情支撑着他。在辱骂、暴力和屈辱下的赞恩,在破败不堪社会下的他,仍旧心存善念,这样的意志该是怎样的顽强?
法庭之上,赞恩带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心灵打击和感动。因为生了他,所以起诉父母。这不负责任的生育无异于一场谋杀!但深不见底的幽暗,不透明的体制,该向谁来追讨罪恶呢?这些罪恶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传?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力生育和教育又为何要生?这是对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谴责!
影片最后,赞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笑是因为他拍的是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他摆脱了一切的排挤,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烂的肉。他的尊严,宛如他的笑一般绽放。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听见驼铃声的笑……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社会的走狗,都会被世人谴责唾弃。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似乎都是蝼蚁,但不屈服于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将会是命运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何处是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变得堕落?又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展翅高飞了?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中小学观后感作文大全(5)
七年级的道法书上有两个故事:
一天,巡逻的警察发现了躺在街边的人,他手中拿着没喝完的酒瓶,一看就是已醉的不省人事了。警察走近了发现他是镇上首富,他的别墅就在市中心,可引人注目了。
“您好,我送您回家吧!”警察小心翼翼地扶起富豪。
那个醉汉用朦胧又迷糊的双眼瞥了一眼远处的房子:“家?我没家!”
“您可别开玩笑了,我们都知道您可是首富啊!”
“你看清楚,那只是我的房子,里面空无一人!”
还有另一个故事:
正值战争时期,一名断臂的父亲在街边发现了几天前和自己走失的女儿,他狂奔过去,用残存的一只手抱住女儿,失声痛哭:“我又有家了!”
这两个故事的标题是“何以为家”。
城市里一幢幢的公寓,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商店中的一盒盒巧克力,有苦有甜,但是你会发现,不是每一小块巧克力中都有杏仁或干果,就像不是每一个家中都有爱。
第一个故事中的富豪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吗?并不是。他有所有人都羡慕的豪宅,可是他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悦,他的忧愁,他之所以流落街头,不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天吗?不就是想感受一下家的温暖吗?
第二个故事中的独臂战士没有家甚至连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都算不上,可为什么他会快乐得像个孩子那样叫喊:“我有家了!”不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与自己血脉相连,理解他,可以与他分享喜悦、痛苦的女儿吗?女儿就是他心中的精神支柱。即使这个家的外表简陋,就像含在嘴中的巧克力,外表黑色的浓郁褪去了,可剩下的那个核心比什么都重要,是其它巧克力所欠缺的。
而那个远在黎巴嫩的赞恩,他一出生就决定了他要一生做牛做马维系这家人的生存,许多人感叹他了解这么多知识,这么小就会为家人操劳。
可是谁天生是这样呢?谁又想天生就这样?
他才是个12岁的孩子啊!想想你12岁在干什么?坐在亮堂堂的教室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接受教育;和父母玩游乐场;一起品尝美味的蛋糕鸡腿。而那个小赞恩呢?在黑漆漆的,拥挤的房屋内饲养一家人;途径游乐场只能望而却步,偶尔拿着自己的辛苦钱孤零零地坐在木马上;吃一下仅能让自己不感到饥饿的粮食。而丰富的知识与能力,是他生活的副产品。
他没有家,没有人理解他,那些个与他知心相交的人,亲妹妹,黑人姐姐,他们也都葬送在了黑暗的社会中,离他而去了。
既然他没有家,那支撑他生存的是什么?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儿童独有的好奇心,这会被这个世界带给他的黑暗慢慢消磨去。
何以为家?家就是永远不会被消磨的精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