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是一本心理学书,积极心理学。建议大家可以试着读一读。以下是小编整理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参阅。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
《象与骑象人》这是一本和幸福有关的书,可我不敢推荐给大家,它讲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成果,实在烧脑。书中的案例都是西方的,考虑东西方的哲学体系的差异,不能全部照搬。今天我挑选了一些和我们的价值观和现状吻合的内容给大家做个分享。
看朋友圈得知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我就以教训孩子这件事来说明何为大象,何为骑象人。
“孩子做错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教育孩子是应该的,打孩子是不当的。”
这个事实是天底下大多数父母都首肯的。可真的把我们放入孩子作妖的情境时,有几个人还能冷静地按照这些原则执行呢?
我们冷静下的理智是骑象人,孩子作妖时我们打人的冲动就是大象。
类似说法自古就有,孔子、柏拉图、蒙田等先贤们都有类似论述。人本是骑象人和大象的共同体,齐心协力才能让人产生幸福感和认同感。但现实是骑象人经常不顾及大象的感受,二者离心而行,这是人们感受不到幸福的根本原因之一。
比如吃零食(高糖高脂高油的食物)。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曾几度因为食物短缺、饥饿而淘汰大量个体,因此,为了能在饥荒的年代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人类演化出了一种本领——在面对这些能为人类迅速提供能量的食物毫无节制,它写进了基因,人类无法轻易控制,这也是大象。可科学的进步让人类了解到总吃零食可能要面临肥胖等身体健康问题,于是有些人立flag远离它,这便是骑象人。为了执行下去,这些人可能会在朋友圈或微博中求大家监督,看似坚定,实则野蛮。这种做法是骑象人的单相思,没有顾及大象的感受,最后就会演变成脆弱的意志力与坚强的基因之间的斗争,谁胜谁负是定数。
可戒掉零食的也大有人在啊,他们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骑象人和大象绝不应该是抗争的关系,骑象人要肯定、鼓励大象,想办法告诉大象怎样才是最好的,让大象接受现实,抵住诱惑。
戒掉任何坏习惯的前提都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不需要广而告之,内在的驱动力比任何外来的推动力更有效。前三天比较容易坚持的,越往后越难大多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同大象沟通。书中有一个方法也是我一直推荐大家的——冥想。通过冥想,骑象人得以和大象相处,大象得到充足的肯定和安慰,自然能达到统一。这个看似悬乎,实际上是非常科学的做法,希望更多的朋友一起尝试。(用“冥想”开始人生新体验)
我和作者的第二个共识——关注优势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劣势,我一直想将那些劣势改掉,可实际上我做不到,反而让自己的自信心一直备受打击。大概在一年多以前,我看了《小狗钱钱》这本书,它除了教会我一些基本的财商之外,还教了我一个方法——成功日记。它让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终极目标和现有优势上,通过它我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能更加自信,并能将很多的好习惯延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单靠意志力改变个性非常不易,利用优势来克服劣势才是让骑象人和大象和谐相处、同心协力的终极之道。
逆境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是百害无一利,相反,在经历的过程中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珍惜自己。我这半年多来经历了不少挫折,所幸在遇到这些事时我没有问:为什么是我?而是想我还能做些什么?也就是在这时,我意识到美德的重要性。从意识到的那刻起,我在RTS上写了一个目标——每日一善(见上图)。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幸福,大象和骑象人更加齐心协力地去做这件事,并乐此不疲。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清晰。
书中的一段祷文:“主,求你赐给我心境坦然之恩,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勇敢去改变我能改变的,并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认清。”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
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烦恼?”等等问题,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思辨类的书籍,这才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象与骑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当然,本书也对我困惑的另外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人总是会陷入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为什么越压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越会纠缠着你不放?”等等。
我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回报可能与付出有关,但绝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因此,我们总是痛苦的,“悲观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产生震撼、绝望、恐惧,如何不让我们的心理结构混乱、崩溃甚至瓦解,恢复我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觉、巅峰体验。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远离悲伤,重获快乐。
《象与骑象人》里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
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他们对于学习似乎只是应付,究其原因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或者说是价值观上的一种偏见。
改变才能适应。在慢慢成长过程中,我承认我在不断改变,比如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跟我以前是一样的,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为他怕回答“感性”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备。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闲云野鹤’”,大家的态度一般是都是鄙视。而殊不知有时却是“闲云野鹤天地宽”。没错,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样的“三观”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
理性与情感必须协同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难控制潜意识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意识顺应潜意识。即理性服从于感性,我们的感受才会舒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学自然在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效果良好的课是很难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是新课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老师在上课时,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愿意听。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是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扩散我们的思维。他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试问如果老师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创造改革,学生如何先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往往理论与实践总会出现一些脱离,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来动脑筋了。如果让自己和学生都能做一只简单、快乐的“大象”。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所提论点,与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今天借此机会,我也把我的论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个人的原始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原始性格即为本心,不可逆转,“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为体现则是实现“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径。
我们称之为智。“心”与“智”之间的关系犹如国王与丞相。
国王无善恶之分,只有好恶之别。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便是不喜欢,谁也无法左右。丞相的决策,都只是为了满足国王的需要而存在。
国王有着极为强大的吸收力,需求也会不断的提升,丞相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继续满足国王,如此,人便能持续的感到幸福。
国王一般不直接发号施令,然而当丞相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它便会跳过丞相这一关而直接行动,如此国王便可以获得短暂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来越小,国王便越来越沉沦,不幸便会随之接踵而来。
因此,人是否能够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于“智”是否能够满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则心不甘,控制不住,则心无度。故而,我们所下的功夫,与其说是控制“心”,不如说是培养“智”。
所以,人只要能够认清“心”,肯定“心”,接纳“心”,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心”,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
《象与骑象人》把人的“心”比做一头放任的大象,把“智”比做骑象人。大象和骑象人的协调,感性和理性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与感受,影响我们去体验和判断,要使大象与骑象人协调必须对大象进行良好的训练,并日积月累,不断重复,方可凑效。训练大象骑象人必须参与其中,这样骑象人才能驾象前行,终达幸福彼岸。
读《象与骑象人》一书和以前读的书不同,我读起来有些吃力,尽管我一字一句的读,总觉得读时清楚读后又讲不出来。我仔细地读了两遍还有读不懂的地方。但是读后还是感想挺多的。这里我写三个方面:
一、本章第一部分,讲了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我懂得了人的心理是若干部分组成,它们会相互冲突。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情绪和主张;左右大脑各司其职,左脑专司语言处理及分析,右脑比较善处理立体图形;人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充满情感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控制化系统的功能就像一名顾问,它就像骑在大象上的骑象人,可以帮助大象做出更好的选择;骑象人和大象只有配合良好才能创造杰出的人类,但是两者的合作关系总是状况百出。所以导致出了影响幸福的三个障碍,即:无能的意志力,心理干扰,冠冕堂皇的理由。
懂得了人对于自己经历的一切事情都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反应,即使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也是一样的。
懂得了人都有负面情绪的偏好,对坏事的反应要比对好事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
懂得了人的个人特质基因有一定贡献,脑波的不对称的现象跟人积极及消极情绪有关联。
读后感受到自己过去对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不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差的太大,还有一些人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想不通会生气、愤怒、情绪不好,我也会对自己的亲人发脾气。现在明白不要再想不通不要再生气愤怒。因为人各有异,人人都有坏脾气。也感受到也不必对自己的一些坏情绪以及改掉自己的坏脾气这么难而内疚了。因为,自我是分裂的而非一体的,都有消极情绪和不同情感。想改掉并非易事。我要用“冥想”的方法去改掉原有的需要放弃的不好的情绪。只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慢慢改一定能改掉的。
二、本书第二部分讲了我们如何相处。用了两章分别讲了互惠和自以为是。读后懂得了人跟人之间彼此互惠是一种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本能,也是群体生活的基本往来之道。人有一种无心自发的互惠本能反应。
懂得了人脑中有对互惠应用的“策略”:(一)以牙还牙,就是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对方。而“以牙还牙”里还有报复与感恩的道德情绪。“知恩图报”及“有仇必报”这两种心理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二者缺一不可。一个知恩图报但不会报仇的人最容易会变成被人利用的牺牲品,而一个有仇必报但却不知道感恩的人,则很快就会遭到所有人的排挤。·· (二)语言造势。在别人背后说长道短是人得以建立群居社会的关键因素,人类只所以会进化出语言是人要靠语言说长道短。读后更验证老人们说的一句话: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
懂得了人的“自以为是”,人性本自私或只要知道自己不会发现,人有时就是会骗人。人一讲道理就头头是道,但可悲的是人自己总是误用道德,最惨的是误用道德后还浑然不知。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其实相当精确,而自我的评价却常常扭曲失真,因为我们往往透过玫瑰色的眼镜去观察自己。
懂得了人都有天真自我的态度,即“天真实在论”,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感觉到的世界是最真是的世界,我们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每个人也都看到,所以别人应该跟我一样的想法。人还有“强做判断”的内心毛病,每个人都看到对方眼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读后深深的知道了这都是人的本能反应,由于自我的“强做判断”而会使自己愤怒、苦恼以及会发生冲突。要改变自己的自动化反应,用冥想的方法。让自己静下来,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以前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发生大的愤怒和苦恼时,我常常会将此记录下来。冷静的找出自己不对的做法,去合情合理地思考,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事情,这样就化解了我的愤怒和苦恼。但我不知道其道理。读后才懂得只要我们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就不再会那么受自身偏见所困,不再会那么容易与人争论与人冲突。只要我们懂得人都有这样本能的反应,都有自私偏见的天性,都带有玫瑰色的眼睛观察自己。就不要去计较别人挑剔自己眼中的刺,对于任何人做出的任何不顺心事都不要太在意。但是我也懂得了这个道理。改变很不容易。我们要冷静,要坚持用冥想的方法让自己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三、学习了一、二部分后,我了解了接受了大象的力量,我就理解懂得了如何驾象的一些道理:
(一)不求事如己愿,但求凡事顺其自然。
(二)我们的生命需要别人才完整。
(三)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不是用“教”就学得会的。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考自己去发现。
(四)人只要活的快乐就一定有明智、高贵、公正的人生,同理,人只要活的明智、高贵、公正就一定有快乐的人生。
总之,读这本书收获感受很多很多,我懂得了象和骑象人就是我们本身,我们心理健康取决于两者的协调合作、互取所长。结论很简单:幸福之道在中庸。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
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烦恼?”等等问题,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思辨类的书籍,这才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象与骑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当然,本书也对我困惑的另外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人总是会陷入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为什么越压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越会纠缠着你不放?”等等。
我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回报可能与付出有关,但绝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因此,我们总是痛苦的,“悲观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产生震撼、绝望、恐惧,如何不让我们的心理结构混乱、崩溃甚至瓦解,恢复我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觉、巅峰体验。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远离悲伤,重获快乐。
《象与骑象人》里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
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他们对于学习似乎只是应付,究其原因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或者说是价值观上的一种偏见。
改变才能适应。在慢慢成长过程中,我承认我在不断改变,比如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跟我以前是一样的,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为他怕回答“感性”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备。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闲云野鹤’”,大家的态度一般是都是鄙视。而殊不知有时却是“闲云野鹤天地宽”。没错,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样的“三观”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
理性与情感必须协同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难控制潜意识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意识顺应潜意识。即理性服从于感性,我们的感受才会舒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学自然在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效果良好的课是很难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是新课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老师在上课时,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愿意听。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是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扩散我们的思维。他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试问如果老师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创造改革,学生如何先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往往理论与实践总会出现一些脱离,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来动脑筋了。如果让自己和学生都能做一只简单、快乐的“大象”。
相关文章:
1.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
2.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读友吧
3.象与骑象人读后感500字
4.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5.象与骑象人主要内容
6.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读友吧
7.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