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的自传体散文。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浮生六记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浮生六记读后感
人间不值得,一草一木皆失颜色;人间值得,一草一木皆具风致。
寒冬冷风,灯影印窗红。第一次读完了沈复的《浮生六记》,怔怔之际,感动于前人的这一段恩爱悲欢,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致死不渝,仰望着他们一声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俗,遗憾着他们之后的悲惨遭遇,阴阳两隔。
本文开篇是《闺房记乐》,记录了沈复和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叙述以时间为轴,娓娓道来,将古时夫妻生活的点滴用笔墨描绘出一幅精美画卷展现于读者眼前,使人在繁华乱世之中也能感受到一二闲适之情。颇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韵味。
云一大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而沈三白和陈芸便是如此,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狗血剧情,有的只是止于唇齿、掩于岁月的深情。这种生活极富有诗情画意,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
其中有篇写到其妻陈芸爱吃腐乳,沈复鄙夷不已,后在芸劝说下尝了一口,然后"真香",正是"余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竟成异味,从此亦喜食。"看到此处,我也不禁莞尔一笑,沈复对生活中小事的描写,真是趣味横生。其情其景仿佛跨越了300年时间隔阂,重现于世人眼中。
陈芸曾发愿:"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是的,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作者夫妻二人最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安度流年。我喜欢沈复文字里的恬淡如水,也喜欢那温暖的烟火气:守着一屋一院,一人一心,一茶一饭,远胜过看乱世红尘的万千风景。
"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十三岁那年的夏天,还是少年的三白邂逅了表姐芸娘,自此情窦初开,一片光风霁月,发誓此生非芸娘不娶。白和芸娘的感情是活生生的,是落实到红尘地面上的,是有情有义有温度的,是宜室宜家的。
沈复向来好客,芸娘便准备好茶好酒好菜进行招待。有时缺酒钱,芸就拔钗沽酒,不露丝毫声色,良辰美景,不能辜负。陈芸,会持家,精刺绣,善烹饪,有雅意,爱看山水,爱花草,爱书画,能吟咏诗歌,才思娟秀,能工善文,德贤兼备,有生活情趣。沈复叹其: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记得书中这样写道两个人不动声色的深情。七月初七,是民间乞巧的日子,芸娘也张罗了一番。三白就趁着佳节刻了两枚印章,上面写:"愿生生世世为夫妻。"他的那枚是阳刻,芸娘的是阴刻。每当两个人通信时,便用印章进行落款。每次读到这里,都被两个人的心思幽情所打动。我想,古人的很多情思是我们今人所无法企及的。一个人能细细体会并感知另一个人的美,亦能抚琴弹得一手好曲子,闻弦歌而知雅意。见花落泪,拂风有声,看得懂花光灯影。
作家庆山说:"《浮生六记》这册薄薄的古人笔记里,引人心动的,不尽然是一对男女之间私自的情感。这样的生活,必然和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大众的价值观,和他们对待文化、自然、生命、欢乐的态度息息相通。越过两百年,且看今日的社会,谁还能具有这样的玩心,这样的旷达。灵魂的宴席早已结束,剩下虚妄和空洞的游戏。两百年后的爱情,也已失去彼此欣赏和玩味的从容心境,失却细腻的心思和克制的礼仪。"
一生一世一双人,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立黄昏。古人的意趣及情思单纯美好,花下对酌,举杯邀月,有千年悠悠之思。抑或丝丝细雨撒落江面,江畔游人寥寥,山水青幽,触目皆是澄澈的静。
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沈复是一个极具温度并且积极乐观的人,非热爱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其文透露着美,于细节之处展露生机。我想: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情趣,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人间不值得,一草一木皆失颜色;人间值得,一草一木皆具风致,单看观草观木之人心境如何了。
《浮生六记》是可读性很强的一本书,其用语虽是古文,但因其以"情"字见长,故特别能够引发人的共鸣,生活中每件小事的描述不见刻意,而能轻松地让我们想到自己身上最近发生的事情,从而觉得通体舒畅、有所感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闭便是主人;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整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也.......”
阳明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且如读书时,知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录此以为读书之法。
有鉴于此,愿心灵探索之旅的扬帆起航能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
现借千古奇文《寒窑赋》与大家分享,失意之时读之,能舒缓郁闷之心,得意之时读之,能平抑高傲之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浮生六记读后感
1
卷一《闺房记乐》中有一段: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何难,俟妾鬃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芸曰:“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
后写到在小园之中,芸很高兴地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读到这里,我想到的竟然是电影《飞屋环游记》!因为芸的这句“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可谓与《UP》中艾丽在日记本最后写给卡尔的那句“Thanks for the adventures”异曲同工,套用豆瓣上此片人气最高影评的题目来概括这份感情,那就是“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
2
卷一中还有一段: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迂拘多礼。偶为之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余始厌之,曰:“卿欲以礼缚我耶?《语》曰:‘礼多必诈’。”芸两颊发赤,曰:“恭而有礼,何反言诈?”余曰:“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芸曰:“至亲莫如父母,可内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余曰:“前言戏之耳。”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自此“岂敢”、“得罪”竟成语助词矣。
现在人们讨论起人际关系来经常用到一个比喻——“刺猬取暖”,就是人与人相处就如同两只刺猬互相偎依取暖,太远了没有左右,太近了会扎伤对方,因此要想和睦相处,必须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其实芸娘的意思也正是如此,夫妻之间不能太恣意妄为不讲礼数,水至清则无鱼,太随意了反而会失去爱意,所以芸娘坚持的是,越熟就越要讲礼貌规矩,夫妻恭而有礼,举案齐眉,才能有长久恩爱。
3
卷三《坎坷记愁》一改前两卷的清新明快之风,文字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一个聪明又有情趣的芸娘,但他自己在家中处不好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反而连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娘四处漂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几乎差点死掉,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这本《浮生六记》我读的是朱奇志点评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狈,幸而天可怜见,得遇曹翁,不至于客死他乡。看来,三白也就配作点画,栽点花,写点《浮生六记》而已!”
沈复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写,当时这些文人也就是平时做做幕僚,闲时没钱还要瞎玩,游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后写点酸文腐诗,生活情调就宛如现今的某些小资。自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这样浑浑噩噩了却了一生,淹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去了,所幸沈复自己还留有这本浮生六记于世。当芸娘说“求亲不如求友”,建议沈复去向朋友们借钱时,沈复说自己的朋友们“现皆闲处,自顾不遑”。我觉得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些文人朋友确实穷酸;二是沈复他受尽亲人欺辱之后,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为文人的那一丁点尊严了,所以无法拉下自己的那张脸去向朋友借钱。唉,其实关键时刻,靠谁都没用,还是自己手中有粮才是王道啊。
卷一卷二中的那点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来似乎令人羡慕的闺房之乐,在缺衣少食四处漂泊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卷三中写到沈复夫妇走投无路,借宿芸娘的发小夏氏家中。纯朴的夏氏虽然嫁给了一个农民,但丰衣足食,儿女欢绕,全家其乐融融;相比之下,聪明的芸娘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受了一辈子的辛苦。难怪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这些心高聪慧的女人,真的就难得幸福吗?
芸娘最终还是因穷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复以“恩爱夫妻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过,对此,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芸娘去世时建议沈复在她死后续弦,沈复信誓旦旦地拒绝:“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但后来却在卷三末尾轻描淡写地写到有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不知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那些沧海巫山的承诺么?而当在卷四中读到沈复背着芸娘寻花问柳时,我们也就对他的背信行为不足为奇了,只能哀叹芸娘将一生幸福托于此人,实是悲哀。
4
除上面所述之外,书中还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卷二《闲情记趣》中描写的很多花鸟鱼虫小技巧,都很实用,可惜目前真没这种闲情逸致去效仿,也许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去试试吧。
二是卷四中写“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读到这里我才得知,原来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楼时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红”的这种朝三暮四行为。再想想跳槽的今义,不仅让人觉得这是个冷笑话。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处养生之道,第一句是“读《养生主》而悟达观之士,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第二句是“《秋声赋》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第三句是“不知甘脆肥腊,乃腐肠之药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饮食不节。”在此也不用翻译为白话文了,综合归纳一下,这三句关于养生的精髓就是“时常做到心平气和,遇事不要劳心费神,饮食不可没有节律”,在此与诸位共勉。
浮生六记读后感
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壁》。清人沈复大概也是特别喜欢“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诗的意境,才给自己的散文取名浮生六记。早就有同学给我推荐过这本书,前两天闲来无事信手翻开一看竟入了迷,爱不释手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看完了古文的觉得有些地方看的不太通透,又把白话文的找来看了一遍,于是才算心满意足。它虽然是一部比较短小的描写家常生活的散文,但是平淡的家常生活在沈复笔下却是妙趣横生,生活中虽有坎坷颠沛,但他和妻子陈芸始终相濡以沫举案齐眉,他们的美好爱情羡煞旁人。
一盏清茶一缕烟,浮生偷得半日闲。在清朝这应该是地主阶级才有的生活品质,沈复就生在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小时候定过娃娃亲但是对方早夭,十三岁的时候随母亲一起回娘家遇见陈芸后对陈芸一见倾心,便告诉母亲此生非陈芸不取,沈复母亲对秀外慧中的陈芸也颇有好感,随为沈复陈芸定下亲事。陈芸比沈复还大两个月,她也生在一个地主阶级家庭,但是由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清苦。陈芸从小聪颖灵慧,不仅擅长诗词,做起女红也是绝对的一流,家境困顿之时曾靠陈芸做女红来支撑家庭生活。
他们定亲之后,有次陈芸的表姐结婚,沈复和母亲同去参加婚礼,其他人都穿的比较艳丽,独有陈芸在一群人中显得格外素雅,端庄大方气质出众。沈复不喜欢吃蜜饯甜食,一旁的陈芸心领神会,轻轻拽了拽沈复的衣袖,带他来到自己居住的暖阁,她提前为他准备了粥和青菜,沈复一见清粥打呼及时,正要拿起筷子大快朵颐时,听到陈芸堂兄在外面喊:芸妹快出来。陈芸一惊,生怕堂兄发现沈复在房里,怕堂兄笑话她,急急地走到门口准备把房门关上,边走边对他说:太累了,我准备睡了。说时他已经抬脚进了房间,见到沈复面前放着清粥小菜,扑哧笑了出来,半是玩笑半装作生气的对她说:刚才我问你要粥吃,你说已经吃完了,没想到你藏着给你丈夫吃,真是女大不中留啊!说完众人哄堂大笑,陈芸听了,脸红到脖子跟,低着头跑了出去。读到这里仿佛眼前正有的有一个柔媚娇羞的姑娘匆匆跑过,陈芸还未出嫁就那么的体贴沈复,对沈复的喜好观察的细致入微,可见她真是一个冰雪般聪颖的女子,被堂兄取笑后的娇羞更是表现出了古代女子特有的矜持。好一个聪慧矜持的奇女子怎能不让人心生怜爱。
自从藏粥被取笑之后,他们偶尔见面始终保持着距离,沈复倍加思念陈芸。结婚后陈芸进入沈家对待下人极有礼貌,协助沈复母亲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深得沈家公婆的喜爱。夫妻二人举案齐眉恩爱非常,两人在沧浪亭度过了一段吟诗做赋,谈古论今,品花赏月把酒言欢的神仙眷侣生活。读到这里不禁想起了《秋灯锁忆》中的将坦和秋芙。这两对夫妻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夫妻间心灵的契合度。《秋灯锁忆》中曾有这样的一段,雨天将坦经过芭蕉树,兴致一来提笔在芭蕉叶上写下了“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第二天秋芙续曰“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一对一答中透露出了夫妻间情趣和心灵的契合。
沈复和陈芸也一样,陈芸虽然外表纤弱,又多忙于家务固守礼节,但是私下里和沈复相处她却又是另一番模样,吟诗对赋她丝毫不差,对于古代文人大家的点评也是见解独到清晰准确,她的才情让沈复为之折服,沈复 还曾感叹:可惜你是女人,不方便出门。若你是个男人,我一定和你一起访名山,搜胜迹,游遍天下那该多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沈复能发自肺腑的对陈芸说出这样一番话,可见他是有多么的爱陈芸,多么的尊重陈芸,他想和陈芸一起去经人生中所有的美好。一想到生死终将会两人隔开,沈复竟拉着陈芸的手说:“来世如果你是男人,我就做女人,生死相从。”面对丈夫这样的深情告白,没有哪一个女子不会不为之感动,不禁感慨陈芸遇到沈复真是幸运了。
或许是他们夫妻太过于恩爱了,遭到了上天的妒忌,厄运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公公想纳妾,沈复的母亲不知情以为是陈芸从中引荐,就这样陈芸莫名奇妙的得罪了婆婆,后来又因为弟弟借债帮忙担保,后弟弟有矢口否认的事加深了公公对陈芸的误会,斥责驱逐陈芸。沈复深知陈芸委屈但也无从辩解,他随陈芸一起离开了家,幸得友人帮助住进了萧爽楼。离开了父亲经济上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们主要靠沈复卖字画陈芸做女红维生。在封建礼教下陈芸得罪了公婆就等于犯了死罪,正是沈复的不离不弃解救了她,在封建家长制之下违背父母之命是大不孝,但是沈复却愿意为了陈芸违背父母之命用自己的行动与封建礼教抗争。
同样是得罪了公婆不同的人命运却完全不同。陆游和唐宛也是一对恩爱夫妻,陆游深爱唐宛,唐宛开罪了陆母,硬是活生生被陆母拆散了,昔日的恩爱夫妻最终变成了陌路人,再次相逢唐宛已成他人妇,纵使对面不得语,空留一首《钗头凤》。刘兰芝与焦仲卿也是不例外,刘不得焦母喜爱,“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苇,磐石无转移,蒲苇韧如丝”誓言犹在,终是敌不过现实,两人还是无奈的分开。唐和刘虽然与丈夫深爱,但是在封建礼教的面前唐刘二人的丈夫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向封建家长屈服,相比之下陈芸是多么的幸运,沈复为了她做出巨大的抗争不离不弃,生死相伴。第一次被逐出家两年后误会解除,沈复和陈芸又回到了沈家,然好景不长又因为憨园女的事,陈芸彻底的得罪了公婆,又被公婆坚决的逐出了家门。沈复安顿好了儿女依然选择了和陈芸一起离开。这次离开家后彻底与家庭决裂,沈复和陈芸过上了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多是靠朋友的接济。艰难时刻陈芸减轻丈夫负担,带着病坚持用十天绣完了心经,因心力交瘁病发生亡。陈芸深爱丈夫临终前含泪与沈复话别,感念沈复此生的不离不弃,希望她去以后沈复能得到公婆的原谅,回到家中再娶一位贤良的女子替她去照顾他,结束这颠沛流离的生活。
历史上不乏德才兼备,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陈芸不是最有才的,她不是最貌美的,她不是家室最显耀的,她只是一个聪颖灵秀的普通女子。但她绝对是幸运的,幸福时恬淡安适,颠沛时有沈复不离不弃,即使香消玉殒,她仍然时时活在沈复心中、笔下。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相关文章:
1.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
2.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
3.寒假阅读《浮生六记》有感范文五篇
4.寒假读《浮生六记》有感及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5.沈复浮生六记读书笔记1500字
6.《浮生六记》读后感2000字
7.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读友吧
8.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读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