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电影观后感/2021-06-18 08:35:12

《失孤》更像是篇散文或者一首诗。相比前者的故事性,《失孤》的重点是写人,通过找孩子的父亲,和找双亲的孩子,这对人物线,来刻画拐卖儿童这件事对丢孩子的父母和被拐卖的孩子双方命运带来的悲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作文(1)

上周我和妈妈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失孤》,看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人们常说,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我想:对于父母来说,我们就是爸妈的宝。有了我们在身边,这才组成一个家。如果父母失去了孩子,那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电视中经常有父母在失去孩子的那一瞬间,一下子白了头,有的傻了,有的疯了。更有许多父母就像影片里的妈妈一样,不分日夜的在失去孩子的地方等着,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在那突然出现……影片中的警察让她回去等,她声嘶力竭:“孩子都没了,还有家吗?”就这样,一天、二天、三天……终于有一天,她实在受不了这种打击,跳海自杀了……看到这,我已泪流满面。

电影中的这位平凡的父亲十五年如一日地寻找被拐卖的儿子。在这15年中历经千辛万苦——被人嘲笑,在渔村被人毒打、被大卡车撞,被人冤枉为小偷……这15年中,他没有放弃,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管经历多少困难,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孩子。

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令人震撼,同时也让我更加憎恨那些唯利是图的人贩子。试问:如果你们的孩子突然没了,你会怎样?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间就被毁了,你又会怎样?当你拿着那些昧着良心、拆散人家家庭的缺德钱时,你又会作何感想?我希望国家修订刑法时,要让人贩子在监狱里度过一生,让他们在监狱里忏悔。

看到最后,我紧紧地抱着我的妈妈。我们一直快快乐乐的在父母身边,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电影中被拐走的孩子相比,我是幸福的!看了这部电影,我更加觉得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作文(2)

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失孤》这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雷泽宽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途中的认识了毛雪松这个孤儿,他们相依为命,结果经过一番苦心寻找,毛雪松的亲人终于找到,而雷泽宽的儿子却依然不见踪影。

看着电影,我心中伤感不已,也愤懑难当。那些拐卖孩子的人,他们还有没有良心啊!假如那个人贩子自己也失去了孩子,他还能那么高兴吗?他们没有感受过失去孩子的悲痛到底是有。有些父母就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精神崩溃,踏上一条不归路。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有一个孩子在她奶奶上厕所的三分钟之内,竟然在自家的农村院子里失踪了。奶奶痛苦过度,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她又承受不住丢失孩子的事实,又喝下大量农药,含着泪水倒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带着悲痛离开了这个人世。

看了这条消息,我也为这则新闻里的人物感到悲伤。我想,孩子的父母应该也像《失孤》里的雷泽宽一样苦苦寻找自己的孩子吧!家,对于那些失了亲人的孤儿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感受不到温暖,这是人生的大不幸!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能领悟失了孩子的悲痛,那世界也许会多一份关爱。我想,天下的所有父母应该都像雷泽宽一样爱孩子的。

我相信,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人贩子也有孩子,也有父母,希望人贩子不要继续拐卖儿童,愿他们能改过自新,对孩子多一份关爱,少一分拐卖。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多一份温情,少一分伤害。

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作文(3)

看《失孤》,因为抱着打拐题材的预期,难免有心理落差,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可一篇标题为“如果看过《亲爱的》就没必要再看《失孤》了”让我觉得过于偏颇。时至今日,《失孤》票房冲过两亿,对于一部没有追求戏剧效果,注重真实生活和内心表达的电影,已算成功,下面谈一下我对电影的几点看法,希望能给打算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提个醒。

不要和《亲爱的》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同样都是打拐题材,很多人会和《亲爱的》比,我自己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预期进的影院。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亲爱的》以事件为主,通过黄渤和赵薇两个人的一得一失,带出强大的戏剧张力,很轻易的就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失孤》则刚好相反。导演用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把打拐题材硬生生掰成了公路片,刘德华在影片中一直是“在路上”的状态,距离寻子的目的地越来越远,这是一场没有结果,也没有终点的旅程,和井柏然偶遇,两人共同走完一段路,就是最大的波澜起伏。《失孤》没有情绪上的大开大合,甚至没有高潮也没有结果。

那《失孤》好看吗?好看!

平淡、平凡,不等于平庸,《失孤》有它独具的魅力,影片的画面和人物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部好电影。

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是导演从千万寻子的父母中信手拈来的一个,没有什么特别,这样一个最寻常的角色,才能真实反映出失孤者的真正状态。中国电影碰到这样的题材,总是习惯于拍成悲剧,但我相信失孤的真实状态,就是刘德华这样,漫漫旅途上有笑有泪,苦中作乐,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特别是悲伤。

虽然导演没有刻意的在电影中安插催泪弹,可还是有不少让人感动的瞬间,比如刘德华告别梁家辉,翻开地图后掉落的200块钱,以及他的小记事本,他对世界的善意,得到了善意的回报。平淡中的感动更加真切;再比如刘德华和井柏然在车站闹分手,他表现出的是最深的孤独和无助,很想拉住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也许只是觉得踏实。

电影想表达什么?

《失孤》拍的很含蓄,只呈现了刘德华在路上的状态,没有观点,也没有隐喻,但我想观众总能通过电影读懂点什么。

我最先看到的,是救赎。雷泽宽说,“我在路上,才觉得对得起儿子。”孩子被拐,愧疚感要比失去亲人的伤心更深、更长,雷泽宽寻子十五年,还是走不出去,他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亲人。因此寻子的目标日渐模糊,已经没有希望,但却慢慢变成一种信念,他只有这样,才算活着。

其实影片也算给了一个Happyending,刘德华在摩托后插了三面旗,一面属于自己,另外两面属于其他人,他一直在找寻救赎的方法,哪怕是帮助别人找到孩子。结尾在他的帮助下井柏然回了家,电影至此结束,我相信雷泽宽可以回家了。

另外,我看到的是依靠。导演拍的不是打拐,而是失孤者的精神状态。孤独、无助,漂泊太久,需要找个港口停泊靠岸,需要找一个平等的人倾诉。他和井柏然的相遇,让我想到了徐志摩的那首情诗《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情形好接近,两个人互相依靠,互相倾诉,这才有了夜市上焦急寻找对方的一幕,刘德华和井柏然之间不是如父如子的亲情,而是两个境遇相近的人的平等对话,只有这样的两个人,才能互相倾诉,没有障碍。

一直觉得,演员去表演一个角色并不难,难的是演活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德华就是雷泽宽,这个角色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如此让人难忘,看好刘德华能拿影帝。

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作文(4)

春晚上刘德华的一曲《回家的路》,让我们对这部《失孤》有着别样的期盼。

这会是怎样的一条回家之路呢?它必定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可在那漫漫长路的终点,是一树幸福静静的伫立在风中么?

它会像同类影片《亲爱的》一样的催泪么?必须会,可它会让我们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还是心酸的?

它会更专注失孤家庭的悲苦,还是收养家庭的无奈,又或是被拐儿童的心理路程?我们期盼着答案,尽管我们明白,不论是何者,观影的心路布满了坎坷。

从前期公布的一些剧照中,我们惊喜却又惊愕的发现,那还是刘德华么?以前的偶像,会在电影中如何的突破自我,演出一个不一样的刘德华?我们拭目以待。

导演彭三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名不见经传的她能否驾驭这沉重的题材?她能否将刘德华与井柏然这样的老戏骨与小鲜肉炒成一盘骨肉相连的新式菜品?

带着一连串问题,我观看了这部《失孤》,有些意外的,我爱上了这部电影。

有着同样的素材,却有着不一样的烹饪方式。不妨把陈可辛端出的《亲爱的》比作是一杯苦与甜相伴的咖啡,有着欢乐的开场、苦涩的中场与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带着浓郁的陈氏风格,清新中透着股浓郁的煽情,让人时而欢乐时而悲伤,情绪随着主人公的际遇跌宕起伏。

而彭三源却在《失孤》中更多的加入了酸味与咸味。

酸的是那漫长的寻子路,一个人、两个轮、三面旗,孤独的行驶在永无尽头的公路上。不像《亲爱的》,男主角没有朋友与亲人相伴,更没有组织,他有的只是互联网上偶尔闪现的几段文字和陌生人善意的劝阻。纵然他的身后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热心人,可行走在画面中的,始终孑然一身,直到另一个寻亲人的加入。

如果说《亲爱的》更强调片名中的“爱”,那《失孤》中当仁不让的是“孤”,怎一个“孤”字了得?它历经了比《亲爱的》数以倍计的时间长度,也跨越了比之更为遥远的寻孤里程。他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兜转了无数次东西南北,他的孤独,想想也心酸,何况亲历者。

同样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它也许没有《亲爱的》取材事件那样有轰动效应,但它绝对在默默无闻中流露出一种平凡之美,一种坚韧与顽强的力量,纵然前景未料、期望渺茫,但它从未放下,从未逃避。想想朴树《平凡之路》的歌词吧,“我以前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以前拥有着一切,眼都飘散如烟。我以前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放到那里,它会显得更为坚强。

而之所以说有咸味,那都是因为有了刘德华。我一向很喜欢刘德华,他的电影,他的歌。不否认,其中有很多败笔,毕竟多为商业化作品,也饱含他永远演着刘德华,唱着刘德华的诟病。的确,自称永远偶像派的刘德华看似自怜,实则是自谦。他懂得自己与梁朝伟、刘青云们的差距,他在数十年如一日演绎自己,歌唱自己的同时默默的寻找着突破。他在影帝之路上无数次提名,却又无数次看着他人领奖,强堆出笑容也必须要“听见记者发问没半句无礼,冷静的说一一解答各位”。正如《失孤》中的艰难之路,无数次期望的山丘背后是难以计数的失望之谷。

之后在杜琪峰的教导下,刘德华硬是憋住了台词欲与表情欲才凭《暗战》拿到了第一个金像奖,《大只佬》里也是牺牲了体型与造型,而直到《桃姐》其实才算真正的突破,演出了有别于“刘德华”标签的低调与平和。从此,他的表演之路一片开阔。

这次的《失孤》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刘德华,苍老而憔悴,黑漆漆的脸上有着一副农民的面容。是谁想到让刘德华演民工的?真是一件创举。脏兮兮的老旧西服里透着一股腼腆,失去了标志性的张扬,刘德华有了一种洗心革面的感觉,尽管看上去惨不忍睹,却显得更为成熟而可爱了。蹑手蹑脚的动作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与懦弱,与内心坚强的人物看似表里不一,却实实在在是那个经历若干苦难与挫折的小人物真实反应,让人看到了一种与偶像以往极大的反差,却又心悦诚服。

看到偶像老了,满脸的皱纹、胡子拉碴、头发花白、畏手畏脚,作为影迷的我心酸了,这样糟践自己值得么?黎明会这样么?郭富城会这样么?其实他们都会这样,如果他们真是作为演员的存在。同时我们也为刘德华感到高兴与欣慰,他的闪光点再次被人发掘,他的苍老让他显得更为真实,摆脱“刘德华”的桎梏,他显得更为年轻而有活力。“能演一切好东西,无论戏份再少都花却了心计,为了干活用半世没有一秒浪费,活着是沉迷。”鲜为人知的是,在《失孤》的拍摄过程中,为了持续长期戴摩托车头盔的发型状态,刘德华不拍戏时也戴着帽子。

与《亲爱的》里的黄渤与赵薇一样,偶像们在改变自己、作践自己,同时也在升华着自己,他们用形象上的平民化去贴合电影的气质,用外表的丑化去融入生活,融入真实。现实中,没有那个主角的面容是靓丽的,唯一美丽的只有那一颗颗平凡跳动的心灵。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从刘德华的演出中,我们嗅到了一股海洋深处的咸味。

“回家的路,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一天脾气的起伏。什么是贫?什么是富?回家的路,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数一数一生患难谁共处,一切慢慢清楚……回家的路,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

也许主人公永远未能走上回家的路,他还得继续走下去。他的最大成就只是为他人找到了回家的路,留给他的将会是重归一个人、两个轮、几面旗的孤独之路、平凡之路。还有那一句终将伴其一身的谶语: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题外话:值得骄傲的是,电影《失孤》在我所在的城市重庆有众多取景,看着那熟悉的大桥、江水与天际线,戏外的我反而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綦江的那个__镇上是否还留着铁索桥我真的不明白,但在这片生我养我的西部土地上,的确有无数座铁索桥横亘在那奔腾而去的河水与溪水之上。它们至今仍在用力拉扯者被水流隔断的土地,掩映在葱翠的竹林中,纵然狂风也剪不断它那联系人心的筋络。它凝固着许多人童年的记忆,悠远而绵长。

失孤电影中小学观后感作文(5)

诱拐、溺水、性侵以及交通安全等是当今儿童成长中面临的四大恶,更是威胁家庭幸福,危机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看看《失孤》里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奔波十余载的苦痛遭遇;看看井柏然扮演的.被拐卖儿童曾帅虽幸运长大,却面临无亲可认,情感缺憾的“黑人”现实;再看看“失孤”妈妈之字路口的彷徨无助,终至情感崩溃纵身殒命……真实事件而来的影片《失孤》,以看似平淡的工艺,舒缓的节奏,将一个情感暗涌的失去与孤独、找寻与找到的故事呈现出来。更在结尾处道出了“缘起、缘聚,缘去、缘灭”的佛家真谛。

爱在,人在,人在,家就在。有期望,脚下的路就宽广,生活也会继续。雷泽宽是不幸的,曾帅的成长也伴随着不尽的迷茫和苦痛,皆因那些罪恶的黑手伸向一个个可爱的孩童。雷泽宽是幸运的,曾帅也是幸福的,他们都能带着期望上路,又都能带着感动目睹一幕幕幸福的再上演。我们更是幸运的,也更期盼幸福永远陪伴身边。看《失孤》时流过的眼泪,更应当化作警示的动力和维护幸福的正义,集所有的力量让危险远离儿童,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快乐的成长。

影片中雷泽宽曾说过,“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爸爸”,这句话在影片中不但感人至深、催泪无数,更是对天下父母的一个警示,不要等意外失去孩子的时候,再去寻找那一份该有的守护。让《失孤》的故事,在现实中不再上演。

失去的痛,孤独的苦,无情地夺走了多少家庭的幸福,拐卖儿童乃至儿童安全问题的频发所导致的“失孤”之惨痛现实,它掠去的不止是一双父母孕育的至亲宝贝,更是一个家庭爱的期望,和幸福的源泉。有多少孩子都企盼,一个充满笑声、安全没有危险的童年,有多少家长和亲人,都期盼能给宝宝一个没有“拐卖和走失”般险象丛生的成长环境。他们期望的,不仅仅仅自身的警惕,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更期望一个犹如诺亚方舟般救命稻草式的庇护。

诺亚方舟虽只是传说,但伊利方舟却可成为现实。数日前,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注于儿童成长安全的公益项目“伊利方舟工程”以电影《失孤》呈现的“打拐”题材为现场教学案例,在北京组织了全国首场儿童安全主题的免费观影交流活动。活动上,专家现场讲授了“防走失、防拐骗”等有关儿童安全问题的招数和应对方法,听完受益良多。但愿家长们都能不断强化此方面的相关意识和方法,从自身出发,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让人间多些团圆和欢乐,少些离散与失孤。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