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假期读我们仨,供大家参考。
关于假期读我们仨的读书笔记1
放假好几天了,一直忙着什么,今天闲下来捧起了久违的书。可能是平常在学校形成的习惯,现在每每拿起书读是就想写点什么。
今天天气微风,不过阳光还是很好的,于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静静地读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圆之间的事情。事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钟书的一次“开会',引起了妻子女儿的担心,从而踏上了找夫之路。这条路主要是古驿道上。所有的感动也发生在踏上古驿道,走在古驿道上的相聚,相失。触动我最深的就是在古驿道上相聚与相失。在他们一家人相聚时杨绛就流露了欣喜。由于所住之处的规矩,他们每次相聚的时间很短,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交流与彼此间的关心。因为女儿的工作有时仅剩杨绛自己每天去看望丈夫。每日的奔波每日的言谈直到晚上好像也不能因为距离而中断。杨绛整日因为思念女儿丈夫而编造梦,在她的每一个梦里都好像因为放心不下丈夫,灵魂出窍了一样,奔波到丈夫所在之处,时刻留意丈夫的一举一动,到了第二天作为他们交流的话题,为此女儿多次安慰母亲,丈夫每次都是忠实的聆听着,从不发表什么言论,好像彼此能心神领会一样。就这样在他们古驿道上的相聚时,我总是因为杨绛的奔波与讲述的梦境而感动,深深地沉浸在他们那种亲情中。
一开始在读古驿道上的相失时我以为是丈夫的又一次失去消息,直到后来才知道相失是指的女儿因为病痛失去生命这件事。这件事的起因是女儿因为心疼母亲说:”自己旧疾,需要住院”而失去消息。母亲因为担忧所以每每都在做着与女儿有关的梦。一开始是在梦里找寻女儿的下落,当找下落后,杨绛就在梦里“走到”女儿身旁照顾女儿,在梦里她心疼女儿,梦醒后就把自己的梦传递给丈夫,也许是为了获取一丝丝的安慰吧,可是钟书每次都是聆听。尽管这样杨绛始终奔波在梦与现实中,让我真的没办法分清梦与现实。直到钱圆的逝去时婆家送信,那是我猜体会到一位母亲因为担心女儿所做梦的真实性。我真的被那份亲情感动的走不出故事。读完这部分内容时我终于知道了"仨"是谁,也多次想象着稳重并没有写出来的他们之间的亲情故事,畅想着他们日常的生活,总之我对杨绛一家充满了敬佩。。。。。
关于假期读我们仨的读书笔记2
《我们仨》内容不长,仅看目录《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都觉得肝肠寸断。一位近百岁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文笔克制,干净朴素,哀而不伤。我总是在想,往事多么甜蜜,一家三口多么幸福,如今只是空洞房间的一盏孤灯,先生是如何承受当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的锥心之痛,想必“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圆圆是她唯一的爱女,被喻为“此生唯一杰作”,饶是先生那么风轻云淡的人,提到女儿都是不自觉的骄傲的,女儿的“过目不忘”,自小爱读书,做学问也是一向严谨而拼命,老了照顾他们也是井井有条。她说,“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她说,“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纵观先生的一生,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人生经历,势均力敌的爱情,内心完整而丰满,没有太多向外的渴求,所以她不会张牙舞爪,也不会警惕万分,她不那么贪婪,也不那么焦虑,她自自然然地活着,默默淡定努力着,活出了一代宗师的模样。
有时候觉得,会写文章的人很幸福,可以表达,可以记录。人终究会老,记忆终究会衰退,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能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文字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关于假期读我们仨的读书笔记3
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那种人生的体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语录中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业,想要经历一番惊涛骇浪,走一波世事无常,但是心灵的宁静淡泊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心灵归宿。
或许只有像杨绛先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够悟到这样深刻的真理吧。读《我们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灵的宁静淡泊,还有一种对家的爱恋,我们常常对幸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是爱情、是友情,更多的应该就是亲情了吧,《我们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支撑不下去,我们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这或许才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应该是我们在追名逐利之后才会发现的吧,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早一些体会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关于假期读我们仨的读书笔记4
花一个周末读完了这本《我们仨》,准确来说也四个来小时,篇幅较短,记录的大多是回忆的生活琐事,但就是在这生活琐事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满满的“情”,亲情,温情,悲情。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带着满满的思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杨绛先生一人来思念,确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死别的深痛思念。
敬佩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点滴生活中发现乐趣。也敬佩他们对自己兴趣和工作的坚持,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和工作,相濡以沫的两人有共同的乐趣是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要学的是这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淡然处之的态度,是这种始终不迷失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状态。快乐可以很简单,但快乐又来之不易,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
寥寥数句,聊表对本书的喜爱。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读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兴趣了。
关于假期读我们仨的读书笔记5
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地在看这本书,内心浮躁情绪不够到位的时候看不进心里。《我们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却给人一种平静中的力量与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时又渐渐被触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挚爱相继离去,只有回忆相伴,点点滴滴,不离不弃。我敬佩杨绛先生。三言两语无法说清先作罢。
还记得出现在附录中的阿瑗的书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那儿见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还以为阿瑗是和当时的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字迹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涩,刚才看到才了解原来是在病床上忍痛写下那文稿,顿觉心酸。
其实,自己没有办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来越发感慨。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要留在天津,觉得天津带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好了,现在却会开始犹豫不决,开始有点想家;觉得自己太任性,都说女孩子不要出远门啦,偏偏想脱离家里的'束缚出去闯一番;觉得自己脾气实在太差,对待家里人总是嘴上不服软,现在却也不敢说太柔软的话;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们待我万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报答。
愿身边的人都能“树欲静而风止,子欲养而亲待”,愿以对待好友的态度对待家人,愿我们仨、你们仨、他们仨不负生命的恩赐。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