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目送》散文集,捧在手上不算厚重,但细细阅读后,书中的内容却重若千斤,令我感触良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目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
《目送》里的文章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篇文章刻画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总有不同的感悟,会面对各种各样这个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当我们老了,我们目送着儿女们的成长、独立,知道有一天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孩子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许该说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但很多时候,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爱总是远远超过对父母的爱,绝大部分的关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便和孩子们在一起,然后看着孩子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这能不能算是一种目送?年长的人永远目送着年轻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天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自己的小的时候是如何对自己的好,而现在,他们只是又回到了像他们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们。
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来望不到边界的时光轴。我们或早或晚地会学会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复的色彩一点点编织起来。我们学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离开。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东西,那些东西逐渐积累、交织,而且你完全不能说它类属哪一类,它是所有。《目送》这本书也许就是想表达这个,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却又无法将它们抽离,因为他们是整体。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们目送着灯光下漂浮的尘埃四处悬游,目送着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与自己擦肩而过,目送着那位于好像时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独自开败,目送着悲欢离合、舍与不舍,好多东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会知道,但我们所拥有和我们用尽一生去学到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满足,不断探求,觉得世界有着好多惊喜,自己不曾被抛弃。直到最后,目送着自己走向尽头。
那时,有人会为你吟唱挽歌,为你献上白菊,目送着你。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一直重复下去,这就是世界。生命有着美到不真实的美丽、深邃、忧伤,我们如此鲜活地活着。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目送读后感2
《目送》是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又一部思考人生的作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里她道尽了世间平凡而耀眼的真情。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希望在自己的笔下,可以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在火葬场的炉门前,深深,深深的凝望父亲最后一眼,而这也代表着,龙应台与父亲缘分的终止。
我们的一辈子,亲情的缘分是刻骨铭心的。可这只是意味着,父母倾尽心血来养育儿女,却只能无奈目送他们渐渐远去。我们努力学会飞翔,努力飞向自由,留给父母的,却只有翅膀拍打出的清风,那头也不回的告别,和那越来越小的背影。对于内心深处距离越来越远的背影,作者有的却是深深的理解与欣然的接受,她用平淡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自然的,别离也是不可避免的,孩子若要飞向外面广阔的世界,让他走,不必执着的不放手,即使你有深深的不舍。
在这个时代,年轻人总是如此。他们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出去闯荡获得成功,获得财富,再回家孝敬父母也不迟。但是,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当父母脸上刻满了时光的印记,当他们曾经乌黑的头发被染白,当他们以前牵我们的双手变得粗糙,当他们炯炯有神的目光变得黯淡时,我们才后悔自己多么无知。无法预知未来的我们,常常因此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留下许多遗憾。
想起,每次父母送我上学,他们总是在车内,默默地注视着我,直到我消失在人群中。第一次独自坐公交车,母亲在家里的窗前,目送我,直到我上车……他们的爱,有时候就是如此安静深沉。
我们总是嫌母亲太啰嗦,每次出门前都要唠叨几句”要穿够衣服!”“过马路要小心!”“记得多喝点水!”……
我们也总是觉得父亲的爱有时太严厉。可这就是父母的爱,它有时会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实实在在包围着我们,就如清风拂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倾听。认真聆听一下母亲的唠叨吧,或许它是一首温柔动听的乐曲;仔细感受一下父亲的严厉吧,或许它是一首深奥难解的诗歌。父母的目光一直都会在你的身后,我们知道吗?
“珍惜,也许是对待告别的最好方式。”生活中,某次不经意的瞬间,都可能成为决定性的一瞬间。某次不经意的告别,都有可能成为永别。所以“跟人告别的时候,还是得用力点,因为你多一句话,说不定就是最后一句,都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
不妨多关心父母,多与他们聊聊天,这样才不会辜负他们一次次的目送,才不会是我们将来目送他们最后一眼时留下太多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3
本书的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点点滴滴。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上大学,父母送校后离开时我并没有回头,反而是马上扎入新生火热的报名中去;生孩子出产房,他们炙热的眼神送来的温暖和关切,在得知父母双双得重病,去医生办公室代表家属签字时,那被迅速关在大门外焦虑的眼神……
打开邮箱,第一封邮件永远定格在20_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结婚后给我发的一封信,题目是《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这篇转载的文章,结尾他写道“音音,老爸没有息,你知道吗?在你结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泪一晚上啊!不知道别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这样?”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标题就已泣不成声,一切也都尽在不言中,而此时,远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会常常透过天幕冲我温暖地一笑呢?
以前还不能完全体会到亲人“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以为理所当然,但当父母都渐渐老去或去世时,曾经的点点滴滴会经常无意识地在浮现在脑海,年纪越大,浮现的时刻就越多……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低低浅浅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那几乎可以穿越时光的眼神指引着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送别,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茫茫的人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