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

悦读网-读书,分享!

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2022-06-12 17:59:28

一个半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以其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虽已逝去,但他的思想却始终在我们身边,引领、指导着我们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开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问世已一百多年,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2013年,《共产党宣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关于《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是把学习《共产党宣言》提升到了新的文化境界和时代高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也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魂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如何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既为党的诞生、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丰富的思想与养料。《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和核心文献,其所蕴含的批判精神、科学精神、革命精神必将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提供动力。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批判精神指导了中国文化自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在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设方案,“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共产党宣言》中所蕴涵的批判精神就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对新生无产阶级的肯定。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也需要批判地继承,需要在对旧文化的扬弃中产生新的文化,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破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要“继承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继承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兼容并蓄,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增加养分。我们要树立起批判精神,运用好批判武器,以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对当前社会中各种文化存在进行不断审视、修正、完善,让文化自觉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利器。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精神厚植出中国文化自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分析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数据,亲自参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理性认识。这一历史性的判断和宣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更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大胸襟、深远智慧以及人类命运的宏大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剖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时代的思想结晶,既是科学的认识和判断,也彰显出国家顶层设计为人类未来发展与命运的深刻思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为科学,所以自信;因为胸怀人类和未来,所以才有文化自信,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已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革命精神推动了中国文化复兴。“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共产主义理想需要全体共产党人、全体人民、全人类同心同向同行,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进取。马克思、恩格斯从最初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以微薄之力与资产阶级斗争,到通过办报刊、发文章、参与论战去宣传新思想、新理论,去号召和组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追寻、实践这个梦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让中国人民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让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强健体魄,先铸其魂,民族复兴伟业须同时推进文化复兴。近代百年屈辱历史,让中国人反省、反思本民族文化中的不足,并在东西交融、兼容并蓄中传承与发展,以革命的精神去创新、建立包容有序的新的文化体系,适应并支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魂魄。

《共产党宣言》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奉献给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经典的文化瑰宝,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我们应继续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寻找精神源泉并筑牢政治灵魂,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熔铸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造出真正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2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获得了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上,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各种各样的救亡方案,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我们的前辈都试过了,又都失败了。

自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但是,并不因为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会再犯错误。在共产党的队伍里,同样有一个怎么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我们走向胜利。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不仅有理论形态的和制度形态的成果,还有实践形态的成果,而且首先形成的就是实践形态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成功就成功在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中国独特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每当我们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使得中国革命创造了十月革命后最伟大的世界奇迹———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得中国能够在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之前抓住“东风压倒西风”的历史机遇,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漫长进程中,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包括“__”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悟到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持续奋斗,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站起来的中国人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大踏步地走向富起来、强起来,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党在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进一步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用精辟的语言,对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经验作了概括,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指明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初心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他们学说的时候,就明确为了讲清楚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必须通过科学的理论为工人运动“指明道路”。

马克思1843年9月在写给他的战友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在讲到工人运动内部的思想混乱时,说过:“看来内部的困难几乎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糊。不仅在各种改革家中普遍出现混乱,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未来应该怎样没有确切的看法。”马克思的意思很明确,由于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上陷入思想和行动的混乱。

1844年10月初,恩格斯在巴门给马克思写的一封信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我在科隆逗留了三天,对我们在那里所开展的非凡的宣传工作感到很惊奇。那里的人非常活跃,但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缺少必要的支持。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用几部著作阐发出来,那就一切都还会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探索。”恩格斯在这里说的,就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在同资产阶级开展的自发斗争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探索。他在信中深刻地指出:“如果这里的无产阶级按照英国无产者那样的规律发展,那他们不久就会明白,作为个人和以暴力来反对旧的社会制度的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他们就会作为具有自己整体能力的人们通过共产主义来反对它。如果有人能向他们指明道路,那该多好!”因此他在信的结尾对马克思说:“现在你要设法赶快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发表出来。早就是该这样做的时候了。我也要把工作加紧干起来,而且就在今天重新开始写作。”这里,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工人运动的“道路”问题。

从这两封信中,可以悟出许多道理。首先,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学说,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特别是为了解决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向斗争中的无产阶级“指明道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讲的是“方向”问题,明确什么样的“方向”才能确定什么样的“道路”。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方向决定道路”。其次,可以看出在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指明道路”对于解决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道路决定命运”。最后,还可以看出工人运动这样的实践有盲目的实践和科学的实践之别,科学的实践是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沿着正确的道路去奋斗去推进的实践。

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3

172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其中多处对共产党的性质进行界定和阐述。虽然今天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170年前《共产党宣言》发表时大相径庭,但《共产党宣言》中所阐明的有关党的性质的思想依然成立,永远不会过时。

一、《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党的阶级性

任何政党都有其一定的阶级基础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反映这个阶级的世界观,为这个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性质当中,最根本的是政党的阶级性。《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首先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代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其后各个时期共产党的纲领来看,都明确党要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党章总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即共产党首先是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二、《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党的人民性

共产党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于人民,人民性是共产党的生存之本。《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整体利益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其宗旨是为全人类谋幸福。“绝大多数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章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从民主革命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再一次充分说明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三、《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共产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共产党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坚持把实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走在时代前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先进性首先是指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起来的这个属性。《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用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为指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迄今为止依然闪耀出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依然没有过时,依然是指导我们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

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4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时说过,如果没有他,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徘徊。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我们中国人最要感谢的人中,就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因为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从丧权辱国到奋起革命、寻找真理到独立解放、建设新中国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170多年。在中华民族长期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

中国共产党人是有信仰的,这个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了这一信仰,才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执着奋斗的信念。这就是信仰和理想、信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学习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处在痛苦和彷徨中的中国人在十月革命中突然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时,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无产阶级宇宙观,从思想到逻辑都具有强大的真理的力量。此外,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中国人世世代代追求的“天下大同”在根本上是相通的。然而,俄国人介绍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和这之前日本人介绍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一样,对于中国人来讲,都还是外在的东西。一直到先进的中国人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革命实践,才从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不少人都是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样说并不等于读了《共产党宣言》就能够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中国人知道《共产党宣言》,是在1903年。那年2月15日,在留日学生马君武发表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文章后的附录中,介绍了5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其中就有《共产党宣言》。马君武曾经是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的校长,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单。1905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办的《民报》第2期登载了朱执信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文章在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时说“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同时还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和建立公有制的十大纲领。1906年6月,在《民报》第5期发表的宋教仁的文章《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中,也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并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结尾的话“万国劳动者其团结”。1907年12月,无政府主义者办的《天义》报第13、14卷合刊登载了《共产党宣言》关于“论妇女问题”的部分译文;1908年1月15日,《天义》报第15卷还刊登了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作的序言。同年3月,《天义》报第16至19卷合刊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部分译文。辛亥革命后成立的无政府主义政党中国社会党办的《新世界》杂志,在1912年6月第2期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观点。十月革命后,大家更想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为此,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摘译),重点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最后部分关于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以及以后一步一步要采取的措施,直到用自由人的联合体去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所有这些史料告诉了我们两点:一是,《共产党宣言》很早就已经传入中国,并十分引人注目,但大家读到的都是部分内容,迫切期望读到这部经典著作的全部内容。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二是,在陈望道之前,翻译和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有无政府主义者,这些翻译和介绍者并没有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那么,为什么那些翻译和介绍者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因为,他们的介绍具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在介绍《共产党宣言》之前,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介绍马克思的著作不过是为了服务于他们的政治主张。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学习《共产党宣言》,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折服于《共产党宣言》和整个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那种真理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自己原有的政治主张,从内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信仰确立起来。所以,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反对实用主义,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共产党宣言1000字读后感5

在《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不仅被当做逻辑基础,而且作为核心思想贯穿于全部内容之中。一部著作无论它离当今的时代有多久远,只要它包含着真知灼见,那么它的思想就永不会磨灭,甚至会因时代变迁而愈加得有魅力,《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就是如此,即使到了今天,这一思想仍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唯物史观对党建工作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十分强调“经济生产”,即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制约和支配着全部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传入我国,与我国国内的现存思想、制度等发生碰撞的客观现实以及我国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些复杂的社会存在无疑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社会意识中既有积极高尚的成分的存在也有消极腐朽的意识存在。同样,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就是消极、腐朽的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创设消除腐败的途径,同时要注重生产关系,对不适应或者阻碍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甚至是剔除;也要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发挥积极、高尚的社会意识的作用。

二、唯物史观对和谐社会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矛盾的互相作用、不断发展才持续推动着社会进步。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此,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重视上层建筑的改革与完善,即高度重视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民主政治。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同时,著作中还提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条件,即无产阶级要实现发展,稳固政权,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样,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必然也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阐述了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为此,要实现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条件便是教育的发展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而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反过来都会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继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实现。

三、唯物史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事实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这一科学预见是具有极大的前瞻性的,如今,在社会主义下,这一科学预见正处于不断发展、实现的过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此目标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我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给予了人自由全面发展以保障的同时,更丰富发展了人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另一方面,人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与人是统一体。一样的道理,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统一体。为此,我们无疑要坚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利益,同时将人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标杆,来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总之,《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唯物史观,即使过去了一个半多世纪,也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对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将《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思想与我国实际相联系,对于完善党建工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当代价值。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