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

悦读网-读书,分享!

青衣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

读后感/2022-05-20 18:04:07

青衣是戏剧里不可缺却前途欠缺的角色,三个女子,三名青衣。筱燕秋,李雪芬,春来。小编为您编辑整理青衣读后感,欢迎阅读。

青衣读后感1

大幕还是落下了,筱燕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身穿薄薄的戏装走出了剧场,她舞着长长的水袖唱了起来,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流水转高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酣畅。十字街头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筱燕秋一个演员。每次回顾《青衣》眼前最先浮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那股苍凉,那番孤寂,总会把我从迷幻的想象拉回到逼仄的现实。

筱燕秋在儿时便有了“黄连投进苦胆胎,命里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的认定,天赋异禀加上执着追求使她最终异化为非人,最终她不再是筱燕秋,而是嫦娥,以青衣的形象,为之疯狂。青衣是一场苦情戏,是筱燕秋一个人的戏,戏里戏外落差太大,容易缔造悲剧。筱燕秋说:“我就是嫦娥。”的确,嫦娥对筱燕秋而言是宿命,然而人一心想成仙,这大大超出了人的能力极限,结果也自然超出了人的承受极限。即使是神话中的嫦娥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一座凄冷的广寒宫,但筱燕秋要面对的是比广寒宫更为巨大的封闭空间,这是一场囚禁,所以孤寂便成了她的唯一,旷古持久,是她的整个人生基调。

“人总是吃错了药,吃错了药的一生经不起回头一看,低头一看。吃错药是娥的命运,女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毕飞宇如是说。筱燕秋是这样,嫦娥是这样,人亦是如此,似乎必须忍受这其中的巨大无奈。可是筱燕秋不信命,她又怎能信命?她是青衣,青衣是接近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只有在戏里,她才能真正找到自我,得到满足,因为那儿才有她的魂魄,那儿才是她的归宿。

我一直认为追求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海子在《枫》中说道:“要有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或许在常人看来,筱燕秋的一生是悲惨的,但我们局外人又怎能了解局中人的苦与乐呢?人的一生是苦乐交织的,失望在前,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筱燕秋甘愿用一生去舞一场寂寞青衣,追逐本身是不会衰灭的!

至此,我仿佛又看到了雪夜中的筱燕秋,她对自己说“我要唱,我不能不唱,我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我心中的观众。”

青衣读后感2

我是从《平原》开始喜欢毕飞宇的,写人的异化,关键是他的叙述方式打动了我。接着看《推拿》,一个一个故事的写,但也仅止于故事。接着看《青衣》,四个中篇,我认为毕飞宇的中篇写的比长篇好,中篇可能是长篇的积累和训练,但确实比长篇好。我觉得一个作家,最先做的,是寻找自己的叙事方式,《青衣》也好,《楚水》也好,《叙事》《雨天的棉花糖》也好,都在叙事,都是毕飞宇自己的方式,这是基础的;其次是故事结构,毕飞宇的中篇开始有故事结构上的把玩了,《推拿》的结构其实很简单,一个一个的讲,《平原》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楚水》,特别是《叙事》,在结构上就有些探索了,我认为《叙事》是作家在叙事结构上的一次有意识的实验或者训练,关于“我奶奶”的故事,莫言也写过,毕飞宇这个穿梭时空,结构上的实验带来了阅读的新鲜感和刺激,三代人的际遇转换把时空玩弄的滴溜溜的,似乎有那么一点万物虚空的意思了。这就牵扯到我讲的第三个境界了,我不止一次的讲过,伟大的作家都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这里,毕飞宇似乎有了那么一点点自觉。到了《平原》,写人的异化,就又迈出了一步。但总之毕作家这方面还在进步中,还没有跨入伟大作家的行列。

《青衣》:说毕飞宇是写女性心理最好的作家,在《青衣》中体现鲜明。写女性心理,又集中体现在写女性性心理上。筱燕秋重新出山掩饰不住的放荡,与“老板”发生关系时的矛盾与绝然,是女性心理入骨的刻画。面对老师李雪芬时突然泼出的一杯开水,和面对学生春来时的纠结,面对失去舞台的不舍和绝望,被毕飞宇通通写的入骨三分。爱戏如命的青衣,只留下凄绝二字。

《楚水》:关于战乱,关于青楼,关于青春爱恋。这一部与《叙事》同是讲述与日本人有关的故事,但《叙事》在结构上更多姿多彩一些。

《雨天的棉花糖》: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毕飞宇似乎不满足于写女性,但写战争中的男性,还是把他写成了女性。作家拗不过自己的偏好。

青衣读后感3

这本书收录了四部中篇《青衣》《楚水》《叙事》《雨天的棉花糖》,其中《青衣》是最出色的一部,就像作者自己评论的:”在我的身边,在骨子里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无所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作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她们的那种抑制感,那种痛,那种不甘,实在是令人心碎。“

在火车上看的这本书,以前看过《青衣》的电视剧介绍,没有看过电视剧,只不过在一个杂志的连载上,看过一些段落,有时间细细看完,突然觉得有点难过,其实女人想有点事业,执着点兴趣爱好,的确不太容易。我妈常说,别太执着,”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光会让你知道路不通,还会让你满头包。你得找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点,保全珍视你最看重的东西,然后努力让自己幸福。

我一直觉得,其实生活不光是只有善恶、黑白、对错。再邪恶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再暴戾的人也有温情的一面。再吝啬的人,也有慷慨的一面。同理,再善良的人,也有偶尔的阴暗面。再正直的人,也有私心。再豁达的人,也有他不能碰触的底线。我婆婆总说,人再好也有做的不到的地方,不妨宽厚一点儿。总是有人非常的偏执,非常的极端,非常的较劲。我们都可以活得真实善良,可无法要求别人和你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底线,尊重并理解别人。很多时候我们生活的都非常无奈,我师父经常说,想要的多的,止损都深,当我们对一件事过于执着,就成了魔,付出全部,往往得到的多,可相反,如果真的”止损“太深,损失也会很惨重。

青衣读后感4

我错误地以为,《青衣》是早期作品,而《叙事》、《雨天的棉花糖》则在之后。这次不能说是因为我不喜欢现实主义的偏见,《玉米》和《虚构》里的诸多篇章都深深感染着我。《青衣》不好在哪里呢,我努力回忆,也许是节奏过于紧密,也许是人物让人怀疑或者过于平面化,还也许是文字本身波澜不惊,一点也没有毕飞宇一向的神采。因此我友善地认定《青衣》出自他早年创作的摸索期。结果《青衣》写于1999,而《雨天的棉花糖》1992,《叙事》大约在1994附近。故另一个疑惑顺势而生:为什么《青衣》备受推崇?我相信答案只能是国人的随波逐流。《青衣》一出炉就是获了奖的,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和戏剧。改编,呵呵。你去把《叙事》改编出来试试?如鲠在喉地再说一点,国外文学奖项实在不应成为衡量汉语文学成就的准绳。首先,选材,鬼佬们感兴趣的往往是东方或者说异于他们自身文化的题材,比如《青衣》里的戏剧,比如(我们东方人也喜欢的)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更重要的,翻译。我绝不相信译文能足够鲜明地传达汉语的独特韵味,无论辨识度还是程度。只有在汉语语境下,沈从文是沈从文,张爱玲是张爱玲。

于是说到《叙事》,如同双雪涛《飞行家》里的《光明堂》,《叙事》在《青衣》里面毫无争议地具备最高的成熟度和观赏性(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同一个意思?)对《楚水》直白的引用调皮了些,对我来说也是调皮得可爱。余下无论从格局、结构、文笔(那些瑰丽的通感啊)、想象、思辨各个方面均属上乘。我初见便下定决心要摘抄的一句:“每个语种都是上帝的一种方式。”汉语(虽说字面上讨论的常常是广泛意义上的语种,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毕飞宇就是在说汉语)在这里被高举到神秘乃至神圣的位置,这深得吾心。其余诸如“我十七岁的奶奶婉怡”、“爱因斯坦是个右派”之类的机变奇巧贯穿始终,予人会心而笑。按某种文学批评的说法,许多地方“痕迹”明显,作者急于(同时也是充满热情地)阐述、发表见解甚至盖棺定论,用今天流行的标准来看就是不克制(克制一词何以成为了如今评判小说至关重要的依据?)。为什么不呢?我爱死了这些闪耀着思维光芒的不克制。《叙事》没有太多隐喻,其本身即已丰富并且明确(仰仗于所有那些议论)地呈现了它要表达的一切。在所有鲜明和具有感召力的人物塑造当中,“我”云淡风轻地转述的陆秋野的死莫名地击中我,荒诞而真实的“我代表人民”,相较于其反讽,这个情节更大更意外的效果是突然拉近了陆秋野与我的距离,他甚至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从故事中走出来,贴近我内心柔软部分的角色。对角色的感情是一件不讲道理的奇妙事情,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而言。

于是说到《雨中的棉花糖》,我看得出来毕飞宇字里行间的在意和固执。果然,一篇多年后的作者自述里,他毫不避讳自己对红豆这个角色的偏爱,甚至上升到红豆让他“蜕变”“成人”的说法。毕飞宇再一次让我坚信,作者本人即是作品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一个读者。

最后吐槽百度百科,《雨天的棉花糖》词条当中成书过程一项,完全照搬——还没搬完——上一段提到的毕飞宇的自述,只是把其中的“我”统统换成了“作者”。你他妈的还不如直接原文引用然后注明出处呢。

青衣读后感5

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阴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

权力就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上,捏出汗来,权力会长出五根手指,一用劲就是一只拳头。

一个人如果开始了节外生枝,大方向首先就不对头,说明她已经不行了,泄气了,

权力就是在别人听话的时候产生的,又通过要求别人听话而显示出来。

玉米的胸中凭空涌起万般眷恋,结结实实的,却又空无一物,很韧,很折磨人。

心冷一次岁数自然要长一次。人就是以这种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长大的,心同样也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死掉的。这和年月反而没有什么关系了。

人就是这样,都是在某一个孤独的刹那突然发现并认清了自己的。筱

在命运出现转机的时候,女人们习惯于以减肥开启她们的崭新人生。

幸运的夫妻最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命令孩子上床。

筱燕秋不是一块玻璃,而是一块冰。只是一冰块。此时此刻,她可以在冰天雪地之中纹丝不动,然而,最承受不得的恰恰是温暖。即使是巴掌里的那么一丁点余温也足以使她全线崩溃、彻底消融。

在某种时候,女人为谁而哭,她就为谁而生。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的。炳璋不想革命,就想办事。办事还真的是请客吃饭。

男人喜欢和男人斗,女人呢,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和自己作斗争。

女人说到底不是长成的,不是岁月的结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阶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学不来也赶不走。

女人说到底不是长成的,不是岁月的结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阶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学不来也赶不走。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

亮相有它的逻辑性,有它的美。亮相最大的难点就是它的分寸,艺术说到底都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分寸。

当一个人看出了事态的严重性的时候,事态往往已经超出了当事人的认知程度。

人是自己的敌人,人一心不想做人,人一心就想成仙。人是人的原因,人却不是人的结果。

相关文章:

1.毕飞宇:青衣【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2.青衣读后感

3.青衣读后感2000字

4.毕飞宇:青衣【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