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5篇

观后感作文/2021-11-16 11:01:06

《人民的名义》迅速成为2017年众多电视剧的“爆款”,一个月来一直高居收视率榜首,广受好评。随着片子的播出,陆毅饰演的救火反贪局长凭借帅气的外表、正直的品性、准确的判断、睿智的思维再度霸屏,俘获无数大小花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1)

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不足半月,无论收视率、点击率、还是微信微博热度都持续走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截至4月7日,在仅播出16集的情况下,该剧累计全网播放量达16.2亿次,电视收视率破2,豆瓣评分8.7分。

这部反腐正剧的“横空出世”,正掀起一场“全民追剧热”。在IP偶像剧、“小鲜肉”大行其道的市场环境下,该剧依靠演员“在线”的演技、精心设计的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可以说,《人民的名义》还原真实的反腐生态,是近年来优秀国产正剧的代表。能够照进现实,让观众看了觉得不矫情、不做作,紧扣时代脉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部诚意之作。

普通观众从这部剧中看到了反腐的信心和决心,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看这部电视剧时,更应该主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身在剧中”,“以剧为鉴”评判一下自己到底是祁同伟、丁义珍还是陈岩石、达康书记。向剧中的那些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党性坚定的领导干部学习,不做政治舞台上的“两面人”。

第42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邀请新华社记者撰文深入分析《人民的名义》对反腐工作、电视剧创作等领域的启发作用。新华社记者也采访到了《人民的名义》的主创人员,通过与他们之间的对话,还原了这部现象级剧作的创作初衷和坚持。

反腐剧归来激扬了荧屏正气

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朝归来。

在玄幻、仙侠、戏说、穿越等“架空历史”类电视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为主旋律现实主义电视剧扛起了大旗,也为当前电视剧创作领域吹进了新风,激扬了正气。

近几年来,随着IP剧统领市场,主旋律剧不断弱化、边缘化,反腐剧等“政治剧”更是在荧屏上难觅踪迹。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反腐剧也曾红极一时,如《苍天在上》《人间正道》《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电视剧,都曾引发收视热潮,但也出现了同类型题材蜂拥而上、“过多过滥”的问题。2004年4月,有关部门一纸禁令,涉案剧被撤下“黄金档”,从此淡出观众视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力度之大、行动之坚决前所未有,打虎、拍蝇、猎狐等行动深入人心,反腐剧也迎来了新生的契机。此前,《人民的名义》总制片人、导演李路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如果没有文艺作品进行反映和表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位。当代电视剧作应该也必须有所反映,这是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暌别荧屏已久的反腐剧今朝归来,可以看作是“应运而生”,正当其时;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当前电视剧创作领域的一场“拨乱反正”。

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具有电视剧制作资质的制作机构约1.2万家,在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一个惊人数字。因准入门槛低,目前新的影视公司还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主体小而散,也导致优质内容供给不足,市场不成熟、欠规范。

与此同时,影视行业“急功近利”,出现了种种怪现状——粉丝经济、话题炒作、天价片酬、假收视率;拼颜值、拼明星而不是拼演技;表演用替身、背不熟台词就对口型依赖后期配音、甚至“抠图”拍摄;特效潦草、粗制滥造、剧情“雷人”……如此乱象广受诟病,正可谓“天下苦秦久矣”。

电视剧该怎么拍才能得到群众“点赞”?《人民的名义》给出了答案——

“一味追逐‘小鲜肉’的市场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刺激,难道我们的观众今天不需要这种拥抱现实的作品?我不相信。”编剧周梅森说,为了创作剧本,他“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并专门去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

“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才有恒久生命力。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旦回归就必须做成经典。”李路告诉我,这部剧全部用“同期声”,有80多位演员,40多位明星。“他们都是带着一身功夫来的,不仅台词背的只字不差,现场飙戏尤为好看。他们也没有任何一个耍大牌的,没有带一堆助理来的,出场费更是‘良心折上折’。”

有网友评价说:“演员们演技炸裂,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老戏骨们激情飙戏,诠释了什么是演技派,什么叫专业水准。用心演戏的演员从不缺少拥趸,温润时代心灵的大剧一定有感染力。”

几番感言对照,值得深思。在看惯了古装玄幻、家长里短和“抗日神剧”后,《人民的名义》收获如潮好评,折射出观众对当前影视剧市场审美疲劳后的一种理性回归。反腐剧在阔别市场多年后,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不仅似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更是给当前浮躁的剧作领域注入了一针清醒剂:作为创意产业,电视剧应“内容为王”,靠动人故事和精湛表演取胜。

萎落久矣的反腐剧如今强势归来,希望“归来”的不仅仅是一部剧、一种题材,更是一种创作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2)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__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20__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3)

《人民的名义》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并被认为是“近年来尺度最大的反腐剧”。统计数据显示,这部剧刷新多项收视纪录,已成为“现象级”作品。从社交媒体舆论方向上看,这部剧赢得了较为广泛的正面评价。

在各类偶像剧、没有任何历史和现实依据的玄幻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一部表现反腐败斗争的主旋律、硬主题电视剧,能赢得公众广泛关注与称赞,出乎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体味,剧作的成功与其准确回应了公众当前对反腐败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密不可分:

首先是适应了公众期待了解腐败行为发生全过程而非单纯知晓结果的新要求。长期以来,公众对贪腐案件的了解,多是来自案件判决书或新闻报道,信息往往局限于房产几套、金额几何、利益输送人员有几个,对腐败行为发生的全程难以知晓。

一些公众有疑惑:腐败行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腐败官员和利益输送者之间达成的协议会不会变卦等。这部反腐剧通过讲故事和人物塑造,把官员贪腐的过程、心理变化、利益输送的办法等进行了充分展示,让公众对腐败发生的全过程有了全面、形象的了解。

同时,剧中展示的腐败官员在面临利益输送时,毫无顾忌地将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交换筹码,让人对腐败行为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剧中更把视角投向或被腐败侵害、或同腐败做艰苦斗争乃至腐败分子本身这样的个体,把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具象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其中有贪婪、有恐慌,有纠结、有决绝,充分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光辉。这些个体的不同境遇,可以说每个都现实存在着,让公众对腐败害党、害国、害民、害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其次是回应了公众的消除反腐败工作神秘感的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纪检监察部门一直把公众作为反腐败工作架构中的重要力量,但普通公众对反腐败工作到底是怎样进行的、除了关注声援还能做什么、怎么做心中没底,反腐败工作也一直有神秘感,导致一些公众虽有参与反腐败斗争的愿望和热情,但缺少基本的信息渠道,也缺乏必要的训练。

消除这种神秘感,是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公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这部反腐剧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反腐败工作全貌,有诚意地努力还原反腐败政治生态,公众长期以来百思不解的问题、疑惑,有的得到了印证,有的恍然大悟。

再次,这部剧让公众作为“第三只眼”直接参与到反腐败斗争中,毫不避讳地全面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其中既能看到党委、纪委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也能看到贪官的狡猾、斗争的复杂,甚至把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些无奈、拉锯等现实问题都真实地展现在公众的面前,迎合公众了解和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信息诉求和积极愿望,有血有肉有泪,细节毕现,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反腐斗争形势教育。

最重要的是,这部剧充分展现了执政党持之以恒推动反腐败工作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打击腐败工作力度空前,反腐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但随着一批大案要案尘埃落定,也有公众开始对反腐败工作下一步怎么走产生疑惑。这部反腐剧在故事设定中,将剧中的重大腐败案件同十八大以来现实中查处的大案、要案以及舆论关注度高的“热案”相互呼应,没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不可能掌握到如此详尽的信息。

敢于把自身查办的重大案件原原本本展现在荧屏上,显示的正是中央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并再次向全社会发出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的明确信号。可以说,这部反腐剧彰显了党中央同腐败行为斗争到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成功地把中央的决心传递给了公众,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夯实了共识,让公众对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充满信心。给这部反腐剧“点赞”,正是公众对中央决心的正面回馈。

吏治清国运兴。也希望各级领导干部看完热闹品味道,对这部反腐剧的热映多做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央反腐决心、人民群众期待的认识,并从剧中腐败官员的结局中汲取教训,牢记殷鉴不远、警钟长鸣。

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4)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经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资料,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理解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能够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我感觉到自我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齐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构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人民的名义剧观后感作文(5)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证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