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红楼梦》前80回有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红楼梦》前80回有感
《红楼梦》前80回看了有七八遍了,今年初开始,用了大半年时间听完了蒋勋细说《红楼梦》前80回,受益匪浅。印象最深的是蒋勋老师讲《红楼梦》的77和78回,写的是晴雯之死和宝玉为晴雯写的祭文,这也是《红楼梦》前80回最感动我的章节。
晴雯长的很漂亮,就如王熙凤说的,大观园所有丫头加起来都不及晴雯生的好。而且她心灵手巧,口齿伶俐,这样的人在女人堆里太遭人嫉妒了,也太容易得罪人。有人在王夫人面前进馋言,说晴雯狐媚妖艳牙尖嘴利,让担心宝玉被勾引带坏的王夫人下令直接将晴雯赶了出去。
晴雯本就有病,回家哥嫂又不待见,还要受这样的屈辱,病入膏肓。宝玉知道晴雯冤枉,但无力保护,只能一个人偷偷到晴雯家里看她,与她诀别。可以想象曹雪芹是怀着怎样悲痛的心情写这一段的,但他非常隐忍,没有号啕大哭的场面描写,而是用了细节描写。文章写了宝玉到了晴雯家,只见家里黑乎乎的,晴雯躺在炕席上,见到宝玉又惊又喜又痛,只说:你赶紧给我倒杯水,我都渴死了,叫了半天都没人。宝玉听了眼泪就落下来,赶紧帮晴雯倒水,下面的细节描写太感人了:
宝玉看到案上有一个碗,还没用一股油膻味扑面而来,宝玉用水洗了两遍,又用自己的手帕使劲擦,但还是有味。晴雯叫他,你赶紧倒水,别擦了。宝玉就拿起一个黑漆漆的茶壶,倒出来的是红红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晴雯说那就是茶了。宝玉尝了一口,一股咸涩的味道,递给晴雯,她一口气就喝完了。一个娇生惯养的富家公子,喝茶都是用宣德窑的瓷杯,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竟然帮一个丫头端茶倒水,还替她尝油腻碗里脏兮兮的茶水,真是让人感动。
晴雯喝了水,有点力气了,这才和宝玉说话,她说:我就是比别人生的好了些,但我没有做错什么,怎么就认定我是狐狸精呢,如果知道要担这个虚名,还不如……她没有说下去,读者都明白她意思是还不如真的和宝玉有实质的关系。其实和宝玉初试云雨情的是袭人,宝玉和晴雯真的是干干净净,纯真无邪,结果被王夫人以勾引宝玉的罪名赶出大观园,这是晴雯的委屈,也是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看到晴雯奄奄一息的样子,宝玉紧紧攥着她的手,头贴在枕头上,泪如雨下。晴雯一使劲,用牙齿咬下两个保养很好的长指甲,交给宝玉,说留个念想吧。然后又对宝玉说:你把你的内衣脱下来,宝玉会意,脱下贴身内衣,晴雯也脱下自己的贴身内衣。宝玉换上晴雯的内衣,把自己的内衣盖在晴雯身上,晴雯强撑着在被窝里把内衣袖子套上,两个人把自己最贴身东西进行了交换,完成了一个诀别的仪式。
整个离别的场面,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抱头痛哭,只是细节的描写,但那种真情却让每位读者悲伤不已,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悲伤。像歌曲《洋葱》里写的:你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曹雪芹一步一步的细节描写,就像一层一层剥开洋葱的心,让每个读者泪如雨下。一个读者留言写到:听蒋勋老师讲宝玉晴雯生离死别,痛哭。我看红楼梦有近十遍了,这个章节的内容几乎背下来了,可每次看都忍不住悲伤,是那种心揪起来的难过。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带给人的震撼和触动难以言说。
宝玉离开后没多久,晴雯就死了。王夫人怕贾母怪罪她(毕竟晴雯原是贾母的丫头,后来拨给宝玉的,贾母很喜欢晴雯),就回贾母说晴雯得了痨病,还让她哥嫂把她的尸体拉到火葬场烧了。可怜如花似玉年方十六岁的晴雯连个墓穴都没有,化成灰了,在那个年代真的很惨了。蒋勋老师说晴雯的尸体怎么处理无所谓了,因为她和宝玉有了一个诀别的仪式,有了心灵上的分别,身体怎么处置是别人的事了。这样一想,心里还好受些。
读者可以安慰自己,但宝玉心中的悲伤难以消解。他赶到晴雯家时,才知道晴雯尸体已被烧了,没有棺木,也没有墓碑,他连祭奠一下也不能。还好有个小丫头怕宝玉伤心过度,就骗他说:晴雯姐姐被玉皇大帝接到天宫去了,让她当花神,掌管芙蓉花的花神。宝玉知道是谎话,但他宁可相信。
到了晚上,宝玉一个人带了几样晴雯喜欢的小吃,来到芙蓉花下,写下了《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祭文中不吝赞美之词,也第一次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怨恨。曹雪芹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叙事,所有的事件他都不表态,而是让读者自己评判,唯独在这篇祭文里,他写出了自己的愤怒。他说晴雯这么好的女子,却被那些嫉妒她的人和一些狠毒的老妇人逼死了,让他想起来愤恨之情难以平复。压抑了太久的情绪终于可以在一篇祭文里释放一下,太不容易了。
晴雯死的很惨烈,但她和宝玉有离别的仪式,有宝玉给她写的祭文,有一个芙蓉花神的荣誉,应该没有遗憾了,因为世间一切的美好都应被善待。(温玉盏)
《红楼梦》前80回有感
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在肃穆静寂的氛围里,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让人一看便知凤姐在这个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凤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使人初次见面就有三分敬畏七分驯服。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这功夫确是常人所不备。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的面目已昭然如在眼前。
可见,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新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通过这个人物,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
《红楼梦》前80回有感
前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的所见所闻,读来生动,句句几乎皆有点睛之妙,有身历其境之感。 这些虽然是现实生活中未能经历过的事情,但透过作者的笔墨,随即丰富了我们感官上的享受,在阅读之余,真的是恨不得能置身其中,和宝山共徜徉在幻境中。
我感到有趣的是此回的最后,保被一可怕场景吓醒后,大喊刚走到门口屋檐下的可卿……,这把时间概念不同的两格空间,描写得如此真切且微妙,使我不禁想到和”太虚幻境〃石碑坊两旁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异曲同工之妙处!
《红楼梦》虽为一小说,却有着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 使其氛围富於诗意。 在短短第五回中,即有许多的判词和曲,这些皆暗示着人物在未来的结局,具有谶语性质,为一大特色。 另外,在《红楼梦引子》一曲中,有着很浓厚的悲观主义,是一种无奈、失落,对於人生意义的追求! 总之,此回中的秦氏卧室、太虚幻境、十二钗判词、十四支曲子,皆词章华丽,有着很大的寓意,也许我的年纪还轻,需再经人生历链,方能有更深刻的体悟!
《红楼梦》前80回有感
前十八回在元妃省亲的章节可以读出三个画面:
一:祖母、母亲、姐妹等女眷;
满眼垂泪,俱说不出话,只管呜咽对泣写出了元春身处宫廷思念家人的感情。大观园的名字受赐于元春,但她在大观园中却不曾享受过欢乐,在“临幸”大观园时正值隆冬,所有的树木、禽兽都是用绸绫、羽毛之类做就的。如此看来,甚至不及刘姥姥所见的大观园了!因为刘姥姥总算看到了大观园繁花似锦的真貌,而她只是走马观花的粗看一眼,根本就无福在院子里就住一夜。元春内心的苦楚谁能读出?
二:见父亲等男亲,“今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所流露的轻富贵,重骨肉亲情的天伦之乐,震撼人心的肺腑之言。只有能够看到“荣华易颈之人才能发出退步抽身早的警告。这点从元春后来的三次劝说中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元春的居安思危谁人可及?
三:从对幼弟宝玉上,“携手拦于怀中,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多,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可以看出元春真性情流露的一面。虽系姐弟,情状有如母-子。自古忠孝无法两全,元春通过对宝玉的关爱来抒发对他殷切的期望,家族的继续兴旺和父母膝前尽孝全部托与幼弟,这又怎能不生出无限的感触呢?泪水不止的悲楚何人可解?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辣的印象。
作者用从以上几个画面勾勒出元春的性情与见识。真可以说是大家手笔。
最后以元春初进大观园时的感受结束这篇短文吧,“且说贾妃在轿内看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这是元春刚入园时看到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时所发出的感叹。或许没有一个人听见元妃这样的叹息,但这声叹息却由曹雪芹传给了读者,响在我的耳畔。元春的可贵之处是她虽然身在皇家,享受着无比尊贵的生活,但她的灵魂却没有被腐蚀掉,依然保持着那颗善良与平常的心。充满爱心而不贪慕虚荣或许是元春能够得到我喜爱的原因吧。
《红楼梦》前80回有感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