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5篇

电影观后感/2021-07-31 02:57:10

然而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却让人流了泪,随之而来的是心酸、焦虑和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将都市化的我们这样紧紧抓住?这一力量又来自何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1)

《一个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过,这次在学校里算是复习了。一个真实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实魏敏芝踏上讲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热爱教育,一个刚小学毕业的学生,稚嫩的面孔,应当来说,还谈不上什么远大梦想、高尚情操。一向以来,水泉小学仅有一位教师,那就是高教师,但高教师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须得离开学校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的课必须得有人站岗,于是,村长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就成了魏敏芝走进教室的“动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危房,墙壁千疮百孔。那也是一所没有一点现代气息的学校,旗杆用一根弯曲的木杆代替,讲桌仅有三条腿,粉笔的使用精确到每一天一根,没有铃,只能根据太阳光在灯绳上留下的影子来确定上课和放学。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课文,当然还有负责几个住读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资承诺始终没看到兑现,村长说找高教师要去,高教师说找村长要去。但高教师离开前在拖拉机上说了一句“如果村长不要,我给”,前提条件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当然在之后魏敏芝的表现中,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这五十块钱。对张会科的不断寻找过程,其中所受的艰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帮忙,仅有她自我才能够体会。把张会科带回了水泉小学,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师的嘱托,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虽然还是少了一个被体校带走的特长学生。

从这部影片中看到,其实很多人从事某一件事情,当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个阴差阳错的开头,就将自我带入某个领域。在这个非自我本意的领域里,有的人想方设法地挣脱,结果有两种,一是最终在另一个领域里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挣脱后仍然碌碌无为;另外那些既然暂时不能挣脱的人,也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终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从此扎根于这个非自我本意的领域,后也成了一番成就。

于是想到,开头其实并不重要,起点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后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应对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万里。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2)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3)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经典的教育电影,是张艺谋导演于1999年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主人公是一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看过之后我感悟颇深。

电影的主人公魏敏芝只有13岁,小学毕业,没有上过初中,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小学做代课老师,这里地方偏僻,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班里有一个名叫张慧科的同学,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到了陌生的城市,她遭遇了连连碰壁,吃的是剩饭,喝的是路边水龙头的自来水。晚上,要么睡在路边,要么睡在拥挤的车站里。她写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却又写错了,听说电视上找人快,又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半,每个人经过都问一声“你是台长吗?”她不辞辛苦、风餐露宿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只为坚守“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及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

严格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她的质朴和执着让人感动。

并且,令我感动的还有水泉小学原来的老师高老师。在半年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母亲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我动容。其中,在学习委员张明献的日记里,写着高老师有多珍惜有限的物资,再小的粉笔头,高老师都舍不得扔掉这一段更让我感动。日记内容大约是: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已经拿不住的粉笔头丢到墙角,高老师又把它捡回来,他用两根手指的指甲捏住,在黑板上又多写了一个字,最后的一笔是高老师用大拇指抹上去的。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大,我告诉自己,要向里面的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学习,学习她坚定的信念及作为一名老师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以后争取成为一名好老师!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4)

看完《一个都不能少》电影,我觉得魏教师很爱自我的学生,她为了找张慧科跑到城里去,花了好多钱,她的钱都是到砖厂和学生们一齐搬砖挣来的,很辛苦才挣了十五元,她给学生们买了两罐可口可乐,她让同学们一人一小口,最终轮到她了,她只喝到了两滴,这时候她们的钱只剩下九元了,因为没钱买到城里的车票,她只能步行到城里,在城里为了找到张慧科,节俭每一分钱,

自我用笔写了寻人启事一百张,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就吃别人的剩饭,她到了电视台,为了找台长,在电视台大门外等了一天半,最终见到台长了,她要求台长帮她找张慧科,台长说让她做一个农村教育专访节目,能够节俭广告费,并且还有可能找到张慧科,魏教师在节目中哭着说:“张慧科你在哪里,我都找你找了三天了……”当她们回到村时,有些人给他们捐了彩色粉笔等学习用品。

看完电影我的感受是:教师的爱是伟大的,为了一个同学找了三天时间,因为魏教师与高教师之间承诺过“同学们一个都不能少”。魏教师坚持着,承诺是最重要的,我们也要遵守承诺。

多么伟大的教师,多么感人的故事。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中,我们以后更要认真加强学习。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六年级观后感(5)

由张艺谋导演,真人演自我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未公映之前,已被新闻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这是张导电影历来注重的操作手段:广告效应。

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拍摄电影的人也仅有张艺谋才敢这样做,张在追求电影的真实自然方面,可说是独秀一枝,开创影视文化的历史先河。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是张导演一贯的艺术风格,也能够说,这正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魅力所在。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困乡村的村办小学教师高教师因老家母亲生病而要请一个月的假,只得将日愈学生失学的班级交给一位小学刚毕业的代课教师魏敏芝看管。为了50元这在贫困山区的人看来是一笔不少的数目的代课金,魏教师接管了这批二十余人的小学教师之职,高教师临行之前,反复叮嘱她,不能让学生失学,回来时一个都不能少。

魏教师刚开始采取不闻不问,只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的办法对待学生。当学生在教室里不好好学习,吵闹时推翻了讲台,踩碎了珍贵的粉笔学生质问她“你是教师,为什么不管”时,魏教师最终意识到应当履行一位教师的职责。于是在学生念完记述踩碎粉笔的日记中受到触动,开始真正管起学生的纪律来。那名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慧科被魏教师纠出来,并让他当面向同学认错的片段,表现了一位教师的公正何职责。

接下去发生的故事是省里来校选拔体育苗子,为了完成高教师交代的任务,魏教师始终阻止他们要将班上跑得最快的学生带走。然后围绕为了追回辍学出外打工的那名叫张慧科的学生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寻找活动:为筹集路费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算并发动学生们到砖厂搬砖头挣钱;在火车站寻人,书写“寻人启事”,广播找人,甚至到电视台找台长等了一整天,露宿街头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贫困山村的小女孩身上那种执著、机敏和毅力,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尽心尽职的形象让观众肃然起敬。导演经过这个故事引导大家思考一个社会问题:让社会都来关心失学儿童。

导演在这一幕毫无矫揉造作的自然朴实的画面中渗透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职责感,让大家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让我们从一个导演身上看到了一种社会职责心,同时也让广大喜爱张导风格的观众再次看到这位被誉为第5代导演的代表与众不一样的创造想象力。

能够说,这是部宣扬拯救失学儿童的最具影响的公益广告片,导演的本意是为为社会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让观众能在欣赏之余产生一种社会职责感的共鸣。不管此片在公映之后能否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我私下觉得中国有这么一位具社会洞察力和良知的好导演,在当今人们都忙着追逐名利的社会是相当不容易的。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不是没有前途,其实潜力还是很广阔的,关键就看一个从事文艺的人能否用自我的眼睛去看、去思考、去深入发掘社会的各种方面,这样拍出的电影才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