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优秀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后感/2024-04-15 00:04:30

《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热情歌颂了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本书用比较研究的史学方法,为我们剖析了那风云激荡的大革命岁月,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亦颇多创见,诸多新颖观点亦给人良多启示,令人深思回味。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近年来,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写于150多年前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中国大陆声誉鹊起,人人争看,究其根源,无外乎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存在某种关联性。从历史来看,法国一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导师,中国革命最先学的是法国,后来才师法苏俄,中国许多领导人早期都有留法经历。从这一角度言,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一直滋润着中国革命。

当然,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不仅仅体现在改良还是革命的话语叙述上,更体现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社会背景以及矛盾激化上,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很大相似性。在改革共识已经消弭,改革事实上已经停滞的状况下,社会涌动的躁动和不安情绪让许多人联想到革命问题,而无论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迭代,还是直接吸取法国大革命营养的中国革命来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脱离不了暴力色彩,暴力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对世道人心与文明的摧毁。因此,为避免革命的到来,尤其是避免革命的暴力性,很多人试图从托克维尔的这部书中,寻找答案。但正是在革命的原因上,人们有着不同的解读。

托氏在书中列举了二十五个问题让我们思考,尤其是第三篇中的八个问题,更引起我们的共鸣。如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等等。托氏自己的回答是,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他认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变革前,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来说,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这个被称为“托克维尔定理”,此思想在一百多年后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经典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有更明确的阐释。亨氏认为,社会变革会导致期望膨胀,而期望膨胀会由于旧制度松动和新制度滞后而导致社会动荡。因此,革命很容易发生。在旧制度下,由于压迫和信息的封锁,人们对现状的理解是理所当然,但变革提高了人们的欲望,变革也赋予了人们资本,过去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现在无法忍受。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统治者开启的变革进程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和期望,人们就会心生不满,并最终将这种不满付诸行动。而让统治者颇觉无奈的是,变革的进程总是天然地赶不上人们的要求。因为面对着业已改变的社会和人心,统治者的统治手段总是赶不上变化,统治能力也在下降。因此,革命发生于变革中几乎是一个铁律或宿命。

两位大师的看法惊人一致。不过,与其将这作为原因,不如把它当作规律更恰当。革命还有其更深刻和具体的因素。就法国大革命来说,之所称为“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暴力程度非同一般,比起之前的英国光荣革命和几乎同时发生的美国独立革命来,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恐怖程度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革命少有的;更在于,它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对法国社会结构和传统、道德的巨大破坏。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在法国的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历史人物值得大书特书,感谢人类历史上有了法兰西这样的优秀民族,让在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当中多次的出现“人类群星闪耀时”。我选择的这位历史人物,在法国历史群星当中并不算璀璨,甚至很多法语系的同学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在拜读了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之后,我决定去研究这位学者,不仅仅因为他在著作中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语,更多的是向这位学者致敬,因为他在书中的许许多多针对大革命的思考和论断放在今天的中国,尤其有特殊的借鉴和参考的意义。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新闻上看到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显示多次推荐这本书,甚至有消息称“海里”的高层们都在翻阅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够让高层如此的看重,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买下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也带着这样的好奇,我试着去研究托克维尔。短短的一本书,边看边思考,让我收获颇多,所以这篇小文章,不仅仅是对托克维尔其人的介绍,也不仅仅是对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的思考,而是我读这本书,学习大革命这段历史一点体会和心得的报告。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是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托克维尔的一生当中,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因反对他称帝而被捕,获释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之后主要从事历史研究,直至1859年病逝。这就是对托克维尔一生的简单介绍。可以说托克维尔经历过法国王朝快速更迭的那一段动荡时期,虽然他本人生于大革命之后,但是他在经历这一切的同时,也正是由于靠近大革命发生的那段日子,让他有机会大量的翻阅资料,翻阅大革命前期旧政权的各种文件,从而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大革命前旧政府的风貌。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说服力,正是源于其这种研究的态度和角度。而托克维尔言语的说服力,更源于他对大革命的思考后作出的论断,这些论断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值得借鉴和参考。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在其著作第四章“旧王朝最繁荣的路易十六统治期间何以加速大革命的到来”中提出的那段令人醍醐灌顶的话“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政府而言,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候。唯有伟大的天才,才能拯救开始解除臣民长期遭受压迫的君主。苦难,一旦有人主张清除,就会显得无法忍受。已经解除的一切弊端,似乎都会让人自动联想到尚未解除的其他弊端,从而导致人们的情绪更为激烈。事实上,痛苦减轻后,感觉却会更痛。”这段话,就是现在很热门的“托克维尔定律”。

回顾那段时间的法国历史,可以说托克维尔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在法国大革命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前二十年那样的繁荣发展。这样的快速发展时期,只有和平和迅速发展的为期三十七年的君主立宪时期,才能和大革命前的路易十六时期相媲美。如果仔细去了解那段时间的法国历史,我们就会惊讶,在这样一个政府存在一切弊病,工业存在一切问题的国家,竟然会如此的欣欣向荣。当时的法国,赋税是如此的不平等,军役税的问题分离了贵族阶层和农民阶层,农民阶层在当时被其他阶层所孤立开。而且还存在着国内关税,封建的特权,以及卖官鬻爵出现的各种贪赃枉法的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任然繁荣发展着。读到这样的叙述时,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有着一切弊病的政府领导这如此深阶级矛盾的国家仍然飞速奔跑在繁荣发展的道路上。托克维尔的一席话发人深省,他提到“是两种及其强大的动力,使整部社会及其联为一体,朝着国家繁荣昌盛的目标运转:一个是不再实行专制但是却任然非常强大,保障社会秩序的政府;另一个是拥有开明,自由的上层阶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家致富并拥有其财产的民族”。但是在这样的原因推动下繁荣发展的当时的法国,人心却依然躁动不安,公众不满在加剧,仇恨一切旧制度的情绪在加剧,国家在走向革命。

为什么当时尽管政府存在一切弊病,社会矛盾如此深厚,却依然繁荣发展的法国,欣欣向荣的法国,最终走向了革命,是什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根导火索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托克维尔提到的改革,让法兰西最终走向了托克维尔笔下的“毁灭”。曾经在法国人民看来的那些苦难,一旦有人主张清除,就会让更多人觉得无法忍受,已经通过改革解除的一切弊端,似乎都会让人想起那些未曾解除的弊端,让人民的情绪更加的激烈,更加的起来反抗目前的一切。

这仅仅是整本书中托克维尔对于大革命的研究提出的一个论断,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最精彩最值得深思的论断,因为这一被称为“托克维尔定律”的论断,在今天的中国,是如此的有借鉴意义。托克维尔的成名,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大革命的研究,而更多的是其作为一个学者对未知的预测的准确度,托克维尔在其另一部著作《论美国的民主》当中,提到的许许多多对未来状况的预测都成为了现实,准确的预测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我想这也是为何如此多的高官在热捧托克维尔,热捧《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原因。因为在这本书当中,有很多的想法与反思,是对当今的中国社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前车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戒,能让同样在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少走弯路,少走错路。这也是在众多的法国历史人物当中,我选择托克维尔,读托克维尔,写托克维尔的原因。

现今的中国,不负责任的可以类比于大革命爆发前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法国,一样的欣欣向荣,一样的整个社会在高速的发展当中,日新月异,让很多外国人都叹为观止。和当时的法国类似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两股力量在推动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一股力量来自于不再实行专制,但是却任然非常强大的政府,另一股力量来自于我们拥有着勤劳肯干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每一位大众。我们的政府在进行改革的同时,依然拥有着强大的权利,和现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小政府不同,我们政府目前依然是大政府,中国有其特殊的国情,不能单独用大政府就是不好,小政府就是好这样的幼稚的论断来进行评判。短短几年时间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成为世界里程第一,能够出口到国外,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的超级工程,在国内有太多太多,如果没有强大的政府力量的推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的。而另一股力量的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大众,本身就有着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很多社会弊端也和当时的法国是如此的相似,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加大,各种贪赃枉法的官吏等等。

所以说,在前提如此相似,与当时的法国相比,同样拥有强大政府,勤劳人民而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同样拥有如此多社会问题的中国,会不会和法国一样,爆发断绝一切的大革命呢?或者说如何才能避免中国在同样的前提下走向那条不归路?我想这正是高层和普通百姓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原因。

当时的路易十六,是在不断的改革当中催生出了法国大革命,而目前的中国,也是在不断的改革,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子现在已经没有了石头,一切都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不断继续在深水当中继续前行。我依稀记得在习近平主席刚担任国家主席的时候提到的那个很接地气的词“不折腾”。今天的中国,改革在进行的同时,我们应该是要走一步稳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向前走。不能出现法国在路易十六时期改革路上所犯下的错误,我们的每一个政策的出台,每一个政策的实施,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吸取法国当时的教训,才能让国家免于混乱,处于稳定发展的道路之上。才能让这些政策不会丧失掉它的初衷,即推动社会公平进步,让人民更加富裕,而不是成为混乱的导火索。改革路依然要继续,中国依然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之上。

我想,这一切是我读托克维尔,了解托克维尔,写托克维尔的最大收获。写下这些也不仅仅是为了交作业,更是为了向托克维尔先生致敬。Merci! Monsieur!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这本书也一直经久不衰,备受人们推崇,读的人挺多,但能读懂的人又有几个。很多名人也都推荐此书,包括某位领导人也力荐此书,所以销量一直很不错。我读这本书,不是因为他人推荐,只是之前看的另一本书(《乌合之众》)中有一些问题,想从这本书中找到。

书内容看起来很乏味,托斯维尔举了很多当时的资料,研究的文献,介绍大革命方式也不是从1789年讲历史,而是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大革命之前。详细的分析了大革命,是如何一点点产生的,如何一点点扩大成为现实的。

关于书透详细内容我也就不详细说了,看过的肯定知道,没看过的说了也不一定感兴趣。下面我想聊聊我从书中看出的一些东西。

首先也是《乌合之众》中所介绍的从众心里,很多底层人们其实一直都在受到压迫,路易十四之前有,路易十四时期达到了顶风,为什么会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才发起大革命。这就是一种从众心里,很久之前没有人去革命,或有这思想的人还没有行动。底层人们过的再痛苦,也只会忍受,因为别的人也同样再忍受。这个地区的农民看那个地区的农民,觉得农民就应该这样,从没有想过革命。大革命发生之后也是如此,底层人们看见别人革命了,就觉得自己应该革命,从不会想革命对他究竟有没有好处,革命之后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就像现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今天看见别人去旅游,自己就去旅游,可是当问到为什么去旅游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只会说世界很大我只想看看。再如吃饭,本来自己并不爱吃西餐,可是别人都去吃,自己也就去吃,一方面时装B另一点就是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自己喜欢吃。马路周围围一圈人,如果没人管理只会圈越来越大,可谁都不回想为什么会在这围着。这也就是当时很多人的心理,包括现在同样如此。

其次就是书中写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反而自己生活的更加辛苦了。当时是因为中央集权,才让当时贵族失去了权利,包括土地权利。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不过我想说说是农民的心态,刚一得到土地他们也是乐此不疲,努力劳动,因为之后的生活将一步步走好,可谁知道实际上并非如此,各种税收,各种支出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很多时候就是如此,自己认为能力大了,可以掌控一切的时候,但是需要你掌控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当然这只是一个客观因素。造成这些的还有制度的不健全,上层阶级的剥削等等。但从各人来讲,做事还是量力而行。

最后我说说,革命究竟怎么开始的,书中说的好,发起革命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穷人,而是那些中产阶级,这也就设计到人的野心,每个人都存在野心,野心最大的往往是那些不上不下的人。再发起大革命时候,他们也不会想革命究竟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给人民带来什么,他们只是想一心推翻,当权者,自己成为当权者。一种对权利的野心(写到这突然想起《1984》中描写人对权利的那种欲望)。

我个人读完这本书理解,就是大部分人的从众满足一小部分的野心,这就是法国大革命。当然我说的自己都觉得很片面。其中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中央集权,财政的不公开,各种特权的产生,买卖职位,文化人的过多参政,宗教的打压(这点其实我也很想说一下,就是一种信仰的产生,但说起来实在拖沓了,简单说一句,人就过缺少信仰就很容易迷失。)等,书中都写的十分详细。想了解的自己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写的很不好,逻辑性很强。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看书不一定非要从书中学到什么或非要明白一些作者的理论,书中的理论在书中是不会因为我们不理解就没有的。看书看的开心就好。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无数人在读这本书。自从2012年王岐山在会上提到之后,这本托克维尔的著作从历史学的皇冠中降落凡尘,成为过江之鲫争先追捧的炙热。每个想要附庸风雅的人都在读,商人们想借此标榜“儒商”。官员们更是想展现自己的忠心和博学。讽刺的是,这和大革命时期虚伪的贵族与政府官员竟然有几分相似,都热衷于风雅,都带着官本位的崇拜。就像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包子套餐和“公主”般的称呼一样,我们似乎是新社会,我们的旧有也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我们没有帝王,但在人心中可以创造一个或者多个皇上,时时让我们有所崇拜,有所屈服,觉得“权力”是那么理所应当,“权利”,却不那么理所当然。

前言很有趣,叫做“这不是历史”,托克维尔似乎预见到了他作品的前瞻性,不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揭示一切革命背后的规律。这部书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种种史学资料和数据,毕竟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背景,但那些我们看起来“似曾相识”的东西却让人深思。革命前的法国和欧洲很多地方一样,有着城市自治的传统,市民作为一个阶层可以处理自己的事务,有市民大会,也有民主选举,但是,革命前的几十年里,城市的自由开始有名无实,市政厅被达官显贵的“委员”们占据,名义上的“小共和国”们在虚假的民主中衰落。“人们很快发现,没有实质的民主很难维持。”在农村,教区管理中也会假惺惺的召集居民开大会,也许也要投豆子呢,毕竟法国平原也产黄豆。托克维尔说:“最专制的政府也能采用民主的形式。”全票通过的候选人选举,麻木的乐在其中的人民,还有“不能代表自己权利的学校”。那时的法国,我们都有些或多或少的熟悉,一种令人心寒的相似,不禁想到了虚伪的人大代表和“只唱赞歌”的政协,行政化的高校,几十年来,申纪兰婆婆的手可是举得不累啊。

不过,就算在法国革命前最黑暗的年代,司法仍以一种文艺复兴以来的独立散发着光辉,最高法院反王权的的斗争有难能可贵的勇气,1770年,国王解散最高法院,巴黎的律师们用集体拒绝为国王服务的方式表现了对司法的尊重和对专制的抗议,这应该是历史上律师这一职业的光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法律的荣誉。普通法庭不受国家干预,国王也无权任命法官,当然,统治者聪明的建立了特别法庭,架空司法,实现专制。文中的一句话描绘了三权不分立的后果:“法庭干预政府或许会有害于公共事务,但政府干预法庭,则会使公众的心灵堕落,让人们具有奴性和反叛性。司法对权力的屈服,才是最大的腐败。”另一个现象也是有趣的,旧制度的法国有“严法,宽行”的特点,法律建设可谓完善到了细枝末节的程度,但是法律并不会严格实施,“人情”成为了重要的社会元素,人们认为求情和按章办事一样自然,民众出于习惯而不是意愿从而选择屈服。于是旧制度下的法国是这般摸样。王权独大,掌握了立法和行政,依托庞大的官僚机构统治。司法在特别法庭下失去独立,城市民主自治虚伪化,农民在教区统治下承受苛捐杂税,穷人纳税,富人免税,官员作为特权阶层盛行免责制,人人热衷于成为公务员,购买职位。

社会似乎是一片黑暗。但托克维尔也描绘了黑暗下的抗争与火光,这同样是引爆革命的导火索。

那便是人心。我们都知道,革命起源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巴黎,在当时区域发展及其不平衡的法国,吸引着财富和人才,也传播着思想。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在巴黎,文艺复兴的诗人和艺术家在巴黎。全法国的印刷行业都集聚在了巴黎,每天将数百种刊物送达市民手中,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巴黎的中产阶级和没落贵族,小市民和手工业者,阶级之间彼此的思想,习惯,爱好都在趋同,1789年陈情书就是证明,一个紧密的阶级开始形成。“只有自由的精神可以使民众站在统一战线上,不离不弃。”当公众得以觉醒,并且感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时,那种单纯的反抗意识就会崛起。

但同样是因为思想,使得这场革命成为了跌宕起伏,血雨腥风的革命,在残留和觉醒中反复交织。托克维尔指出了革命不彻底的原因。那些启蒙法国人民的思想,往往出自哲学家,文学家只手,无论伏尔泰还是杜格尔,他们不懂政治,更不是出色的政治家,就像高呼“人人生而平等”,但却提不出实现平等的方式,民众对他们言听计从,被他们煽动起来,却没想过破坏后的重建。这是脱离实践的启蒙思想指导下的革命,人民热衷于自由,但是自由是什么,自由的限度是什么他们却无法回答。当人为了获得自由以外的东西而妄称自由,实际上也就成为了奴隶,同样,只珍视自由能带来哪些好处的人,也绝不会长期拥有自由。

反抗不公,寻找自由,当旧制度走向了极致,革命就自然产生,就像近代一切革命的规律。可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革命的意义,摧毁并没有带来立刻的改变,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最动荡的岁月,思想并不像描绘的那样美好,有时其指向的也是无谓的流血,又回到了当今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巧合与启示,我们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也迎来了一代人的觉醒,我们也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问题,但旧有不代表错误,普世的原则也不代表绝对的正义,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路,历史只是启示和告白,而我们每个个体,只能在思索中创造历史本身。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说实话,这算是我第一本认认真真读完的有深度的非小说类著作,起初借了它来读,是因为我不止一次的听到有人推荐这本书,有老师,有同学,有网友,有名人。我想,既然大家都这么推荐,那这本书一定是不能错过的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托克维尔的著作时我才知道,它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当我硬着头皮读完了序言与第一章,才发现这本几百页的小书并不那么容易搞定。我读了大概一个多月,今天我终于结束。但是说实话,现在头脑里还是有些困惑,而造成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本身的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太过缺乏的缘故。

读毕全书,大概了解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个看似是推翻与推翻的关系,但托克维尔深刻分析了大革命爆发前的种种,包括政治制度、法律、社会结构、经济、文化、城市、土地等等,从这些分析中,他看到了旧制度的深刻本质,同时也看到了大革命的萌芽。他认为,旧制度与大革命有很大的渊源,在旧制度的内部,早已存在革命的血液;而在大革命来临之际以及革命之后,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旧制度的影子。历史的发展预示的革命必将发生,大革命最伟大的功绩,不是推翻旧的制度,而是以一种急风骤雨式的狂暴迅速结束了旧制度,它的速度更加迅速,手段更加粗暴,影响更加深远。

书中的很多话都很有现实的预示性,只不过我不大懂中国现在的的改革,无法把这两者深入的联系起来。不去管那些与我们似乎遥远的改革,想想与我们生活密切的学校、班级、团队、社区、家庭等等,这些书中的至理名言依然受用。

书中说,革命往往不是在受苦难最深重的地方发生,而是在相对较轻的地方爆发。这让我想到了N大学与P大学,这两个学校我都有幸深入了解,N大学的学生可以说“苦难”深重,学校的食堂、浴室、超市等均被垄断,价格高的离奇,却没有人敢反对,也没有人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抗议。而相反,P大学作为全国最好的大学,学生校园生活非常令人羡慕,学生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一旦有细微的对学生权益的损害,抗议、开会、报道……一系列相关活动都会顺势展开。对比这两个学校的学生,难道真的是人与人的差距致此?恐怕不是,导致人们对压迫行为有不同反应的原因有很多,但没有一条是有关人的优劣的。

书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谁追求最大的自由,谁就是在追求最大的奴役。这句话让我思考良久。在今天之前,我曾是一个堂而皇之的自由论者,我因得不到自由而无比向往自由,我讨厌一切束缚、压迫、不平等,视自由为崇高,为上帝,为我的最高目标。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是《V字仇杀队》,讲的就是有关自由。在读完《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后,我发现法国人民不顾一切地推翻所有的旧的东西,企图追求无限的自由,带来的却是无比的混乱与更大的奴役。不经审慎思考而盲目追求的自由,只会带来痛苦。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是有一段阶梯的,我们该通过那段阶梯通往正确的自由之门,而不是把阶梯毁掉,把自由弄得一团遭。

我因读完这本书而倍感充实,最近猪一样的生活里也有一两样让我值得骄傲的事。我该开启下一段旅程,开启下一本书。

相关文章:

1.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2.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

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3000字

4.《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5.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6.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读友吧

7.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读友吧

8.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