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寻路中国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读后感/2021-05-12 04:36:06

无论你加入党的历史有多早、贡献有多大,但不能代表今天或明天你是最革命的。无论你经历革命斗争有多么艰苦、走过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不能保证你永不叛党。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寻路中国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

篇一

《寻路》进入30集后,上海的白色恐怖活动异常猖狂,中共在上海总部的首脑机关也面临极大威胁。一大批中共人士及重要人物被捕入狱,有的惨遭枪决,有的叛变投敌。

惨遭枪决的中共人士中,他们用钢铁般的信仰和意志,身拖沉重的锁链,拭去身上的血迹走向刑场,用高喊的口号掩盖了疯狂的枪声……。拭泪中,一种对烈士的敬佩,顷刻变成为周身热血沸腾的力量,同时,也无限惋惜而畅想到,如果他们中有人能活下来,或许他们中不泛拥有更为优秀杰出的人物,中国的革命就会有更多的火种撒布大地,成功的燎原大势会早一天到来。

而面对那些叛变投敌者,令人鄙视的同时,更让人思考一道十分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甚至像党的早期领袖向忠发、拥有重要权力和地位顾顺章等人,会幡然投敌、变节人性,让他们手中的地位和权力,变成葬送革命成果的帮凶,并让一大批中共人士相继被捕,成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剧。同时,更让人扪心自问,面对党的誓言和义务,当自己身处其中时,会像他们一样做软骨头吗?

在提示第二问题的本质背后,当时,负责上海中共首脑工作的周恩来同志作了深刻的回答,革命的叛徒往往是从不注重个人生活小节开始的。

GCD人的变节,源自个人生活的小节。这的确让人振耳发馈,令人警醒。

这道答案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今天的中国GCD人中,如果面对上述两类典型,自己应该属于哪一类,答案只有自己知道了。

篇二

电视剧集《寻路》7月2日晚播出第21集,这一集中讲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军第四军1929年1月离开景岗山后,遭遇了国民党军刘士毅率领的第15旅两个团的追击。为了摆脱干扰和在赣南站稳脚跟,毛泽东决定在瑞金县北部的大柏地进行一场伏击战,力争把第15旅完全消灭。

这场大柏地之战是全片的重头戏,从场面上来说,导演张多福调集了上千名群众演员来完成这场战争戏,红军居高临下打伏击战也是险象环生,毕竟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弹药不足是红军的最大难题。所幸在军事天才朱德的指挥下,红军部队凭借人手一颗的手榴弹也打出了恢弘的其实,上千人在敌军进入伏击圈后集体投掷手榴弹,惊天动地的场景一下子就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心理防线。

大柏地战斗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离开景岗山后打的第一场重要战斗,这场战斗不仅彻底击垮了追击的军队,也为红军在赣南一带建立根据地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也让身处白区的同志们看到了红军顽强的作战力量,坚定了他们为最后胜利而奋斗的决心。

在电视剧集《寻路》之前,较少有影视剧反应这场大柏地之战,毕竟它与之后的百团大战、三大战役比起来似乎不足道,但参与这场战斗的领导者包括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等日后的领导人,并且大柏地之战也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打出的一场经典战斗,直接挫败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阴谋,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寻路》的可看之处在于剧集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一批领导人的青年时代,导演没有拘泥于过往一些影视作品对于领导人的模式化塑造,而是通过艺术化手法的处理,让青年领导者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并且在故事情节和战斗场面上推陈出新,每一集都有相应的高潮戏份,即使两人的简单对话中也暗藏杀机,编导把每一集的扣子都扣得很好,结束时留下了足够的悬念。

在战斗场面上,除了有千人参与的大战实拍,还配上电脑特效来增加惨烈程度,在传统的故事中注入新的技术来渲染,这样增强了剧集的可看性。《寻路》不是说教式的电视剧,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处理,将1920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事迹搬上银幕,那个时代的真实的历史其实比影视剧还要精彩,拍成电视剧之后是更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大柏地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了75年,但深远的影响意义并未消褪,通过在荧屏上的重现再度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去。

篇三

关于电视剧《寻路》,我已经写过三作文东西,今天再写一点文字作为补充。

该剧着力刻画了虽然孤独寂寞、屡遭打击,但仍然信仰坚定、矢志不渝地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革命的领路人毛泽东的形象。除外,该剧还用了较大作文幅来演绎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这些故事和人物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思考。

我们来看看这些名字:周文雍、陈铁军、罗亦农、澎湃、杨殷、恽代英、蔡和森、杨匏安……这些中国GCD早期重要领导人都先后被捕(大多为叛徒出卖),在金钱地位诱惑之下,在严刑拷打面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毫无惧色,大义凛然,慷慨悲歌,从容赴死,那些气壮山河的场景,无不感动得我热泪滚滚。他们用崇高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壮丽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写的GCD人。

尤为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牺牲的先驱,大多是能够理解、支持毛泽东路线的同志。他们的离去,使毛泽东失去了最有力的臂助,党内正确路线的支持者更加成为少数,中国革命也因此艰难曲折了许多。

我们还可以在电视里看到另一长串名字:余洒度、龚楚、袁崇全、苏先骏、唐瑞林、何家兴、贺治华、白鑫、顾顺章、向忠发……这些人都

篇四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后。

很难断定这部作品的体裁,它比旅游散文深刻数倍,又比新闻报告更有血带肉,较之描述中国变化的同类社会学著作,它似乎反倒更像是对自己故乡变迁的关注。

相信多数拜读过此书的朋友该会跟我持同样感受,何伟将笔下那些底层人物近十年迅速流变的生活状态,这些无意义、甚 至好笑的碎片整合起来,轻易地就映射出这个我们熟视无睹的中国,以及整个时代那种大江东去的命运。绘制这幅令人担忧、却又并非漆黑一片的中国图景时,又不难窥见作者对这个古老文明的赤诚以及对当下现实的隐忧,特别是这种观察和思考竟然来自一个美国人,就显得更是珍贵和不可思议。

摘用两段很有感触的书评:

“而我们自身要做的是,避免每天早晨起床看到这些新闻就觉得自己深陷于一个恶毒的世界。这会让我们忘记了真正 经历的生活,忘记去体察事情运行的真正缘由。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忘记我们自己乃是造成这个恶毒世界的一份子。

我们有必要在《寻路中国》的细致观察中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做一次重新的考量。我仿佛第一次得知我并不是在 一片漆黑中行走,而是看清了一些无可救药的肌理,又看到一些被治愈的可能性。也许最好的状态就是,叫嚣者继续叫嚣 ,愤怒者继续愤怒,反抗者继续反抗,探路者继续探路。我们需要喧嚣的声音,而每一个生活者,必须在喧嚣中心的宁静地带继续生活。”

保持对知识的饥渴状态对目前的我来说极为重要,所以非常非常感谢我多年的挚友板儿哥赠予此佳作。接下来将会继续阅读早前购入的何伟中国三部曲之《江城》。​​​​

篇五

何伟在他的这本书里,分为了三个阶段来写中国。分别是“城墙”、“村庄”和“工厂”。其中,“城墙”是作者沿着长城自驾游的时候的所见所感。“村庄”是作者在北京附近的一所小村庄中租了一间房子后与村民的交往。“工厂”则着重描写了在浙江一个经济开发区中的一个工厂的起起落落。

何伟的书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或许是因为他是外国人,看待中国时总是下意识地与美国比较,这样,他笔下的人物就更能反映中国人所特有的特质。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描写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他对于这些人怀着一种尊重,总是带有想要去理解他们的心态与他们交往。

说起来,书中有许多令人熟悉的东西。每当看到这样的地方时,不禁会心一笑。那些温暖的事情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却常常忽视。他的书就有一种这样的魔力,能够把你带回到那个情景,让你回忆起那个时候的快乐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何伟在农村里租房子时遇到了一个小孩子,他在上一年级,放了假之后,学校总是会发一个小册子,上面显示了成绩,老师、同学对你的评价和你自己的自我评价等等。

何伟是这样描写这一段的:“不过,家长和同学也有评价的份儿。有一项甚至要求魏嘉进行自我评价,其中有一部分是一些未画完全的人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画上嘴巴——笑脸、严肃、哭脸等。到二年级的时候,魏嘉已经找到了这部分的规律,在‘生活有规律,能照顾自己’以及‘能够使用常见工具’这两栏画上了严肃地笑脸,在‘参加集体公益活动’这一栏画了个非常严肃的嘴巴。在第五项——‘尊重劳动成果’上,他画了个大大的哭脸。”

看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了我当年也是这样的在册子上画着脸,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画的脸还是有一些难看的。虽是如此,当时我也是十分认真地考虑了该画什么类型的脸,考虑自己的实际表现的同时,还会尽量往好的方向联想,以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想想当时,真的是天真啊。

相关文章:

1.寻路中国读后感2000字

2.寻路中国读后感

3.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4.寻路中国读书笔记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